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卖梳子给和尚的营销员
- 格式:docx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怎样把梳子卖给和尚有一个营销经理想考考他的手下,就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把梳子卖给和尚。
第一个人:出了门就骂,什么狗经理,和尚都没有头发,还卖什么梳子!找个酒馆喝起了闷酒,睡了一觉,回去告诉经理,和尚没有头发,梳子无法卖!经理微微一笑,和尚没有头发还需要你告诉我?第二个人:来到了一个寺庙,找到了和尚,对和尚说,我想卖给你一把梳子,和尚说,我没用。
那人就把经理的作业说了一遍,说如果卖不出去,就会失业,你要发发慈悲啊!和尚就买了一把。
第三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在庙里转了转,对和尚说,拜佛是不是要心诚,和尚说,是的。
心诚是不是需要心存敬意,和尚说,要敬。
那人说,你看,很多香客很远来到这里,他们十分虔诚,但是却风尘仆仆,蓬头垢面,如何对佛敬?如果庙里买些梳子,给这些香客把头发梳整齐了,把脸洗干净了,不是对佛的尊敬?和尚话说有理,就买了十把。
第四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如果庙里备些梳子作为礼物送给香客,又实惠、又有意义,香火会更旺的,和尚想了想,有道理,就买了100把。
第五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你是德道高僧,书法甚是有造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刻些“平安梳”、“积善梳”送给香客,是不是既弘扬了佛法,又弘扬了书法,老和尚微微一笑,善哉!就买了1000把梳子。
第六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个人和和尚说了一番话,却卖出了一万把梳子。
那人说了些什么呢?他告诉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女香客带是在身上,如果大师能为梳子开光,成为她们的护身符,既能积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还能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扬佛法,扬我寺院之名,岂不是天大善事?大师岂有不做之理?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大师双手合十,施主有这番美意,老衲岂能不从?就这样,寺院买了一万把,取名“积善梳”、“平安梳”,由大师亲自为香客开光,竟十分兴隆。
读《方法总比问题多》有感读《方法总比问题多》有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方法总比问题多》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方法总比问题多》的励志经典书,获益不少。
看了之后脑海中忽然涌现出了曾经看到过的一则小故事:有四个营销员接受任务,到庙里找和尚推销梳子。
第一个营销员空手而归,庙里的和尚都没有头发,不需要梳子,所以一把也没卖掉。
第二个营销员回来了,销了十多把梳子,他介绍经验说,我告诉和尚,头皮要经常梳梳,不仅止痒,头不痒也要梳,可以活络血脉,有益健康。
念经念累了,梳梳头,头脑清醒。
第三个营销员回来,销了百十把梳子。
他说,我到庙里去跟老和尚讲,您看这些香客多虔诚呀,在那里烧香磕头,磕了几个头起来头发就乱了,香灰也落在头上,您在每个庙堂前面放几把梳子,他们磕完头,烧完香可以梳梳头,会感到这个庙关心香客,下次还会再来,这样一来就销掉了百十把梳子。
第四个营销员回来,销掉了几千把梳子。
他说,我到庙里跟老和尚说,庙里经常接受人家的捐赠,得有回报给人家,买梳子送给他们是最便宜的礼品。
您在梳子上写上庙的名字,再写上积善梳,说可以保佑对方,这样可以作为礼品储备在那里,谁来了就送,保证庙里香火更旺。
这一下就推销掉好几千把梳子。
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面对困难,超越自我,主动解决,是唯一的出路。
有道是:办法总比问题多,而自我限制是人生成功的最大障碍,阻止你前进的真正对手就是自己。
聪明的人,敢于面对问题,超越自我,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主动解决”的韧劲,全力以赴攻克难关。
就像老鹰一样在高空盘旋注视四面八方,高瞻远瞩,而不会像鸭子一样只能在水面上整天除了嘎嘎叫,抱怨以外,什么都不做。
大数情况下,“问题”是大多数人躲避责任、回避努力的第一借口。
但是,任何一个人应该是奉行这样的理念:不找借口找方法,方法总比问题多!这是一个充满自信的理念,也是一个更具建设性创造性的理念。
