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最新教案-开明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1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93.65 KB
- 文档页数:4
开明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年级:初二科目:数学执笔:周铭审核:初二数学备课组内容:2.7勾股定理的应用(2)课型:新授时间:06年8月25日学习目标:1、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把解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进一步发展有条理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重点: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再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学习难点:“转化”思想的应用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阅读课本第82页到83页,完成下列问题:1、讨论P82中的问题⑴如何求出图中的x、y、x ?⑵如何画出5、6、7的线段吗?2、学生看书(学生小组讨论)P83例3、 P84例4 思考:如何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二.自学、合作探究:(一)自学、相信自己:1、完成课本P83练习1、2、3及P83-84习题2.7 4、5、62、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支红莲,高出水面1m,一阵风吹来,红莲吹到一边,花朵齐及水面,已知红莲移动的水平距离为2m,求这里的水深是多少米? (提示:画出图形建立直角三角形)3、已知等腰△ABC的周长为26,AB=AC,且AB=BC+4,求:⑴底边BC上的高。
⑵△ABC的面积和一腰上的高。
(二)思索、交流:1、.已知:如图,在△ABC 中,D 为边BC 上的一点,AB=13,AD=12,AC=15,BD=5.求△ABC的面积.2、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高分别为20dm ,3dm ,2dm ,A 和B 是这个台阶两相对的端点,A 点有一只昆虫想到B 点去吃可口的食物,则昆虫沿着台阶爬到B 点的最短路程是多少dm ?3、一块长4m ,宽2.1m 的薄木板能否从一个宽1m 、高2m 的门框内通过?试说明理由.(三)应用、探究:1、如图,一个高18m ,周长5m 的圆柱形水塔,现制造一个螺旋形登梯,为了减小坡度,要求登梯绕塔环绕一周半到达顶端,问登梯至少多长?(建议:拿一张白纸动手操作,你一定会发现其中的奥妙)2、如图,笔直的公路上A 、B 两点相距25km ,C 、D 为两村庄,DA ⊥AB 于点A ,CB ⊥AB 于点B ,已知DA=15km ,CB=10km ,现在要在公路的AB 段上建一个土特产品收购站E ,使得C 、D两村到收购站E 的距离相等,则收购站E 应建在离A 点多远处?三.学习体会:B AC A · · B 3 2 20D C⒈ 已知:如图①,在Rt △ABC 中,两直角边AC 、BC 的长分别为6和8,现将直角边AC 沿AD 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 上,且与AE 重合,则CD 等于 ( )A.2B.3C.4D.5⒉ 在上题中的Rt △ABC 折叠,使点B 与A 重合,折痕为DE (如图②),则CD 的长为 ( )A.1.50B.1.75C.1.95D.以上都不对⒊一条河的宽度处处相等,小强想从河的南岸横游到北岸去,由于水流影响,小强上岸地点偏离目标地点200m ,他在水中实际游了520m ,那么该河的宽度为 ( )A.440 mB.460 mC.480 mD. 500 m⒋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则其周长为______________.⒌旗杆上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出1m ,如果把绳子的下端拉开距旗杆底部5m 后,绷紧的绳子的末端刚好接触地面,则旗杆的高度为___________m.⒍一架5m 长的梯子靠在一面墙上,梯子的底部离建筑物1m ,若梯子底部滑开2m ,则梯子顶部下滑的距离是___________(结果可含根号).⒎如图,已知:在Rt △ABC 中,∠ACB=90º,AC=12,BC=5,AM=AC ,BN=BC求MN 的长.7、如图,∠A =∠D =90,AB =CD =24cm ,AD =BC =50cm ,E 是AD 上一点,且AE :ED =9:16,试猜想∠BEC 是锐角、钝角还是直角?并证明你的猜想.B 图② A B D E 图①C A B N M⒈若等腰三角形腰长为10cm ,底边长为16 cm,那么它的面积为 ( )A. 48 cm 2B. 36 cm 2C. 24 cm 2D.12 cm 2⒉如图,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 爬到点B 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大约是 ( )A.20cmB.10cmC.14cmD.无法确定⒊折叠长方形ABCD 的一边AD ,点D 落在BC 边的D’ 处,AE 是折痕,已知AB=8cm ,CD ′= 4cm ,则AD 的长为 ( )A.6cmB. 8cmC. 10cmD. 12cm⒋ 若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12、16和20,则这个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长是_______. ⒌小明和小强的跑步速度分别是6m/s 和8m/s ,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分别向东、南练习跑步,那么从出发开始需__________s 可以相距160m.⒍王刚的身高为1.70m ,现想摘取高5.70m 处的一个椰子,为了安全需要,使梯子底端离椰树根部3m ,那么梯子较合适的长度是__________m.7、有一圆柱形食品盒,它的高等于16cm ,底面直径为20cm , 蚂蚁爬行的速度为2cm/s. ⑴如果在盒内下底面的A 处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盒内对面中部点B 处的食物,那么它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盒的厚度和蚂蚁的大小忽略不计,结果可含π)⑵如果在盒外下底面的A 处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盒内对面中部点B 处的食物,那么它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盒的厚度和蚂蚁的大小忽略不计,结果可含π)A B C D D ′ E(第3题)。
开明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年级:初二 科目:数学 执笔:周铭 审核:初二数学备课组 内容:第二章小结与复习(1)课型:复习 时间:06年8月25日 学习目标:1、回顾和整理本章所学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本章内容有全面的了解。
