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0.84 KB
- 文档页数:12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清代顺治青花瓷器特征顺治一朝历时十八年(1644至1661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要想全面恢复御窑厂的大规模生产,尚不可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所以制瓷中心景德镇一度处于瓷业生产的萧条状态,产量很少。
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磁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
”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
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传世的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现今流传的顺治瓷器中,民窑远多于官窑。
综合归纳顺治青花的几个特征:一、胎釉顺治青花胎体偏厚重,胎体有粗、细之分,粗为渣胎,有灰白或灰黄色;细的洁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好。
制作工艺基本沿袭明末天启、崇祯的风格。
多数釉面是白中闪青,呈鸭蛋青色,透明度较差。
大部分器物带酱口(即口沿刷一层酱黄釉)。
许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
修胎不太规整,常沾砂,并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见的放射状跳刀痕。
盘的底足较平,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盘底往往有窑裂,底边带窑红即火石红。
足根微微向内收,足墙较深为宽圈足,个别是双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出现泥鳅背现象,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青花的特点。
总体看,顺治青花轻巧的器形不多见。
二、青料顺治青花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浓艳、淡雅与灰蓝三大类。
色调总体看深浅不一,趋于灰暗。
蓝中泛灰和发暗的多是庙宇供器,明亮鲜艳的是琢器以及外销瓷。
三、造型顺治青花新创的器形不多,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虽多具明代之遗风,但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品种,在过去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改进和变化,风格上朴素典雅。
常见的有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等,还有笔筒、筒瓶(象腿瓶)、蒜头瓶、橄榄绿瓶、洗口兽耳瓶、花觚、观音尊、直口罐、将军罐以及一些出口欧洲的外销瓷,如大盘等。
这一时期青花造型最突出的特点是,烧造了大量的寺庙中奉用的器皿,也就是佛前供器,全是民窑,形体都比较粗厚笨重。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清代前期(约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的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代表了明代后期青花瓷制作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并创造了一些新的装饰风格。
以下是清代前期青花瓷的主要特征:1.配方和釉料:清代前期青花瓷的胎质以白色(以青色为主)的高岭土为主,掺有少量石英和长石。
青花瓷的釉料主要是富含铁质的无铅釉,烧制后呈现出透明的蓝色。
2.青花瓷的图案和装饰:清代前期青花瓷的图案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瓷器绘画艺术的精髓。
其中最常见的是花卉、动物和景物的图案。
花卉图案包括莲花、牡丹和菊花等,动物图案则以鸟类和虫子为主,除此之外还有鱼、龙等。
景物图案则以山水、楼阁和人物为主题。
绘画技法上,清代前期的青花瓷采用的是细描细细的风格,人物主要以线条表现,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透视效果。
3.青花瓷的色彩和纹饰:清代前期的青花瓷以蓝色为主色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花瓷的蓝色逐渐变得淡薄,有时呈现出灰色或绿色调。
纹饰方面,清代前期青花瓷的纹饰较为简洁,多采用线性纹饰和单色描绘。
常见的纹饰有云纹、波浪纹、花卉纹、双鱼纹和缠枝纹等。
4.青花瓷的形状和造型:清代前期青花瓷的形状和造型多样,包括瓶、罐、盘、碗、盏和瓶等。
清代前期的青花瓷器形制丰富,既有继承明代的传统样式,又有一些创新的独特形状。
其中,康熙时期的瓶形瓷器以颈部收窄、腹部庄重、胫部向外扩张的形态为特征,被称为“折枝瓶”。
5.青花瓷的烧制技术:清代前期的青花瓷烧制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
瓷器坯体烧制均匀致密,釉面光滑透明,青花图案清晰可见。
此外,青花瓷的胎体和釉色相统一,质地较细腻,易于使用和保存。
清代前期的青花瓷在继承和发扬明代青花瓷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装饰风格和制作技术。
它代表了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的高峰,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的喜爱和赞赏,同时也对世界瓷器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嘉庆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方法展开全文清代自嘉庆朝起,大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
为了节省开支,朝廷已不再向御窑厂派专司其事的督陶官,而改由地方官兼管。
此时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瓷器生产只能沿袭旧制,没有力量进行创新,许多成本高的瓷器也不再烧造。
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制瓷工艺还保持较高的水平。
到嘉庆后期,青花瓷以日用瓷、粗瓷为主,陈设瓷逐渐减少。
无论从瓷器的质量还是艺术水准来看,都远不如乾隆时期。
