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小故事:卖梳子&卖鞋
- 格式:docx
- 大小:18.56 KB
- 文档页数:2
案例推销木梳的故事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决定高薪招聘营销主管。
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
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的卖给和尚。
”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要木梳何用?这不明摆着拿人开涮吗?于是纷纷拂袖而去,最后只剩下三个应聘者:甲、乙和丙。
负责人交待:“以10日为限,届时向我汇报销售成果。
”10日到。
负责人问甲:“卖出多少把?”答:“1把。
”“怎么卖的?”甲讲述了历尽的辛苦,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无甚效果,还惨遭和尚的责骂,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
甲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问乙:“卖出多少把?” 答:“10把。
” “怎么卖的?”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
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
”住持采纳了他的建议。
那山有十座庙,于是买下了10把木梳。
负责人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000把。
”负责人惊问:“怎么卖的?”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施主络绎不绝。
丙对住持说:“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
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便可做赠品。
”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
并请丙小住几天,共同出席了首次赠送“积善梳”的仪式。
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也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
评述:创造性地推销——好的策划方案更要成功地推销把木梳卖给和尚,听起来真有些匪夷所思,但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推销术,却有不同的结果。
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开发出新的市场来,那才是真正的营销高手。
1、木梳卖给和尚在正常情况下,显得有些滑稽,甚至不可理解,但两位善变的卖木梳人通过不同形式都说服了和尚,成功地推销了他们的木梳,而且一个比一个聪明,使其心甘情愿掏腰包购买自己本来不需要的东西,卖木梳人推销商品的思维方式和高超技巧值得称赞,这可以说是创造性开展推销工作的典范。
销售的小故事大道理1、把梳子卖给和尚说起故事营销案例,小马识途营销顾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把梳子卖给和尚”这个经典营销故事。
有四个营销员到庙里找和尚推销梳子。
第一位一把都没卖成功,因为和尚说没头发,不需要梳子;第二位卖了十多把,他告诉和尚头皮要经常梳梳,可以活络血脉,有益健康;第三位卖了百十把,他跟老和尚讲,庙堂前面放些梳子,香客磕完头烧完香可以梳梳头,会感到这个庙关心香客,下次还会再来;第四位卖好几千把,而且还有订货,他跟老和尚说,在梳子上刻上“积善梳”,说可保佑对方,谁来送谁,保证庙里香火更旺。
该故事告诉我们,零增长不等于零需求,有大量潜在消费需求处于睡眠状态,营销者面对原有的消费市场,应随机应变,转换思维,树立市场创新意识。
2、扩大牙膏开口职场营销故事“扩大牙膏开口”又可以说是“牙膏开口扩大1毫米”,为十大经典营销故事之一。
某品牌的牙膏,包装精美,品质优良,备受顾客喜爱,连续10年营业额保持10%-20%的增幅。