买梳子给和尚的故事把梳子卖给和尚,正如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把防毒面具卖给森林中的马鹿一样,推销的都是客户并不需要的产品,看上去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大多数推销员而言,都会是一不可能有结果的结果。
但是,对于推销高手与销售精英而言,更多接受的却正是类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超越自我的挑战,而他们所要求完成的工作就是将幻想变成理想,把理想变成现实,将所有不可能通过努力和技巧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可能!且看一段推销高手推销实务的精彩案例:从前,有二名推销梳子的推销员,姑且称他们为张三和李四吧,每天走街串巷,到处推销梳子。
有一天,二人结伴外出,无意中经过一处寺院,望着人来人往的寺院,张三大失所望,“唉,怎么会跑到这个鬼地方,这里全是一群……,哪有和尚会买梳子呢?”,于是打道回府。
(点评:轻易放弃推销机会是普通推销员经常犯的错误)刚刚看到寺院的招牌,李四本来也是心内一凉,非常失望,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职业习惯和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又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不行动怎么会有结果呢?事在人为嘛!”(点评:同样是一枝玖瑰花,悲欢者看到的是刺,乐观者看到的是花,不同心态与心智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与命运,而推销高手必备的基本心态就是积极的心态,即使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全力以赴去争取)于是,径直走进了寺院,待见到方丈时心内已想好了沟通的切入点。
(点评:反应迅速,行动敏捷)见面施礼后,李四先声夺人的问到“方丈,您身为寺院主持,可知做了一件对佛大不敬的事情吗?”(点评:摸准沟通对象的心理特点,可以尽快找准切入点,迅速引起对方注意和好奇)方丈一听,满脸诧异,诚惶诚恐的问道“敢问施主,老纳有何过失” “每天如此多的善男信女风尘仆仆,长途跋涉而来,只为拜佛求愿。
但他们大多满脸污垢,披头散发,如此拜佛,实为对佛之大不敬,而您身为寺院主持,却对此视而不见,难道没有失礼吗?”(点评:针对老和尚宽容仁和的品质,讲话语气略重,并无不妥,反而会引起对方充分重视)方丈一听,顿时惭愧万分,“阿弥陀佛,请问施主有何高见?”(点评:客户主动询问解决方案时,已经很好的介入了销售环节,此时就是销售的良机)“方丈勿急,此乃小事一桩,待香客们赶至贵院,只需您安排盥洗间一处,备上几把梳子,令香客们梳洗完毕,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拜佛即可!”李四答道。
卖梳子给和尚一家企业高薪招聘营销高手,张三、李四、王五分别报了名,总经理出了一个比较刁的题目:向山上寺庙的和尚卖梳子。
三个人拿了产品就上山了。
张三第一个回来了,张三向老总讲述了他是如何卖掉一把梳子的。
张三说,我拿这个梳子到山上寺庙找到老和尚,给他介绍了梳子的质量,老师父一听勃然大怒,认为我分明是羞辱出家人,于是乱棍将我轰了出去。
但是我仍不甘心,围着寺庙不停地转,转到第三天的时候,在后山和尚的烧火区,我看到一个小和尚在那里挠痒痒,于是我对小师父说,挠痒痒是不能用指甲去挠的,我这里有一个专用工具,我给你挠一下。
我就这样连蒙带骗地让十五岁的小和尚买了一把梳子。
接着李四也急匆匆地跑来了,李四卖了八把梳子,他讲述了自己卖梳子的经过。
他说,我经过一天的观察,发现所有和尚头上都没有头发,向他们卖梳子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发现上山的游客头上有头发。
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因为山高风大,很多人在拜佛的时候头发比较零乱,于是我找到方丈说,如果头发凌乱,衣衫不整去拜佛,是对佛不尊敬,于是我建议方丈在寺庙里的八尊佛像后面各放一把梳子,边上贴一个告示:拜佛之前整理妆容。
这样我就卖了八把梳子。
王五第三个回来了,王五卖了三千把梳子。
大家十分吃惊,王五说,我观察了一天,发现和尚头上没有头发,要想让他买梳子不可能,而游客头上都有头发,经过仔细的观察、观察、再观察,到了第二天下午,我就找到了方丈,因为我发现山上寺庙香火很旺,周一到周五有几千人,双休日有一两万人,寺里的香火钱收入非常可观。
我对方丈说,我有一个方法,能让每天的香火钱更多。
那个和尚是书法大家,我让他书“积善梳”三个字,然后请工匠刻在梳子上,而且做法事给梳子开光,所有捐香火钱的善男信女就送“积善梳”一把,结果那一天捐香火钱的人增加了许多,一下子卖掉三千把梳子。
