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课——导入课
- 格式:ppt
- 大小:178.50 KB
- 文档页数:17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远古时代的人类与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工具和食物;
2. 掌握远古时代人类的社会组织和思维方式;
3. 培养学生对远古时代人类的历史意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掌握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具;
2. 理解远古时代社会组织和思维方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人类的起源及早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新知(30分钟)
1)展示图片:展示远古时代的一些工具和食物,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
2)讲解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工具和食物,包括打猎、采集、种植、使用工具和食用野生动物等。
3. 拓展学习(15分钟)
1)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课堂教材和网络资源,查找远古时代社会组织和思维方式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各自小组的讨论情况和结论。
4. 巩固与评价(1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的学习内容,并检查学生对远古时代人类的理解和认识。
五、作业
1. 思考题:结合课堂学习和自己的思考,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你对远古时代人类的认识和感受。
2. 预习《旧石器时代》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图片、小组合作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远古时代人类的兴趣和认识。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本课教学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思考和自主发现。
2024年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中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历史教材《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第一章“文明的开端”,内容包括:中国历史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的变革、秦朝的统一及其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等重要历史时期的基本史实。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3.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等重要历史时期的更迭及历史影响。
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各个时期的重要史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2024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果,引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各个时期的重要史实,以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历史问题中的应用。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历史场景,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体验感。
4. 例题讲解: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为例,分析争霸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和意义。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史发展脉络2.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重要史实3.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历史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和意义。
答案: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有: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展、军队强大、民族融合等。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 拓展延伸:请查阅资料,了解秦始皇的生平事迹,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
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引言欢迎同学们开学,今天是我们高中历史课的第一堂课。
历史是一门有趣而又重要的学科,它让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会研究到许多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知识,同时也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本次课程旨在为大家打下良好的历史研究基础,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课程目标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历史:1. 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性:为什么我们需要研究历史?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帮助?2. 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人类社会是如何从原始社会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复杂社会结构。
3. 重要历史事件的回顾:通过回顾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了解历史对我们的影响,以及为什么这些事件至今仍然被重视。
4. 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学会如何进行历史研究,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获取历史信息。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性- 什么是历史?- 历史对我们的重要性- 历史如何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第二部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生活方式- 农耕社会和农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和现代社会的形成第三部分:重要历史事件的回顾- 古代文明的兴衰-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冲突-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历史的影响第四部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历史文献的研究与分析- 历史考古学的应用- 数字化历史研究的趋势研究方法与要求1. 认真听讲:课堂上会有许多知识点和重要概念,务必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2. 主动思考:在研究过程中,要时常思考所学知识的意义和应用,并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3. 多样化研究:除了课堂上的教学,还应该积极参与讨论、阅读相关资料,扩展自己的历史视野。
结束语高中历史课程是一次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机会,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发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为未来做好准备。
希望同学们在本次课程中能够保持兴趣和好奇心,并付诸行动,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
谢谢大家!参考资料1. 杨绍华《历史学导论》2. 马克思、恩格斯《宣言》3. 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一、课题:人文地理与古代史两个起点
二、教学目标:
1. 学习人文地理与古代史的发展史,了解古代史的发展社会背景。
2. 探讨人文地理和古代史的影响,深入了解古代史的文化意义。
三、教学重点:
2. 分析古代史的发展历程。
3. 建立对古代史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方法:
采用导入的方式先对课题文本进行引导性认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积极钻研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再次引入本课程:引入古代史和人文地理,向学生讲述两者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2. 引导分析:从古代史和对其进行解释起,分析古代史带来的影响,进而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深入思考古代史的发展史。
3. 讨论古代史:从不同的角度看古代史的发展,探讨古代史的影响,充分讨论古代史的文化意义。
4. 建立综合观点: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建立对古代史的全面认识,形成综合的观点。
六、教学结束:
首先,进行当堂小练习,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点,从而进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其次,教师从总结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出发,梳理学生当天学习的内容,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总结和学生的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最早的祖先和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2、掌握早期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和演变过程;3、认识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1、早期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2、不同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0分钟)展示一张《人类演化图》,引发学生对早期人类生活的好奇和思考。
提问: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二、知识讲授(25分钟)1.人类的最早祖先:震旦人、直立人、智人等。
介绍他们的特征和生活方式。
2.早期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和演变过程: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农耕文明社会。
讲解每个社会的特征和转变过程。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早期人类社会的特征和演变过程展开讨论。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和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汇总。
四、知识扩展(20分钟)1.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黄河文明、印度河文明等。
讲解每个文明的发展历程、成就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介绍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如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五、学习方法指导(10分钟)讲解如何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思考,提醒学生要善于思考和归纳,将零散的历史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
六、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扩展练习。
如:列举古代文明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七、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过的内容,重点回顾早期人类社会的特征和演变过程以及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
八、课后拓展(自主学习,时间不限)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扩展自己在早期人类社会和古代文明方面的知识。
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早期人类生活方式的小论文,或者设计一个展板,展示自己对古代文明的了解。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等,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文明何解?——满天星斗元谋人旧石器时代特征:打制石器、采集渔猎、群居、会取火仰韶文化二、石器时代北京人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特征:磨制石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使用陶器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三、青铜时代良渚文化夏朝:禹建立奴隶制国家禅让制世袭制商朝:分封制与朝贡内外服制甲骨文周朝:分封制宗法制礼制——立法合一家国同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以弗洛伊德的一段话开始本课教学弗洛伊德:“我们相信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曾经竭力放弃原始冲动的满足,将文化创造起来,而文化之所以不断的改造,也由于历代加入社会生活的各个人,继续地为公共利益而牺牲其本能的享乐。