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造型、尺寸、纹饰与乾隆青花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还是有较高的水平。
到嘉庆后期,随着国内购买力的降低,青花瓷以日用瓷、粗瓷为主,陈设瓷逐渐减少。
无论从瓷器的质量还是艺术水准来看,都远不如乾隆时期。
《陶雅》一书记载:“嘉道而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
”但一些官窑器作为宫中生活、陈设用瓷,其制作也是非常严格的,其中不乏一些精美之作。
清嘉庆青花特征一、胎釉嘉庆初期胎骨还比较精细,胎体洁白,但欠坚密,后期逐渐变得粗松。
民窑器物胎中未粉碎的瓷石颗粒较多,也比较大。
乾隆后期景德镇的高岭土严重缺乏,嘉庆时开始从星子县开采高岭土。
由于星子高岭土与浮梁高岭土氧化铝含量不同,工匠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星子高岭土与瓷石泥的二元配方比例,所以经常出现盘塌底的现象。
为了解决塌底问题,景德镇工匠放大器物底径,加厚器物下部胎体,无论琢器还是圆器,比乾隆朝同类器物的胎底和圈足都要厚得多。
提在手上,乾隆朝器物质量上下匀称,嘉庆器物则有上轻下重的感觉;嘉庆器物与康熙同类大小相当的器物比较,质量明显要轻得多,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下部胎体加厚,胎土陈腐、揉炼时间不够造成的。
嘉庆时修胎远不如乾隆时期精细,器物底足粗壮,胎壁厚薄不均,胎底有明显旋纹。
为了节约成本,一些民窑日用器物开始出现明末瓷器圈足沾砂的现象,这是在烧制时,不用瓷饼,直接放在粗砂上烧制留下的痕迹。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清乾隆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瓷器制作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器形、纹饰、釉色和胎质等方面。
鉴别清乾隆瓷器的方法主要有考证实物、观察工艺、辨别款识、鉴别胎质等。
一、清乾隆瓷器的特征:1.器形:清乾隆瓷器器形丰富多样,精致而优雅。
常见的器形有瓶、盘、碗、杯、壶、罐等。
瓶类作品通常造型秀丽典雅,器身流线流畅;盘碗类作品形制端庄简洁,口沿平直圆润,底足内收。
2.纹饰:清乾隆瓷器的纹饰着重于线条勾勒和色彩运用。
纹饰主要有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绘画、刻花和鎏金等工艺。
青花多用于绘制山水人物、花草鸟兽等图案,线条流畅而精细;釉里红则以“大红袍”为典型,红彩浓艳饱满,图案绘制精细;粉彩作品清新淡雅,常用于绘制花卉、仕女图等;斗彩则沿用明代的传统,在五彩斗缝始创了一系列新纹饰。
3.釉色:清乾隆瓷器釉色以青白釉和五彩釉居多。
青白釉晶莹剔透,给人一种冷静、清新的感觉。
五彩釉用色明艳丰富,运用绘画技法表现出立体感和层次感,增加了瓷器的艺术价值。
4.胎质:清乾隆瓷器的胎质细腻均匀,晶莹剔透。
其中青花瓷器的胎质较墨瓷细腻,与中国古代瓷器的特点相呼应;粉彩瓷器胎体较薄,质地轻盈。
二、鉴别清乾隆瓷器的方法:1.考证实物:通过对清乾隆时期的考古文献、图书、文物和瓷器鉴赏集进行研究,了解清乾隆瓷器的特点。
实地考察博物馆、古董市场或私人收藏品时,认真观察、比较、研究清乾隆瓷器的器形、纹饰、釉色、胎质等特点。
2.观察工艺:清乾隆瓷器的制作工艺精湛,需要仔细观察瓷器的釉面、器形和胎质等。
瓷器的釉面应光洁细腻,不应有磕碰、裂纹和烧杂点等缺陷;器形应符合清乾隆时期的风格特点,反映了制作水平和审美趣味;胎质应均匀细腻,如有明显的燥态窑变或发泡状胎质,可能为假冒作品。
3.辨别款识:清乾隆时期的瓷器往往有“大清乾隆年制”等款识,可以通过辨别款识的字体、笔画、笔划形态、排列规律等进行鉴别。
虽然款识可以被伪造,但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来说,仍然能够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清代青花的发展及其时代特征清代青花的发展及其时代特征有清一代,特别是康、雍、乾三代,中国陶瓷制造达到了它历史上的最高峰,青花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自明万历后期至康熙前期大约60年间,官窑停烧,民窑独秀,这一时期以顺治瓷为代表。
顺治青花胎骨大多疏松,口沿普遍施或深或浅的酱黄釉,青花呈色灰者居多;纹饰线条大多粗壮,纯图案性质的内容较少,画面有刻板沉闷之感。
顺治瓷流行题写纪年款,在顺治十四年以前的青花瓷题诗,往往用隶体书写。
康熙青花为清代之冠,取得了后代无法超过的卓越成就。
康熙早期青花带有显著的晚晚遗风。
康熙中期开始青花用国产浙料,提炼极为纯净细腻,在画面上可分深浅不同的近十个层次,因此称"青花五彩"。
青花发色鲜艳青翠,绝好的如宝石般的纯蓝色,俗称"佛头蓝"。
青花深沉釉底,紧贴胎体。
在装饰上采用了中国工艺画的"分水"方法,有的还用西洋画的透视方法,使画面有了新的风范。
康熙青花除白地青花外,还有豆青地、酒蓝地及青花黄彩、青花矾红等品种。
雍正早期青花与康熙晚期制品相似,以后趋于仿古,尤以仿明宣德青花瓷为特色。
雍正中后期至乾隆前期,仿明永乐、宣德青花器非常普遍,官、民窑均有出品。
在清代瓷器中,雍正瓷胎最为洁白坚致,规整轻盈,与成化颇多共同之处,因而仿成化青花都很成功。
但和成化同样制品相比,雍正仿制的画面布局似乎不够舒展。
除了仿古瓷外,雍正青花还出现了一些新器型,如牛头尊、贯耳斜肩大瓶、盘口弓耳瓶、贯耳六方瓶、灯笼瓶等。
制作粗巧,造型奇特是乾隆青花的重要特征。
另一方面,由于乾隆瓷刻意追求豪华与工致,已无自然、生动的艺术生命力。
乾隆早期青花和雍正相似,呈色不稳定而有晕散,以后则呈色稳定,纹饰清晰,为纯正的蓝色。
晚期青花呈色有偏灰的倾向,纹饰趋向繁缛,许多器物看上去犹如织锦。
嘉庆青花大体承袭乾隆旧制。
后期所制青花飘沲暗淡,纹饰层次也欠清晰,釉面因含铁量增多而泛青色。
中国清代陶瓷艺术品的类型中国清代是陶瓷艺术的黄金时期,其瓷器不仅在国内受到高度的赞誉,而且在国外也备受推崇。
清代的陶瓷艺术品类型繁多,包括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白瓷、黑瓷、水晶瓷等,每一种瓷器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本文将介绍中国清代陶瓷艺术品的类型及其特点。
一、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国清代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之一,其色彩清新淡雅,线条流畅自然,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主要是在白瓷上绘制图案,然后在高温下进行釉烧。
青花瓷的图案多为山水、花卉、人物、动物等,其线条流畅自然,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二、五彩瓷五彩瓷是中国清代的一种瓷器,其色彩鲜艳、明快,富有生命力和动感。
五彩瓷的制作工艺与青花瓷类似,也是在白瓷上绘制图案,然后在高温下进行釉烧。
