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复习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土壤地理学复习大纲
一, 名词解释
1、土壤胶体:土壤颗粒直径小于2μm的土壤颗粒。
2、富铁铝化: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进行的脱硅作用和铁铝相对富集的作用。
3、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有规律的组合。
4、生态演进:在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 态过程。
5、 土壤溶液: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气体、溶质的总称。
6、 灰分:在高温灼烧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和物理变化,然后有机成分挥发逸散,
而无机成分残留下来,残留物即灰分。
7、 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成岩的循环。
8、 生物小循环:生物在其风化产物的基础上进行营养元素的富集、保蓄,使部分元素 暂时脱离地质大循环轨道的循环过程。
9、 土壤盐基饱和度:是指在土壤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
10、 土壤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特定地域的土壤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逐步趋向动态平衡的综合体。
二、填空题及选择题要点
1 、土壤的特性: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2 、次生矿物的分类:a 、易溶盐类 b 、次生氧化物类 c 、次生铝硅酸盐
3 、土壤有机质类型: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
4 、氮有机物的分解过程:脱氨过程,硝化过程,反硝化过程。
5 、土壤的酸度分类: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
6 、淋溶土土壤剖面通体一般无石灰反应;而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土壤剖面通体具有石灰反应。
7 、土壤水类型划分
a 、固态水:化学结合水、冰
b 、液态水:束缚水、自由水(毛管水、重力水、地下水)
c 、气态水:水汽
8 、风化指数:1—石膏(岩盐、硝石) 原生矿物 易溶 存于未风化层
矿质养分结晶
2—方解石(白云岩、磷石灰)原生矿物 易溶 存于未风化层 矿质养分结晶 3—橄榄石、辉石、角闪石 原生矿物 风化快 存于弱风化幼年土层 具有丰富的矿质养分
4—黑云母 原生矿物 风化快 存于弱风化幼年层 具有丰富的矿质养分
6—石英(方石英) 原生矿物 风化缓慢 正常土壤中之黏土矿物 矿质养分以交换吸附态存在
9—蒙脱石 次生矿物 风化缓慢 正常土壤中之黏土矿物
矿质养分以交换吸附态存在
10—高岭石 次生矿物 风化缓慢 正常土壤中之黏土矿物
矿质养分以交换吸附态存在
9 、土壤的本质特征: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
10 、火山灰特性:低密度、玻璃质、短距-------火山灰土
11、 pF=4.5最大吸温量 pF=2.7田间持水量 pF=4.2萎焉含水量
三、看图(P44)
土壤腐殖质主要由胡敏酸和富里酸组成
胡敏酸:溶于碱,不溶于酒精和酸
富里酸:溶于碱和酸
棕腐酸:溶于碱和酒精,不溶于酸
四、计算题(P26——CaCO3)
溶度积计算
五、问答题
1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a 、土壤有机质的类型。土壤有机质的种类、组成及其堆积方式是影响有机质转化的重要因素。 b 、土壤环境条件(土壤通气状况通过影响微生物种群及其活动来决定有机质转化的速度和方向、土壤水热状况是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重要因素、土壤PH值通过调节微生物活动而影响有机质的转化。
2 、土壤水分状况分类
A—淋溶型与周期淋溶型。
B—非淋溶型。
C—渗出型。
D—停滞型。
E—冻结型。
3 、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主要因素
A—土壤胶体类型,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顺序为:有机胶体>蒙脱石>水化云母>高岭石>含水氧化铁、铝。
B—土壤质地愈细,其阳离子交换量愈高。
C—对于实际的土壤而言,土壤黏土矿物的SiO2/R2O3比率愈高,交换量愈大;反之,则交换量愈小。
D—土壤溶液pH值,pH值降低时,土壤胶体微粒表面所带负电荷也减少,其阳离子交换量也降低;反之,交换量增大。
4 、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因素
主要因素有: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有机质状况、土壤中可变价态物质的状况、植物根系和微生物活动状况。
土壤通气状况决定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的生物化学氧化作用,会消耗土壤中的大量氧,导致土壤有大量还原性物质的产生,其氧化还原电位Eh急剧下降。另外植物根系及根际微生物具有分泌特殊有机物的功能,会造成根际氧化还原状况的改变。
