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8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1.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2. 农业文明的兴起3. 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详细内容包括: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农业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如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如夏商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成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及其生活状况,认识到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的智慧与创造力。
2. 掌握农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过程,理解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3. 掌握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农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
难点:理解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以及先秦时期政治制度与文化成就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农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等内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及时检验学习效果。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2. 农业文明的兴起3. 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2)分析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3)列举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其政治背景。
2. 答案:(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7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具有明显的直立人特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培优练习题(有答案)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培优练习一、选择题1.周人“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西周统治疆域比较广阔 B.西周推行了严格等级制C.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 D.周人比较重视血缘关系2.《论语·述而》曰:子……戈不射宿(孔子主张可以射飞鸟,但不射巢中歇宿的鸟)下列言论所蕴含的思想与“戈不射宿”相符的是()A.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B.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C.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D.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3.《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
晏婴献策回答:“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这表明先秦的“礼”是()A.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 B.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C.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D.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4.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
这反映了() 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5.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材料表明()A.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 B.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 D.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6. 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 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
这一转变是()A. 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B. .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C. 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D.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7.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段材料涉及到的政治制度有( )1 / 7①分封制②郡县制③皇帝制④三省六部制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8. 公元前634 年,齐国攻打魯国,魯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魯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关于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高统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摘要:一、课程简介1.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的重要性2.课程的主要内容二、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发展3.周朝的繁荣与衰落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1.春秋时期的争霸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秦国的崛起与统一四、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秦朝的短暂统一2.汉朝的建立与发展3.汉武帝时期的鼎盛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三国时期的魏、蜀、吴2.两晋时期的政治变革3.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六、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1.隋朝的短暂统一2.唐朝的盛世3.唐朝的对外交往七、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变革1.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2.辽、宋、夏、金的政治与经济3.宋朝的文化繁荣八、元朝的统一与多民族融合1.元朝的建立与统治2.民族融合的政策与影响九、明朝的繁荣与清朝的建立1.明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清朝的建立与初期统治十、总结1.中国历史的演变2.历史对我们的启示正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课程简介】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是我们进入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程将带领我们走进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了解我国历史的演变与发展。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变革、元朝的统一与多民族融合、明朝的繁荣与清朝的建立等。
【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历史的发展总是循序渐进的。
在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和奴隶社会的开始。
商朝在夏朝的基础上发展壮大,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则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最终,秦国的崛起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高一的学生觉得历史学习任务很重,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理解难度加大了,这都是正常现象。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一、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1.中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1)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时间:公元前2070年;都城:阳城;(2)商朝:具有浓郁的神权色彩的王朝时间:公元前1600年;都城: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1)时间: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周;都城:镐(hào)京;(2)分封制:A 分封制的内容:土地、人口B 分封的对象:王室宗亲、功臣、姻亲、先代旧贵C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D 分封的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3)宗法制:A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B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C 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的方式确定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关系。
D 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维护宗法制度的工具。
3.夏商西周的经济(1)农业:A 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材料是木、石、骨制,耒(lěi)、耜(sì)等。
B 土地制度:井田制。
(名义上为国家所有)(2)手工业:A 青铜制造:B 丝织业:C 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第一节的古代历史背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等部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2. 掌握我国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明成果。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脉络。
重点: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明成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阅读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华文明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探讨中华文明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简答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中华文明的起源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2. 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文明成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2)列举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2. 答案:(1)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等阶段,形成了独特的文明体系。
(2)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夏商周时期:夏禹、商汤、周文王等。
(3)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思想资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否有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