五彩瓷的图案多为花卉、鸟兽、人物等,其色彩鲜艳明快,具有很高的装饰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粉彩瓷粉彩瓷是中国清代的一种瓷器,其色彩柔和、温馨,富有浪漫气息。
粉彩瓷的制作工艺是在白瓷上绘制图案,然后在高温下进行釉烧,并在釉面上喷涂一层粉彩。
粉彩瓷的图案以花卉、人物为主,其色彩柔和、温馨,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白瓷白瓷是中国清代的一种瓷器,其色彩洁白、素雅,富有简约美感。
白瓷的制作工艺是在高温下进行釉烧,使其表面呈现出洁白无瑕的光泽。
白瓷的造型简约、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装饰价值和艺术价值。
五、黑瓷黑瓷是中国清代的一种瓷器,其色彩深沉、神秘,富有古朴气息。
黑瓷的制作工艺是在高温下进行釉烧,使其表面呈现出深沉的黑色光泽。
黑瓷的造型多为简约的器型,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六、水晶瓷水晶瓷是中国清代的一种瓷器,其透明度高、质地坚硬,富有高贵典雅的气息。
水晶瓷的制作工艺是在高温下进行釉烧,使其表面呈现出透明的光泽。
水晶瓷的造型多为简约的器型,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总之,中国清代陶瓷艺术品类型繁多,每一种瓷器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清代顺治青花瓷器鉴别要点顺治朝,共历18年。
上承崇祯朝,下连康熙。
其早期瓷器,多近晚明风格,晚期风格又与康熙相近。
若没有款识,鉴识时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明末清初战乱较多,官窑生产几乎处于停顿,晚期有所恢复,但质量也不高。
倒是民窑生产几乎没有停顿过,尤其是出口瓷的生产,一直维持着相当的规模。
一.从工艺角度看: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胎料还是洁白细润的.器足很规整,盘类器的底部已很少出现下凹现象。
顺治瓷器底足大都不施釉,但做得比较光润,可见到螺旋纹。
2、顺治时期所用釉料颜色发青,不少器物外部釉色呈鸭蛋青色,光亮度不强。
早期的粗器,釉面常显得较为浑浊。
顺治时期器物的口沿常好施一层酱黄色的釉,深浅不一。
这种施酱黄色釉的装饰风格,是识别顺治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3、青花器大都造型厚重,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发色上早期用石子青,发色灰暗,晚期也见发色浓艳者,稍发紫,这主要是用浙青料出来的效果。
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4、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削足方式,由少数斜削成尖状的逐渐演变为滾圆的泥鳅背状,器足少有粘沙。
因为用胎料厚重,胎质又相对显粗,因此,盘类器的底部常能见到窑裂之痕。
二.从纹饰角度看:1,寂寞顺治日,顺治的太阳大都孤零零地挂在天空,周边空白开阔,给人以寂寞之感.2,皴染画法,指捺式水印纹.常常采用披麻皴来渲染山水.明末出现的指捺式水印纹,运用更为广泛,有些还发展成苔鲜纹.3,梅花杉,人物穿的衣裳上都有明显的梅花点.4,民窑人物画工粗劣,几乎都是脸谱化画法.5,龙头麒麟,麒麟都长着一颗龙头,并且竖发微披,足似猪蹄.6,短颈凤,一反明凤长颈,脖子大部分是短短的,而身躯却是长长的.7,“云龙三现”,即所画之龙,龙身常被云朵所分割,使龙呈时隐时现之相.8,留白画法在顺治时期也多见,当时常在龙毛和龙身之间留一白线,也在那时常见的括号云上以白线勾轮廓,造成很强的装饰美感。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特点以下是 8 条关于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特点的内容:1.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那色彩,哇,真是丰富又漂亮啊!你看那青花瓷上的蓝色,多像晴朗天空的颜色呀!就像在瓷器上绘制了一片纯净的天空,比如那个缠枝莲纹的盘子,那蓝色多么艳丽夺目!例子:我上次在博物馆看到一个德化窑的青花瓶,那色彩真的让我眼睛都移不开啦!2.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的纹饰,那可是精妙绝伦啊!那细腻的线条,难道不像大师精心雕琢的杰作吗?各种图案活灵活现的,像那个松下人物纹的碗,人物栩栩如生啊!例子:朋友跟我说他有个德化窑青花的小碟子,上面的纹饰精美得很呢!3. 器型也是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的一大亮点呀!那多样的造型,不就如同一个瓷器的大派对吗?什么瓶瓶罐罐、碗碗碟碟,应有尽有,像那个独特的凤尾尊,多有个性!例子:我在店里看到一个德化窑青花的壶,那器型别致得很哟!4.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的釉质,那真叫一个温润如玉啊!摸上去滑溜溜的,这感觉难道不奇妙吗?就好像在抚摸一块细腻的丝绸,比如那件青花如意耳扁瓶的釉质,太让人陶醉啦!例子:上次去展览,我轻轻触碰了一个德化窑青花的物件,那釉质绝了呀!5. 它的胎质也很特别呢,细腻且坚实,就如同可靠的伙伴一样啊!这质量可不是盖的,像那个青花狮耳炉的胎质,沉甸甸的很有质感哦!例子:爸爸有个德化窑青花的摆件,我仔细研究过那胎质呢!6.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的艺术性,哎呀呀,那是相当高啊!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这不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吗?看看那件山水纹的罐子,多有意境啊!例子:老师给我们讲德化窑青花瓷器的时候,就特别强调了它的艺术性。
7. 它的传世量相对较少,这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性呀,是不是很特别呢?这就好比珍稀的宝物一样,让人更想拥有它,像那件罕见的青花人物笔筒,太难得了!例子:我和朋友一直想淘一件稀有的德化窑青花来着。
8.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真的是瓷器中的瑰宝啊!不管是色彩、纹饰、器型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呀!你难道不想去好好欣赏欣赏这些美丽的瓷器吗?例子:每次看到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青花瓷器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特点青花瓷器烧制源于唐代,在元代开始有所发展,青花瓷器属于透明釉,是用含氧化钴为原料进行烧制的,在陶瓷抷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以透明釉经还原一次烧制而成。