通过故事中张三、李四和王五分别采用的三种销售方式,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三点重要的启示:张三的销售方式——靠坑蒙拐骗只能维持一时;李四的销售方式——找到产品的功用、利益,可以取得一定的销售业绩;王五的销售方式——挖掘创造客户的内在需求,帮助其解决危机问题,则能畅销天下。
和尚买梳子话说张三、李四、王五三个人到一家经营梳子的公司应聘,由于三个人条件都很好,所以经理老董不知道选哪一个人为好,这一天把他们三个人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们:“本公司的梳子是由云南上好的稀有云木加之云南一个老巫师自己配制的土方浸泡56天而加工制成的一流云梳,这梳子的功能有奇效,经常梳用可以活血化瘀,防止脑血管硬化和老年痴呆症。
你们三人条件都很好,但是我们只能要一个人,这样吧,给你们三人一人五十把梳子你们去卖,但是有一个条件,必须把梳子卖给和尚,看谁卖的好,然后再定三个人选谁。
”第三天,三个人依次来到公司,董经理先问张三:“张三,你卖了几把梳子?”张三说:“董经理,我卖了一把梳子。
”董经理:“哦,谈谈你是怎么卖的?”张三说:“我早晨五点起床,用了一天的时间,跑了十个寺庙,其中有九个寺庙都是叫人家给赶出来的,到了最后一个寺庙,我一进去就哀求人家,说你们发发慈悲吧,我都跑了一天啦,就买一把梳子把,人家看我可怜,于是就买了一把梳子。
”董经理点点头,又开始叫李四说:“李四,你说说吧。
”李四有点得意的说:“我卖了十把梳子,早晨起来我想,和尚是不需要梳子的,但是和尚周围的香客需要,香客大老远的跑到庙里进香,如果蓬头垢面的对佛不敬,我以此为理由,跑了十个寺院,卖了十把梳子。
”董经理听完很高兴的和李四握握手,有点颤抖的声音说:“辛苦你啦!”王五在一旁接过话说:“董经理,我卖了五十把梳子,还拉回了100把的订单。
”董经理听完,吃惊的眼睛都掉了一半,马上语无伦次的说:“哦,哦,快,快说说你,你是怎么。
卖的。
”王五不慌不忙的说:“我想和尚不需要梳子,和尚周边的香客也就只需要一把梳子即可,要想叫寺庙成为我们销售梳子的客源地,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怎么叫他们能把梳子合理的输出。
我就去了一个寺庙,跟老方丈说,我们的梳子功效神奇,可以活血化瘀和防止脑血管硬化,你们如果利用好它的特效功能,对前来进香捐赠的香客给与一定的回赠,叫寺庙里的师傅们给这些梳子再开开光,功利就一定会更加神奇,这样香客回家使用后就会感觉是佛的力量,会更加的敬佛和捐赠的。
第四个把梳子卖给和尚的人N个人去参加一招聘,主考官出了一道实践题目:把梳子卖给和尚。
众多应聘者认为这是开玩笑,最后只剩下甲、乙、丙三个人。
主持人交代:以10日为限,向我报告销售情况。
十天一到。
主试者问甲:“卖出多少把?”答:“1把。
”“怎么卖的?”甲讲述了歷尽的辛苦,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无甚效果,还惨遭和尚的责骂,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
甲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主试者问乙:“卖出多少把?”答:“10把。
”“怎么卖的?”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髮都被吹乱了,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
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髮。
”住持採纳了他的建议。
那山有十座庙,于是买下了10把木梳。
主试者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000把。
”主试者惊问:“怎么卖的?”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剎,朝圣者、施主络绎不绝。
丙对住持说:“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剎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
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便可做赠品。
”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 把木梳。
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也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
一挑战者——丁,找到主持人说,卖给和尚1000把梳子算什么?我可以让和尚源源不断地买我的梳子,至少也得上千万吧。
以一年为限。
许多人都认为开玩笑。
成本分析他还是找到了那个主持,问他:您这边每天大概能赠出多少把梳子呢?主持回答:差不多50把。
他继续问:您觉得这与您所获得的香火钱相比是不是也是成本呢?主持回答:是的,虽然是赠,但是也是钱啊。