2、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3、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功的体会,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建立本章知识结构和各知识简单应用。
学习难点:建立本章知识结构和各知识简单应用。
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1、整理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及数学思想。
本章主要的思想方法:⑴转化的思想:把复杂问题转化简单问题,把末知转化为已知的;⑵数形结合思想: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是数形结合的一个典型;⑶方程思想;通过勾股定理列方程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重要方法;⑷分类思想:实数有两种分类方法,对于一个Rt △ABC ,在没有指明∠C =90°,还应考虑∠A =90°,∠B =90.本章从研究勾股定理入手,又探究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寻找了勾股数,发现了勾股数的规律.应用勾股定理来引进了平方根、立方根,认识了一种新数——无理数;学习了无理数,把数的范围又扩充到实数,使有理数有关运算法则进一步的推广到实数,我们又学会了一种新的运算开方.2、回答课本第85页1、2、3、4、5的问题,并要求回答这些知识获得的过程。
二.自学、合作探究: (一)自学、相信自己:1.|-32|= ;31-= ;|π-3.14|= ; |2-1.42|= .2. 3-2的相反数 ; 的相反数是310.3. 3641-的倒数是 ;32的负倒数是 .4.若实数m ,n 满足(m+n -2)2+32+-m n =0,则2n -m -3= .5.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 ;一个数与它的绝对值的和为0,这个数是 .6.若|a |=3,b=3,则a+b = .7.数轴上表示-3.14的点在表示-π的点的 边(填左、右);表示-6的点到原点距离是 .8. 5-35-≈ (保留3个有效数字).9.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5和12,则斜边是 .10. a 、b 、c 为△ABC 三边长,b=2,且(2a -3)2+c 25-=0,则△ABC 的面积为 。
开明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年级:初二科目:数学执笔:周铭审核:初二数学备课组内容:2.3平方根(2)课型:新授时间:06年8月25日学习目标: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意义,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难点: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阅读第64页到第66页,完成下列问题:1、小明家装修新居,计划用100块地板砖来铺设面积为25平方米的客厅地面,请帮他计算:每块正方形地板砖的边长为多少时,才正好合适(不浪费)?2、求4个直角边长为10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纸片拼合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正数有2个平方根,其中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a的算术平方根.例如,4的平方根是±,叫做4的算术平方根,记作4=2;2的平方根是2±,叫做2的算术平方根,记作22=。
二.自学、合作探究:(一)自学、相信自己:完成第65页“练习”1、2、3及第66页“习题2.3”1、2、3、4、5(二)思索、交流: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1)625;(2)0.0081;(3)6;(4)0。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登得高看得远。
如图2—8,若观测点的高度为h,观测者能达到的最远距离为d,则≈d hr2,其中R是地球半径(通常取6400Km).小丽站在海边一块岩石上,眼睛离地面的高度为20,她观测到远处一艘船刚露出海平面,此时该船离小丽约有多远?3、完成下列习题,做题后思考讨论交流。
(1)(01.0)2= , (2)()=25 ,(3)241⎪⎪⎭⎫ ⎝⎛= ,(4)216= , (5)()=-216 , (6)()25-= 。
从这些题目中探索发现一般形式:),0(),0(22≥≥=a a a a a ).0(2≤-=a a a(三)应用、探究:1.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A.一个数的平方根一定是两个数B.一个非负数的非负平方根一定是它的算术平方根C.一个正数的平方根一定是它的算术平方根D.一个非零的正的平方根是它的算术平方根 2.若14+a 有意义,则a 能取的最小整数为( ).A.0B.1C.-1D.-43.若0)(12=-++y x x ,则x+y 的值是( ).A.-2B.-3C.-4D.无法确定 4.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只要存在,那么这个算术平方根( ).A.只有一个,并且是正数B.不可能等于零C.一定小于这个数D.必定是非负数 5.若a 是有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2的算术平方根是aB. a 2的平方根是aC. a 2的算术平方根是∣a ∣D. a 2的平方根是∣a ∣ 6.一个数如果有两个平方根,那么这两个平方根的和是( ).A.大于0B..等于0C.小于0D.大于或等于07.若a ≥0,则4a 2的算术平方根是( ).A.2aB.2aC.a 2D.∣2a ∣8.16的算术平方根是( ).A.4B.4C.2D.29.(-4)2的算术平方根是 。
初二数学课堂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策划方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案资料、好词好句、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lesson plan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二数学课堂教案初二数学课堂教案七篇初二数学课堂教案都有哪些?教案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教育对象,目的明确、适应性强、实用性强的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形式。
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2节乘法公式的第二课时——完全平方公式。