青花瓷器是我国瓷器主要种类,从烧制到今天也有近一千年的时光了,可见青花瓷器历史还是很悠久的,在这近千年的时光里青花瓷器有着自己历史和变化,随着时光变化青花瓷器烧制日趋完美,工艺手法略显精通这也是青花瓷器具有独特的魅力。
说起青花瓷器的历史,那要从唐代开始说起,唐青花是在巩县窑开始烧制的那时候唐青花瓷器制作并不是很成熟,并没有得到大力推广,在唐代末期就终止了。
直至元代时候又开始重新烧制。
唐青花在历史上算是青花瓷器萌芽阶段,在历史也奠定很重要地位。
在70年代的时候在江苏扬州发现了唐青花遗址解决了青花瓷片争论的说法。
元青花瓷器可谓是青花瓷器转折一个很重要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青花瓷器得到了大量推广而且受到了人们大量认可乃至到21世纪的今天,这些作品被看来还是无与伦比、无法代替的。
到了明朝以后,青花瓷器工艺日趋完善,造型也变得多样,款式也变得灵活起来。
这是青花瓷器一个很重要的改变。
明青花瓷器产品精益求精,各个时代不同他就会有不同的特征和特点。
他在典型器、青料、纹饰、造型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发展。
明青花瓷器在纹饰上采用了多彩的装饰和纹饰,在这一点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在胎釉方面他的胎体较白、瓷质缜密与其他瓷器相比会略显得有些粗厚,会给人温润柔和之感会让釉面显得清新雅致。
到了清代,清青花瓷器在生产工艺、胎秞、画面装饰上都做到了十分细致装饰,青花瓷器到了清代在素材上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而且更灵活起来,清青花瓷器的形式多样也充满着生活的信息,在素材方面多采用民间的故事为主,这也是同其他年代比较不一样时候。
到了清代青花瓷器烧制工艺更加成熟,技法老练,手艺工整这是有别于其他瓷器不一样的特点。
清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
清代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因其色泽青翠而得名。
鉴定清代青花瓷器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器型、釉面、色彩、纹饰、胎质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介绍清代青花瓷器的鉴定方法。
一、器型
清代青花瓷器的器型多种多样,包括瓶、罐、盘、碗、壶、杯等。
鉴定器型需要考虑其形制是否符合清代风格,如清代瓷器器型多为庄重、端庄、简洁的风格,器形线条流畅、优美,造型大多采用对称、平衡的手法。
二、釉面
清代青花瓷器的釉面质地细腻、光滑、均匀,釉面呈现出一种淡淡的青色,不过分浓重。
鉴定釉面需要注意其质地是否细腻、均匀,釉面是否有瑕疵、破损、起泡、流淌等现象。
三、色彩
清代青花瓷器的色彩以青色为主,但也有淡蓝、淡紫、淡绿等颜色。
鉴定色彩需要注意其是否清晰、鲜明、自然,颜色是否均匀、浓淡适宜。
四、纹饰
清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多种多样,包括梅花、兰花、菊花、牡丹、山水、人物等。
鉴定纹饰需要注意其是否精美、细腻、自然,纹饰是否符合清代风格,是否有破损、脱落等现象。
五、胎质
清代青花瓷器的胎质多为白色或灰白色,质地细腻、坚实、透亮,有一定的质感。
鉴定胎质需要注意其质地是否细腻、坚实、透亮,胎质是否均匀、无裂纹、无气泡等现象。
综上所述,鉴定清代青花瓷器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在鉴定时需要仔细观察、辨别,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鉴定结论。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
就是行家
瓷器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观察和研究瓷器的底足特征,可以判断出其所属的朝代。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瓷器底足特征鉴定方法,在研究和鉴定瓷器时可以参考。
1.元代瓷器底足特征:
元代瓷器的底足形式以圈足为主,通常较厚实,底面平整。
在元代的瓷器上,通常可以看到贴有纹饰的方形足底,这是元代瓷器的特征之一、此外,元代青花瓷器的底釉一般比较粗糙,釉色较浅。
2.明代瓷器底足特征:
明代瓷器的底足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蟠龙足、莲瓣足、鹤足等。
底面釉色一般较厚,釉质细腻光泽。
蓝色底釉青花瓷器通常釉色较深,有时还会见到有“宣德年制”等字样印刻在底部。
3.清代瓷器底足特征:
清代瓷器的底足特征多样,有花口脱胎、关公战宝马、托绣球、胎底中开等形式,其中以“花口脱胎”最为常见。
清代青花瓷器的底釉一般比较细腻,釉色均匀,而底色较为白净,釉质晶莹透亮。
4.民国时期瓷器底足特征:
民国时期的瓷器底足形式相对规范,多为鲜红色釉底,上书“中华民国”或“制造”字样,同时还常见手绘花卉纹饰,釉面光泽度较强。
需要注意的是,瓷器底足的特征是判断其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并
不是唯一的鉴定方法。
在鉴定瓷器时,还需要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如器型、纹饰、釉色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藏品鉴定行家,必须深入研究和积累大量实践经验。
这只是入门的基础知识,鉴宝还有很多复杂的技巧和知识需要进一步学习
和掌握。
清代历朝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清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尤以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著名。
清代的青花瓷器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又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清代历朝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
首先,清代青花瓷器的色彩鲜艳且层次分明。
随着瓷器烧造技术的不断提升,清代的青花瓷器釉面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色彩分布。
由于青花颜料的热反应和流动性不同,烧制出的青花瓷器会出现青色的深浅变化,从而形成了层次感。
同时,清代青花瓷器的颜色也相对明亮,不再像明代那样偏暗。
其次,清代青花瓷器的纹饰精美而繁复。
清代的青花瓷器纹饰多样,包括花卉、鸟兽、人物、山水等各种图案。
这些纹饰既有仿真的表现手法,又有写意的创作风格,展示了清代瓷器工艺的高度发展。
