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格式:ppt
- 大小:455.50 KB
- 文档页数:29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评课稿一、引言《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旨在介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来龙去脉,深入探究其对世界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影响。
本篇评课稿从文本结构、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对该课进行评价和建议。
二、文本结构分析《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文章从三个部分构成,分别是背景知识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和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这样的结构设计符合逻辑顺序,使文章的内容便于理解和记忆。
第一部分为背景知识的介绍,主要围绕了19世纪工业革命、工人阶级生存状况及其反抗运动这三个方面展开。
通过介绍这些背景知识,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做了铺垫,使学生能够理解马克思为什么要深入研究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相识和合作,以及他们共同完成的著作《共产党宣言》的出版。
这一部分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和马克思对社会运动的思考。
此部分的设置使学生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并对其影响产生深刻印象。
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思想的重要性,其对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变革的指导作用。
这一部分使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行动的指南。
三、内容分析《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文章内容充实、连贯且富有深度。
通过讲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影响,该文案例生动、事例丰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文章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是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出发,逐渐发展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
通过介绍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合作和他们的著作,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研究的结果,有很大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此外,文章还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变革的指导作用。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引导,社会主义运动获得了长足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九年级下册第一课笔记
九年级下册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
1. 德国的古典哲学
2.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 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三个组成部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政治经济学
3. 科学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被后人称为科学社会主义。
四、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1. 1836-1848年,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无产阶级政党。
5. 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是各国工人阶级的国际组织。
它的成立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6. 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7.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第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湖北省沙市中学张娟娟【教学设计】本课为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第一课,具有开篇奠基的作用。
教材围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讲了三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内容和实践。
同时,本着发展的理念,在第四部分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的发展。
由于本课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容易产生倦怠感。
同时,学生之前对这方面的知识接触不多。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力争语言具有趣味性,简化复杂的理论,通过开展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课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新经济(工业革命)→新矛盾(社会矛盾)→新运动(工人运动)和新思想(空想社会主义)。
讲解完毕后,通过由学生梳理出“四新”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
第二部分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重点在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本环节设有一个课堂讨论,让学生按照理论基础、斗争策略、核心三大类,将《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进行归类,从而理解四大内容之间的联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暴力夺权。
同时,通过分析《共产党宣言》中追求公平、正义的普世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共产党宣言》深远的影响力。
第三部分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即巴黎公社。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巴黎公社的关系,至今学术界尚存在争议,但是根据教材的编排,巴黎公社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本环节重点分析巴黎公社的性质以及社员墙的意义,至于巴黎公社爆发的偶然性与失败的具体原因,并未作为本环节的重点,相关内容在学案中有所提及,学生自学掌握。
本环节设有一个课堂活动,即为社员墙拟写一句标语,学生合作完成,然后由评选小组评选出好的标语,本环节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
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体会人们为了公平与正义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
第四部分探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后世)的发展。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课堂笔记2022年初,全新的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材正式上线,本文即针对其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进行笔记总结,供学习参考。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德国的社会背景1. 富裕的工业资本家和压榨的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2. 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中,德国人民也发起了自己的反抗,但均未成功。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遇1. 马克思家庭背景和早年经历2. 1844年,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相遇,二人开始对欧洲的社会和经济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同年写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三、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的创立1. 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人类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阶级斗争学说的基本思想:历史上的每个时期都存在阶级斗争,并且社会的发展也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3. 1848年,马克思写成了《共产党宣言》,提出了共产主义旗帜。
第二部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第一国际的成立与发展1. 第一国际(又称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1864年9月28日,由马克思领导,旨在统一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力量。
2. 第一国际的特点:组织世界共产主义者的运动,以及资本主义工业体系急剧发展与无产阶级斗争加剧的时期,为工人阶级发出“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呼声。
3. 第一国际会员从最初的400人扩展到1872年的60,000人。
二、第二国际的成立与发展1. 第二国际的成立背景:19世纪末刚刚崛起的资本主义带来了新的社会利益和阶级斗争,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提出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基于此成立了第二国际,旗帜鲜明支持和领导社会主义革命。
2. 第二国际的特点:规模庞大、有组织、跨国性极强。
3. 欧洲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加快,形成了实力差距较大的帝国主义国家集团,形势向着帝国主义战争方向发展。
三、第三国际的成立与发展1. 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的成立背景:第二国际未能阻挡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1920年成立第三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