佛门本来就没有什么钱。
他又问:你有没有想过收费呢?主持回答:怎么收费?他说:到您这来的人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
总之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吧。
您可以在梳子上下点工夫,让您的梳子在价格上有了价值的区别?卖给不同的人。
四个卖梳子给和尚的营销员一个公司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经过重重面试最后还剩下三个人,该公司是生产梳子的,最后一道考试题便是谁能把梳子卖给和尚。
半个月后,三个人都回来了,结果分别如下:甲:经过努力,最终卖出了一把梳子。
(在跑了无数的寺院、推销了无数的和尚之后,碰到一个小和尚,因为头痒难耐,说服他把梳子当作一个挠痒的工具卖了出去。
)乙:卖出了十把梳子。
(也跑了很多寺院,但都没有推销出去,正在绝望之时,忽然发现烧香的信徒中有个女客头发有点散乱,于是对寺院的主持说,这是一种对菩萨的不敬,终于说服了两家寺院每家买了五把梳子。
)丙:卖了1500把,并且可能会卖出更多。
(在跑了几个寺院之后,没有卖出一把,感到很困难,便分析怎样才能卖出去?想到寺院一方面传道布经,但一方面也需要增加经济效益,前来烧香的信徒有的不远万里,应该有一种带回点什么的愿望。
于是和寺院的主持商量,在梳子上刻上各种字,如虔诚梳、发财梳……,并且分成不同档次,在香客求签后分发。
结果寺院在应用之后反响很好,越来越多的寺院要求购买此类梳子。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
一挑战者——丁,找到主持人说,卖给和尚1000把梳子算什么?我可以让和尚源源不断地买我的梳子,至少也得上千万吧。
以一年为限。
许多人都认为开玩笑。
成本分析他还是找到了那个主持,问他:您这边每天大概能赠出多少把梳子呢?主持回答:差不多50把。
他继续问:您觉得这与您所获得的香火钱相比是不是也是成本呢?主持回答:是的,虽然是赠,但是也是钱啊。
佛门本来就没有什么钱。
他又问:你有没有想过收费呢?主持回答:怎么收费?他说:到您这来的人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
总之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吧。
您可以在梳子上下点工夫,让您的梳子在价格上有了价值的区别?卖给不同的人。
你能把梳子卖给和尚吗?有一个营销经理想考考他的手下,就出了一道题,把梳子卖给和尚。
第一个人:出门就骂,什么狗屁经理,和尚都没有头发,还卖什么梳子。
找个酒馆喝起了闷酒,睡了一觉,回去告诉经理,和尚没有头发,梳子真没办法卖出去。
经理微微一笑,和尚没有头发还需要你告诉我吗?第二个人来到了一个寺庙找到和尚,对他说,我想卖给你一把梳子,和尚说,我没用啊。
那人把作业的事情说了,并说如果卖不出去,就会失业,你要发发慈悲啊。
和尚买了一把。
第三个人也来到寺庙找到和尚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
那人在庙里转了一圈,对和尚说,拜佛是不是要心诚。
和尚说,不仅要心诚还要心存敬意。
那人说,你看,很多香客很远来到这里,十分虔诚,但是却风尘仆仆,蓬头垢面,如何对佛敬?如果庙里买些梳子,给这些香客把头发梳整齐了,脸洗干净了,对佛岂不是增加了敬意?和尚说有理。
买了十把。
第四个人找到寺庙卖梳子。
和尚说,真不需要。
那人对和尚说,如果庙里准备些梳子作为礼物送给香客,又实惠又有意义,香火岂不是会更旺?和尚想了想有道理,就买了一百把。
第五个人来到庙里卖梳子,和尚照例说不需要。
那人对和尚说,您是得道高僧,书法很有造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刻写“平安梳”“积善梳”送给香客,是不是既弘扬了佛法,又让您的书法广为流传。
和尚微微一笑,善哉,就买了一千把。
第六个人来到寺庙卖梳子,被拒绝,她对和尚说出一番话,卖出了一万把。
她说了什么呢?他告诉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女香客带在身上,如果大师能为梳子开光,成为他们的护身符,既能积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还能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扬佛法,扬我寺庙之名,岂不是天大善事?大师岂有不做之理?和尚双手合十,施主有这番美意,老衲岂有不从?寺院买了一万把取名平安梳积善梳,由主持亲自开光,竟然十分兴隆,开光后所捐善款也很不菲。
第一个人收传统观念束缚太厉害,用常理去考虑销售,是不适合做营销的。
