4.5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种情况(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7.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二物理教案:电磁感应现象高二物理教案:电磁感应现象1一、教学任务分析电磁感应现象是在初中学过的电磁现象和高中学过的电场、磁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与磁的关系,也为后面学习电磁波打下基础。
以实验创设情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入学习电磁感应现象,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找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用现代技术手段“DIS实验”来测定微弱的地磁场磁通量变化产生的感应电流,使学生感受现代技术的重要作用。
通过“历史回眸”,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懂得学习、继承、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使学生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时,体验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2)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学会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电磁感应的探究实验,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在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实验,体验乐于科学探究的情感。
(2)通过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和难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四、教学资源1、器材(1)演示实验:①电源、导线、小磁针、投影仪。
②10米左右长的电线、导线、小磁针、投影仪。
(2)学生实验:①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线圈。
②灵敏电流计、原线圈、副线圈、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③DIS实验:微电流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环形实验线圈。
2、课件:电磁感应现象flash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电磁感应现象;二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三是应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高二物理教案:电磁感应现象优秀5篇第一篇: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简介本篇教案将介绍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以及电动势和法拉第定律的应用。
目标•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电动势和法拉第定律的应用•探索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电磁感应的兴趣。
2.介绍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磁感线、磁通量和电磁感应等。
3.解释电动势和法拉第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4.进行实验:通过自制简单的电磁感应装置来观察电磁感应现象。
5.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引导他们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
6.探索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发电机、变压器等。
7.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电磁感应的理解。
拓展活动1.观察实验室中的电磁感应装置,了解更复杂的电磁感应应用。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电磁感应的其他应用,例如磁悬浮列车、感应加热等。
第二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验证简介本篇教案将通过实验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目标•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公式•进行实验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探究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思考。
2.介绍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3.进行实验:使用一个磁铁和线圈组成的简单电磁感应装置,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实验中的现象,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5.探究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例如感应电动机、电磁铁等。
6.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
拓展活动1.观察实际应用中的电磁感应装置,例如发电机、电动车等。
2.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探究不同参数对电磁感应的影响。
第三篇:迈克尔逊-莫雷干涉仪的原理和应用简介本篇教案将介绍迈克尔逊-莫雷干涉仪的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干涉现象和光的波动性。
4.5 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种情况【自主学习】1. 电动势的作用:在电源内部力搬运电荷做功,使正电荷从电势点到电势点,负电荷从电势点到电势点,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
2.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在的磁场周围空间会激发一种;在的磁场周围空间会激发一种。
3.感生电动势:由感生电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产生感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是,感生电场的方向由判定。
4.动生电动势:由于而产生的电动势称为动生电动势,产生动生电动势非静电力与有关。
【课堂探究】1.感生电动势的产生机理是什么?2.动生电动势产生机理是什么?【教师点拨】1.对感生电动势的理解(1)只有变化的磁场周围会产生感生电场,恒定的磁场不能产生感生电场。
(2)感生电场的磁感线是闭合的曲线,与静电场的磁感线不同。
(3)产生感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是感生电场对自由电荷的作用力。
(4)感生电动势的计算公式为。
2.对动生电动势的理解(1)动生电动势可以是导体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也可以是磁场运动使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
(2)产生感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是与自由电荷受的洛伦磁力有关。
(3)感生电动势既可以由计算,也可以由计算。
【课堂达标】1.关于感生电动势与动生电动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都是由于磁场的变化而产生的B.都是由于导体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的C.都存在非静电力对自由电荷的作用D.都存在感生电场对自由电荷的作用2. 如图4— 50所示,由两个金属半圆环构成的S形导线,M、N为两个端点,O为其中心,将它放在匀强磁场中,当磁场突然减弱时,则导线上各点的电势()A.M点电势最高B.N点电势最高C.O点电势最高D.O点电势最低3.在赤道上空,一根沿东西方向的水平导线自由下落,则导线上各点的电势()A.东端最高B.西端最高C.中点最高D.各点电势一样高4. 如图4—51所示,圆形线圈垂直放在匀强磁场里,第一秒内磁场方向指向纸里,如(乙)图所示,若磁感强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甲)图所示,那么,下面关于线圈中感应电流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第一秒内感应电流增大,电流方向为逆时针B.在第二秒内感应电流大小不变,方向为顺时针C.在第三秒内感应电流变小,电流方向为顺时针D.在第四秒内感应电流大小不变,电流方向为逆时针5.如图4—52所示,螺线管CD的导线绕法不明确,当磁铁AB插入螺线管时,电路中有图示方向的感应电流产生,下列关于螺线管极性的判断正确的是()A.C端一定是N极B.C端一定是S极C.C端的极性一定与磁铁B端的极性相同D.无法判断极性的关系,因螺线的绕法不明确6.如图4—53所示,长为L的金属导轨弯成一圆环,导线的两端接在电容为C的平行板电容器上,P、Q为电容器的两个极板,磁场垂直于环面向里,磁感应强度以B=B0+Kt(K>0)随时间变化。