5 、富铁土根据其土壤水分状况差异划分为亚纲
富铁土中有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干润富铁土
其他富铁土中有常湿润土壤水分状况————常湿富铁土
其他富铁土具有湿润水分土壤水分状况————湿润富铁土
6 、土壤矿物迁移与转化过程
①、淋滤作用:土壤物质随水流由上部土层向下部土层或侧向移动的过程。
②、淀积作用:土壤中物质的移动并在土壤某个部位相对集聚的过程。
③、灰化过程:在土体表层(特别三亚表层)SiO2的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与淀积的过程。
④、黏化过程:土体中黏土矿物、次生层状硅酸盐的生成和聚积过程。
⑤、富铁铝化过程:土体中脱硅、富铁铝氧化物的过程。
⑥、钙化过程和脱钙过程
⑦、盐化过程和脱盐化过程
⑧、碱化过程和脱碱化过程
7 、富铁土的主导成土过程
①、中度风化作用 ②、单、双硅铝化矿物分解合成作用 ③、强烈盐基琳失作用 ④、明显脱硅和铁铝氧化物富集作用 ⑤、低活性黏粒累积作用
8 、铁铝土的主导成土过程
①、土壤矿物的高度风化分解 ②、盐基元素强烈淋失 ③、硅酸强烈淋失与氧化铁、氧化铝相对富集 ④、强烈的生物富集过程 ⑤、黏粒活性显著降低
9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从土壤发生学角度来划分)
①、土壤复区
②、土壤组合
③、土壤复合:又称土壤复式组合,是指由不同地层及母质所造成的呈复合镶嵌状分布的土壤。出现在中国东部湿润地区及成土母岩较为复杂地段
10 、土被结构的空间格局——土被空间结构类型的发生—集合特征主要有:
(土被结构的形状与其发生过程密切相关,土被结构的发生——几何形状是土被结构的重要特征)
①、枝状土被结构---与各种侵蚀地形相联系,多分布在河谷和峡谷,即沿着水系的土被结构都是这种结构,在几何学上是开放的
②、扇形土被结构---常见于山前的洪积-冲积扇上,也是开放的
③、环形土被结构---与各种低地地形相联系,几何学撒谎能够是封闭的
④、线性土被结构---与堆积成因的各种线形地貌相联系,是开放的
⑤、还有阶梯型、马鞍形、条带形、条格状等土被结构
11 、中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①、土壤类型众多、土壤资源丰富
②、山地土壤资源所占比重大
③、耕地面积比重较小、宜农后备土壤资源不多
④、土壤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
12 、土壤形成的标志:
①、含腐殖质的结构层次的出现 ②、土体中的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成
14 、地表物质迁移转化的主要形式(P153)
① 、溶解迁移
② 、还原迁移
③ 、配合迁移
④ 、悬浮迁移
⑤ 、生物迁移
13 、土壤剖面构型的基本图式
①、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体表层,它是土壤的重要发生发生学层次。依据有机质的聚集状态,可以将土壤有机质分为:腐殖质层、泥炭层、凋落物层
② 、淋溶层
③ 、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层次
④ 、母质层和母岩层
⑤ 、过渡层:兼有两种主要的发生层特性的土层
六 、论述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指土壤岁地形高度的升降一次变化的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土壤随地形高低自基带向上或向下依次更替的现象
A 、正向垂直地带性:土壤自基带随海拔高度向上依次更替的现象
规律: ①、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组成随基带不同而不同,它们既有随纬度变
化而变化规律,也有随经度的变化规律。
土壤垂直地带谱随经度的变化规律,以温带和暖温带比较明显。
一般说来在相似的经度上,自南而北,带谱组成区趋于简单,同类土壤的分布高低逐渐降低:而在近似的纬度上,自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则带谱组成趋于复杂,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逐渐增高。但必须指出,垂直带谱中土壤分布的高度界限,除受气候因素影响之外,由新构造运动引起的山地升降,也是重要因素。
②、山体愈高,相对高度愈大,土壤垂直地带谱愈完整,包含的土壤类型也愈多。
如地处亚热带的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因其最高的海拔而形成了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地带谱,自基带的红壤向上依次分布的土壤类型分别是:山地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灰化土、亚高山草甸与高山草甸土,直到高山漠土与雪线。可见土壤垂直地带谱有规律的变化与土壤的主要性质及其相关联系的山地气候条件变化密切相关。
③、山坡的坡向对土壤垂直带谱由明显影响。最好的例证就是秦岭主峰太白山,其南坡的基带土壤是粘磐湿润淋溶土或铁质湿润淋溶土,而北坡的基带土壤则是简育湿润淋溶土和土垫旱耕人为土。
B 、负向垂直地带性(这种只在中国青藏高原等具体条件下所特有的现象)
最适宜发展立体农业
C 、土壤的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指在垂直地带基础上表现的水平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