二、教材分析:完全平方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乘法运算知识的升华,它是在学生学习整式乘法后,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算式的总结,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完全平方公式是学生后续学好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的必备知识,它还是配方法的基本模式,为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完全平方公式属于代数学的基础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研究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公式的发现与验证为学生体验规律探索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模式,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代数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很有帮助。
使学生了解到完全平方公式是有力的数学工具。
重点:掌握完全平方公式,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即对公式中字母a、b的理解与正确应用。
三、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感受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
(3)通过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及分析结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4)体验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简化运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学情分析与教法学法学情分析: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节课就是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式的乘法运算及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开展的,具备了初步的总结归纳能力。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要怎么写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勤劳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集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它的逆定理的内容、证明及应用.2.理解原命题和逆命题的概念和关系,会找一个简单命题的逆命题.3.渗透角平分线是满足特定条件的点的集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是重点.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区别和灵活运用是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一、角平分钱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探求与证明1,复习引入课题.(1)提问关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2)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图3-86中的∠AOB的角平分线OC.2.画图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证明之.(1)在图3-86中,让学生在角平分线OC上任取一点P,并分别作出表示P点到∠AOB两边的距离的线段PD,PE.(2)这两个距离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学生度量后得出猜想,并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进行证明,得出定理.(3)引导学生叙述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定理1),分析定理的条件、结论,并根据相应图形写出表达式.3.逆向思维探求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1)让学生将定理1的条件、结论进行交换,并思考所得命题是否成立?如何证明?请一位同学叙述证明过程,得出定理2——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2)教师随后强调定理1与定理2的区别:已知角平分线用性质为定理1,由所给条件判定出角平分线是定理2.(3)教师指出:直接使用两个定理不用再证全等,可简化解题过程.4.理解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都相等的点的集合.(1)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运动显示)到角的两边的距离都相等(渗透集合的纯粹性).(2)在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运动显示)都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而不在其它位置,渗透集合的完备性).由此得出结论: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二、应用举例、变式练习练习1填空:如图3-86(1)∠OC平分∠AOB,点P在射线OC上,PD∠OA于DPE∠OB于E.∠---------(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2)∠PD∠OA,PE∠OB,----------∠OP平分∠AOB(-------------)例1已知:如图3-87(a),ABC的角平分线BD和CE交于F.(l)求证:F到AB,BC和AC边的距离相等;(2)求证:AF平分∠BAC;(3)求证:三角形中三条内角的平分线交于一点,而且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4)怎样找∠ABC内到三边距离相等的点?(5)若将“两内角平分线BD,CE交于F”改为“∠ABC的两个外角平分线BD,CE交于F,如图3-87(b),那么(1)~(3)题的结论是否会改变?怎样找∠ABC外到三边所在直线距离相等的点?共有多少个?说明:(1)通过此题达到巩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第(1)题)和判定定理(第(2)题)的目的.(2)此题提供了证明“三线共点”的一种常用方法:先确定两条直线交于某一点,再证明这点在第三条直线上。