”弗洛伊德这句话有何含义?(文化是集体认同的符号)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带着疑问,我们先来看看“文明”是什么意思。
思考问题并回答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一、文明何解——漫天星斗我们来看一下两位历史学者是如何解释的1、葛剑雄教授: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没有早期的物质财富,就无法产生后来的精神财富。
所以,我们考察中华文明的起源,首先要看看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在哪里。
”2、晁福林教授:“结合中国考古学的实践,学者们一般认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的城市的出现,金属工具的使用和文字的出现等,应当作为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而在社会组织方面的文明时代的标志,则是氏族制度解体,在阶级斗争的基础上出现了国家。
在大量考古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多元一体的中国文明起源模1.解读两则材料,认识文明的含义。
解读材料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式。
”两位学者认为“文明”是什么意思?文明的标志又是什么?(葛剑雄教授认为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就是说文明要探究文明源起就要去寻找物质载体。
晁福林教授说文明的标志应当是城市的出现、金属工具的使用、文字的出现和国家的出现)3、苏秉琦(苏秉琦先生是(1909-1997),是中国考古学界的泰斗专家,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漫天星斗”说,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直至夏商时期,都同时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
高中高二历史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高中高二历史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
学生的安全是高于学习的重大事件,保证了学生的安全才会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下面是关于高二历史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供广大的老师分享和参考。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3、进行预防灾害,防肺结核的教育。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学过程:
一、导入:列举出生活中的安全事例。
二、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1、南公路上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是因为安全意识不强。
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5篇The first lesson of history in Senior High School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5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范文一:高中历史第一课2、篇章2:范文二: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3、篇章3:范文三: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4、篇章4:范文四: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岳麓版)5、篇章5:范文五: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篇章1:范文一:高中历史第一课一、概念与定位1、何谓“历史”?(1)语源:“历史”一词最早见于四大名注之一的裴松之《三国志注》,仅指对过去事实的记录。
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历史”一词来自日语,近代日人用“历史”来翻译西文history,为旅日华人介绍回国。
可见,近代以前,中国是日本的老师;近代以后,日本是中国的老师。
(2)定义:①大陆:以华东师大吴泽教授为例。
广义的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狭义的历史,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②台湾:以xxx大学张元教授为例。
“历史”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往事;一是指对往事的记录、认识和解释。
③海外:以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和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为例。
克罗齐——“从观念形态上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或“每一部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
强调当代性是全部历史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每一代、每一本史书都掺入了每一代、每一位作者个人的立场、观点和情感的因素,而立场、观点和情感会因时因人而异。
历史开学第一课优质教案高中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第一章《史前时期》,详细内容为第1节“史前文明与传说时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史前文明的发展脉络,掌握相关传说时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史前文明的基本情况,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
2. 掌握传说时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如黄帝、尧舜禹等。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史前文明时期的划分及各个时期的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传说时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史前时期的文物图片,引发学生对史前文明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史前时期的划分,介绍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
3. 传说时代:详细讲解黄帝、尧舜禹等传说时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史前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5. 例题讲解:解答关于史前时期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史前时期2. 内容: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传说时代:黄帝、尧舜禹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
(2)列举传说时代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2. 答案:(1)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以打制石器为主,生产力水平低,生活方式以狩猎、采集为主。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以磨制石器为主,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出现农业、畜牧业,开始过上定居生活。
(2)传说时代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为后世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尧:推行“禅让制”,选拔舜为继承人。
舜: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尧的政策,使国家繁荣昌盛。
禹:治理洪水,划分九州,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第一节的古代历史背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等部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2. 掌握我国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明成果。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脉络。
重点: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明成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阅读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华文明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探讨中华文明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简答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中华文明的起源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2. 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文明成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2)列举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2. 答案:(1)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等阶段,形成了独特的文明体系。
(2)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夏商周时期:夏禹、商汤、周文王等。
(3)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思想资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否有清晰的认识。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篇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一、夏商社会的政治制度1.基础知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其死后,其子启即位。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的政治制度如何?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官职。
地方封侯、伯,他们要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商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1、商王的权利是有限的;2、附属国的自主权相对大;3、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高于皇权,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定义:又称封邦建国。
②目的:巩固统治③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④内容: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另一方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⑤影响:积极: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b.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c.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d.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⑥分封制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a.原因: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b.表现;a.楚王问鼎;b.诸侯争霸。
2.宗法制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小儿子。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④内容: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制度;2、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⑤作用:1、宗法制度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一、课程名称高中历史第一课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熟悉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教学难点:- 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历史兴趣的培养和保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以提问、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课堂讲授- 讲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让学生对整个高中历史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介绍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等;- 讲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
3. 课堂活动-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设计历史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索历史。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小测验,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3. 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态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2.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