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种植——林阴下的生态种植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760.87 KB
- 文档页数:4
林下种养植模式
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有以下模式:
一、林菌模式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
二、林禽模式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鸡、柴鸡、肉鸭等,在一般情况下,每亩可投放60—100只。
三、林牧模式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兔,每亩可分别投放兔30只。
四、林药模式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荫的白芍、金银花等,金银花株距一般为70—100厘米。
五、林粮模式农作物种植一般的绿豆、豌豆等小杂粮为主。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五小杂粮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六、林油模式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种植作物一般为花生、大豆为主。
七、林蝉模式在郁闭的树行间浅埋孵化好的蝉卵枝条,养殖金蝉18—24个月即可收获,亩收益可达数千元。
八、林菜模式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
九、林草模式在郁闭度80%以下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等。
以上九种模式,可根据自身的立地条件:如现有环境、技术专长、兴趣爱好、资金实力和市场行情等因素,按照可持续发展观,在保护好生态功能和管好生物资源的前提下,综合起来考虑,最后确定适合本地的林下经济模式,把风险降到最低。
林下种植模式及效益分析作者:冉启国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8年第4期(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贵州铜仁565300)摘要院林下经济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林业的效益,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在结合案例的基础上,论述了不同的林下种植模式及其效益,以期和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为林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院林下种植;模式;效益在实际的情况中,林下种植模式具有多种类型,其所获取的效益也不相同。
所以,作为林业的承包经营人要合理分析林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林下种植模式,确保林下种植模式的效益。
1 林下种植模式的类型1.1 林粮间作林粮间作经济收益快,因而是普遍使用的林下种植模式。
林粮间作可选择的农作物有:大豆、花生、红豆等,在树林初始阶段的1~3年可选择林粮间作的种植模式。
此外,需要注意林粮间作不可选择玉米等高秆作物作为种植物。
1.2 林药间作林药间作的种植药材主要包括:板蓝根、平贝、人参和黄连等,不同类型的药材种植的条件也不一样。
例如:在树木初始阶段的1~3年可种植板蓝根、平贝药材,种植区域为林间套种,且套种的行距距离要超过2m;但是人参、黄连等属于喜阴类药材,因此需要在树林成长后3~5年种植,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所种植的药材。
1.3 林(果)菜间作林(果)菜间作,一般指林菜间作,通常会运用露地栽植技术种植蔬菜,可种植的蔬菜主要有:大葱、青椒、圆白菜等。
林(果)菜间作也可采取2 茬倒作,即根据蔬菜和水果植物的不同特点,在树林的上下茬种植不同的植物,从而提高林(果)菜间作林下种植模式的效益。
1.4 林苗(花)间作林苗(花)间作的种植模式,所选择的育苗要具有耐阴性较强、成长较慢的特点,以适应树林种植密度和行距的特点。
具体选择的植物种类有:云杉、丁香等绿化苗木,也可选择树种进行育苗,例如:玫瑰等,从而充分发挥林苗间作的优势。
1.5 林草间作在树木初始阶段的1~3年,可选择林草的林下种植模式。
国家对林下种植的政策林下种植是指在森林或林地下层进行种植的农业活动。
林下种植可以有效利用森林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并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发展政策的不断完善,林下种植的政策也变得更加重要。
下面将就国家对林下种植的政策进行详细的分析。
1.支持政策林下种植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
首先,国家对林下种植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例如,对于种植高附加值作物或重点林下经济作物的项目,可以申请国家级和地方级的农业发展资金。
同时,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的林权流转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将林地流转给专业化的合作社或企业进行林下种植。
此外,国家还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支持,帮助农民提高林下种植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另外,国家鼓励农民参与多种经营,发展林下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生态保护政策林下种植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国家对林下种植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
一方面,国家加强了对非法砍伐和滥伐的监管力度,加大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
另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友好的种植方式,例如有机种植、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等。
此外,国家还对林下种植项目进行环评审批,确保项目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国家还对林下种植的环保措施进行补助,例如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林下植物保护及生态修复等方面。
3.土地政策林下种植涉及到土地资源的利用,因此国家对林下种植制定了相关的土地政策。
