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汀著 商务印书馆 1963年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忏悔录》读后感《忏悔录》读后感(3篇)《忏悔录》读后感1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盼之于愉悦的好处的了。
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
人之因此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因此失去自我,乃是正因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愉悦,就务必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我。
记忆和期盼的好处就在于,只有透过记忆和期盼,人才能实现这一双重的寻找。
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能够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联。
这不仅仅仅正因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
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联,才能明白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
从这个好处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寻找?既是透过记忆,也是透过期盼。
奥古斯丁对自我的记忆,不仅仅仅追溯到常人无法记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于何处”的问题。
而且透过对生平的追忆,奥古斯丁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自我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恶的两股力量作为对立的意志在他心灵内部的长期争斗。
他认为,从婴儿时期开始,人就充满了罪性,终其生命都无法彻底摆脱;然而同样真实存在的,是一种不断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诫命生活,同自我的罪性斗争。
对生平的记忆,就是为了不断确认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记忆不仅仅仅要追溯到性命的初始,甚至要越过性命,往性命之前无限延伸,就是正因这股力量最终来自先于一切性命的上帝。
其实,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内在于心灵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创造人的初始所赋予人的恩赐。
在《忏悔录》的每一章开始叙述或者讨论之前,以及在全书行文的各处,都充满了奥古斯丁对《诗篇》的引用。
布朗(PeterBrown)在他撰写的传记《希波的奥古斯丁》中指出,《诗篇》的祈祷语言,是奥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够表达他写作《忏悔录》的深沉动机的唯一语言。
编辑推荐本书是古罗马帝国晚期著名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所撰写的自传体小说。
该书通过自述一生之中所受主之恩泽,对自己早年的恶行做了深刻的忏悔,热烈地歌颂了神的伟大,并论证了至美、至善、全能的主的存在,以及创世的各种问题。
奥古斯丁在此书中真情流露,对自己的成长、行动和思想作了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语言生动,风格独特,是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被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本书简介为了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构建全新的西学思想平台,我们出版了这套《西方学术经典译丛》(英汉对照全译本)。
本译丛精选西方学术思想流变是最有代表性的部分传世名作,由多位专家学者选目,内容涵盖了哲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收录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诸多名著。
本译丛系根据英文原著或其他文种的较佳英文译丛译出,在国内第一次以英汉对照的形式出版。
与以往充译本不同的是,本译丛全部用现代汉语译出,尽量避免以往译本时而出现的文白相间、拗口难懂的现象;另外出于尊重原作和正本清源的目的,本译丛本对原作品内容一律不做删节,因此,本译丛也是对过去译本的补充和完善。
忏悔主题从来都是西方文学中最动人的篇章,西方有写忏悔录的传统,圣奥古斯丁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认为只有活在忏悔中的自我才是真实的自我。
这些忏悔录的作者们是真正认识自己的人,因着他们对自己的深刻认识,使他们也由此真正认识了人类。
奥古斯丁在书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述了自己从出生到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写出了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思想情况,并通过诠释《旧约创世记》第一章,瞻仰天主六日创世的工程,在歌颂天主中结束全书。