纹饰的形式还体现了清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如龙凤纹、蝙蝠纹等寓意吉祥的图案常出现在瓷器上。
再次,清代青花瓷器的线条流畅而紧密。
清代瓷器的制作工艺日益精细,整体造型线条流畅,线条之间相互衔接紧密,给人以稳定感和和谐感。
这是清代青花瓷器区别于其他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此外,清代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讲究层次感和立体感。
清代的青花瓷器装饰手法独特,采用了刷、点、撒等多种手法,通过层层叠加和透明度的调节,增加了瓷器的表现力和装饰效果。
同时,清代青花瓷器的装饰也注重立体感,通过凸凹的栩栩如生的造型,使整个瓷器呈现出灵动的立体效果。
最后,清代青花瓷器的器型多样。
清代青花瓷器不仅有传统的杯、盘、碗、瓶等常见形制,还出现了一些创新的器型。
其中,如乾隆时期的“八宝瓶”、雍正时期的“三足鼎”等,都是青花瓷器的经典代表。
这些新颖的器型进一步丰富了青花瓷器的形态,展示了清代瓷器工艺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观念。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特点和鉴定技巧康熙时期的民窑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巅峰之作,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釉色莹润:康熙民窑青花瓷的釉色晶莹剔透,呈现出一种瑰丽的质感。
良好的釉色表现出了匠人对瓷器质感的追求。
它可以通过观察釉面光洁度和釉面色彩的饱满度来鉴别。
二、装饰精细:青花瓷的装饰技法在康熙时期达到了巅峰。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装饰非常精细,纹饰线条流畅,层次分明。
瓷器的纹样有虬龙、凤鸟、花卉、人物故事等内容,构图优美,形象栩栩如生。
观察瓷器上的纹样是否精细,线条是否流畅是鉴别其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三、色彩鲜艳:康熙民窑青花瓷使用的彩色釉料具有鲜艳的色彩,色泽明亮耀眼。
康熙时期青花瓷的蓝色釉料是由钴制成的,釉色浓稠,蓝色纯正,青蓝色的调配比例得当。
观察瓷器上的蓝色是否均匀鲜艳,色彩是否符合康熙时期的特点也是鉴别真伪的手段之一四、器形端庄:康熙民窑青花瓷的器形通常端庄大方,线条流畅,比例协调。
瓷器的轮廓及其比例的协调是其品质好坏的重要体现。
观察瓷器的造型是否端庄大方,线条是否流畅有助于判断其真伪。
一、观察瓷器的整体品质:观察瓷器是否完整,有无破损、修补痕迹等。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品质通常较高,制作精良,因此如果发现瓷器存在明显破损或修补,那可能是伪制品。
二、观察瓷器的器型:观察瓷器的整体造型是否符合康熙时期的风格。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器型通常端庄大方,线条流畅。
如果瓷器的器型与康熙时期的特点相差甚远,那可能是后世的仿制品。
三、观察瓷器的纹饰:观察瓷器上的纹饰是否精细、线条是否流畅。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纹饰非常精美,纹样有虬龙、凤鸟、花卉、人物故事等内容,构图优美,形象逼真。
如果纹饰粗糙、线条不连贯,那可能是仿制品。
四、观察瓷器的釉色:观察瓷器的釉色是否晶莹剔透,是否有釉面色彩的饱满度。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釉色通常非常好,纯净透亮。
如果釉色暗淡无光、表面粗糙,那可能是伪制品。
五、辨别瓷器的年代:通过观察瓷器的生产年代标识、胎体质地、烧制工艺等来辨别瓷器的时代。
图解清顺治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技巧自明万历后期至淸康熙前期大约60年间,官窑停烧,民窑独秀,艺术风格特殊,西方称之为过渡时期,以顺治瓷为代表。
靑花的胎骨大多粗松,含灰,釉青白厚润,口沿普遍施或深或浅的酱黄釉。
青花呈色灰靑居多,有凝重感,少量的翠丽。
纹饰线条大多粗壮,多见人物、云龙、端兽、花卉、湖石等,纯图案性质的内容较少。
画面有刻板沉闷之感。
特征性纹饰有:太湖石玲珑瘦削,棱角分明,加染靑料呈阴阳面;山水风景用淸初四王的“披麻皴”法,附题句及干支纪年;芭蕉画出生干,叶的主茎中空,梳状叶脉加染青料;土坡加绘小的山,草丛鱼鳞状;火焰纹由两至三个“W”组成。
清顺治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清顺治,高38.7cm,口径18cm,底径12.3cm。
觚(gū 音孤)撇口,直腹,中间略凸,胫(jìng 音敬)部外撇,平底。
通体白釉闪青,口沿施酱釉。
器身以青花五彩装饰。
画面分三层,上部绘月影洞石花卉,牡丹、玉兰等众多花卉簇拥在洞石周围,竞相开放,五彩斑斓。
腰部绘两组饱满的石榴纹。
胫部绘垂枝海棠。
外底涩胎。
无款识。
顺治五彩瓷器造型基本保留了晚明时期古拙的风格,多以色调对比强烈的红、绿彩描绘粗犷的纹饰。
此觚胎体致密,釉面光亮,釉色白中闪青,构图疏朗,以釉下青花来描绘洞石,青花色泽蓝中闪灰。
花卉则以釉上黄、绿、红等彩描绘,各色彩料均鲜艳明亮,给人以清晰雅致之美感。
清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青花花鸟纹盖罐,高47cm,口径20.6cm,足径20.4cm。
罐直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砂底。
伞形盖。
罐通体以青花装饰,盖面绘牡丹、竹、菊图案,颈部饰倒垂的变体莲纹,颈肩交接处平行细线两周。
器身一面绘一只长尾雉鸡独立于山石之上,仰首翘尾,似高声鸣叫;雉鸡上方盛开着两朵饱满的双犄牡丹花。
罐的另一面绘有竹雀纹。
此罐胎体洁白,造型敦厚端庄,釉面光润,白中微微泛青。
纹饰生动活泼,充满生机。
青花蓝中泛灰,有水墨画之效果。
清代道光青花瓷器特征 道光时期(1821—1850年)清王朝的腐败之风波及到社会的各个⽅⾯,社会动荡,民族⽭盾、阶级⽭盾进⼀步激化,道光⼆⼗年(1840年)爆发了鸦⽚战争。
战争也冲击到了当时的制瓷业,景德镇的瓷业⽣产和嘉庆时期相⽐,烧造规模近⼀步缩减,由于国库空虚,⽆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的产量及质量都明显下降。
道光青花龙纹碗 综合归纳道光青花主要有以下⼏个特点: ⼀、胎釉 胎体细⽩,胎质疏松,没有致密坚硬感,分量轻。
釉⾯多数粉⽩釉,少数是仿明代的青⽩釉,釉是普遍有⽓泡,釉⾯不平,有的带疙瘩釉,出现波浪状起伏,俗称“浪荡釉”。
胎釉结合不紧密,⾜根有的圆⽽粗,多数呈尖状,少量是“泥鳅背”。
⼆、青料 道光青花使⽤国产青料描绘,早期产品近仅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的效果,浓重艳丽,缺乏深沉感,没有晕散和⿊⾊结晶斑,传世品不多。
道光⼆⼗年以后,青花呈⾊鲜艳,也有⼀部分淡雅的近仅淡描青花,⼤多数显得飘浮。
