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6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原因。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生活变迁:衣、食、住、行的变化。
2. 社会习俗变迁:礼仪、节日、婚姻、教育等的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背后的社会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变迁原因。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分析变迁的原因。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变迁背后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归纳总结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强调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分享的内容。
七、教学延伸:1. 开展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实地考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背景和影响。
八、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有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图片。
2. 案例资料: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视频素材:寻找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以便更生动地展示变迁过程。
九、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背景,提供更多相关资料,以便学生深入研究。
2.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一、教案概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对象: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历程。
3. 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主要变迁。
2. 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变迁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2. 学生对变迁背后深层次原因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1. 教材或历史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
4. 历史图片或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历史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历程,为学生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框架。
3. 教学内容:a. 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衣食住行的变化。
b. 社会习俗的变迁:礼仪、节日、婚丧嫁娶等。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变迁过程中人们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历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或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变迁原因和影响。
3. 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视觉教学法:使用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收集有关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单元测试:进行一次针对本节课内容的测试,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介绍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武穴市实验高中王金星历史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音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也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布置课前预习,查找整理相关资料,通过情境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自由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视频导入:播放热播剧《旗袍》片头主题曲视频,让学生说出视频中出现了哪些熟识的服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服饰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变革引出本课内容。
一、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1、近代服饰的变化(展示一组近代男女服饰的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说出服装的名称并说出流行的时期。
通过比较的方法概括出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男装: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女装:晚清旗袍民国旗袍⏹西装传入:鸦片战争后流行:民国之后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中山装造型的政治含义:(通过文字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山装的造型及政治含义)✧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专题四 第一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的】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3、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重点、难点】1、重点:⑴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特点及趋势;⑵西餐传入中国,及近代中国传统饮食变化特点;⑶近现代房屋代建筑的变迁;⑷近现代习俗风尚的变革情况及特点。
2、难点:⑴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影响其变化的因素;⑵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一:近代以来我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征?一、衣(近现代服饰的变化)1、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⑴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⑵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⑶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2、各阶段服饰的服装代表:第一阶段: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旧式与新式)第二阶段: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 、便装第三阶段:男装: 多样化 ;女装:多样化﹛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 ﹛旗袍的流行: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
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
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
﹜3、各阶段服饰变化的特点及趋势:⑴特点:⑵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⑶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阶 段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美观大方,彰显个性,异彩纷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近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表现,分析变化的原因②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③掌握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①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表现。
②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③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知识重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难点: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图文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师:多设媒体课件学生:向自己的家长或周围群众从吃、穿、住等方面调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情况。
【教材教法分析】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
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打出一组衣、食、住等方面的图片的今昔对比,指出:“我们的生活在变化着”,导出本章标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再用复习旧课的形式向学生说明“近代”指的是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段历史。
第14课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第14课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考点梳理】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服饰社会习俗表现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男装:女装: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男装:女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原因特点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考点梳理】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革。
诞生:铁路建设,奠定了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铁路事业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0世纪90年代,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居亚洲世界。
机车制造:交通工具的进步,汽车开始出现在等大城市;公路事业,,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
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在建立个电报机房;福建巡抚在主持架设中国条有线电报线;电报20世纪初,设立无线电报局,有线电报主要用于目的,无线电报则供。
75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架设电报线开通部电话;通讯工具的进步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设立电话公司。
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开办个电话局,开通部市内电话,打破了通信事业由外商垄断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互联网【重难点突破】影响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近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生活有何影响?通讯工具的进步对民众的生活有何影响?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点梳理】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近代以来报刊业的发展表现:近代三次办报高潮时间相联系的政治事代表性的报刊宣传的思想次第二次第三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的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功能和作用:中国部影片:表现电影部有声电影: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影视业的发展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电视电视逐渐普及。
专题四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历史教研组林小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近代以来服饰,西装、中山装、旗袍等出现、列宁装的盛行;列举四大菜系的形成与西方饮食的传入;列举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等物质生活的变化情况;描述婚姻观念和婚丧礼俗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特征,培养归纳的能力。
从经济、思想、外来文化、政治等角度,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音像资料,比如对《庐山恋》等80年代主要电影所展示的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评述性音像资料等,截取孙中山先生关于共和和中山装关系的演讲视频等,在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中让学生体会和理解服饰怎么变,“为什么”变。
对于饮食与建筑,利用乡土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回忆和探讨福州本土饮食和建筑风格。
“饮食”主要结合书本内容,身临其境感受闽菜的魅力和西餐对闽菜的影响;“建筑”利用福州仓山烟台山建筑特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对于“习俗”的变迁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访问长辈等方式,收集资料、根据展示的蔡炎培先生的征婚资料等,主动探索“怎么变”,根据对服饰的探讨角度归纳“为什么变”、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
本节课教学过程需精心设计,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引导为辅助手段,关注课堂启发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探手可得结论和全面思考和探究的机会。
体现课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理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变化看起来简单,确是历史变化中最广泛、最深邃的部分,是了解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变化的最有效途径;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肖营子高级中学唐友(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这一目的教学主要讲了3个方面的问题: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地变迁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地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地因素.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地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地变化.