目录(一) 第一卷 最初的15年 1~5 对主的祷告 对主的思考 6~7 奥古斯丁的幼儿时期 8 学习说话 9~19 学习生涯 20 感激的主的原因 第二卷 16岁时 1~3 青春期 4~10 抢掠了一棵梨树 第三卷 从16岁到18岁时 1~3 在迦太基城最初的日子 4~5 西塞罗马与圣经 6~10 成为摩尼教徒 11~12 他母亲的焦虑 第四卷 从18岁到27岁时 1~3 寻求解脱 4~9 失去一个朋友 10~12 被造物的短暂 13~15 他写了一本书 16 读亚里士多德关于范畴的书 第五卷 28岁时 1~2 祷告 3~7 福斯图斯来到迦太基 8~12 奥古斯丁到罗马 13~14 在米兰 第六卷 29岁时 1~2 莫尼卡来到米兰 3~5 他仍然在探究 6 对世俗之事感到失望 7~10 阿利比乌斯与内布利提乌斯 11~16 节制的问题 第七卷 30岁时 1~2 认识到神是不朽的 3~5 罪恶起源的问题 6 最终与占星术决裂 7~17 因过分物质化的思想而开始自我放逐 18~21 需要基督的帮助 第八卷 31岁时 1~4 维克托利努斯的转变 5~12 奥古斯丁的转变(二) 第九卷 32岁时 1~7 被教会接纳 8~13 莫尼卡死了 第十卷 完成了奥古斯丁的忏悔 1~5 为什么他要写这忏悔 6~7 天主是什么? 8~25 对记忆的分析 26~29 祈祷 30~41 奥古斯丁现在的状况 42~43 真正的中保 第十一卷 在天主创造的元初(《创世记》第一章) 第十二卷 天与地(《创世记》1章1~2节) 第十三卷 创造日(《创世记》1章2~31节)译者后记插图摘要书摘插图 第一卷 最初的15年 1 “你的是伟大的,主啊,你受到伟大的赞美;你的力量强大,你的智慧无限。
奥古斯丁《忏悔录》朗读版卷二1-3
书籍简介
《忏悔录》是奥古斯丁著作中传诵最广的一种。
本书也可作为奥古斯丁的自传来看。
全书共十三卷,以内容言,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他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
卷十至卷十三,则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
《忏悔录》是一部复杂多义的著作。
“忏悔录”一词,其古典拉丁文原义为“承认、认罪”,在教会文学中转义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含义。
奥古斯丁此书着重后一种意义,即历述一生所蒙受的天主恩泽,从而发出对天主的歌颂。
但世人一般都注重其第一种意义,将其视为奥古斯丁的自传和个人忏悔,“忏悔录”遂成为“自传”的别名。
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最典型的代表,他第一次从哲学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基督教的教义,讨论了当时最重要的神学和哲学问题。
奥古斯丁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忏悔录》朗读版卷二1-3
作者:奥古斯丁译者:周士良
音频制作:山上之声
▲▲▲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
▼
作者介绍
奥古斯丁,古代基督教主要作家之一,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同为基督教神学的两大师。
他是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个,有“迦太基的亚里士多德”之称,除了书札和布道词以外,他自己提出修订的著作达93种。
他重要的著作有《忏悔录》、《上帝之城》、《三位一体》等。
译者:周士良。
忏悔录奥古斯丁名句1.1.Habits don't curbed soon, it will become your life necessities。
2.People should be to habit, and must never let person habit, one cannot take out of his bad habits, that really is the worthless-AoSiT eLuoFuSiJi3.The virtue teach you children: make people happy is virtue, not money-Beethoven4.Courtesy is the children and youth should be especially careful to form a habit of the first great thing-John Locke5.Manners that people with manners joy, also make the person with polite by tracing people happiness--montesquieu6.Politeness is the most easy to do, also is the most precious thing-henchard hill2. “罗马”经典名言有什么1. 小困难,大声叫嚷;大困难,一声不响。
——西尼加2. 乐观主义者总是想象自己实现了目标的情景。
——西尼加3. 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
——西尼加4. 意志坚强的乐观主义者用“世上无难事”的人生观来思考问题,越是遭受悲剧、打击,越是表现得坚强。
——西尼加5. 苦难显才华,好运隐天资。
——赫拉斯6. 懦夫在未死之前,已身历多次死亡的恐怖了。
探索信仰与真理的道路——读奥古斯丁《忏悔录》有感中世纪的古罗马,宗教色彩浓厚。