首先,国家鼓励农民流转闲置林地或低效林地进行林下种植,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国家还鼓励和支持各地设立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引导林下种植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此外,国家还将符合条件的林下种植项目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对林下种植土地的保护和管理。
4.市场政策国家对林下种植的市场政策主要包括市场准入、价格扶持和贸易便利等方面。
首先,国家对林下种植产品的市场准入实行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林下种植特色农产品等给予市场准入优先。
树林下蔬菜种植技术方案一、林下环境、适合种菜、优势明显1、森林可大大降低风速,调节气温,为蔬菜营造一个适宜环境,林下温度较低,还可以大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树林可很好地控制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减轻强光对蔬菜的危害,提高蔬菜品质,减轻老化,延长采收期和销售期,起到自然保鲜作用。
3、树林内含有丰富的萜烯类物质(萜烯类物质是一类具有较强香气和生理活性的天然烃类化合物),它能强力杀死细菌;树林可积累许多负氧离子,有利于增强蔬菜的抗逆性;树林还可吸附各种有毒气体,降低农药残留,净化环境,减少污染,有利于无公害蔬菜的栽培。
二、选择适宜品种、正确把握播期林下是一个比较荫凉的环境,宜选择生长周期短、植株较低矮、较耐阴的品种。
现将部分品种推荐如下:三、分类栽培、严格管理(一)莴笋1、育苗苗床应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播种前翻土晒白,施用少量腐熟堆肥或人粪尿,每亩15-20担,然后耙平。
莴笋种子细小,苗床整地要细,土面应细碎平整。
春莴笋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土壤温度适宜,种子发芽容易,不需低温处理。
莴笋一般采用撒播,每分地苗床用种子50-100克,可供定植一亩地。
播种要均匀,然后浇盖子粪,出苗前保持床土湿润。
播种后7-10天出苗,齐苗后浇粪水二到三次,每次浇水量要充足。
冬季天冷,生长缓慢,浇水、施肥可减少,霜冻前要注意防止冻害。
年内少施肥。
齐苗后一周,间苗一次,株间距离1.6-3.3cm。
2、整地施足基肥莴笋为耐肥蔬菜,应选择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栽培。
一般土地需耕翻二次,深19.8-23.1cm,整平耙细后作高畦,每亩施人粪尿40担或腐熟杂肥、猪粪30-40担作基肥。
3、定植莴笋的苗龄期40-50天,具有4-5片真叶时为定植的适期。
过早定植操作不便,且易埋没菜心影响生长;过迟定植,幼苗大成活比较困难,一般在苗床中先选取大的幼苗,分次定植。
一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的应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定植。
林下种植柴胡模式探析林下种植柴胡是一种利用林木阴荫环境种植柴胡的新型种植模式。
在传统的柴胡种植模式中,往往需要大面积的耕地和大量的农药施用,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粮食资源的浪费。
而林下种植柴胡则通过利用林地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减少对农耕土地的侵占和农药的使用,从而实现柴胡的高效种植和可持续发展。
林下种植柴胡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在林木的阴荫环境下生长,这种环境能够减少阳光的照射,降低温度和湿度,创造适合柴胡生长的条件。
一方面,林木的阴荫可以减少夏季的高温对柴胡的伤害,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林下的湿度较大,有利于柴胡的生长和蓄积药材。
因此,通过林下种植柴胡,可以提高其产量和品质,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林下种植柴胡还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一方面,林下种植柴胡可以减少对农耕土地的侵占,保护了土地资源;另一方面,林木的繁茂和阴荫环境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护了土壤资源;还可以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相比于传统的柴胡种植模式,林下种植柴胡更环保可持续,对于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林下种植柴胡还能够提高农民的收益。
传统的柴胡种植模式往往需要大量的水、肥料和农药投入,而林下种植柴胡则不需要这些额外的投入,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另外,林下种植柴胡的市场需求较高,价格也相对较高,农民可以通过种植柴胡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因此,林下种植柴胡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种可行可持续的农业产业模式。
总的来说,林下种植柴胡是一种新型的种植模式,通过利用林木阴荫环境,实现柴胡的高效种植和可持续发展。
林下种植柴胡有助于提高柴胡的产量和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收益。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林下种植柴胡的技术,加强与林业部门的合作,实现柴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材林下及仿生态种植是一种在林下或模拟自然环境条件下种植中药材的农业模式。
这种种植模式旨在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林下种植是指在已有的林下空间中种植中药材,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常见的林下种植中药材包括人参、西洋参、黄精、远志等。
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种植技术,避免对林木造成损害。
仿生态种植则是在没有森林的地方模拟自然环境条件进行中药材种植。
这种种植模式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和维护,以确保中药材的生长和发育。
常见的仿生态种植中药材包括铁皮石斛、金线莲、白蔹等。
在进行中药材林下及仿生态种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适宜的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中药材品种
进行种植。
2.合理的种植密度:根据中药材的生长习性和产量要求,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避免过密