青花派⽣品种有:青花描⾦、青花描⾦墨彩、青花粉采、青花⽃彩、青花红彩、青花黄彩、哥釉青花、青花加紫、青花釉⾥红、冬青地青花。
其中青花粉彩器在当时⼤量出现,如:外粉彩开光花卉⾥青花碗、外蓝地粉彩花卉⾥青花碗、外绿地粉彩鱼藻纹青花碗、外粉彩雉鸡花卉⾥青花碗等。
三、造型 道光青花的造型多是继承前朝式样,创新极少。
⽆论是仿古代名窑,还是仿乾隆、嘉庆朝的作品都很粗笨,胎体往往薄厚不⼀,⽐例不协调,最常见的品种有盘、碗、壶、尊、盒、瓶等。
盘:攒盘、撇品盘、三⾜盘。
碗:撇⼝碗、折腰式碗、葵瓣⼝碗、花⼝碗、⾼⾜碗、盖碗。
壶:执壶、⽆柄长流壶、⿐烟壶、盉壶、端把茶壶等。
尊:蝠⽿尊、兽⽿尊。
盒:椭圆式盒、海棠式盒、⼋⽅委⾓⽅盒。
瓶:较为丰富,有⽟壶春瓶、蒜头瓶、直颈瓶、扁⽅瓶、兽⽿瓶、赏瓶、撇⼝瓶等。
另外,道光青花还有冬⽠罐(创新式样)、缸、长⽅盆奁、长⽅委⾓茶托、⽔盛、烛台、折沿盆、渣⽃⾖等。
这时期还烧造了⼀些在件器⽫,⽐起嘉庆朝要多,胎体普遍厚重,有⼤缸、云龙盆、⼤盖罐、⼤盘、六⽅⼤花盆等。
清代瓷器的特点
清代瓷器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盛,其特点是:
康熙瓷器胎质细润洁白,造型新颖别致,纹饰图案清秀优美,色调淡雅宜人。
釉下彩瓷器多用青料渲染,发色青翠浓艳。
釉上彩瓷以五彩、斗彩、釉里红为主。
其中五彩瓷器使用的色料是孔雀绿,又称孔雀蓝;釉里红使用的色料是宝石红。
另外还有月白、粉青、灰青等釉下彩瓷器,在康熙时即已出现,并逐步发展和完善。
青花瓷中的一种——珐琅彩瓷器也开始出现,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图案花纹,色彩鲜艳华丽。
雍正瓷器造型端正秀丽,胎体厚实,胎壁较薄。
纹饰图案清秀流畅,绘画工整细腻。
色彩浓艳华丽,以粉彩居多。
此外还有很多青花釉里红品种和彩瓷品种。
乾隆瓷器的特点是:
造型端正秀丽、胎体厚重、釉水细腻、色彩浓艳华丽、纹饰线条纤细柔美、胎体薄而坚硬、釉面细润如玉。
乾隆时期的瓷器多为陈设用品和生活用瓷,还有一部分是官窑瓷。
清代的瓷器以“康熙”“雍正”为代表,也有少数为“乾隆”和“嘉庆”。
—— 1 —1 —。
乾隆青花瓷器有哪些正确的鉴定方法乾隆青花瓷器有哪些正确的鉴定方法如何对乾隆青花瓷器的真伪进行鉴定,有没有什么技巧呢?以下是店铺给大家带来乾隆青花瓷器鉴定方法,以供参阅。
乾隆青花瓷器鉴定特点一、胎釉:胎体洁白细腻,瓷质坚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
釉面匀净,多数是青白釉,少量为粉白釉,光泽莹润。
二、青料:乾隆青花所用的青料,是浙料,呈纯正蓝色,发色明艳,但难分浓淡层次,多仿宣德青花中的铁锈状黑斑,但与明宣德青花瓷中的铁锈斑是有区别的。
宣德青花瓷色泽浓艳、晕散、铁锈斑凹陷至胎骨,且闪银白色"锡光".乾隆青花瓷就显得浮躁,成色不稳定,且有晕散现象,釉底带有气泡,釉色白中泛青,所有器物皆施满釉;亦有部分仿成化,呈青色,发色淡雅平和;少量仿嘉靖,呈蓝紫色,发色鲜丽纯真;乾隆青花瓷品种丰富多彩,大致有豆青釉青花、青花矾红彩、外酱色釉里青花、外豆青里青花、哥釉青花;乾隆还首创了青花斗彩玲珑瓷、黄地青花、黄地青花加胭脂红和淡描青花填绿彩等新品种壶类:有各式茶壶,壶形较雍正时期的壶大,盖面多数隆起。
还有执、僧帽壶、葫芦壶式两截壶、各种形状的小鼻烟壶等。
尊类:有双耳鹿头尊(因形似鹿头而得名)、兽耳衔环尊、鸠耳尊、贯耳大尊、敞口尊、灯笼尊、鱼篓尊、象耳尊、石榴尊、镂空交泰尊、三牺尊、包袱尊等等。
尊胎体厚重,形体高大,造型古朴。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乾隆青花还是派生出许多新品种,把原有的传统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如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胭脂彩、青花油红、青花斗彩、青花粉彩加金、青花描金、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哥釉青花、天蓝地青花、冬青釉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加紫、冬青釉青花加紫、米色釉青花、蓝地青花加紫、蓝地白花、洒蓝地开光青花、仿木纹青花等。
其中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红这三个品种传世较多。
三、造型:与康熙、雍正青花式样大致相仿,但也有仿制明永、宣青花式样。
其它仿古铜器式样,外销式样,以及其创新式样,造型丰富多彩,目不暇接。
康熙青花瓷特点鉴定方法
康熙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康熙青花瓷鉴定方法和特点:
1. 窑址和款识:康熙青花瓷通常会在底部或器身上刻有款识、年款和窑址等信息。
通过对款识和窑址的研究和比对,可以辅助判断康熙青花瓷的真伪和年代。
2. 蓝彩质地和色调:康熙青花瓷采用传统的青花釉下彩绘技法,其釉下蓝彩通常呈现出深浅相间、鲜艳纯正的色调。
真正的康熙青花瓷蓝彩通透、细腻、饱满,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3. 绘画风格和题材:康熙青花瓷的绘画风格多样,常见的有花鸟、山水、人物、文人雅集和吉祥图案等题材。
康熙时期的绘画风格通常精细、细腻、生动,表现了当时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4. 文字和篆刻:康熙青花瓷上的文字和篆刻通常精细而工整,体现了精湛的篆刻技艺。
通过刻字和刻印的质量和
风格,可以辅助判断康熙青花瓷的真伪。
5. 器型和造型:康熙青花瓷的器型和造型多样,涵盖了瓶、罐、盒、碗、盘等多种形式。
通过对器型和造型的研究和对比,可以判断康熙青花瓷的档次和风格。
需要指出的是,康熙青花瓷的鉴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
与专业的鉴定专家或机构咨询和合作,可以获得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清代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
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
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
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
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
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
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
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
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
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