在西欧,宗教对一个国家有着很大的的影响,现在英美法系的立法同样受到深刻的宗教的影响。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他的自传《忏悔录》中,充满着他不断对自己的审视。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从呱呱坠地的哭闹到年轻时的放荡生活,直至最后圣神的洗礼,无时无刻不充满了奥古斯丁的忏悔,不断的内心的懊恼与疑惑,那样的忏悔是如此的深刻、虔诚。
上帝创造了一切,创造了所有美好的事物。
谁追寻主,谁就会赞颂主。
“主啊,我的帮助者,我的教主,我现在要向你的盛名告知并忏悔,你是如何将我从紧紧束缚我的肉欲的禁锢和世俗事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奥古斯丁在书中反复提及自己内心与世俗和肉欲的不断斗争。
是在反复的思索中,才探寻出接近上帝的曲折的道路。
奥古斯丁谈了许多自己的“罪行”,接下来我将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奥古斯丁认为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是有罪的。
婴儿,哭着要可能伤害他们的东西;对年长的人发脾气;因不顺从他的意愿而尽其全力打击和伤害比他们懂得更多的人,奥古斯丁把这些孩子小时天真无邪的举动认为这是“婴儿不是缺乏伤害他人的意愿,而是没有能力”。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最为深厚的宗教文化,认为人生来就是罪恶的,终其一生都要不断的自我反省,向上帝忏悔,博得上帝的怜悯与原谅。
我想这点是和我们的文化大不相同的,我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在来到这世间的时候都是善良的美好的。
孩童的童言无忌,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最真实的表达,他们如实的反映自己内心的活动也是“罪”吗,在我看来那就是孩子和成人的不同之处,那正是他们的可爱,如果孩子没有了那些小小的“无理取闹”岂不失掉了一种上帝创造的美好么,我个人对作者这样描述婴儿的罪恶持保留态度。
慢慢大了点,奥古斯丁感谢上帝赐予了他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知识,他享受朋友的陪伴,并远离痛苦、无知和悲伤,与此同时作者也回想到那时的虚荣与嫉妒;青春时期的肉体欲望和因贪婪而去偷窃,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偷窃“我们真正的快乐时做了被禁止的事”,这是一句多么真实的话语,我们喜欢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上帝的,同时我们所爱的这种自由是不负责任的自由。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4篇篇一:从《忏悔录》看奥古斯丁课程:人文经典导读课程老师:张源从《忏悔录》看奥古斯丁说到基督教,我们脑海中会出现一群虔诚的基督徒;而谈到基督徒,我们眼前则会浮现他们真诚忏悔的样子;而提到“忏悔”这个词,则不得不说说奥古斯丁与他的《忏悔录》了。
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的《忏悔录》让我们透彻地看到了一个伟大天主教主教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心理一步步成熟变化的过程。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满心的悔恨与真心的认罪之意以及他对上帝满满的顺服和真挚的爱。
他激烈而至诚的话语让我们从心里被他的话语感动。
全书以祷告的形式行文,详尽地叙述了他归信上帝的内心挣扎和历程,尤其是他对自己心路历程的深入剖析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心愿意认罪悔改并跟定上帝的虔诚的基督徒的心,只有那样的基督徒才愿意将自己那些阴暗面进行剖析,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忏悔录》才成为所有自传的始祖,开创了从心理层面进行文学创作的传统。
让我们从他的《忏悔录》中看看他的思想是怎样变化的吧。
奥古斯丁出生在一个信仰复杂的家庭里,父亲是很有地位的异教徒,为人懒散偷安,贪恋世俗,直到临终的时候才在他母亲的耐心感化下信主受洗。
而他母亲莫尼加却是个忠诚的基督徒。
受这样家庭的影响,奥古斯丁的信仰很混乱,他搞不清楚自己该信什么,也找不到精神的寄托。
稍微长大后,他到附近地方上学,后来迦太基专攻修辞学。
离开家人的奥古斯丁像脱了缰的野马,逃学、看剧、撒谎成了家常便饭。
并且他因不喜欢希腊语而拒绝学习它,这虽然阻碍了他了解希腊神学和哲学,但也正是这样使得他的著作具有原创性不依赖别的传统。
另一方面,似乎父亲的放纵情欲及母亲的坚持都遗传到他一个人的身上,使得他在青年时将自己的迷失转移到情欲方面,却不愿改变自己的这种状态。
《忏悔录》读书笔记《忏悔录》读书笔记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忏悔录》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忏悔录》读书笔记1忏悔录读后感上个周末去上海书城,本来准备再读一遍《基督山伯爵》,记得高中在上课的时候偷偷看基督山,被班主任发现然后毫不留情地没收了,没收的那本还是基督山伯爵的下册,可想而知当时的悲愤之情。
至于这本书资料,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这次在书城没有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买了法国著名作家让。
主角卢梭的《忏悔录》。
当时大致看了一下译者的序,觉得不错,而且作者的名字也蛮有意思。
买回家仔细一读,便发现又是一本完全贴合我胃口的好书。
在我准备开始好好读书的时候,本着世界名著的标准,非经典不读,所以从红与黑到远大前程,再到此刻的忏悔录,没有一本不是世界文学璀璨的宝石,而且我也对这几本书的资料题材都个性喜欢。
