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机理分析法建模
- 格式:pdf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28
数学建模方法数学建模,简单来说,就是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来描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它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抽象的数学理论和复杂的实际情况。
那数学建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想象一下,你要规划一个城市的交通系统,让车辆能够高效通行,减少拥堵;或者要预测某种疾病的传播趋势,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又或者要设计一个最优的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这些实际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
数学建模的第一步,是要对问题进行清晰的理解和定义。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仔细观察问题的背景、条件和目标。
比如说,如果要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我们就得先了解这个城市的道路布局、车辆流量的规律、人们的出行习惯等等。
只有把这些都搞清楚了,才能准确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
接下来,就是要做出合理的假设。
现实问题往往非常复杂,包含了太多的因素。
为了能够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我们必须对一些次要的因素进行简化和假设。
但要注意,这些假设不能太过于偏离实际情况,否则建立的模型就没有实用价值了。
有了假设之后,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和方法来建立模型。
这就像是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完成一项工作。
如果问题涉及到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可能会用到线性规划;如果是要研究随机现象,概率统计就派上用场了;要是问题与变化的过程有关,微分方程可能就是一个好的选择。
建立好模型之后,就需要对模型进行求解和分析。
这可能需要运用数学运算、计算机编程等手段。
通过求解,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结果,但这些结果并不是最终的答案,还需要对它们进行分析和解释。
看看这些结果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期。
比如说,通过一个数学模型计算出某个交通路口的最优信号灯时间设置,但如果这个时间设置在实际中根本无法实现,那就说明模型可能存在问题,需要重新调整和改进。
在模型求解和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模型进行检验。
可以用实际的数据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如果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那就得重新审视模型的假设、参数和求解方法,对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
数学建模这个世界太需要数学了!但我们却往往视而不见。
自人类萌发了认识自然之念、幻想着改造自然之时,数学便一直成为人们手中的有力武器。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让世界震惊,其关键的理论工具却是数学。
然而,社会的发展却使数学日益脱离自然的轨道,逐渐发展成为高深莫测的“专项技巧”。
数学被神化,同时,又被束之高阁。
近半个世纪以来,数学的形象有了很大变化。
数学己不再单纯是数学家和少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力学家等人手中的神秘武器,它越来越深入地引用到各行各业之中,几乎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在展示它的无穷威力。
这一点尤其表现在生物、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数学应用的非传统领域。
数学不再仅仅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而日益成为一种“技术”参与实际问题中。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数学的应用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什么是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一个特定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
简单地说:就是系统的某种特征的本质的数学表达式(或是用数学术语对部分现实世界的描述),即用数学式子(如函数、图形、代数方程、微分方程、积分方程、差分方程等)来描述(表述、模拟)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或系统在某一方面的存在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物、医学、社会、经济……,各学科、各行业都涌现现出大量的实际课题,急待人们去研究、去解决。