开明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年级:初二科目:数学执笔:周铭审核:初二数学备课组内容:2.6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课型:新授时间:06年8月25日学习目标:1、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2、能说出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或有几个有效数字,能按照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习重点: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习难点: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阅读课本第76页到79页,完成下列问题:1、从早晨起床到上学,你从你的生活环境中获得哪些数的信息?2、生活中,有些数据是准确的,有些是近似的,你能举例说明吗?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数据都是近似数,例如测量长度,时间,速度所得的结果都是近似数,且由于测量工具不同,其测量的精确程度也不同。
在实际计算中对于像π这样的数,也常常需取它们的近似值.请说说生活中应用近似数的例子。
3、取一个数的近似值有多种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用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例如,圆周率=3.1415926…取π≈3,就是精确到个位(或精确到1)取π≈3.1,就是精确到十分位(或精确到0.1)取π≈3.14,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位(或精确到0.01)取π≈3.142,就是精确到千分位位(或精确到0.001)4、对一个近似数,从左面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称为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例如:上面圆周率π的近似值中,3.14有3个有效数字3,1,4;3.142有个有效数字,它们是。
二.自学、合作探究:(一)自学、相信自己:1、完成课本第78页“练习”1、2及“习题2.6”1、2、32、选择:(1)由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为8.01×104,精确到().A.万位B.百分位C.万分位D.百位(2)2003年10月15日9时10分,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16日5时59分,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地面,其间飞船绕地球飞行了14圈,飞行的路程约60万千米,则“神舟”飞船绕地球平均每圈约飞行(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保留三个有效数字)().A.4.28104㎞,B.4.29104㎞,C.4、28105㎞,D.4.29105㎞。
AB BC CA k DE EF FD ===淮安市开明中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课题 10.3图形相似 自主空间 学习目标理解相似形的特征,掌握相似形的识别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测量、计算让学生感受相似形的特征,了解相似形的识别方法. 学习难点在运用特征解决有关线段或角度的问题时,应注意“对应”. 教学流程预 习 导 航 1.给你一块巴掌大的多边形的玉石,你能在上面雕刻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吗?也许你会瞠目结舌:那字得多小呀!太难啦!如果借助放大镜有人能办到,你信吗?其实在放大镜下的玉石和实际的玉石只是大小不同,而形状却完全相同,它们是相似的图形.①你还能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相似形吗?如:;②在你所举的例子中,发现相似形是 相同,不一定相同的图形.2.下列图形不是形状相同的图形是( )A 、某人的侧身照片和正面B 、用放大镜将一个细小物体图案放大过程中原有图案和放大图案C 、像同一张底片冲洗出来的两张大小不同的照片D 、一棵树与它倒影在水中的像合 作 探 究 一、新知探究:你还记得全等的图形吗?说一说全等的图形和形状相同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定义1:形状相同的图形是相似的图形。
想一想:你能举出生活中所见过的相似图形吗?定义2: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如图,∠A =∠D ,∠B =∠E ,∠C =∠F ;,则△ABC 与△DEF 相似,记做“△ABC ∽△DEF”。
其中k 叫做它们的相似比。
注意: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应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思考:如果k =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D。
初二数学教案(实用17篇)初二数学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4、能利和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与思考。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n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如某公司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满分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项测试成绩的权。
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如3,2,3,5,3,4中3是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平均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开明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
年级:初二科目:数学执笔:周铭审核:初二数学备课组内容:2.1勾股定理(1)课型:新授时间:06年8月25日学习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 、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学习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学习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阅读课本第52页到54页。
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课本第52页几幅图回答:
①观察这枚邮票图案小方格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②你能分别计算以BC、AC、AB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吗?你有什么发现?