可到了第11年,销售业绩却停滞不前。
不久后公司总经理召开会议,商讨对策,提出谁能有好销售方法,就奖励10万元。
员工们提出了无数的建议,当总经理看到一个年轻人的创意建议后,立刻给了他10万元,并拍板第二年按年轻人的创意去实施,牙膏的销售额果然翻了一番。
年轻人的创意很简单:就是将现有的牙膏开口扩大1毫米。
该小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如果坚持既有的思维方法,很容易陷入瓶颈。
主动打破常规,说不定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3、卖住宅在英国,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
于是他宣布卖掉现在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
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10万英镑了,并且价格还在上涨。
这时,有位衣着朴素的年轻人来到老者身边说道:“先生,虽然我只有1万英镑。
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
”老人听到这样的话,立马把房子卖给了他。
卖梳子给和尚一家企业高薪招聘营销高手,张三、李四、王五分别报了名,总经理出了一个比较刁的题目:向山上寺庙的和尚卖梳子。
三个人拿了产品就上山了。
张三第一个回来了,张三向老总讲述了他是如何卖掉一把梳子的。
张三说,我拿这个梳子到山上寺庙找到老和尚,给他介绍了梳子的质量,老师父一听勃然大怒,认为我分明是羞辱出家人,于是乱棍将我轰了出去。
但是我仍不甘心,围着寺庙不停地转,转到第三天的时候,在后山和尚的烧火区,我看到一个小和尚在那里挠痒痒,于是我对小师父说,挠痒痒是不能用指甲去挠的,我这里有一个专用工具,我给你挠一下。
我就这样连蒙带骗地让十五岁的小和尚买了一把梳子。
接着李四也急匆匆地跑来了,李四卖了八把梳子,他讲述了自己卖梳子的经过。
他说,我经过一天的观察,发现所有和尚头上都没有头发,向他们卖梳子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发现上山的游客头上有头发。
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因为山高风大,很多人在拜佛的时候头发比较零乱,于是我找到方丈说,如果头发凌乱,衣衫不整去拜佛,是对佛不尊敬,于是我建议方丈在寺庙里的八尊佛像后面各放一把梳子,边上贴一个告示:拜佛之前整理妆容。
这样我就卖了八把梳子。
王五第三个回来了,王五卖了三千把梳子。
大家十分吃惊,王五说,我观察了一天,发现和尚头上没有头发,要想让他买梳子不可能,而游客头上都有头发,经过仔细的观察、观察、再观察,到了第二天下午,我就找到了方丈,因为我发现山上寺庙香火很旺,周一到周五有几千人,双休日有一两万人,寺里的香火钱收入非常可观。
我对方丈说,我有一个方法,能让每天的香火钱更多。
那个和尚是书法大家,我让他书“积善梳”三个字,然后请工匠刻在梳子上,而且做法事给梳子开光,所有捐香火钱的善男信女就送“积善梳”一把,结果那一天捐香火钱的人增加了许多,一下子卖掉三千把梳子。
通过故事中张三、李四和王五分别采用的三种销售方式,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三点重要的启示:张三的销售方式——靠坑蒙拐骗只能维持一时;李四的销售方式——找到产品的功用、利益,可以取得一定的销售业绩;王五的销售方式——挖掘创造客户的内在需求,帮助其解决危机问题,则能畅销天下。
经典营销故事—把梳子卖给和尚把梳子卖给和尚,正如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把防毒面具卖给森林中的马鹿一样,推销的都是客户并不需要的产品,看上去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大多数推销员而言,都会是一不可能有结果的结果。
但是,对于推销高手与销售精英而言,更多接受的却正是类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超越自我的挑战,而他们所要求完成的工作就是将幻想变成理想,把理想变成现实,将所有不可能通过努力和技巧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可能!且看一段推销高手推销实务的精彩案例:从前,有二名推销梳子的推销员,姑且称他们为张三和李四吧,每天走街串巷,到处推销梳子。