或过疏。
3.科学的施肥管理:根据中药材的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状况,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确保
中药材的养分供应。
4.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中药材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防治病虫害,避免产量和质量受
到影响。
5.采收和加工:根据中药材的生长周期和采收要求,及时进行采收和加工,确保中药材的
质量和药效。
总之,中药材林下及仿生态种植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农业模式,可以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林下种植实施方案林下种植是一种将农业和林业有机结合的种植方式,具有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优势。
下面是一份林下种植的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一:林下种植水稻1. 地点选择:选择具有坡度适中、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水源充足等条件的山地。
2. 林分整理:对林地进行清理,疏伐不良树木,留下好的树木作为林下种植的树冠。
3. 土壤改良:对土壤进行酸碱平衡调整,施加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水性。
4. 种植方式选择:选择适合林下种植的水稻品种,如低矮型水稻,矮秆水稻等。
根据土壤肥力和水分情况,选择直播或插秧种植方式。
5.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视田地,及时发现并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和无公害农药等措施。
6. 灌溉管理:根据水稻的需水量,合理安排灌溉,保持土壤水分适宜。
可以采用滴灌或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7. 施肥管理:根据土壤肥力,定期施加适量有机肥和化学肥料。
合理配比各种营养元素,保证水稻的生长和发育需求。
8. 杂草防控:及时除草,保持田地整洁。
可以采用物理除草或化学除草剂等方式。
9. 采收与利用:根据水稻的生育期,确定采收时间。
采收后,可以将秸秆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其他农作物的种植。
10. 经济效益分析:对种植水稻的投入与产出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评估林下种植的收益情况。
实施方案二:林下种植果树1. 地点选择:选择具有适宜果树生长的土地,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等。
2. 林分整理:进行林分清理,剪除不良树木,保留好的树木作为林下种植的树冠,有利于果树的光照和通风。
3. 土壤改良:对土壤进行酸碱平衡调整,施加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水性。
4. 果树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果树品种。
可以选择耐荫性强的果树品种,如山楂、枇杷等。
5. 幼苗培育:选择健壮的果树幼苗进行培育,确保其根系发达和健康。
6. 种植方式选择:根据地势和种树面积,选择适合的种植方式,如直栽、行栽、条带栽植等。
7.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视果树,及时发现并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林下种植的基本原则及对策摘要林下种植是发展林下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现林农及其他林业生产经营者增收的有效途径。
分析了林下种植遵循的基本原则,从确定林下种植模式、选择林下种植品种、扩大林下种植规模以及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下种植;基本原则;对策林下种植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立体林业复合生产经营,对提高单位面积林地综合效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林业生产经营者有效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具有重大意义[1-4]。
近年来,四川省许多地方在林下种植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2012年下半年国务院、四川省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对林下种植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
如何科学高效发展林下种植,更好地提高林农及其他林业生产经营者的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地方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
1 林下种植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生态优生,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森林资源培育是主要的,林下种植只是一种副业,不管林下种植何种作物,保护生态都是最重要的。
林下种植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实施后有利于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林地的综合效益。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确保林下种植发展符合实际。
不同的立地条件适合种植的作物是不一样的,必须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确定在何种立地条件下进行种植,同时还要根据当地企业和区域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最终确定种植品种。
三是坚持政策扶持,确保林下种植户实惠、产业发展。
对于发展林下经济,国务院和四川省已出台了相关政策,需要各地贯彻落实,将扶持政策落实到林下种植户,调动林下种植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种植者通过辛勤劳动得到实惠,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得到发展。
四是坚持科技帮扶,确保林地综合生产效益得到持续提高。
