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籍主号和副号的编码规则
- 格式:doc
- 大小:151.50 KB
- 文档页数:2
学籍号是什么意思学籍号是学⽣学籍⾝份的编号,学籍号长度是16位数,各位的意义为:省市位(2位)+区县(2位)+学校类别(1位)+学校(3位)+学⽣类别(1位)+届别(2位)+班(2位)+学⽣号(2位)+校验位(1位)。
学籍基本概念学籍是指⼀个学⽣属于某学校的⼀种法律上的⾝份或者资格,登记学⽣姓名的册⼦,专指作为某校学⽣的资格。
2013年9⽉1⽇起,全国已经初步建⽴了⼩中⼤学籍的信息管理系统。
2013年9⽉1⽇起,全国中⼩学学⽣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将建成投⽤,届时每名中⼩学⽣都将拥有⼀个终⾝使⽤的学籍编码,该系统学⽣的学籍档案基本信息实⾏⼀次采集,对学⽣进⾏全国统⼀编码,实现每名学⽣编码全国唯⼀,终⾝使⽤,对学⽣进⾏电⼦⾝份管理。
学籍号编码规则学籍号的确定:学籍号由16位构成,其中各位的意义为:省市位(2位)+区县(2位)+学校类别(1位)+学校(3位)+学⽣类别(1位)+届别(2位)+班(2位)+学⽣号(2位)+校验位(1位)。
教委定义省市位和校验位。
*省市位(2位):北京市为:01*区县编号(2位):注:由于北京撤县改区,区县代码随之改变*学校类别(1位):0=⼩学;1=初中;2=⼩学、初中并存学校(九年⼀贯制);3=⼩学、初中、⾼中并存学校;4=完中;5=普⾼;6=职⾼;7=职普⾼并存学校。
*学校(3位):编码由各区县编制定义。
注:这三位是学校编码的最后三位,即学校⾃编代码。
*学⽣类别(1位):0=⼩学⽣,1=初中⽣,2=普⾼学⽣,3=职⾼学⽣,4=⼩学⽣(借读⽣),5=初中⽣(借读⽣),6=⾼中⽣(借读⽣),7=⼩学⽣(按北京市户⼝对待借读⽣),8=初中⽣(按北京市户⼝对待借读⽣),9=⾼中⽣(按北京市户⼝对待借读⽣)。
*届别(2位):按⼊学年度后两位加学年制年度计算,为学⽣应毕业年度的后两位。
*班(2位)、学号(2位):编码由各学校编制。
每个阶段毕业后,都会在新学校重新办理。
安徽省中小学生学籍号、地区学号编码规则一、学籍号编码规则学生的学籍号(终身识别号)由全省统一编号,编码规则如下:编码号长度:16位。
编码号字符:0至9字符。
编码号的确定:编码号由16位构成,其中各位的意义为:省码(2位)+市码(2位)+县区码(2位)+入学年份(2位)+ 学区号(3位)+特征码(1位)+流水号(4位)(一)、编码具体内容1、省、市、县(区)码: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代码341126。
2、入学年份:指学生入小学一年级年份的后两位数字。
如:2010年一年级入学的学生为“10”,依次类推。
3、学区号:即中心小学学校代码,由各县(区)教育局划分小学学区,编码不得重复,见学区号说明。
4、特征码:普通入学学生,特征码为:男“1”,女“2”;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小学男生,特征码为“3”;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小学女生,特征码为“4”;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初中男生,特征码为“5”;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初中女生,特征码为“6”;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高中男生,特征码为“7”;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高中女生,特征码为“8”。
5、流水号:由学校按学生入学的报名注册顺序统一编制,从0001号起依次顺延,一个学校内新生的流水号不允许重复。
(二)、关于学区号的说明1、由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区(对应小学学校)顺序进行统一编号,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2、学区号采用3位数字表示,一个县(区)的学区号不能重复。
3、如有新增的学校,学区号依次递增,不能与原有学区号重复。
4、如有撤销的学校,该学区号编码保留,不允许被再次使用。
5、各个学校要严格按照学区号进行学籍号的分配。
二、地区学号编码规则(1)高中学生:地区学号15位,编码规则如下:说明:即为学业水平测试编码规则,其中入学年份为高一入学年份。
附:高中学校编码(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地区学号18位,编码规则如下:说明:入学年份:指学生入小学一年级、七年级年份的后两位数字。
安徽省中小学生学籍号、地区学号编码规则一、学籍号编码规则学生的学籍号(终身识别号)由全省统一编号,编码规则如下:编码号长度:16位。
编码号字符:0至9字符。
编码号的确定:编码号由16位构成,其中各位的意义为:省码(2位)+市码(2位)+县区码(2位)+入学年份(2位)+ 学区号(3位)+特征码(1位)+流水号(4位)(一)、编码具体内容1、省、市、县(区)码: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代码341126。