有一天,二人结伴外出,无意中经过一处寺院,望着人来人往的寺院,张三大失所望,“唉,怎么会跑到这个鬼地方,这里全是一群……,哪有和尚会买梳子呢?”,于是打道回府。
(点评:轻易放弃推销机会是普通推销员经常犯的错误)刚刚看到寺院的招牌,李四本来也是心内一凉,非常失望,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职业习惯和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又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不行动怎么会有结果呢?事在人为嘛!”(点评:同样是一枝玖瑰花,悲欢者看到的是刺,乐观者看到的是花,不同心态与心智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与命运,而推销高手必备的基本心态就是积极的心态,即使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全力以赴去争取)于是,径直走进了寺院,待见到方丈时心内已想好了沟通的切入点。
(点评:反应迅速,行动敏捷)见面施礼后,李四先声夺人的问到“方丈,您身为寺院主持,可知做了一件对佛大不敬的事情吗?”(点评:摸准沟通对象的心理特点,可以尽快找准切入点,迅速引起对方注意和好奇)方丈一听,满脸诧异,诚惶诚恐的问道“敢问施主,老纳有何过失”“每天如此多的善男信女风尘仆仆,长途跋涉而来,只为拜佛求愿。
但他们大多满脸污垢,披头散发,如此拜佛,实为对佛之大不敬,而您身为寺院主持,却对此视而不见,难道没有失礼吗?”(点评:针对老和尚宽容仁和的品质,讲话语气略重,并无不妥,反而会引起对方充分重视)方丈一听,顿时惭愧万分,“阿弥陀佛,请问施主有何高见?”(点评:客户主动询问解决方案时,已经很好的介入了销售环节,此时就是销售的良机)“方丈勿急,此乃小事一桩,待香客们赶至贵院,只需您安排盥洗间一处备上几把梳子,令香客们梳洗完毕,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拜佛即可!”李四答道。
经典营销故事—把梳子卖给和尚把梳子卖给和尚,正如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把防毒面具卖给森林中的马鹿一样,推销的都是客户并不需要的产品,看上去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大多数推销员而言,都会是一不可能有结果的结果。
但是,对于推销高手与销售精英而言,更多接受的却正是类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超越自我的挑战,而他们所要求完成的工作就是将幻想变成理想,把理想变成现实,将所有不可能通过努力和技巧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可能!且看一段推销高手推销实务的精彩案例:从前,有二名推销梳子的推销员,姑且称他们为张三和李四吧,每天走街串巷,到处推销梳子。
有一天,二人结伴外出,无意中经过一处寺院,望着人来人往的寺院,张三大失所望,“唉,怎么会跑到这个鬼地方,这里全是一群……,哪有和尚会买梳子呢?”,于是打道回府。
(点评:轻易放弃推销机会是普通推销员经常犯的错误)刚刚看到寺院的招牌,李四本来也是心内一凉,非常失望,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职业习惯和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又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不行动怎么会有结果呢?事在人为嘛!”(点评:同样是一枝玖瑰花,悲欢者看到的是刺,乐观者看到的是花,不同心态与心智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与命运,而推销高手必备的基本心态就是积极的心态,即使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全力以赴去争取)于是,径直走进了寺院,待见到方丈时心内已想好了沟通的切入点。