“我此刻要做一件以前没有人做过,而且以后也不会有人敢做的事。
我要把一个人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
这个人--就是我。
”。
这是忏悔录的经典开场白。
主角卢梭晚年受到了无情的政治迫害,甚至文学界的朋友都还是背弃他。
最后他最后决定把自我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写出来,让世人和读者来决定,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有着哲学家的智慧和作家流畅的文笔,所以最终他实现了他的目标。
无论是他的卑鄙龌龊,还是他的品德高尚,他全部一笔笔真实地写入了《忏悔录》。
如他第一句所言,以前没有人做过,即使过了两百多年的这天,也没有人敢做。
而他把自我的丑恶一面写下来,并没有对他的形象有太多负面的影响,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
他的伟人地位完全被《忏悔录》一书坚实地奠定下来。
我刚看完了《忏悔录》的青年部分,也就是和主角卢梭一齐重温了他的青年时代。
他的很多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都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
他有两面性,有时候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有时候会没有理由得变坏,幸运地是,他最后还是能够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而没有一向堕落。
奥古斯丁《忏悔录》的文化意蕴分析
刘建军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8)002
【摘要】圣·奥古斯丁并不属于欧洲中世纪的思想家、宗教家和哲学家,只不过是古代基督教神学的拉丁教父而已.但由于他生活在罗马帝国及其古代文化已近解体,基督教逐渐开始占据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转折时期,加之他的思想对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学说影响极为巨大.因此,他的创作带有鲜明地文化转型特征.<忏悔录>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上都与古代文化明显不同,而对后代欧洲中世纪文化和文学具有开拓之功.
【总页数】6页(P1-6)
【作者】刘建军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03
【相关文献】
1.德性与信仰:论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阿利比 [J], 花威
2.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J], 陈亚慧
3.奥古斯丁《忏悔录》赎罪主题论述 [J], 温海桃;刘晓航;;
4.奥古斯丁《忏悔录》赎罪主题论述 [J], 温海桃;刘晓航
5.祈祷:一种独特的对话性叙述——奥古斯丁《忏悔录》的修辞叙事学分析 [J], 王毓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书笔记精选奥古斯丁忏悔录读书笔记(通用23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选奥古斯丁忏悔录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书笔记篇1人在生活中总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信仰。
也许有人说,我没有信仰,也活得逍遥自在。
但是你活得充实吗?甚至我们可以绕口地说“没有信仰也是一种信仰”。
一个人在追寻信仰的过程中,是艰难而痛苦的。
尤其当人对自己的信仰有所怀疑时,就会有无穷的烦恼与苦闷,奥古斯丁那漫长的追寻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动地说明。
年轻时沉迷于情欲,信奉摩尼教,反对基督;后来从摩尼教中退出,在母亲和朋友的帮助下皈依了基督教。
他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尤其是他对自己陷入情欲的泥沼,对那一段放荡生活的反省,让我们认识到了如此虔诚的人。
奥古斯丁的痛苦源于他对暂时的、有限的存在不满足。
在对摩尼教的怀疑中,奥古斯丁得以摆脱摩尼教的物质性形式的神、真理。
他领会到真理、存在的本体不仅是超越空间的,而且也是超越时间的。
超越时空,正是精神的基本特质。
真正的不朽、永恒只能是精神性。
因为时空范畴总是意味着有限、多样、变化,它只用来描述构成整体的部分,描述从无向有,再从有向无的过程。
但对整体却无能为力,而“我”所渴念的是整体无限,所以,它们不能缓解我对有限的存在所感受到的痛苦焦虑。
因此,只有精神才能慰藉心灵。
于是奥古斯丁选择了全能的神――上帝来解脱,在他看来,那些寻求外部欢乐的人容易跌入虚无,沉溺于可见的、瞬间事物。