2、入学年份:指学生入小学一年级年份的后两位数字。
如:2010年一年级入学的学生为“10”,依次类推。
3、学区号:即中心小学学校代码,由各县(区)教育局划分小学学区,编码不得重复,见学区号说明。
4、特征码:普通入学学生,特征码为:男“1”,女“2”;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小学男生,特征码为“3”;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小学女生,特征码为“4”;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初中男生,特征码为“5”;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初中女生,特征码为“6”;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高中男生,特征码为“7”;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高中女生,特征码为“8”。
5、流水号:由学校按学生入学的报名注册顺序统一编制,从0001号起依次顺延,一个学校内新生的流水号不允许重复。
(二)、关于学区号的说明1、由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区(对应小学学校)顺序进行统一编号,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2、学区号采用3位数字表示,一个县(区)的学区号不能重复。
3、如有新增的学校,学区号依次递增,不能与原有学区号重复。
4、如有撤销的学校,该学区号编码保留,不允许被再次使用。
5、各个学校要严格按照学区号进行学籍号的分配。
二、地区学号编码规则(1)高中学生:地区学号15位,编码规则如下:说明:即为学业水平测试编码规则,其中入学年份为高一入学年份。
附:高中学校编码(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地区学号18位,编码规则如下:说明:入学年份:指学生入小学一年级、七年级年份的后两位数字。
学籍号由16位构成,其中各位的意义为:省市位(2位) 区县(2位) 学校类别(1位) 学校(3位) 学生类别(1位) 届别(2位) 班(2位) 学生号(2位) 校验位(1位)。
教委定义省市位和校验位。
*省市位(2位):北京市为:01*区县编号(2位):注:由于今年北京撤县改区,区县代码随之改变*学校类别(1位): 0=小学; 1=初中; 2=小学、初中并存学校(九年一贯制); 3=小学、初中、高中并存学校; 4=完中; 5=普高; 6=职高; 7=职普高并存学校。
*学校(3位):编码由各区县编制定义。
注:这三位是学校编码的最后三位,即学校自编代码。
*学生类别(1位): 0=小学生; 1=初中生; 2=普高学生; 3=职高学生。
*届别(2位): 按入学年度后两位加学年制年度计算,为学生应毕业年度的后两位。
*班(2位),学号(2位): 编码由各学校编制。
每个阶段毕业后,都会在新学校重新办理学籍号编码规则(此变化从CMIS BV3.2开始)说明:变化的部分用红色加下划线标识。
此变化从CMIS BV3.2开始使用。
学生的学籍号编码按如下所述的规则组成:学籍号(byt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省市区县学校类别学校代码学生类别届别班别学号校验位学籍号的确定:学籍号由16位构成,其中各位的意义为:省市位(2位)+区县(2位)+学校类别(1位)+学校(3位)+学生类别(1位)+届别(2位)+班(2位)+学生号(2位) +校验位(1位)◆省市:01代表北京市◆区县:东城01、西城02、崇文03、宣武04、朝阳05、丰台06、石景山07、海淀08、门头沟09、燕山10、房山11、通州12、顺义13、昌平14、大兴15、怀柔16、平谷17、密云28、延庆29◆学校类别: 0=小学, 1=初中, 2=小学、初中并存学校(九年一贯制), 3=小学初高中并存, 4=完中, 5=普高,6=职高, 7=职普高并存◆学校代码: 各区县自定,使用学校自编代码。
安徽省中小学生学籍号、地区学号编码规则————————————————————————————————作者:————————————————————————————————日期:安徽省中小学生学籍号、地区学号编码规则一、学籍号编码规则学生的学籍号(终身识别号)由全省统一编号,编码规则如下:编码号长度:16位。
编码号字符:0至9字符。
编码号的确定:编码号由16位构成,其中各位的意义为:省码(2位)+市码(2位)+县区码(2位)+入学年份(2位)+ 学区号(3位)+特征码(1位)+流水号(4位)1 2 3 4 5 6 7 8 9 1 16省码市码县区码入学年份学区号特征码流水号(一)、编码具体内容1、省、市、县(区)码: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代码341126。
2、入学年份:指学生入小学一年级年份的后两位数字。
如:2010年一年级入学的学生为“10”,依次类推。
3、学区号:即中心小学学校代码,由各县(区)教育局划分小学学区,编码不得重复,见学区号说明。