(点评:反应迅速,行动敏捷)见面施礼后,李四先声夺人的问到“方丈,您身为寺院主持,可知做了一件对佛大不敬的事情吗?”(点评:摸准沟通对象的心理特点,可以尽快找准切入点,迅速引起对方注意和好奇)方丈一听,满脸诧异,诚惶诚恐的问道“敢问施主,老纳有何过失”“每天如此多的善男信女风尘仆仆,长途跋涉而来,只为拜佛求愿。
但他们大多满脸污垢,披头散发,如此拜佛,实为对佛之大不敬,而您身为寺院主持,却对此视而不见,难道没有失礼吗?”(点评:针对老和尚宽容仁和的品质,讲话语气略重,并无不妥,反而会引起对方充分重视)方丈一听,顿时惭愧万分,“阿弥陀佛,请问施主有何高见?”(点评:客户主动询问解决方案时,已经很好的介入了销售环节,此时就是销售的良机)“方丈勿急,此乃小事一桩,待香客们赶至贵院,只需您安排盥洗间一处备上几把梳子,令香客们梳洗完毕,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拜佛即可!”李四答道。
卖梳子的故事
有四个业务员卖梳子,他们面对的都是和尚,但销售结果却大不相同:
第一个业务员一把梳子也没卖出去,因为他只告诉和尚们梳子可以用来疏通血脉,但没有示范。
第二个业务员卖出了10把梳子,他告诉和尚们梳子既可以疏通血脉,又可以刮头皮止痒,所以他卖出了10把。
第三个业务员卖出了100把梳子,他在半山腰设了面镜子,香客们下山时可以一边照镜子,一边梳理乱发。
第四个业务员每天卖出1000把梳子,他找到方丈谈判:寺庙香客众多,但没有旅游纪念品,在梳子上刻上“行善梳”,利润对半分。
励志小故事:把梳子卖给和尚
优质文档你我共享 第 1 页 共 1 页 励志小故事:把梳子卖给和尚
励志小故事:把梳子卖给和尚
励志感悟:如果不转变观念,要把梳子卖给和尚,简直是天方夜谭。
第四个营销员正是转变了推销的方法,便从不可能的商机中,开发出了潜在的广阔市场。
如果每个人都像他一样换一种思维方式看问题,在思想和观念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不要墨守成规,我们又何尝不能把企业的各项工作搞好呢。
有四个营销员接到任务,到庙里找和尚推销梳子。
第一个营销员空手而回,说到了庙里,和尚说没头发不需要梳子,所以一把都没卖掉。
第二个营销员回来了,销售了十多把。
他介绍经验说,我告诉和尚,头皮要经常梳梳,不仅止痒,还可以活络血脉,有益健康。
念经累了,梳梳头,头脑清醒。
这样就卖掉一部分梳子。
第三个营销员回来,销了百十把。
他说,我到庙里去,跟老和尚讲,你看这些香客多虔诚呀,在那里烧香磕头,磕了几个头起来头发就乱了,香灰也落在他们头上。
(励志一生 )你在每个庙堂的前面放一些梳子,他们磕完头、烧完香可以梳梳头,会感到这个庙关心香客,下次还会再来。
这一来就卖掉了百十把。
第四位营销员回来说,他销掉了好几千把,而且还有订货。
他说,我到庙里跟老和尚说,庙里经常接受客人的捐赠,得有回报给人家,买梳子送给他们是最便宜的礼品。
你在梳子上写上庙的名字,再写上三个字:;积善梳。
商业案例——三个人卖梳子给和尚不同的推销手法在一个寺庙里,有三个人分别决定去推销他们手中的梳子给一些和尚。
这三人分别是:李明、张强和王宇。
他们出发前商量好了一个协议,规定每个人都要采用不同的推销手法。
他们希望通过这个比较能够找出最好的推销方法。
首先,李明拿着一把普通的梳子去见了一位和尚。
他坚信只要他展示出优质的产品,就一定能够成功推销。
于是他决定重点强调梳子的质量和舒适性。
他向和尚解释说:“这把梳子非常适合您,因为它是由最好的榉木制成,手感非常舒适,十分适合您长时间使用。
而且,每个梳子都经过仔细雕琢,确保每根齿都平整,无任何伤害您的头皮。
我相信,这是您必备的梳子。
”最后,李明顺带着附上了一瓶高档洗发水,并慷慨地表示这个洗发水正好可以和梳子一起使用,能够给和尚一个完美的洗发体验。
接着,张强独自去见了另一位和尚。
他深知,和尚们经常修行,所以对功德非常重视。
于是他打算利用这一点来进行推销。
他拿着梳子走到和尚面前,谦虚地说:“尊敬的和尚,我见您修行辛苦,为了达到您的目标,我特地带来了这把梳子。
据说有人梳头的时候,会愿意放下许多烦恼,而且梳头也可以增强毛囊的血液循环,促进头发健康生长。
如果您使用我的梳子,您的功德将会变得更加深厚。
我诚心希望您能收下这个礼物。
”张强还特地准备了一本经书,随梳子一同奉上。
他告诉和尚,这本经书将携带着他的祝福,能够为和尚带来更多的智慧。
最后,王宇决定去见另外一位和尚。
他知道和尚们通常不会太过追求物质,也不容易接受别人给予的东西。
因此,他打算采用一种相反的策略。
当他走进和尚的住处时,看到和尚正在抄写经文。
王宇立即表现出对经文的极大兴趣,并主动询问了一些他不懂的问题。
经过一番短暂的交流,王宇趁机赞美了和尚的才智和虔诚,随后适时地提到自己手中的梳子。
王宇并没有强行向和尚推销,而是十分谦虚地说:“我恰巧有一把梳子,并没有特地为您准备。