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种情况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感生电场,会解释感生电动势的产生原因. (2)了解动生电动势的产生条件和洛伦兹力的关系.(3)掌握两种感应电动势的区别与联系,会应用分析实际问题. (4)了解电磁感应规律的一般应用,会分析科技实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们之间的讨论、研究增强对两种电动势的认知深度,同时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相应物理学史的了解,培养热爱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感生电动势与动生电动势的概念。
对感生电动势与动生电动势实质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类比为先导,引领学生在复习干电池电动势中非静电力作用的基础上,说明感应电场和洛伦兹力在产生感应电动势中的作用,并能应用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解答相关问题。
类比讨论学习为主,发动学生对电子感应加速器的讨论从而加深理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视频片断。
导入新课[事件1]教学任务: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师生活动:情景导入,放映PPT 课件展示提问的问题。
一、复习提问: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数学表达式是什么? 答: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即E =n ΔΦΔt。
2.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产生的电动势与什么因素有关,表达式是什么,它成立的条件又是什么?答: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产生的电动势的大小与导体棒的有效长度、磁场强弱、导体棒的运动速度有关,表达式是E=BLvsinθ,该表达式只能适用于匀强磁场中。
3.干电池中电动势是怎样产生的?参照相关图片,回顾所学电池电动势中有关非静电力做功的知识,其他学生补充。
二、引入新课: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由于引起磁通量的变化的原因不同,感应电动势产生的机理也不同,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感应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讲授新课[事件2]教学任务:感生电场和感生电动势。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19页“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感生电场”部分,分析讨论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
电磁感应现象教案教案:电磁感应现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电磁感应的概念,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电磁感应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达和运用。
【教学难点】1.理解电磁感应的物理原理。
2.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学生举例说明电磁感应的现象。
例如,当手机靠近扬声器时会发出噪音;当车速超过电子眼的设定速度时,电子眼会发出警报。
2.老师再举一些例如电动车充电、发电机发电的实例,引出电磁感应的概念。
二、学习与讲解(20分钟)1.讲解电磁感应的概念和原理:通过变化磁通量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称为电磁感应。
引导学生理解磁感线、磁通量和磁通量变化的概念。
2.示意图法引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磁通量变化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
介绍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达式:ε=-ΔΦ/Δt。
3.通过示例演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例如,当磁场中的电导线快速移动时,通过该电导线所围成的面积会发生变化,从而引发感应电动势。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小组实验:选取两个小组进行实验操作,以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实验材料包括一个线圈、一个永磁铁和一个挤压发电机。
2.实验步骤:a.小组A通过在挤压发电机中运动永磁铁的方式改变磁场强度。
b.小组B通过改变线圈的面积来改变磁通量。
3.实验记录:记录两个小组实验的结果,并通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学生交流实验结果,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何种因素有关。
2.引导学生总结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本内容。
3.提问:电磁感应的应用有哪些?4.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报告,并得出实验结论。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提醒学生注意电磁感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变压器、感应电炉等。
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 使学生能够运用电磁感应原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电磁感应现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电磁感应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现象的定义、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利用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电磁感应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发电机、磁铁、导线、开关、灯泡等。
2.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3.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器材。
教案一、导入新课1. 利用课件介绍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历程。
2. 提出问题: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它有哪些应用?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学生互相讨论,回答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
三、实验演示1. 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电磁感应现象。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四、案例分析1. 出示案例,让学生运用电磁感应原理解释。
2. 学生互相讨论,分析案例中的电磁感应现象。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磁感应现象的定义、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2. 强调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电磁感应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能力的强弱。
2. 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的强弱。
3. 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细选3篇)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知道磁通量的定义,知道磁通量的国际单位,知道公式的适用条件,会用公式计算。
2、启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分析归纳通过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3、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仪器:电池组,电键,导线,大磁针,矩形线圈,碲形磁铁,条形磁铁,原副线圈,演示用电流表等。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XX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
电磁感应现象:二、教学内容1、磁通量()复习: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引入:教师:我们知道,磁场的强弱(即磁感应强度)可以用磁感线的疏密来表示。
如果一个面积为的面垂直一个磁感应强度为的匀强磁场放置,则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的条数就是确定的。
我们把与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
(1)定义:面积为,垂直匀强磁场放置,则与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用φ表示。
(2)公式:(3)单位:韦伯(wb)1wb=1t·m2磁通量就是表示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条数。
