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利益分配
- 格式:ppt
- 大小:339.00 KB
- 文档页数:34
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利益分配一、概述国际贸易谈判是各国之间为了争夺经济利益而展开的博弈。
在这个过程中,利益分配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实现互利共赢,是谈判的核心问题。
本文将从谈判各方的利益分析、利益分配的原则和实现利益分配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谈判各方的利益分析在国际贸易谈判中,主要的利益相关方有贸易谈判参与的国家、企业和消费者。
1.贸易谈判参与的国家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谈判开放发展中国家市场,以便在这些市场上销售自己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增加出口和就业。
同时,这些国家还希望保护本国产业,限制进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确保本国市场的稳定。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在谈判中争取到更多的让步,以便减少其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等方面所面临的不平等待遇。
2.企业企业无疑是国际贸易谈判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谈判的成功意味着市场的扩大和市场准入的便利化,这将使得企业有机会扩大销售规模和利润空间。
与此同时,谈判失败则意味着市场准入的限制和更高的关税壁垒,这将令企业承受更大的贸易成本。
3.消费者消费者是经济主体中最为广泛的一群,他们的利益当然也是值得考虑的。
对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来说,谈判的成功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和更低的价格,这将使得消费者受益。
但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来说,贸易自由化也可能意味着环境污染和劳工权益问题。
三、利益分配的原则国际贸易谈判中利益分配的原则需要考虑到双方的利益,即平衡谈判的各方切实利益,实现互利共赢。
1.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指的是确保各方在谈判中的平等地位。
谈判的结果必须基于相互协商、合理考虑和寻求平衡的基础上,以维护国际贸易关系的稳定和合理性。
2.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越来越重要的原则。
贸易发展应该是为了推进各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以牺牲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利益来换取贸易发展。
一个可持续的国际贸易体系应该鼓励,甚至奖励那些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企业。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一、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供给者在相应供给量时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意味提供了相同的数量,却得到了更高的价格。
()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需求者在相应需求量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意味购买了相同的数量,却支付了较低的价格。
❆需求曲线代表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商品时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价格。
❆购买量较少时,产品消费所产生的边际效用较高,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逐渐降低。
❆对于同一产品,每个消费者由于收入、偏好不同获得不同效用,从而愿意支付不同价格❆消费者在市场上实际支付的价格并不因为产品带来不同效用而有差别。
不管消费者愿意支付多少,他们最终支付的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同一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省了钱获得了额外满足。
此“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的差价或额外的满足,经济学中称为“消费者盈余”。
❆市场供求曲线中,市场价格之上、需求曲线之下的区域代表“消费者盈余”。
❆同理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由供给曲线表示)与实际卖出价格(市场价格)的差别称为“生产者盈余”。
.进出口福利分析()进口国福利分析:❆贸易前,中国小麦价格由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供求均衡点价格对应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
此价格高于美国。
❆贸易后,中国从美国进口小麦。
供给量增加了进口小麦,供大于求,出现剩余。
❆为了增加需求,进口商以低价促销,迫于竞争,国内小麦也不得不降价出售。
结果中国小麦市场价格下降,直至新的市场均衡点。
原来高于国际市场的国内商品价格下降国际市场价格水平’。
价格下降导致产品总消费的增加至,国内生产下降至,消费与国内生产的缺口为进口所填补。
❆对小麦的生产者:自由贸易并非好事,在廉价进口产品冲击下,生产者盈余减少部分❆对小麦的消费者:由于廉价外国产品的进口,可以付更少的钱而享受更多的产品,消费者盈余增加了部分,多于生产者的损失。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一、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1.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1)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供给者在相应供给量时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a意味提供了相同的数量,却得到了更高的价格。
(2)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需求者在相应需求量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b意味购买了相同的数量,却支付了较低的价格。
❆需求曲线代表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商品时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价格。
❆购买量较少时,产品消费所产生的边际效用较高,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逐渐降低。
❆对于同一产品,每个消费者由于收入、偏好不同获得不同效用,从而愿意支付不同价格❆消费者在市场上实际支付的价格并不因为产品带来不同效用而有差别。
不管消费者愿意支付多少,他们最终支付的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同一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省了钱获得了额外满足。
此“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的差价或额外的满足,经济学中称为“消费者盈余”。
❆市场供求曲线中,市场价格之上、需求曲线之下的区域代表“消费者盈余”。
❆同理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由供给曲线表示)与实际卖出价格(市场价格)的差别称为“生产者盈余”。
2.进出口福利分析(1)进口国福利分析:❆贸易前,中国小麦价格由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供求均衡点价格P对应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
此价格高于美国。
❆贸易后,中国从美国进口小麦。
供给量增加了进口小麦,供大于求,出现剩余。
❆为了增加需求,进口商以低价促销,迫于竞争,国内小麦也不得不降价出售。
结果中国小麦市场价格下降,直至新的市场均衡点。
原来高于国际市场的国内商品价格下降国际市场价格水平P’。
价格下降导致产品总消费的增加至Qd,国内生产下降至Qs,消费与国内生产的缺口QsQd为进口所填补。
❆对小麦的生产者:自由贸易并非好事,在廉价进口产品冲击下,生产者盈余减少a部分❆对小麦的消费者:由于廉价外国产品的进口,可以付更少的钱而享受更多的产品,消费者盈余增加了a+b部分,多于生产者的损失。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结构国际贸易的结果(利益分配)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
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三、重商主义的局限性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理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
贸易产生的基础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以至商品价格的不同。
这就是贸易产生的基础。
比较利益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假定:p16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一种生产要素、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经济资源被充分利用、资源转移机会成本不变、要素不能国际流动、商品自由流动、没有运输成本、物物交换、两国相互出口值相等。
结论:A国产品2劳动生产率高,价格低,有出口优势,A生产产品2; B国产品1劳动生产率高,价格低,有出口优势,B生产产品1;绝对技术差异论四个特点:P21将劳动分工推广到国际领域,认为国际分工也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机会成本不变(亚当斯密)简单直观不能解释一国两产品劳动生产率均高另一国两产品劳动生产率均低的国家间的国际贸易进步性: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说明国际贸易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局限性:只说明国际贸易中的特殊现象。
即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从中取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