卖梳子给僧人一家企业高薪雇用营销高手,张三.李四.王五分离报了名,总司理出了一个比较刁的标题:向山上寺院的僧人卖梳子.三小我拿了产品就上山了.张三第一个回来了,张三向老总讲述了他是若何卖失落一把梳子的.张三说,我拿这个梳子到山上寺院找到老僧人,给他介绍了梳子的质量,先生父一听发上指冠,以为我分明是耻辱出家人,于是乱棍将我轰了出去.但是我仍不情愿,围着寺院不断地转,转到第三天的时刻,在后山僧人的烧火区,我看到一个小僧人在那边挠痒痒,于是我对小师父说,挠痒痒是不克不及用指甲去挠的,我这里有一个专用对象,我给你挠一下.我就如许连蒙带骗地让十五岁的小僧人买了一把梳子.接着李四也急匆匆地跑来了,李四卖了八把梳子,他讲述了本身卖梳子的经由.他说,我经由一天的不雅察,发明所有僧人头上都没有头发,向他们卖梳子是不成能的,但是我发明上山的旅客头上有头发.我还留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因为山高风大,很多人在拜佛的时刻头发比较零乱,于是我找到住持说,假如头发纷乱,衣衫不整去拜佛,是对佛不尊重,于是我建议住持在寺院里的八尊佛像后面各放一把梳子,边上贴一个通告:拜佛之前整顿妆容.如许我就卖了八把梳子.王五第三个回来了,王五卖了三千把梳子.大家十分吃惊,王五说,我不雅察了一天,发明僧人头上没有头发,要想让他买梳子不成能,而旅客头上都有头发,经由细心的不雅察.不雅察.再不雅察,到了第二世界午,我就找到了住持,因为我发明山上寺院喷鼻火很旺,周一到周五有几千人,双休日有一两万人,寺里的喷鼻火钱收入异常可不雅.我对住持说,我有一个办法,能让天天的喷鼻火钱更多.谁人僧人是书法大家,我让他书“积善梳”三个字,然后请工匠刻在梳子上,并且做法事给梳子开光,所有捐喷鼻火钱的善男信女就送“积善梳”一把,成果那一天捐喷鼻火钱的人增长了很多,一会儿卖失落三千把梳子.经由过程故事中张三.李四和王五分离采取的三种发卖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三点主要的启发:Æ张三的发卖方法——靠坑蒙拐骗只能保持一时;Æ李四的发卖方法——找到产品的功用.好处,可以取得必定的发卖事迹;Æ王五的发卖方法——发掘创造客户的内涵需求,帮忙其解决危机问题,则能滞销世界.。
把梳子卖给和尚的销售哲学-销售技巧,把梳子卖给和尚,推销高手把梳子卖给和尚的销售哲学搜狐社区“买了,不过不多,仅仅十把而已。
”“什么!十把梳子?卖给了和尚?”张三瞪大了眼睛,张开的嘴巴久久不能合拢“这怎么可能呢?和尚也会买梳子?向和尚推销梳子不挨顿揍就阿弥陀佛了,怎么可能会成功呢?”(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于是李四一五一十将推销过程告诉了张三,听完以后,张三顿觉恍然,“原来如此,自愧不如啊,佩服佩服!”嘴上一边说,心里一边想“为什么我会放弃这个好机会呢?老和尚真是慷慨啊,一下子就买十把梳子,还有没有机会让他卖出更多的价格更高的梳子呢?”(点评:摔倒爬起来抓把沙,推销员不怕犯错,只要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学到东西)脑筋一转,计上心来,(点评:多动脑筋,少走弯路)当天晚上便与梳子店老板商量,连夜赶制了100把梳子,并在每把梳子上都画了一个憨态可鞠的小和尚,并署上了寺院的名字。
(点评:个性化的新产品会引起客户更多的需求,带来更多的销售机会)第二天一早,张三带着这100把特制梳子来到了寺院,找到方丈后,深施一礼,“方丈,您是否想过振兴佛门,让我们的寺院名声远播、香火更盛呢?”(点评:新的切入点,仍然围绕客户的心理做文章)“阿弥陀佛,当然愿意,不知施主有何高见?”“据在上调查,本地方圆百里以内共有五处寺庙,每处寺庙均有良好服务,竞争激烈啊!象您昨天所安排的香客梳洗服务,别的寺庙早在二个月前就有了,要想让香火更盛,名声更大,我们还要为香客多做一些别人没做的事情啊!”(点评:从竞争角度入手,更易令客户产生更浓兴趣)“请问施主,我院还能为香客们多做些什么呢?”“方丈,香客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果能让他们空手而来,有获而走,岂不妙哉?”“阿弥陀佛,本寺又有何物可赠呢?”“方丈,在下为贵院量身定做了100把精致工艺梳,每把梳子上均有贵院字号,并画可爱小和尚一位,拜佛香客中不乏达官显贵,豪绅名流,临别以梳子一把相赠,一来高僧赠梳,别有深意,二来他们获得此极具纪念价值的工艺梳,更感寺院服务之细微,如此口碑相传,很快可让贵院名声远播,更会有人慕名求梳,香火岂不愈来愈盛呢?”方丈听后,频频点头,张三遂以每把5元的价格卖给方丈100把梳子。
寺庙卖梳子的故事
有四个营销员接到任务,到庙里找和尚推销梳子。
第一个营销员空手而回,说到了庙里,和尚说没头发不需要梳子,所以一把都没卖掉。
第二个营销员回来了,销售了十多把。
他介绍经验说,我告诉和尚,头皮要经常梳梳,不仅止痒,还可以活络血脉,有益健康。
念经累了,梳梳头,头脑清醒。
这样就卖掉一部分梳子。
第三个营销员回来,销了百十把。
他说,我到庙里去,跟老和尚讲,你看这些香客多虔诚呀,在那里烧香磕头,磕了几个头起来头发就乱了,香灰也落在他们头.上。
你在每个庙堂的前面放一些梳子,他们磕完头、烧完香可以梳梳头,会感到这个庙关心香客,下次还会再来。
这一来就卖掉了百十把。
第四位营销员回来说,他销掉了好几千把,而且还有订货。
他说,我到庙里跟老和尚说,庙里经常接受客人的捐赠,得有回报给人家,买梳子送给他们是最便宜的礼品。