4、特征码:普通入学学生,特征码为:男“1”,女“2”;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小学男生,特征码为“3”;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小学女生,特征码为“4”;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初中男生,特征码为“5”;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初中女生,特征码为“6”;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高中男生,特征码为“7”;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高中女生,特征码为“8”。
5、流水号:由学校按学生入学的报名注册顺序统一编制,从0001号起依次顺延,一个学校内新生的流水号不允许重复。
(二)、关于学区号的说明1、由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区(对应小学学校)顺序进行统一编号,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2、学区号采用3位数字表示,一个县(区)的学区号不能重复。
3、如有新增的学校,学区号依次递增,不能与原有学区号重复。
4、如有撤销的学校,该学区号编码保留,不允许被再次使用。
安徽省中小学生学籍号、地区学号编码规则一、学籍号编码规则学生的学籍号〔终身识别号〕由全省统一编号,编码规则如下:编码号长度:16位。
编码号字符:0至9字符。
编码号确实定:编码号由16位构成,其中各位的意义为:省码(2位)+市码(2位)+县区码(2位)+入学年份(2位)+ 学区号(3位)+特征码(1位)+流水号(4位)〔一〕、编码具体内容1、省、市、县〔区〕码: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代码341126。
2、入学年份:指学生入小学一年级年份的后两位数字。
如:2010年一年级入学的学生为“10”,依次类推。
3、学区号:即中心小学学校代码,由各县〔区〕教育局划分小学学区,编码不得重复,见学区号说明。
4、特征码:普通入学学生,特征码为:男“1”,女“2”;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小学男生,特征码为“3”;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小学女生,特征码为“4”;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初中男生,特征码为“5”;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初中女生,特征码为“6”;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高中男生,特征码为“7”;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高中女生,特征码为“8”。
5、流水号:由学校按学生入学的报名注册顺序统一编制,从0001号起依次顺延,一个学校内新生的流水号不允许重复。
〔二〕、关于学区号的说明1、由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区〔对应小学学校〕顺序进行统一编号,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2、学区号采用3位数字表示,一个县〔区〕的学区号不能重复。
3、如有新增的学校,学区号依次递增,不能与原有学区号重复。
4、如有撤销的学校,该学区号编码保留,不允许被再次使用。
5、各个学校要严格按照学区号进行学籍号的分配。
二、地区学号编码规则〔1〕高中学生:地区学号15位,编码规则如下:说明:即为学业水平测试编码规则,其中入学年份为高一入学年份。
附:高中学校编码〔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地区学号18位,编码规则如下:说明:入学年份:指学生入小学一年级、七年级年份的后两位数字。
北京市学生学籍号编码规则
北京市学生学籍号编码规则
北京市学生学籍号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制定的一套编码规则,用于对学生进行唯一标识和管理。
学籍号由15位数字组成,其中包含了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学校信息。
北京市学生学籍号编码规则如下:
1.前两位数字表示学生所在的区县,例如海淀区为11,朝阳区为12。
2.第三到第七位数字表示学校的代码,由教育部门统一分配。
3.第八到第十位数字表示学生所在的年级,例如小学一年级为001,初中一年级为101,高中一年级为201。
4.第十一到第十二位数字表示学生所在的班级,例如小学一年级一班为01,初中一年级一班为01,高中一年级一班为01。
5.第十三到第十五位数字表示学生的序号,从001开始递增。
通过学籍号,教育部门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包括学生的个人信息、学校信息、学习成绩、考试成绩等。
同时,学籍号也可以用于学生的身份证明和教育资源的分配。