如果您有需要,我可以借给您用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后,王宇得到了这位和尚的信任,并被允许进一步解释他手中梳子的优点。
成功人士的推销故事优选篇成功人士的推销故事 1卖木梳给和尚一家大公司扩大经营招业务主管,报名者云集,招聘主事者见状灵机一动,相马不如赛马,决定让应聘者把木梳卖给和尚。
以10天为限,卖的多者胜出。
绝大多数应聘者愤怒,说:出家人要木梳何用?这不是那人开玩笑嘛,最后只有三个人应试。
十天一到。
主事者问第一个回来的应试者:“卖出多少把”回答是:“1把。
”并且历数辛苦,直到找到一个有头癣的小和尚才卖出一把。
第二个应试者回来,主事者问:“卖出多少把”回答是:“10把。
”并说是跑到一座著名寺院,找到主持说山风吹乱了香客头发对佛不敬,主持才买了10把给香客用。
第三个应试者回来,主事者问:“卖出多少把”回答是:“1000把。
不够用还要增加”主事者惊问是:“怎么卖的?”应试者说:“我到一个香火很盛的深山宝刹,香客络绎不绝。
我找到主持说,来进香的的.善男__都有一颗虔诚的心,宝刹应该有回赠作为纪念,我有一批木梳,主持书法超群,可以刻上(积善梳)三个字做赠品。
主持大喜,我带的1000把全部要了。
得到梳子的香客也很高兴,香火更加兴旺,主持还要我再卖给他梳子。
”点评:把木梳卖给和尚,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在別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开发出新的市场,那才是真正的营销高手。
不同的思维,将引领不同的作法,导致不同的结果。
成功人士的推销故事 2两个业务员这是一个关于两个业务员的销售小故事,对于同一个市场,两个业务员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值得所有从事市场开拓的业务员一看的销售小故事。
两家鞋业制造公司分别派出了一个业务员去开拓市场,一个叫杰克逊,一个叫板井,在同一天,他们两个人来到了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到达当日,他们就发现当地人全都赤足,不穿鞋!从国王到贫民、从僧侣到贵妇,竟然无人穿鞋子。
当晚,杰克逊向__总部老板拍了一封电报:“上帝呀,这里的人从不穿鞋子,有谁还会买鞋子?我明天就回去。
”板井也向__公司总部拍了一封电报:“太好了!这里的人都不穿鞋。
1.一家生产梳子的公司招聘业务员,经过面试后剩下三个人,最后一道题是:谁能把梳子卖给和尚?半个月后,三个人回来了。
结果是:甲:经过努力,最终卖出了一把梳子。
(在跑了无数的寺院、推销了无数的和尚之后,碰到一个小和尚,因为头痒难耐,说服他把梳子当作一个挠痒的工具卖了出去。
)乙:卖出了十把梳子。
(也跑了很多寺院,但都没有推销出去,正在绝望之时,忽然发现烧香的信徒中有个女客头发有点散乱,于是对寺院的主持说,这是一种对菩萨的不敬,终于说服了两家寺院每家买了五把梳子。
)丙:卖了1500把,并且可能会卖出更多。
(在跑了几个寺院之后,没有卖出一把,感到很困难,便分析怎样才能卖出去?想到寺院一方面传道布经,但一方面也需要增加经济效益,前来烧香的信徒有的不远万里,应该有一种带回点什么的愿望。
于是和寺院的主持商量,在梳子上刻上各种字,如虔诚梳、发财梳……,并且分成不同档次,在香客求签后分发。
结果寺院在应用之后反响很好,越来越多的寺院要求购买此类梳子。
)把梳子卖给和尚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因此这三个人都应该算是很优秀的销售人员。
从三个人完成任务的方式上我们能学到什么东西呢?点评:甲是个很勤劳的销售人员,面对困难的时候契而不舍。
最后终于圆满的完成任务,从完成任务本身是很严谨的。
因为这把梳子的确是卖给和尚去使用了,不过是他挖掘了产品的另一个附加功能—挠痒。
这不能不说也是他的聪明之处。
我们做销售或者做策划的时候也是同样,是否要把我们认定的主要功能去推销出去,哪一种是客户或者消费者最需要的。
满足客户是消费者最需要的。
乙的成绩要比甲好,在销售过程中他也做了更为大胆的尝试。
那就是大胆改变了销售人群,让不可能购买的人群去购买给需要的人。
买的人不一定用,用的人不一定买。
这种情况是现实生活中一直存在的。
那么我们是否要盯着我们确定的目标人群不放,并一直抓下去呢?并不是所有勤劳的人都会有结果的,而在于你是否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丙的做法更让人大吃一惊,因为他创造了循环的效益。