你在梳子上写上庙的名字,再写上三个字: “积善梳”,说可以保佑对方,这们可以作为礼品储备在那里,谁来了就送,保你庙里香火更旺。
这一下就销掉了好几千把梳。
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一个营销经理给手下出了一道难题:把梳子卖给和尚。
第一个业务员出了门就骂:什么狗屁经理,和尚都没有头发,还买什么梳子呀?!回到家喝了一顿闷酒,睡了一觉,回去告诉经理,和尚没有头发,梳子不管用,无法卖!经理微微一笑:是你傻还是我傻?和尚没有头发还需要你告诉我?第二个业务员寻到了一座寺庙,找到了一个和尚,对和尚说:我想卖给你一把梳子。
和尚说:我没用哦。
那人就把经理给他布置的任务说了一遍,说:如果我卖不出去,就会失业了,你还是发发慈悲吧!和尚感动了,就买了一把。
第三个业务员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
和尚说:我们头上干干净净的,真的不需要这玩意啊。
那位业务员在庙里转了转,对和尚说:拜佛是不是要心诚?和尚说:是的。
业务员不依不饶地继续问:心诚是不是需要心存敬意?和尚说:要敬。
那人说:你看,很多香客很远来到这里,他们十分虔诚,但是却风尘仆仆,蓬头垢面,如何对佛敬?如果庙里买些梳子,给这些香客把头发梳整齐了,把脸洗干净了,不是对佛真正的尊敬吗?和尚一想,说:此话有理。
就买了10把梳子。
第四个业务员也来到一个寺庙,打算认认真真卖梳子。
和尚说:莫怪,这里真的不需要这梳子。
那人对和尚说:如果庙里能够备些梳子作为小礼物送给远道而来的香客,又实惠、又有意义,香火想必会越来越旺的。
和尚想了想说:嗯,有点道理,就买了100把梳子。
第五个业务员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
那人对和尚说:您是得道高僧,书法甚是有造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刻些诸如“祈福梳”、“平安梳”、“积善梳”送给香客,是不是既弘扬了源远流长的佛法,又弘扬了传统深厚的书法?老和尚微微一笑:善哉善哉!就毫不犹豫地买了1000把梳子。
第六个业务员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
起初和尚也是说:卖梳子呀?我可是真的不需要哟。
那个人与和尚说了一番话,却卖出了10000把梳子。
那人说了些什么呢?他告诉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女香客带在身边,如果大师能为梳子开光,把这些凡俗之物变成她们的护身符,既能积德行善、又能法佑平安,或许还有众多香客会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上一把,既弘扬佛法,又便利生活,且扬我寺院之美名,岂不是一桩天大善事,大师岂有不做之理?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大师双手合十道:施主有这番苦心美意,老衲岂能不从? 就这样,该寺院一下就在这个业务员手上订购了10000把梳子,并真的取名为“祈福梳”、“平安梳”、“积善梳”。
经典营销故事—把梳子卖给和尚把梳子卖给和尚,正如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把防毒面具卖给森林中的马鹿一样,推销的都是客户并不需要的产品,看上去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大多数推销员而言,都会是一不可能有结果的结果.但是,对于推销高手与销售精英而言,更多接受的却正是类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超越自我的挑战,而他们所要求完成的工作就是将幻想变成理想,把理想变成现实,将所有不可能通过努力和技巧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可能!且看一段推销高手推销实务的精彩案例:从前,有二名推销梳子的推销员,姑且称他们为张三和李四吧,每天走街串巷,到处推销梳子。
有一天,二人结伴外出,无意中经过一处寺院,望着人来人往的寺院,张三大失所望,“唉,怎么会跑到这个鬼地方,这里全是一群……,哪有和尚会买梳子呢?”,于是打道回府。
(点评:轻易放弃推销机会是普通推销员经常犯的错误)刚刚看到寺院的招牌,李四本来也是心内一凉,非常失望,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职业习惯和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又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不行动怎么会有结果呢?事在人为嘛!"(点评:同样是一枝玖瑰花,悲欢者看到的是刺,乐观者看到的是花,不同心态与心智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与命运,而推销高手必备的基本心态就是积极的心态,即使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全力以赴去争取)于是,径直走进了寺院,待见到方丈时心内已想好了沟通的切入点.(点评:反应迅速,行动敏捷) 见面施礼后,李四先声夺人的问到“方丈,您身为寺院主持,可知做了一件对佛大不敬的事情吗?”(点评:摸准沟通对象的心理特点,可以尽快找准切入点,迅速引起对方注意和好奇)方丈一听,满脸诧异,诚惶诚恐的问道“敢问施主,老纳有何过失”“每天如此多的善男信女风尘仆仆,长途跋涉而来,只为拜佛求愿。