在使用学籍号时,学生和家长需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避免泄露。
同时,学生和家长也可以通过学籍号查询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
总之,北京市学生学籍号编码规则是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学生和家长应该认真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共同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学籍号是什么意思怎么填写学籍号是学籍信息的核心要素。
学籍号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生成,一人一号,伴随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原则上终身不变。
学籍号由16位构成,其中各位的意义为:省市位(2位)+区县(2位)+学校类别(1位)+学校(3位)+学生类别(1位)+届别(2位)+班(2位)+学生号(2位)+校验位(1位)。
教委定义省市位和校验位。
省市位(2位):北京市为:01;*区县编号(2位):注:由于北京撤县改区,区县代码随之改变学校类别(1位):0=小学; 1=初中; 2=小学、初中并存学校(九年一贯制); 3=小学、初中、高中并存学校; 4=完中; 5=普高; 6=职高; 7=职普高并存学校。
学校(3位):编码由各区县编制定义。
注:这三位是学校编码的最后三位,即学校自编代码。
学生类别(1位):0=小学生,1=初中生,2=普高学生,3=职高学生,4=小学生(借读生),5=初中生(借读生),6=高中生(借读生),7=小学生(按北京市户口对待借读生),8=初中生(按北京市户口对待借读生),9=高中生(按北京市户口对待借读生)。
届别(2位):按入学年度后两位加学年制年度计算,为学生应毕业年度的后两位;*班(2位)、学号(2位): 编码由各学校编制。
每个阶段毕业后,都会在新学校重新办理。
扩展资料:一些地方对学籍的规定管理不够严谨,出现一人多籍、人籍分离、有人无籍等问题。
学籍管理办法实施后,学校将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统一申请学籍号,杜绝“虚假学籍”、“重复学籍”等问题。
学生学籍号是学籍信息的核心要素,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从幼儿园入园或小学入学初次采集学籍信息后开始使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有机衔接,一人一号,籍随人走,终身不变。
学籍注册1、学校按照户口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所划定的就近入学的学区范围及有关要求招收新生。
2、初中新生入学时,要将原小学的学生档案、户口及住房证上交该校审查,合格后学生凭盖有辖区教育行政部门学籍管理章和学校章的通知书,在规定时间到学校报到。
学籍号编码规则
学籍号编码规则是学校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它由学校及相关部门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用于处理学生和学校内部管理。
学籍号编码规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代码,既可以让学校方便地跟踪学生的信息,又能确保数据安全和保密性。
这一制度已经使得学校管理变得更加有序化和便捷,也提高了教育质量。
首先,学籍号编码规则的核心就是它的编码分类,学籍号编码的关键部分包括学校名称、年级、专业、班级、学号等内容。
一般来说,学校名称只有几个字母,可以简单地用字母来代表;年级一般也有几个字母,也可以直接用字母表示;专业一般也有一定的字母编码;班级一般也有一定的字母编码;而学号则一般由日期+流水号来组成。
其次,学籍号编码规则的好处不仅是能够有效地检索学生的基本信息,还可以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学生的学业进度。
学籍号可以建立数据库,搜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家庭信息、学习绩效、组织活动参与情况等等,这样就可以全面地监督和管理学生的学业,让学习变得更加严格和有序。
此外,学籍号编码规则还能方便学校内部办公,比如在申请表中使用学籍号编码,可以更快地定位申请表的正确人员,从而节省时间;而在报考入学等考试中提交的文件也可以使用学籍号编码,从而减少考试时间和精力消耗。
最后,学籍号编码规则还能用于实现精细化管理,比如学校可以根据专业、年级、学生性别等特征来细分学籍号编码,这样就可以更
好地管理学生,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总之,学籍号编码规则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它可以有效地管理学校内部办公和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也可以帮助学校节省管理成本,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学校应当特别重视学籍号编码规则的设计和运用,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洛宁县中小学学籍辅号编写办法为便于对中小学学籍进行管理,在学生拥有网上学籍号的同时,再编写一个辅助号码(以下简称“学籍辅号”)。