卖给和尚梳子的故事营销策略从前有个小姑娘,她家开了一家化妆品店。
姑娘非常善良,总是尽力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有一天,一位和尚来到她的店里,他手中的梳子已经损坏了,他想找一个新的梳子。
姑娘看到和尚的梳子已经很旧了,她料到这个和尚可能没有钱购买新梳子。
然而,她决定用自己的牺牲精神来帮助这个和尚,她主动搭话:“尊敬的和尚,你的梳子看起来很破旧。
我愿意为您提供一把新梳子,免费赠送给您。
”和尚感到非常惊喜,他微笑着接受了姑娘的好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私的善良行为可以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赞赏。
那位和尚虽然没有购买任何东西,但通过这个小故事,姑娘成功地树立了她店铺的形象,形成了积极的品牌印象。
在营销策略中,可以通过创造积极的故事并围绕其展开来塑造品牌形象。
姑娘通过这个故事告诉顾客她的商店是一个温暖友好的地方,她愿意帮助每一个人。
这种乐于助人的形象将赢得更多的顾客的信任和忠诚。
此外,故事还强调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
虽然姑娘送出了一个免费的梳子,但这个故事也让人们知道她的店铺销售的产品质量优良。
如果她愿意给和尚送出一个好的梳子,那么她的商店一定有其他出色的产品。
这个故事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发布博客或在商店的宣传中使用。
通过分享这个故事,姑娘可以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因为人们总是喜欢听那些积极激励人心的故事。
最后,要让故事营销策略成功,关键是保持真实和一贯性。
姑娘在故事中展现了她乐于助人的一面,她的行为真实可信,这才会赢得人们的认同。
另外,无论是在广告宣传还是日常服务中,姑娘都要持续维持和尚给予的帮助和友善的形象。
通过这个故事营销策略,姑娘的化妆品店获得了更多的曝光和关注,并且让人们记住了她的店铺品牌形象。
这种真实而积极的故事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提高销售,同时建立积极的品牌口碑,为店铺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基础。
向和尚推销梳子故事•相关推荐向和尚推销梳子故事经过一些时间,住持发现香客越来越少了。
住持派人到外面一打听,找到了事情的原因,原来周围几座寺庙也采用了同样的推销方式,很大一部分香客去了那几家寺院。
住持非常焦急,找到了王五:“你有没有看到,到我们这里的香客越来越少了?”王五:“据我了解,有的香客到我们这里已经不止一次了,应该说是我们的常客了,您有没有他们的登记?”住持:“没有。
”王五:“您是不是可以对经常光顾的香客进行登记呢,然后提供一些纪念性的梳子?”住持一听,觉得也是。
马上传令让小和尚开始对前来拜佛的香客进行登记。
王五又告诉住持:“从今以后你必须听我的,我保证你比现在还要风光,寺院的香客也会更多。
”有前面那么些事摆在那里,住持信任王五。
王五让人买来了几台电脑,在寺院内很隐蔽地架构了一个局域网,连接到外部的因特网上,并安装了一套客户管理系统,然后又设置了相关的硬件设备,并且在一些特制的梳子里植入了远红外探测芯片。
经过这一系列的折腾,寺院里的'自动监视系统正式开始运行。
如果香客一进入寺院,有关这个香客的详细记录马上在客户管理系统里全面呈现出来。
这样一个高科技的东西让住持大吃一惊。
王五开始用客户管理系统分析香客的详细信息。
经常有香客刚进入寺院,就被告之今天是他生日,寺院特地赠送一把生日纪念梳,梳子上面详细记录了香客的诞辰、出生地、寺院的赠语等,香客们非常感动。
很多香客甚至远道而来,专门到这里过生日,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这把生日纪念梳,把这把梳子当做一个吉祥的纪念品。
这里的香火更旺了。
自客户管理系统运行后,香客们逢年过节总能收到寺院寄来的一些小礼物,寺院在香客的心里扎根了,寺院的梳子也成为人们心中神圣的物品。
无论谁去那家寺院,回来的时候至少要为自己和家人、远方的亲人、朋友带几把梳子。
一旦梳子用坏了,就自然而然地想到那家寺院。
国内外的很多重要人物到本地来,王五也从来不放弃宣传寺院和梳子的机会,他通过各种渠道诚邀这些重要人物来寺院烧香,把制作精致的开光梳赠给这些国内外友人,而且借助到场记者的宣传,声名远扬,寺院的影响力再次提升。