但他们大多满脸污垢,披头散发,如此拜佛,实为对佛之大不敬,而您身为寺院主持,却对此视而不见,难道没有失礼吗?”(点评:针对老和尚宽容仁和的品质,讲话语气略重,并无不妥,反而会引起对方充分重视)方丈一听,顿时惭愧万分,“阿弥陀佛,请问施主有何高见?”(点评:客户主动询问解决方案时,已经很好的介入了销售环节,此时就是销售的良机)“方丈勿急,此乃小事一桩,待香客们赶至贵院,只需您安排盥洗间一处备上几把梳子,令香客们梳洗完毕,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拜佛即可!”李四答道.(点评:合理的解决方案可以让对方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购买的欲望得以提升)“多谢施主高见,老纳明日安排人下山购梳。
四个卖梳子给和尚的营销员一个公司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经过重重面试最后还剩下三个人,该公司是生产梳子的,最后一道考试题便是谁能把梳子卖给和尚。
半个月后,三个人都回来了,结果分别如下:甲:经过努力,最终卖出了一把梳子。
(在跑了无数的寺院、推销了无数的和尚之后,碰到一个小和尚,因为头痒难耐,说服他把梳子当作一个挠痒的工具卖了出去。
)乙:卖出了十把梳子。
(也跑了很多寺院,但都没有推销出去,正在绝望之时,忽然发现烧香的信徒中有个女客头发有点散乱,于是对寺院的主持说,这是一种对菩萨的不敬,终于说服了两家寺院每家买了五把梳子。
)丙:卖了1500把,并且可能会卖出更多。
(在跑了几个寺院之后,没有卖出一把,感到很困难,便分析怎样才能卖出去?想到寺院一方面传道布经,但一方面也需要增加经济效益,前来烧香的信徒有的不远万里,应该有一种带回点什么的愿望。
于是和寺院的主持商量,在梳子上刻上各种字,如虔诚梳、发财梳……,并且分成不同档次,在香客求签后分发。
结果寺院在应用之后反响很好,越来越多的寺院要求购买此类梳子。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
一挑战者——丁,找到主持人说,卖给和尚1000把梳子算什么?我可以让和尚源源不断地买我的梳子,至少也得上千万吧。
以一年为限。
许多人都认为开玩笑。
成本分析他还是找到了那个主持,问他:您这边每天大概能赠出多少把梳子呢?主持回答:差不多50把。
他继续问:您觉得这与您所获得的香火钱相比是不是也是成本呢?主持回答:是的,虽然是赠,但是也是钱啊。
佛门本来就没有什么钱。
他又问:你有没有想过收费呢?主持回答:怎么收费?他说:到您这来的人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
总之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吧。
您可以在梳子上下点工夫,让您的梳子在价格上有了价值的区别?卖给不同的人。
您在准备几把梳子,取名为“开光梳”,千金不卖,只赠送有缘人。
然后把您的梳子在命名为“智慧梳”“姻缘梳”“流年梳”“功名梳”。
一方面您的收入增加了,另一方面您的寺庙的档次也就体现出来了。
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有一个营销经理,想考考他的手下,就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把梳子卖给和尚。
第一个人:出了门就骂,什么狗经理,和尚都没有头发,还卖什么梳子!找个酒馆喝起了闷酒,睡了一觉,回去告诉经理,和尚没有头发,梳子无法卖!经理微微一笑,和尚没有头发还需要你告诉我?第二个人:来到了一个寺庙,找到了和尚,对和尚说,我想卖给你一把梳子,和尚说,我没用。
那人就把经理的作业说了一遍,说如果卖不出去,就会失业,你要发发慈悲啊!和尚就买了一把。
第三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在庙里转了转,对和尚说,拜佛是不是要心诚,和尚说,是的。
心诚是不是需要心存敬意,和尚说,要敬。
那人说,你看,很多香客很远来到这里,他们十分虔诚,但是,却风尘仆仆,蓬头垢面,如何对佛敬?如果庙里买些梳子,给这些香客把头发梳整齐了,把脸洗干净了,不是对佛的尊敬?和尚话说有理,就买了十把。
第四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如果庙里备些梳子作为礼物送给香客,又实惠、又有意义,香火会更旺的,和尚想了想,有道理,就买了100把。
