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云南版画的基本艺术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7
云南阿峨壮族农民版画研究【摘要】在阿峨这样一个小地方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农民版画。
版画为什么会在这里兴起?壮族村民如何将其发展壮大?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讨,这里的地域文化也吸引了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到此参观学习。
【关键词】壮族;农民版画;发展;生存状态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60-02一、阿峨壮族农民版画的起源、发展阿峨新寨是一个四周环山的自然村、一个典型的壮族村寨。
2000年,阿峨新寨获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如此偏远的山寨,怎会有如此规模的版画出现呢?然而在此之前,这个自然封闭的山寨里,一群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农民,是怎样拿起了刻刀和画笔开始创作版画的呢?下面让我结合当地村民的访谈和历史发展资料进行概述。
(一)传统宗教和壮锦服饰文化的影响。
阿峨壮族农民版画的起源和发展与所有传统的乡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阿峨新寨始终是壮族聚居的地方,在服饰、宗教、语言、舞蹈、刺绣、剪纸、制作方法等方面都保留了传统的文化特色。
在宗教方面,伴随祭祀出现了相应的图腾形式,并在生产中持续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形成了壮族民间的艺术形式。
另外,壮锦服饰文化至今在阿峨新寨仍得到完整传承。
壮民族服饰色彩流行的深蓝色和黑色与当地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壮族山寨里有男人画花、女人绣花的风俗。
早在上世纪初,当地人就把“花样”画在木板上,用一把刀雕成,用木板绣上布印。
木版印花虽然只是用来绣花雕印,但并不是独立的艺术风格,也没有像现如今的版画这样注意刀法趣味,但传统的壮族绣印技术对阿峨新寨农民版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壮族农民版画风格的形成。
阿峨新寨农民版画的出现与传统文化及民族宗教因素密切相关,但早期仅是为宗教或其它艺术服务的,而且此技术只被少数人掌握。
而以独立的艺术样式发展且真正形成规模可追溯至从上世纪70―80年代末,画家王定尧先生到当地采风,他从村民世代相传的刺绣活动中发现,阿峨人不论男女,都对色彩和图案有着世代相传的敏感和喜爱。
云南当代红色美术展览的艺术特性分析作者:熊丽张子昂肖寒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21期【摘要】本文以“云嶺百年红”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为例,从美术学角度出发,分析云南红色美术展览的艺术特色。
“云岭百年红”的160件美术作品,紧扣党史主线、贯穿百年历程、聚焦云南发展的一系列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雕塑、连环画、综合材料等种类,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强烈的人文记忆、审视历史的氛围,传递了深刻的革命道理,释放了强大的正能量。
掀起了云南主题性红色美术创作的新高潮。
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红色美术展览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同时也呼吁美术教育倡导者重视展览本身的艺术价值,促进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发展。
【关键词】云南;红色美术;美术展览;人民性;民族性【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1—189—03一、“云岭百年红”美术作品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美术展览作为一种重要文化交流形式,对于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随着红色文化的日益深入人心,红色美术作为一种在内容上表现国家主题,贯穿党史发展,承载历史的记忆的重要艺术形式,运用展览这种艺术形式,传递着时代的艺术理念。
云南是我们国家的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和红色记忆深刻地印刻在云南的历史和文化中。
新时代以来,云南也举办过多次红色主题的美术展览如2021年5月举办的“历史伟业百年风华——云南红色历史题材油画作品展”、2021年7月举办的“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红色美术作品展、2021年12月举办的“丹青绘党史百年铸辉煌——云南民族大学举办红色美术作品展”等。
为了展示云南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自信,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联联合举办了“云岭百年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下称“云岭百年红”美术作品展),这是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活动之一,展览展示了中共云南地方历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英雄人物和事迹,以及云南新时代发展的丰硕成果。
2021-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图像学视域下云南甲马版画的解读吴婉希(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玉溪653100)摘要:云南甲马版画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在民俗活动中进行民间祭祀和祈福时所用的木刻雕版印刷品。