推销梳子的故事
有一个单位招聘业务员,由于公司待遇很好,所以很多人面试。
经理为了考验大家就出了一个题目:让他们用一天的时间去推销梳子,向和尚推销。
很多人都说这是不可能的,和尚是没有头发的,怎么可能向他们推销?于是很多人就放弃了这个机会。
但是有三个人愿意试试。
第三天,他们回来了。
第一个人卖了1把梳子,他对经理说:“我看到一个小和尚,头上生了很多虱子,很痒,在那里用手抓。
我就骗他说抓头可以用梳子抓,于是我就卖出了一把。
”
第二个人卖了10把梳子。
他对经理说:“我找到庙里的主持,对他说如果上山礼佛的人的头发被山风吹乱了,就表示对佛不尊敬,是一种罪过,假如在每个佛像前摆一把梳子,游客来了梳完头再拜佛就会更好!于是我卖了10把梳子。
”
第三个人卖了3000把梳子!他对经理说:“我到了最大的寺庙里,直接跟方丈讲,你想不想增加收入?方丈说想。
我就告诉他,在寺庙最繁华的地方贴上标语,捐钱有礼物拿。
什么礼物呢?一把功德梳。
这个梳子有个特点,一定要在人多的地方梳头,这样就能梳去晦气梳来运气。
于是很多人捐钱后就梳头,然后又有很多人去捐钱。
一下子就卖出了3000把。
”
讨论:
三个人的沟通策略有什么不同?。
<<把梳子买给和尚》
——让人拍案叫绝的营销小故事
某公司创业之初,为了选拔真正有效能的人才,要求每位应聘者必须经过一道测试:以比赛的方式推销100把奇妙聪明梳,并且把它们卖给一个特别指定的人群:和尚。
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怀疑:把梳子卖给和尚?这怎么可能呢?搞错没有?许多人都打了退堂鼓,但还是有甲、乙、丙三个人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一个星期的期限到了,三人回公司汇报各自销售实践成果,甲先生仅仅只卖出一把,乙先生卖出10把,丙先生居然卖出了1000把。
同样的条件,为什么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公司请他们谈谈各自的销售经过。
甲先生说,他跑了三座寺院,受到了无数次和尚的臭骂和追打,但仍然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一个小和尚,买了一把梳子。
乙先生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把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的头发都吹乱了。
乙先生找到住持,说:“蓬头垢面对佛是不敬的,应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头。
”住持认为有理。
那庙共有10座香案,于是买下10把梳子。
丙先生来到一座颇富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对方丈说:“凡来进香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保佑平安吉祥,鼓励多行善事。
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
”方丈听罢大喜,立刻买下1000把梳子。
公司认为,三个应考者代表着营销工作中三种类型的人员,各有特点。
甲先生是一位执著型推销人员,有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真诚感人的优点;乙先生具有善于观察事物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能够大胆设想、因势利导地实现销售;丙先生呢,他通过对目标人群的分析研究,大胆创意,有效策划,开发了一种新的市场需求。
由于丙先生过人的智慧,公司决定聘请他为市场部主管。
更令人振奋的是,丙先生的“积善梳”一出,一传十,十传百,朝拜者更多,香火更旺。
于是,方丈再次向丙先生订货。
这样,丙先生不但一次卖出1000把梳子,而且获得长期订货。
把鞋卖到非洲小岛
有一个跨国制鞋公司,为了开发非洲一个岛上的市场,先后派出了四支考察队。
第一支被派去的是由公司里最优秀的推销员组成的队伍。
推销员们在岛上转悠了半天,第二天就回来了。
他们在报告中声称:岛上的居民还没有一个是穿鞋的,因为他们还没有这个习惯;岛上暂时也没有卖鞋的。
由于存在这么巨大的市场空缺,公司可以把鞋大批量地运过去,而他们也有信心把鞋推销给这些岛国的居民使用!