而上帝是永恒不变的,在上帝之中有着令人忘却一切烦恼的安宁,因为除上帝之外,再无他物,人用不着去寻找其他事物。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批驳过占星术,他认为,当那些星象学者利用星象来伟人占卜时,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那么当他彷徨在花园中,冥冥听到一个声音在喊:“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时,随手拿起《圣经》而翻到的那一页:“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竞争嫉妒,总要拥戴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奥古斯丁忏悔录篇一:从《忏悔录》看奥古斯丁课程:人文经典导读课程老师:张源从《忏悔录》看奥古斯丁说到基督教,我们脑海中会出现一群虔诚的基督徒;而谈到基督徒,我们眼前则会浮现他们真诚忏悔的样子;而提到“忏悔”这个词,则不得不说说奥古斯丁与他的《忏悔录》了。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的《忏悔录》让我们透彻地看到了一个伟大天主教主教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心理一步步成熟变化的过程。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满心的悔恨与真心的认罪之意以及他对上帝满满的顺服和真挚的爱。
他激烈而至诚的话语让我们从心里被他的话语感动。
全书以祷告的形式行文,详尽地叙述了他归信上帝的内心挣扎和历程,尤其是他对自己心路历程的深入剖析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心愿意认罪悔改并跟定上帝的虔诚的基督徒的心,只有那样的基督徒才愿意将自己那些阴暗面进行剖析,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忏悔录》才成为所有自传的始祖,开创了从心理层面进行文学创作的传统。
让我们从他的《忏悔录》中看看他的思想是怎样变化的吧。
奥古斯丁出生在一个信仰复杂的家庭里,父亲是很有地位的异教徒,为人懒散偷安,贪恋世俗,直到临终的时候才在他母亲的耐心感化下信主受洗。
而他母亲莫尼加却是个忠诚的基督徒。
受这样家庭的影响,奥古斯丁的信仰很混乱,他搞不清楚自己该信什么,也找不到精神的寄托。
稍微长大后,他到附近地方上学,后来迦太基专攻修辞学。
离开家人的奥古斯丁像脱了缰的野马,逃学、看剧、撒谎成了家常便饭。
并且他因不喜欢希腊语而拒绝学习它,这虽然阻碍了他了解希腊神学和哲学,但也正是这样使得他的著作具有原创性不依赖别的传统。
另一方面,似乎父亲的放纵情欲及母亲的坚持都遗传到他一个人的身上,使得他在青年时将自己的迷失转移到情欲方面,却不愿改变自己的这种状态。
2023年《忏悔录》读后感2023年《忏悔录》读后感篇1《忏悔录》这本书我看着有些吃力,首先是我之前听别人说,这本书多少人看不懂,就连作家齐宏伟也在他的书中道:“要是有谁说他完全看懂了《忏悔录》第十到十三卷,他是在说谎,就像有人说读完了奥古斯丁所有作品,这人就是在吹牛一样。
”而且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证实了这一点,这本书真的很难懂。
虽说前面几卷作者是在写自传,但前面的自传当中,不乏灵性生命的升华,他的忏悔,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罪行。
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重点看了后面,也就是第十到十三卷,当然我不敢说我看懂了,但我敢说我看了。
从前面的“自传篇”,停在了作者母亲的去世,而接下来的四卷书,完全围绕摩西五经中的《创世记》第一章来写,当然最后他也稍带了第二章开头的,上帝第七日的安息。
从第一卷一直到第九卷,作者忏悔自己从出生,从婴孩时期的罪行。
我一直在想,他的忏悔录到底是如何来写的,是以一种写日记的形式来写呢,还是在他母亲其实的那段时间,他才开始动笔。
在书中的那些事迹当中可以明确的看出来作者对一件事的印象,也可以想象得到他对那个事迹的记录方式。
就像作者讲他非常有名的“偷梨事件”时,他并没有提到当时他们的言语,因为这是他的记忆,他印象最深的是自己最后将梨喂猪,而不是自己当时所说的话。
而在作者讲到自己的三个朋友都去修道院时,他将他们的言语,还有他们当时的一些举止都说了出来。
说明他就是在那个时候将这些记录下来的,也或许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他记得比较清楚。
这是我在看“自传篇”时想到的。
但其实在第一到第九卷之间,也有令人看不懂的。
这本书并不是只有第十卷以后才开始深奥的,其实在第七卷的时候,当作者在讲善恶的时候,我便开始犯迷糊了。
我知道归正学堂有一个作业,就是写奥古斯丁的“罪观”和“恶观”的区别。
我听了之后,我也试着找出这些。
我们知道,通常我们只会讲“最恶观”,我在此之前从未想过有这样的区别。
然后我发现,当作者再讲恶的时候,他并不会将恶和罪并称。
《忏悔录》读后感《忏悔录》读后感8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忏悔录》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忏悔录》读后感1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
记得那时任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忏悔录》,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接受文学书籍。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实的生平。
尤其是书中对耶和华的信仰,是那么的执着。
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们是怎么从无信仰到执着信仰的。
在《忏悔录》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会了自然的规律,就破坏了我们和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
这里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