从艺术学的视角看,其属于民间木刻版画;从民俗学的视角看,它是一种民间日用民俗品,广泛运用于云南的滇东北、滇中、滇西等地区。
从云南甲马版画的视角出发,可以窥见云南民族民间美术。
借用帕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理论,将云南甲马版画引入到图像学的研究方法,由此引出云南甲马版画的自然意义、主题来源和内涵分析。
其方法可以打破民间固有的地域性界域,从而在广度和深度上为云南民族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作出拓展和补充。
关键词:云南甲马版画;图像学;图像志分析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4-0110-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4.053一、前言云南甲马版画是民间祭祀所用的纸质印刷品,大约在明朝时期从中原传入至云南。
云南甲马版画至今在很多乡村还有生产及使用的习俗,地域上主要集中于云南的滇东北、滇中、滇西,具体分别在昆明、玉溪、曲靖、大理、保山、丽江等地州。
各地所制甲马都不一样,互相之间也不流传。
因此,每一地以至每一村都有可能存在内容相似而版式不同的几种版本。
云南甲马的内容广泛,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多方面。
有原始的宗教崇拜,也有从中原传过来的与儒释道有关的神。
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要能求得一己之福,谁都可以信奉。
当人们面对种类繁多的甲马纸时不禁要问,这些图像描绘和表现了什么?很多的学者用不同的方式分析解读着甲马版画,选题拟从图像学方法识别、解释甲马图像,以期更好的呈现甲马艺术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图像学”是现代视觉艺术研究、实践探索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理论学科,目的是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象征意义。
本文采用帕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方法来阐释云南甲马作品,其主要关注作品的内容和意义,而非形式。
云南画派总结简介云南画派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以云南省为主要活动基地。
这一派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表现形式,对中国美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南画派的艺术家们致力于将西方绘画技法与传统中国画的精神融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艺术风格云南画派的艺术风格独特,它的特点是融合了传统中国画的抽象表现力和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
云南画派的画家们运用了传统水墨的技法,同时吸收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光影和色彩的表现方式,使作品更加立体饱满。
他们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渲染出了云南地区特有的山水、花卉和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云南画派的画家们对色彩的运用也非常独特。
他们往往使用鲜艳的色彩,强调色彩的纯净和饱和度,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同时,云南画派的艺术家们还善于运用构图和布局手法,使画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代表作品云南画派的代表作品众多,下面列举其中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红土地上的收成》这幅作品是云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赵无极所创作的。
他在画中运用了抽象的画风,将云南的土地与农民的劳动形象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农民耕耘付出的赞赏和敬意。
《丽江之春》这幅作品是云南画派的代表人物张大千所创作的。
他以他特有的丹青技法,描绘了丽江古城的美丽风景。
画中的建筑和山水融为一体,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
《尔玛娜娜》这幅作品是云南画派的艺术家尚勇所创作的。
他以精湛的绘画技巧,描绘了云南少数民族女孩尔玛娜娜的形象。
画面中的女孩眼神明亮,生气勃勃,展现出了少数民族的纯真与活力。
影响云南画派的出现对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艺术风格独特,既吸取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又注入了西方绘画的元素。
云南画派的画家们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了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
云南画派的影响也超越了国界。
它的作品多次在国际艺术展览中展出,并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云南画派的艺术家们通过与国际交流,使云南的艺术更好地融入了世界艺术的大家庭。
绪论单元测试1.绝版木刻属于版画中的一个门类。
A:对B:错答案:A2.绝版木刻与其他画种最大的区别特点是复数性和间接性。
A:对B:错答案:A3.绝版木刻从制版方式属于()版画A:凹版B:套色C:凸版D:平板答案:C4.传统的油印套色木刻版画就是画面中有几个色就用几块版来分别印制完成。