林下种植从品种的选择、栽植技术和后期管理都要以科技为支撑,只有科学种植,才能使林地综合效益不断提高,而不致于顾此失彼、种植失败,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林下种植未来发展方向及措施林下种植是指在森林覆盖的地区中,在树木的阴影下种植农作物或者其他植物。
这种种植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还可以保护森林生态环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林下种植已经成为了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未来林下种植的发展方向和措施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林下种植的发展方向。
1. 生态农业。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农业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林下种植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的农业模式,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未来林下种植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2. 多样化种植。
未来林下种植将更加注重多样化种植,不仅仅是种植农作物,还可以种植草药、果树、花卉等植物,形成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3. 循环农业。
未来林下种植将更加注重循环农业的理念,通过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减少对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二、林下种植的发展措施。
1. 科技支持。
未来林下种植需要依靠科技的支持,通过科学种植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的应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推动林下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2. 政策扶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林下种植的扶持力度,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林下种植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林下种植,推动林下种植的发展。
3. 技术培训。
针对林下种植的特点,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推动林下种植的健康发展。
4. 资金支持。
为了推动林下种植的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林下种植的资金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种植资金和技术支持,降低他们的经营风险,增强他们的发展信心。
5. 市场开拓。
加大对林下种植产品的市场开拓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的销售渠道和品牌推广,提高林下种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推动林下种植的发展。
林下种植实施方案林下种植是指在树木底下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利用树木的阴荫和落叶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改善植被覆盖,保护生态环境。
下面是一个林下种植的实施方案,包括选址、树种选择、农作物选择、管理措施等方面。
1.选址选取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以及阳光充足的地块进行林下种植。
坡度不宜过大,以防水土流失。
此外,选择具有栽种条件的气候地区,如温暖湿润的地区。
2.树种选择树种选择是林下种植的关键,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树种的生长特点来确定。
一般来说,阔叶树种适合林下种植,如柚木、楠木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好的落叶性,能提供充足的有机质,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3.农作物选择在林下种植中,应选择适合在半阴半阳环境中生长的农作物。
常见的选择有茶叶、蔬菜、水果等。
茶叶适合在半阴半阳环境中生长,而蔬菜和水果则较耐阴。
同时,可以考虑种植一些荚类植物,如豆类、花生等,它们具有固氮的作用,能提供额外的氮肥。
4.土壤改良在进行林下种植前,应对土壤进行改良,增加肥力,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可以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和生物菌肥,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同时,生物菌肥还可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和通气性。
5.病虫害防治林下种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病虫害防治策略。
可以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及时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和增加益虫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6.管理措施林下种植需要定期管理,包括修剪树枝、杂草清除、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修剪树枝可以促进树木的生长和树冠的开阔度,增加阳光照射面积。
杂草清除可以减少对农作物的竞争,促进其生长。
定期的病虫害防治可以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7.市场销售林下种植的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通过建立合作社、参与农产品市场化经营等形式,将农产品销售到市场上,增加农民的收入。
总之,林下种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并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实施林下种植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树种选择、农作物选择以及管理措施等方面,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