但是,社会对数学的需求并不只是需要数学家和专门从事数学研究的人才,而更大量的是需要在各部门中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善于运用数学知识及数学的思维方法来解决他们每天面临的大量的实际问题,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们不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而寻找实际问题(就像在学校里做数学应用题),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需要用到数学。
而且不止是要用到数学,很可能还要用到别的学科、领域的知识,要用到工作经验和常识。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要真正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
2机理分析法•一、机理分析法概述•二、汽车刹车距离•三、量纲分析法第二章机理分析法一、机理分析法概述什么是机理分析?所谓机理分析,就是根据对客观事物特性的认识,找出反映内部机理的数量规律。
机理分析法建立的模型常有明确的物理或现实意义;机理分析法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来做,因而不可能有统一的方法。
美国的某些司机培训课程中的驾驶规则:背景与问题•正常驾驶条件下, 车速每增10英里/小时,后面与前车的距离应增一个车身的长度。
•实现这个规则的简便办法是“2秒准则“:•后车司机从前车经过某一标志开始默数2秒钟后到达同一标志,而不管车速如何判断“2秒准则”与“车身”规则是否一样;建立数学模型,寻求更好的驾驶规则。
问题分析常识:刹车距离与车速有关“2秒准则”与“10英里/小时加一车身”规则不同常识:刹车距离与车速有关刹车距离反应时间司机状况制动系统灵活性制动器作用力、车重、车速、道路、气候… …最大制动力与车质量成正比,使汽车作匀减速运动。
车速常数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常数假 设 与 建 模1. 刹车距离 d 等于反应距离 d1 与制动距离 d2 之和2. 反应距离 d1与车速 v成正比3. 刹车时使用最大制动力F,F作功等于汽车动能的改变; t1为反应时间且F与车的质量m成正比•反应时间t1的经验估计值为0.75秒参数估计•利用交通部门提供的一组实际数据拟合k计算刹车距离、刹车时间车速(英里/小时) (英尺/秒)实际刹车距离(英尺)计算刹车距离(英尺)刹车时间(秒)2029.342(44)39.0 1.53044.073.5(78)76.6 1.84058.7116(124)126.2 2.15073.3173(186)187.8 2.56088.0248(268)261.4 3.070102.7343(372)347.1 3.680117.3464(506)444.8 4.3最小二乘法 k=0.06二、汽车刹车距离“2秒准则”应修正为 “t 秒准则”模 型车速(英里/小时)刹车时间(秒)201.5301.8402.1502.5603.0703.6804.3车速(英里/小时)0~1010~4040~6060~80t (秒)1234一、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思维定势抑制着我们的思考,要提高创造力,就应该突破思维定势,而突破思维定势的关键就是转换思维视角。
2机理分析法•一、机理分析法概述•二、汽车刹车距离•三、量纲分析法第二章机理分析法物理量的量纲长度 l 的量纲记L=[l]质量 m的量纲记M=[m]时间t的量纲记T=[t]动力学中基本量纲L, M, T 速度v 的量纲 [v]=LT-1导出量纲加速度a的量纲 [a]=LT-2力f的量纲 [f]=LMT-2引力常数 k的量纲 [k]对无量纲量α,[α]=1(=L0M0T0)1、量纲齐次原则=[f][l]2[m]-2=L3M-1T-2等式两端的量纲一致量纲分析~利用量纲齐次原则寻求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例:单摆运动l mgm求摆动周期 t 的表达式设物理量 t, m, l, g 之间有关系式α1, α2, α3 为待定系数,λ为无量纲量 (1)的量纲表达式对比1、量纲齐次原则三、量纲分析法设f(q1, q2, , q m) = 0 (1) Pi定理[g ] = LT -2, [l ] = L , [ρ] = L -3M ,[v ] = LT-1,, [s ] = L2, [f ] = LMT -2量纲分析示例:波浪对航船的阻力航船阻力 f 航船速度v , 船体尺寸l , 浸没面积 s ,海水密度ρ, 重力加速度g 。
m =6, n =3(g ) (l ) (ρ) (v ) (s ) (f )(L ) (M) (T )为得到阻力 f 的显式表达式F =0ψ 未定F (π 1, π2,…, πm-r ) = 0 与 f (q 1, q 2, ⋯, q m ) =0等价量纲分析法的评注• 物理量的选取• 基本量纲的选取• 基本解的构造• 结果的局限性 (…) = 0中包括哪些物理量是至关重要的基本量纲个数n; 选哪些基本量纲有目的地构造Ay=0 的基本解• 方法的普适性函数F和无量纲量未定不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2、量纲分析在物理模拟中的应用例: 航船阻力的物理模拟通过航船模型确定原型船所受阻力可得原型船所受阻力已知模型船所受阻力注意:二者的相同按一定尺寸比例造模型船,量测f,可算出f1 ~ 物理模拟一、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思维定势抑制着我们的思考,要提高创造力,就应该突破思维定势,而突破思维定势的关键就是转换思维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