A:对B:错答案:A第一章测试1.丝网印刷技术是()于1907年发明?A:赛门B:安迪 .沃霍爾C:路易 . 艾卡托D:莫里斯 .尤特里羅答案:A2.麻胶版画与木刻版画在刻印上是一样的,唯一的不同是创作者的技巧的不同。
A:对B:错答案:B3.凸版版画可分为木面木刻胶板木刻水印木刻美柔汀版A:对B:错答案:B4.丝网印刷技术不是英国曼彻斯特人赛门发明的。
A:对B:错答案:B5.版画源于印刷术,而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起源于印度。
A:对B:错答案:B6.石版画由18世纪的赛门在巴伐利亚发明的A:错B:对答案:A7.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起源于中国。
A:对B:错答案:A8.路易.艾卡托的《华尔兹之梦》是铜版画版画类型。
A:错B:对答案:B9.凸版版画可分为:木面木刻、木口木刻、水印木刻、油印木刻。
A:错B:对答案:B10.凹版版画可分为:铜版、凹雕版、腐蚀版。
A:对B:错答案:B第二章测试1.版画区别于其他画种最大的不同,除了复数性还有()A:大众性B:间接性C:复制性D:印痕美答案:B2.云南绝版木刻版画的优势特点不包括()。
A:激发艺术创作B:每幅作品的收藏价值都很高C:版画家多D:节省材料答案:BC3.云南绝版木刻版画最初的代表不包括()。
A:贺昆C:李宏斌D:郑旭答案:BC4.在艺术创作中,可以说云南绝版木刻版画是云南风情版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A:对B:错答案:A5.云南绝版木刻的风格特点多种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A:错B:对答案:B6.在绝版木刻的创作中,我们不能打破版与版的界限,因为这是一个固定的过程,有严格的要求。
马关县阿峨新寨农民版画解读作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9期摘要:云南省马关县阿峨新寨农民版画的原创者是出自农民之手,其刻制技法简单,风格原始纯朴,画面内容真实自然,带着浓郁的泥土的芬芳。
在农民传统朴实的思想意识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
关键词:阿峨新寨;农民版画;解读[中图分类号]: 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9-0-02云南省马关县阿峨新寨农民版画的原创者是出自农民之手,其刻制技法简单,风格原始纯朴,画面内容真实自然,带着浓郁的泥土的芬芳。
在农民传统朴实的思想意识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
比如:画蚂蚱,可以画得和公鸡一样大,公鸡可以和人物一样大,并且互相打架;在第一次见到飞机的以后,可以把人的眼珠表现得快要掉出眼眶;画老者牧归,骑在牛背上,吧嗒着烟袋,神情悠然自得,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满足感。
这些朴实的表现方式,在画面中体现出夸张的、充满着情趣味的版画语言。
正是阿峨新寨农民版画透露出的当地农民的淳朴、真实可爱,才使得马关阿峨农民版画享誉国内外。
用现实主义艺术表现语言来传达出他们内心的思想,做到生活、情感、造型三要素的结合。
马关县阿峨版农民版画作品题材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当地壮家的民族风貌和壮乡风情,传达出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之下,对新事物的包容性和相互交融的信息。
从马关阿峨新寨农民版画在发展初期全部是黑白木刻版画的创作,发展到现在以黑白木刻为主,与套色版画并存的局面,极大地改变了版画作品在色彩上单一的现象,极大地丰富了版画的表现内容和形式。
首先,马关县阿峨新寨农民版画作品从表现技法上看,刻制方式原始、纯朴,画面内容清新自然,以生活常见内容为题材,写实性强,具体浓郁的地域特征;其次,从内容表现上看,构思独特,主题鲜明,表现直观且坦率。
作品内容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表现手法在简单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技法(诸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木雕、石刻、布贴、挑花、木板年画、剪纸、蓝印花布等表现手法)1,使得版画艺术充满了生动、活泼、亮丽、质朴、稚拙、幽默等特点,呈现出古朴稚拙、夸张浪漫的艺术效果。
探析云南民间木刻版画“甲马”的源流及其艺术风格摘要:云南纸马又称“甲马”或“甲马纸”,云南有关民间美术研究的人士多称其为“甲马纸”,这是根据最初收集这种民间版画的保山、腾冲、大理等部分滇西地区的民间称呼而来,于是沿袭成俗。
但据所调查的云南其它地区,如滇南、滇中、滇东北,甚至已近滇西的楚雄却都各有别称,相比之下,总体上都称称其为”纸马”。
关键词:甲马;源流;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2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70-02“甲马,纸马,不可混称”。
楚雄某地农村的一位“乡通”(即巫师)这样跟笔者解释。
据当时调查记录,那儿流行的纸马为六种一套,由灶君、山神、土主、门神、桥神、水火二神组成,称作“叫魂马”;而称作“甲马”约有二种;“顺甲马”和“倒甲马”。
即:画面所绘的人在马之后者称“顺甲马”,其作用是“迎神”;马在人之后者则称“倒甲马”。
用时,还必须同时将五张顺甲马来表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倒甲马”厉害无比,专用于驱鬼除祟。
另一位“乡通”道:“甲马”是指专用于“追魂捉命”的“纸符”,其余都称“纸马”。
可见,纸马应与甲马有所区别。
昆明郊区农村则将印有“甲马”宇样的称作“封门纸”,其它的各有各的称呼,“天地纸”、“月神纸”,“财神纸”,等等,无统称。
红河一带你“纸马”或“利市纸”,“领魂纸”,有36张一套,其中不包含印有“甲马”字样的纸马,互不重复。
其它的则各有称呼,诸如“关圣纸”,“喜神纸”等等。
大理某些地方以前制作这类行当的“行话”称纸马是“纸马板板”,而不称“甲马”。
滇东北七月十五日祭祖烧的纸称“纸马”。
《水浒》第三十九回中描写神行太保戴宗在脚上绑的“甲马”,用完之后将数陌金纸烧送,这无疑是纸马中用于施行这种法术的专门纸符。
《水游》并未指明宋代时此类纸符的统称。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凡书“甲马”字样的纸符,都必有马的形象,其中有喻其快的意思。