第五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你是得道高僧,书法甚是有造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刻些“平安梳”“积善梳”送给香客,是不是既弘扬了佛法,又弘扬了书法,老和尚微微一笑,善哉!就买了1000把梳子。
第六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了一番话,却卖出了一万把梳子。
那人说了些什么?他告诉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女香客带在身上,如果大师能为梳子开光,成为她们的护身符,既能积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还能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扬佛法,扬我寺院之名,岂不是天大善事?大师岂有不做之理?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大师双手合十,施主有这番美意,老衲岂能不从?就这样,寺院买了一万把,取名“积善梳”、“平安梳”,由大师亲自为香客开光,竟十分兴隆。
有一个营销经理,想考考他的手下,就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把梳子卖给和尚。
第一个人:出了门就骂,什么狗经理,和尚都没有头发,还卖什么梳子!找个酒馆喝起了闷酒,睡了一觉,回去告诉经理,和尚没有头发,梳子无法卖!经理微微一笑,和尚没有头发还需要你告诉我?第二个人:来到了一个寺庙,找到了和尚,对和尚说,我想卖给你一把梳子,和尚说,我没用。
那人就把经理的作业说了一遍,说如果卖不出去,就会失业,你要发发慈悲啊!和尚就买了一把。
第三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在庙里转了转,对和尚说,拜佛是不是要心诚,和尚说,是的。
心诚是不是需要心存敬意,和尚说,要敬。
那人说,你看,很多香客很远来到这里,他们十分虔诚,但是,却风尘仆仆,蓬头垢面,如何对佛敬?如果庙里买些梳子,给这些香客把头发梳整齐了,把脸洗干净了,不是对佛的尊敬?和尚话说有理,就买了十把。
第四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如果庙里备些梳子作为礼物送给香客,又实惠、又有意义,香火会更旺的,和尚想了想,有道理,就买了100把。
第五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你是得道高僧,书法甚是有造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刻些“平安梳”、“积善梳”送给香客,是不是既弘扬了佛法,又弘扬了书法,老和尚微微一笑,善哉!就买了1000把梳子。
第六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了一番话,却卖出了一万把梳子。
那人说了些什么?他告诉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女香客带在身上,如果大师能为梳子开光,成为她们的护身符,既能积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还能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扬佛法,扬我寺院之名,岂不是天大善事?大师岂有不做之理?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大师双手合十,施主有这番美意,老衲岂能不从?就这样,寺院买了一万把,取名“积善梳”、“平安梳”,由大师亲自为香客开光,竟十分兴隆。
营销无止境把梳子卖给和尚的启示
第一位:接到这个任务,想到这个老板是个神经病,和尚头发都没有怎么会买梳子呢?自行放弃,回家了。
第二位:到了寺庙对一位师傅说明情况,公司考核,请大发慈悲买了一把,高兴的回去交差了。
第三位:到了寺庙对主持说,你这里的香客来上香敬佛,头发凌乱是对佛主不敬,应提供梳子,梳理整齐再理佛,主持买了10把梳子。
第四位:到了寺庙对主持说:女香客们对佛非常虔诚。
寺庙应该把梳子开光,让女香客们买去带在身上保平安,还可以多买几把回去送给亲朋好友,佛祖更得以发挥光大,主持买了1000把梳子。
第五位:他到了寺庙对主持说,你是得道高僧,书法造诣高深。
在梳子上刻上佛经并开光,所有的香客们都可以买,并配上高档的礼品包装盒,可以送领导,亲戚朋友。
主持第一批订了一万把梳子和一万个礼品盒,并签订了长期的供应协议。
这个故事对我的启发:
1:客户的需求是立体式的,有时候他自已也不知道。
2:我们要100%站在客户的立场为他考虑,帮助他实现他更多的梦想。
3:博取同情得到的回报是非常有限的,帮助别人实现梦想得到的回报是源源不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