(2)在课本第53页方格纸上完成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直角三角形;并分别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各边为一边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仿照上面的方法计算以直角边、斜边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 你又有什么发现?
(3)勾股定理的文字表述和式子表述。
(4)说说勾股定理的作用。
二.自学、合作探究:
(一)自学、相信自己:
完成课本第54页练习1、2
(二)思索、交流:
例1、如图,梯子AB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为3m,梯子的顶端A向外移动到A’,使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等于4m,同时梯子的顶端B下降至B’,求BB’的长(梯子AB的长为5 m)。
例2、已知:Rt△ABC中,AB=4,AC=3,则
BC 2
的长为 .
例3、一盒子长,宽,高分别是4米,3米和12米,盒内可放的棍子最长有多长?(画出示意图并求解)(三)应用、探究:
1、如图, 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点D落在BC边点F处,已知AB=8cm,BC=10cm,
(1)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线段的长?
(2)求EC的长.
A
B
A
B
2、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行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
(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 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
(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下图).
我们不难发现,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
(1)A→A′→B; (2)A→B′→B;(3)A→D→B; (4)A—→B.
哪条路线是最短呢?你画对了吗?
三.学习体会:
四.自我测试:
1、在Rt △ABC 中,∠C=90°(1)若a=5,b=12,则c=________;(2)b=8,c=17,则S △ABC =________。
2、下列各图中所示的线段的长度或正方形的面积为多少。
(注:下列各图中的三角形均为直角三角形) 答:A=________,y=________,B=________。
4、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7cm,则正
方形A ,B ,C ,D 的面积之和为___________cm 2。
5、在Rt △ABC 中,∠C=90,周长为60,斜边与一条直角边之比为13∶5,则这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 ( )
A 、5、4、3、;
B 、13、12、5;
C 、10、8、6;
D 、26、24、10
6、如图,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 爬到点B 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π 取3)是 ( )
A.20cm;
B.10cm;
C.14cm;
D.无法确定.
7、若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长为10cm,第三边长为16 cm,A. 12 cm B. 10 cm C. 8 cm D. 6 cm
8、如图,在⊿ABC 中,∠ACB=900
,AB=5cm,BC=3cm,CD ⊥AB 与D, 求:(1),AC 的长; (2)⊿ABC 的面积; (3)CD 的长。
9、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90BAD ,∠︒=90DBC ,12,4,3===BC AB AD ,求
CD .
10、要登上8m 高的建筑物,为了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6m ,至少需要多长的梯子?(画出示意图)
五.自我提高:
1、在波平如静的湖面上,有一朵美丽的红莲 ,它高出水面1米 ,一阵大风吹过,红莲被吹至一边,花朵齐及
C
A
水面,如果知道红莲移动的水平距离为2米 ,问这里水深多少?(画出示意图并求解)
2、如图,有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 ,BC=8cm ,现将直角边AC 沿直线AD 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 上,且与AE 重合,你能求出CD 的长吗?
3、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4
、如图,有一个高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是0.5米,问这根铁棒应有多长?
5、4个直角三角形拼成右边图形,你能根据图形面积得到勾股定理吗?
6、在一张纸上画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把它们拼成如图形状,请用两种方法表示这个梯形的面积。
利
用你的表示方法,你能得到勾股定理吗?
b
c c b
a
a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