第二支被派去的考察队是鞋厂的厂长们。
厂长们在岛上转了两天,回来之后显得非常高兴。
他们声称:岛国是一个很有市场前景的市场。
他们在岛上找到了可以生产鞋的原料,而且原料和岛上其他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价格都很低廉。
他们建议公司立即到岛国设立分厂,认为只要能够赶快大批量生产,肯定可以获取高额的利润。
第三组被派去的是公司的财务人员。
他们比较了“国际贸易”和“本地化生产”两种模式的优劣后认为,岛国的原料、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资源的价格相对低廉;而公司距离岛国最近的鞋厂,都非常远,而且岛国的关税较高,综合分析两模式所需的各方面成本,“本地化生产”的优势较大。
只要在岛国新建的鞋厂能够保持每天1000双以上的生产量,每双鞋的成本可以节省4元。
按每月生产3万双计算,一个月就可以节省12万元,半年就可以心回建厂的全部成本。
所以,他们建议公司到岛国设厂,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第四组被派去的是公司的营销经理们。
经理们在岛国上呆了5天,拜访了上至岛国酋长,下至各行各业的普通老百姓,采集了岛国人50多双脚模样本。
他们了解到,岛国的居民一直都没有穿鞋的习惯,看见外来的穿鞋的都非常奇怪——原来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穿鞋可以保护双脚。
岛国很多人的脚都有毛病,他们想过很多办法去避免脚病,都不奏效。
当他们了解到穿鞋可以使脚避免很多意外的伤害,更利于防止脚病后,都表示非常渴望得到一双鞋经理们还了解到:岛国居民的脚,普遍地比公司所在地欧洲的同年龄段的人的脚长2至3英寸,大1英寸左右。
因此,公司要对卖给他们的鞋重新加以设计。
另外,曾经有一家制鞋公司,也派人来岛国考察过。
但当他们发现当地居民都不穿鞋以后,认为没有市场,就放弃了继续的努力。
然而但也不能就此排除他们以后卷土重来的可能。
岛国的居民是没有什么钱的,而且都听从酋长的命令。
岛上盛产香蕉,这些香蕉又大又甜又香,在欧洲是极具销售力和竞争力的。
酋长答应:他将以25千克香蕉,换取一双鞋,一共需要大概10万双。
第一批先要1万双,越快到货越好,公司可享受独家卖鞋权!
经理们考虑,这样的香蕉如果经过适当的包装,可以以每千克30元的价格卖连锁超市,按1万千克算,扣除包装、运输、关税、人员工资等,每千克香蕉的纯利润为3元。
1万双鞋如果从离岛国最近的厂运到岛国,公司的总成本为16万元。
那第一批1万双鞋可以换得的香蕉总数额是25万千克,而香蕉的总利润为75万元。
扣除鞋的成本,公司可以在第一笔交易中营利59万元。
如果鞋在岛国本地生产,则每双鞋可以节省成本4元,公司则可以得到63万元的总利润!
不过,经理们也算过了,投资设厂的资金需要200万元,而且从建厂到真正出成品交货,需要3个月的时间,满足不了酋长的迫切要求。
如果在公司现有的鞋厂生产那1万双鞋再运到岛国出售,只需要一个半月,这是酋长可以接受的。
所以,经理建议公司一边用“国际贸易”做成第一笔交易,搞好关系;一边在岛国建厂,以便为后续的市场拓展提供支持!
制鞋公司对营销经理们的报告大加赞赏,同时给予了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