注意强调:①只要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和所讨论面的面积,在面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条件下(不垂直可将面积做垂直磁场方向上的投影。
)磁通量是表示穿过讨论面的磁感线条数的多少。
在今后的应用中往往根据穿过面的净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定性判断穿过该面的磁通量的大小。
如果用公式来计算磁通量,但是只适合于匀强磁场。
②磁通量是标量,但是有之分,磁感线穿过某一个面,要注意是从哪一面穿入,哪一面穿出。
2、电磁感应现象:内容引入:奥斯特实验架起了一座连通电和磁的桥梁,此后人们对电能生磁已深信不疑,但磁能否生电呢?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
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教案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教案实验目的:1.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概念;2.掌握用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电动势的实验方法;3.通过实验现象加深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实验原理:电磁感应是指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电动势的现象。
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导体的电子就会相对运动,从而形成了电场。
这个电场就是电动势,它可以推动电子流动,并产生电流。
电动势与运动的导体的速度和磁场的强度有关。
实验材料:1.电磁感应现象演示装置2.磁铁3.电池4.导线5.电表(安装好)实验步骤:1.将磁铁放置在电池的正负极之间,使磁铁与电池平行。
2.将导线重复缠绕5-6圈或更多圈,以使导线更接近磁场。
3.将一端的导线连接到电池的正极,另一端的导线连接到电表的正极。
4.将另一根导线的一端连接到电池的负极,另一端缠绕在上述导线周围3-4圈,并连接到电表的负极。
5.当磁铁在导线附近移动时,电表会显示出电流值。
实验探讨:1.改变导线和磁铁的相对位置,电流的方向也会改变。
2.改变电池的极性,电流的方向也会相对改变。
3.若改变磁铁的形状或强度,电流的强度也会改变。
4.停止移动磁铁时,电流会从正到负逐渐减弱。
实验设计思路:1.预习相关知识,以便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过程。
2.学生在听完讲解后进入实验室,一步一步遵循实验步骤逐个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3.分组讨论,探讨实验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4.实验室的老师对实验结果进行检验并评估实验学生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实验展示:1.实验室中,磁铁和电线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和图片来表示,使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其中的原理。
2.实验数据可以用图像或数据表的形式表示,以强化同学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
3.实验成果可以形成一份实验报告,或在同学们的学术成果展上展示,以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和实验能力。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人教版选修3《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说课稿一、课程概述本堂课以人教版选修3《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为内容,主要介绍电磁感应的两类情况:恒磁场中的电磁感应和变化磁场中的电磁感应。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答,深入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电磁感应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恒磁场中的电磁感应和变化磁场中的电磁感应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电磁感应的定律和公式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并解决与电磁感应有关的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中的电磁感应现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1.掌握电磁感应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理解恒磁场中的电磁感应和变化磁场中的电磁感应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电磁感应的定律和公式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1. 恒磁场中的电磁感应(1)恒磁场的特点在探讨恒磁场中的电磁感应之前,首先要了解恒磁场的特点。
恒磁场是指在空间中磁感应强度和磁场方向都保持不变的磁场。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描述恒磁场中电磁感应现象的定律。
它表明:当闭合导体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具体地,如果磁通量增加,则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方向相反;如果磁通量减少,则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方向相同。
(3)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电磁感应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发电机、电力变压器等设备都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工作。
2. 变化磁场中的电磁感应(1)变化的磁场特点变化磁场是指磁感应强度和磁场方向随时间变化的磁场。
当磁场的强度或方向发生变化时,会在周围空间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2)楞次定律楞次定律是描述变化磁场中电磁感应现象的定律。
它表明:在闭合导体回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是这样的,使得产生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和变化磁场的变化方向相反。
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电磁感应现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电磁感应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原理,电磁感应实验的操作步骤。
2.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原因。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电磁感应现象。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蹄形磁铁、线圈、电流表、导线、开关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电磁铁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感应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电磁感应现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电磁感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电磁感应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掌握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原理。
2. 强调电磁感应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八、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结论。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
九、课后反思2. 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十、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实验报告的完整性。
2. 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电磁感应实验的兴趣和参与度。
六、实验探索与分析1.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让学生自主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规律。
2.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
3.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电磁感应现象的定量关系。
七、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1. 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发电机、变压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