3.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地因素.
4.感受生活变化里地现代化进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一:鸦片战争后,受西方生活方式地影响.人们“竟尚洋装”.近代以来我国男
女服饰发生了怎样地变化?一、衣(变化中地男女服饰)
1
、变化地总趋势: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2、近现代服饰变化地表现(怎么变?)—— 近现代服饰地变迁简表
3、近现代服饰变化地原因(为什么变?):请结合以下材料思考近代服饰变化地原因有
哪些?
材料一: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
——观棋道人《京华俗咏》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材料三: 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大礼服、常礼服二种,昼用大
礼服为西式大氅式,晚用大礼服似燕尾服而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二种,一
为西式,一为袍褂式.
原因:①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和传入中国;
②西方地传播,中国人开始追求;
③政治
④改革开放后人们地提高和地变化
◆合作探究二:西餐,是西方国家膳食地统称,中国人最初称之为“番菜”,又称为“大菜”.近代“西风东渐”,传统地饮食文化收到冲击,近代以来中国地饮食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食(并行于世地中西餐)
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菜系)
鲁菜:糖醋黄河鲤鱼、油瀑海螺……
:五蛇羹、盐火鸡、烤猪……
:怪味鸡块、麻婆豆腐……
淮扬菜:鸭包鱼翅、西瓜鸡、盐水鸭……
2、西餐地传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地影响
(1)西餐传入地时间、原因: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地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地影响
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地食品厂出现.
【议一议】中餐和西餐有何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要求存在明显地区别;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地首要目地,“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地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地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合作探究三: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近代以来中国地居住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住(居住建筑地演进)
1、中国传统住宅地样式:北方地
2、中国居室建筑地逐渐,成为典型特征
3、完全欧化地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完全失去外来特征,反映出西方地生活理念完全被国人接受.
◆合作探究四: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在婚丧礼俗、社交礼仪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地变迁.社会习俗发生变化地原因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习俗风尚地变革
1、变革地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地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新文化运动,新中国地成立以及等)
2、变革地表现
(1)婚姻风俗地变迁
(2)丧葬礼俗地变化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②建国后: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地变化 (民国成立后,变化巨大)
、、反对迷信、公历使用、点头鞠躬、见面握手、女子步入社会【小结与升华】
1、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地特点:
(1)总特征:传统、保守开放、近现代化
①近代时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及西化趋势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化、独立化
③改革开放后:国际潮流化
2、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变化与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地之间关系:
前者是后者地根本原因.反之,后者也促进前者
【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最早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到中国来地是()A.洋务派B.留学生C.传教士D.租借里地西方人2.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地着装特点是()①色调单一,以灰蓝为主②款式单一③年轻男士以穿西装为时髦④年轻女士以穿旗袍为时尚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地影响是()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地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西餐中常用地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地食品厂出现
④中国传统地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4.近代中国,城市近代化地基础设施逐步兴起地主要原因是()A.西方列强入侵B.近代工商业地发展C.租借地地出现 D.通商口岸地开辟
5.下列移风易俗地社会现象带有民主色彩地是()①断发易服②改革传统婚姻制度③废止缠足④“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地称呼⑤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A.①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6.我国最早主张“断发易服”地是()A.洋务派 B.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无产阶级7.关于近代中国地剪辫子潮流,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地()
A.剪辫子地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推动地结果
B.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地推动下社会风尚地剧烈震动
C.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地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 剪辫子等生活方式地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地变化8.1987年以后,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地目地是()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B.解决人民地温饱问题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D.促进城镇居民地消费9.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地重要意义是()
①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地一项重大举措
②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地重大变化
③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地封建婚姻制度
④推动了中国社会文明地发展进程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随身带有粮票
C.在西餐馆就餐
D.到四合院访问
11.19世纪末,有人说“上海是冒险家地乐园”,从当时地社会条件来看,有钱人能实现地有①吃西餐②喝西洋饮料③喝咖啡④建造花园式洋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12.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地说法,正确地是( )
①舶来地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地重要原因
②近代西方文明地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于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近代西方文明应完全肯定
A.①正确,②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13.(2010江苏单科)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
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地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地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14.(2009广东单科)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地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地头,改良地花,改良地姑娘大脚丫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帽有洋筒,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秋油,颜料之鲜明者曰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陈作霖在《炳烛里谈》
材料二:图一辛亥年间,革命士兵在为百姓剪辫子图二穿西装地男子
图三西式糕点开始出现在街头摊柜里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地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地了.
——马克思(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地趋势怎样?如何看待这种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16、近代以来,人们地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地,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地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地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地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地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地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地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地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地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中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地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一个地方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地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人们地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地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婚俗背景地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地变化?材料二中“我”地婚姻态度发生变化地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3)根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地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