其实这也暗示我们,孩子出生到社会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强迫他改变他自身带出来的本性。
这对于幼师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园,总是担心幼儿不听话,调皮,导致安全出现问题,于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不允许他们做这个,不允许他们玩那个,其实他们只所以调皮,那是因为他们好奇心的本性而导致的,我们一致的压迫会不会改变孩子们原本的天性呢?而且他很注重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
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常常受人告诫和告诫人:后果自负。
也许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错再错过来的。
《忏悔录》读后感2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
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实的生平。
忏悔录读后感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哲学书,书中的一句话,令我激动不已。
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
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
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
这一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恶意诽谤一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一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就可以打她。
结果,众人一个个丢下石头,低首离去。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实的生平。
尤其是书中对耶和华的信仰,是那么的执着。
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们是怎么从无信仰到执着信仰的。
在《忏悔录》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会了自然的规律,就破坏了我们和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
”这里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
其实这也暗示我们,孩子出生到社会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强迫他改变他自身带出来的本性。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
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
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
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
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
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
由于卢梭的“自暴隐私”,一些后来的哲学家包括罗素甚至认为卢梭根本谈不上是个哲人。
而我却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问题-他首先用自己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
他告诉读者,他从自己那充满真挚温情的平民家庭中获得了“一颗多情的心”,虽然他把这视为“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直以他“温柔多情”、具有真情实感而自豪;他又从“淳朴的农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处”,“心里豁然开朗,懂得了友情”,虽然他后来也做过不够朋友的事,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友情与功利之间选择了前者,甚至为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谊而高唱着“再见吧,都城,再见吧,宫廷、野心、虚荣心,再见吧,爱情和美人”,离开了为他提供“飞黄腾达”的机遇的古丰伯爵。
在他看来人具有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
另有一点,值得一提,卢梭的金钱名利欲是非常淡泊的。
即使身上一个子儿也不剩的时候,他也能安然坐在小酒馆中大快朵颐;他可以徒步旅行,没钱的话就随意找个公园的长凳或到桥底下,照样睡得香甜,食不果腹也不打紧。
后来名气大了,作品相继出版,入不敷
出时也没想要以名声和作品来获得额外的经济补贴。
多么高尚而值得称颂的品德啊!即便是身处最绝望死寂的暗夜,他自身散发出的光芒将使任何一个人自惭形秽。
每一个伟人都是特立独行的,他们思想透彻,意志坚定,孤独是他们的必修课。
称之苦行僧一点也不为过。
看!那悬崖边的凌霄花,一低头就是万丈深渊,它们誓不因此退缩、怯懦,只依旧挺着高昂的头颅,睥睨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