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
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
祭器多干支纪年款。
如“顺治丁酉”净水碗。
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
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
《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
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
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
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
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
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
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
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
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
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
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
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
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
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
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
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
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
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
好的青花有玉质感。
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
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填蓝处往往扩散外溢不工整。
后期技法流畅、工细,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
题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
后期,题材广阔、包罗万象。
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
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
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
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
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
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
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
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
“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
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
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
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
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
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
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
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
芝麻酱口、康熙都有。
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
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
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
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
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
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
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
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口薄,微撇、身矮。
还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精工细琢,讲究修胎,不见接口。
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
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4.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点染,使之晕散。
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
雍正时,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红,颜色掌握自如,色泽鲜艳,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始,偏重于图案化,刻板,雍正时继续。
纹饰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
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
梵文扁长,图案化。
扁体梵纹犹如藏文,呆板。
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书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
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
民窑常见方块款、肥皂款、豆腐干款等。
四朵花款,雍正后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无所不包。
有日用器、陈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
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
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柔和。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
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定。
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
乾隆色鲜,康熙青灰。
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
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官窑繁复。
后期开始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以及山水、风景等。
6.款识:篆书款增多,楷书款减少。
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
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与嘉庆时期青花的比较:1.造型:乾隆轻薄灵巧,厚的也匀称。
嘉庆厚重笨拙。
2.工艺:乾隆细致,讲究修胎,圆足,露胎不多。
嘉庆粗糙,不讲究修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质坚致细密,釉色细白光洁。
嘉庆胎质粗松量轻,白中闪青,光洁度差。
4.青花:乾隆鲜丽纯真。
嘉庆灰暗,色不稳定。
5.纹饰:乾隆绘画工细、题材仿古多。
嘉庆绘画粗糙、题材吉祥图案多。
总之,嘉庆以后,经济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
光绪时,青花一度好转。
根据清宫档案,光绪结婚时,烧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
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载:“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精者”。
五.嘉庆以后的青花瓷(1796——1911年)1.造型:厚重笨拙,线条生硬。
瓶罐有饰耳的制作方法,如夔凤耳,蝙蝠耳、狮首耳、双龙耳、鹿头耳等。
新的品种有:青花邓罩、药瓶、脸盆、壁瓶、痰盂等。
2.工艺:粗糙,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
3.胎釉:胎质细致而脆,密度不强,硬度不够。
釉色细薄,不够滋润。
道光时釉面有波浪纹、不平整,光绪时部分有桔皮纹。
4.青花:发色鲜艳少,白洋闪灰多,个别闪灰褐色。
总的特点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较薄。
出现洋蓝,呈色漂浮刺目。
5.纹饰:不够精细。
吉祥图案流行,勾莲图的盘碗较多,福禄寿三星图,始于雍正,同治、光绪时增多,蝙蝠、寿桃、麒麟送子,还有五福捧寿(团寿字)。
道光后,带有瓜蝶画在一起,意为瓜迭绵绵。
还有金鱼、鸽子、狗、猫等。
6.款识:帝王年号款。
嘉道时楷篆两用,咸丰后多为楷书。
图记款,有蝙蝠、寿桃、百结等,各朝而异。
嘉道时画双蝠,道光咸丰时蝙桃各一,咸丰时二寿桃,同治时一寿桃,道光以后有百结。
苏麻离青主要特征(二)鉴定景德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
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
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
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
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1.靛蓝。
永、宣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
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2.晕散。
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
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
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
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
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
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
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
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3.结晶斑。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
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
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耿宝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书影,即封面书题字下的图案影衬。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
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
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称其为典型色,是因为苏麻离青的上述三种呈色,目前仍为现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为业内人士称为“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