现将学籍辅号的编写办法通知如下:
一、编写规则:
学籍辅号为12位。
其中第一位为初中、小学标识码,初中为Z,小学为X;第二位为举办者性质,公办学校为1,民办学校为2;第三至六位为学生毕业年限标识,如2017年毕业,为2017;第七至八位为乡(镇)、学校标识码,如实验一小为01,第七、八位为01;第九至十二位为学生标识码,如该区域第25号考生,编写为0025。
(各学校标识码见附表)
如:实验一中2014年入学新生,该生学籍册登记号为16号,学籍辅号编写为Z12017010016。
二、有关要求
1、各乡(镇)、学校为学生办理网上学籍的同时,为学生办理学籍辅号,填写由教育局基础教育股统一制定的学籍登记册,与网上学籍同时上报。
2、学生转出时,在进行网上学籍转移的同时,将学生学籍表交给学生,同时,在学生学籍登记册上“备注”栏上标注。
3、学生转入时,在进行网上学籍转移的同时,为转入学生建立纸质学籍,并在学生学籍登记册上登记,并为转入学生编写学籍辅号。
4、各乡(镇)民办小学学籍辅号,由中心校按照“公立学校在前,民办学校在后”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排列后,按照此规则编写。
附:各乡(镇)、县直学校、城区民办学校、各初中标识码一览表
附件:
各乡(镇)、县直学校、城区民办学校、各初中
标识码一览表
一、县直小学、各乡(镇)、城区民办小学标识码(小学)
二、各初中标识码。
全国学生统一学籍号的编码规则
2013年9月1日起
学籍号码:分为学籍主号和学籍副号。
一、学籍主号:
个人标识码(19位)为教育系统人员基础信息统一编码,由类型码(1位)及公民身份号码(18位)或个人标识自编码(18位)构成。
个人标识自编码(18位)是在教育个人暂无公民身份号码(第二代)或原公民身份号码不可用时,由教育部依据本规则赋予教育个人的教育身份号码,
个人标识自编码(18位)是特征组合码,由十七位数字本体码和一位校验码组成。
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地址码,八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顺序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
1、G+身份证号(对于有身份证号的学生)。
G是公民的意思。
2、全国临时学籍号的编码规则是L+按身份证号编码规则生成的数字(6位学校所在地区划码+8位出生日期+4位随机码),都是19位。
L是临时的意思(对于没有通过身份证号的学生)。
3、J+按身份证号编码规则生成的数字(6位学校所在地区划码+8位出生日期+3位顺序码+1位校验码)(对于没有身份证号的学生)。
4、教育部已为进入中央系统的所有学生配发了全国正式学籍号或临时学籍号。
二、学籍副号:体现学籍信息。
以上海市为例:
学籍副号编码由6部分共19位数字代码组成,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第1-3位):地区代码,全市地区代码均为310。
第二部分(第4-6位):区县代码,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县以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至2011年10月31日)》确定。
具体来说,黄浦区为101,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依次为104-110,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浦东新区、金山区、松江区、
青浦区依次为112-118,奉贤区为120,崇明县、梅山、大屯、鲁中及其他依次为230、935、936、937、939。
第三部分(第7-10位):学校码,由各区县根据学校性质,并遵循一定的编码规则自行确定。
第四部分(第11位):学段代码,小学阶段为1、初中阶段为2、高中阶段为3、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为4。
第五部分(第12-15位):入学年份,即学生进入该学段起始年级的入学年份。
第六部分(第16-19位):学生码,由区县或学校自行确定。
三、转学副号重编
市教委对中小学生学籍号的编制有以下规定:
一、学生取得本市学籍后,在本市中小学就读期间学籍主号不变;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同一学段就读,学籍副号不变;
二、学生在本市范围内升学或转学,其学籍主号不变,学籍副号须重新编制;
四、学籍号一旦生成使用,则不能重复使用;
五、因学校撤并或学校性质发生变化导致在校学生学籍号变化的,由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报市教委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