熟悉纸马的人都知道,纸马在应用时,针对性较强,某种纸马在什么情况下烧送,有一定的规矩。
云南甲马版画的造型特征研究作者:吴婉希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云南甲马版画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木版画,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
本文主要研究云南甲马版画的造型特点,从线条、构图、人物造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甲马版画造型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甲马;造型;审美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146-01“甲马”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云南民间黑白木刻版画,是中国民间宗教祈愿消灾祭祀活动时用来焚烧的各种各样木版画的总称。
在3—4寸的画面上刻着各种神奇怪异的神鬼和动物形象。
组成了一个民间宗教、民族习俗的大千世界。
甲马版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独具特色,甲马版画中的各路神仙皆来自民间艺人的想象,云南乡间的艺人们依照自我的直觉创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
一、甲马版画造型特征(一)线条甲马版画大都以线造型,甲马艺术中的线,不是传统的“十八描”里的线,更多的是形体轮廓线,是用来框届出物体形象的一种手段。
也不是传统中国古代版画里类似国画线描的线,这里的线的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直言不讳、随意干脆的线。
《城隍社令》这张甲马纸中,线条充满了韵律感,也显示出创作者的刻工刀法,从线的表现上来讲,这已经是非常优秀的现代创作版画了。
甲马中的线是雕刻出来的,由于甲马纸常常用后即焚,雕刻就不需要有多精美,因此线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生动变化。
在《桌门猜吉》这张甲马纸中,整幅画面线条应用非常简练,疏密有致看不出任何刻意的制作痕迹,造型大胆概括,人与马寥寥几根线,抓住了画面的重点部分,人物和马既抽象又生动。
不同的人雕刻的线有不同的风格,腾冲许汝良的甲马作品中,线条随结构的起伏发生变化,强调线条的穿插,线形结构颇有骨气,比较精致,接近中国传统绘画线描中的线。
大理弥渡地区的甲马作品,都是采用短直线,充满力量感与节奏。
在《五方年龙》这张甲马里,龙极富动感,龙头和龙身连为一体,激烈的线条传递出一种状态。
腾冲傈僳族民间绘画艺术风格探析作者:杨世济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14期摘要腾冲傈僳族民间绘画艺术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傈僳族民间画师们用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从本民族人们平时的生活耕作和居住地域空间环境中发掘其内在美,凭着眼睛的观察和心灵的感受去描绘耕耘丰收的喜悦、民俗宗教节日庆典,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表现爱情家庭幸福的追求。
有近十人次获国家及省地(市)表彰奖励,多幅作品在《民族画报》、《美术》、《中国民间绘画选集》等全国性美术刊物或画册上发表,数十幅作品在国外展出并被收藏,作品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关键词傈僳族民间绘画艺术风格调查研究傈僳族从服饰上分为黑傈僳和花傈僳,腾冲傈僳族属于花傈僳,腾冲傈僳族民间绘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画面色彩与他们花傈僳民族服装红、黄、蓝三颜色组合搭配一样,鲜艳夺目。
傈僳族民间绘画还受到当地神马木刻、皮影艺术的感染影响,并借鉴神马木刻、皮影等民间艺术特点加以创新处理,形成了构图饱满、单纯简洁,造型上不讲究科学的解剖和透视,凭着眼睛的观察和心灵的感受去描绘,具有独特朴实的傈僳族民间绘画创作理念的特色。
腾冲傈僳族民间绘画的农民画师们,善于从民间艺术和现实生活中撷取题材,他们总是用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从本民族人们平时的生活耕作和居住地域空间环境中发掘其内在的美,运用质朴、自然、直观的绘画语言,生动描绘出一幅幅风格多样的绘画作品。
腾冲傈僳族创作群体聚居地在腾冲县滇滩镇联族村和明光乡自治村。
傈僳族创作群体代表作者有余海青、余全发、余生旺、麻占亮、麻永春、蔡雄军、熊亮蔡、余水荣、麻白英、麻玉发等。
余海青,傈僳族创作群体主要作者代表,中国农民画研究会会员,腾冲县滇滩镇联族村棋盘石社人。
1973年开始接触民间绘画,多次参加县、地区和省组织的美术创作培训班学习民间绘画创作,绘画水平和鉴赏能力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个人绘画风格。
作品《喝情酒》、《牧歌》、《放猪》、《舂》、《放猪》、《上刀杆》多幅作品参加县、地(市)、省和国家级美展,并获奖。
马关壮族农民木版画的艺术语言与审美特征王山山【期刊名称】《今日民族》【年(卷),期】2018(000)009【总页数】4页(P46-49)【作者】王山山【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正文语种】中文云南民族大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马关壮族农民木版画的艺术解读与传承研究》(2018QN13)木版画是伴随着原始社会岩画、壁画、陶器彩绘到殷商甲骨文再到汉画像石刻艺术的演变发展,在汉、唐时期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运用带动下生成的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样式。
中国木版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深厚积淀,流传广泛且形式多样。
马关壮族农民木版画传承了中国民间木版画的技艺特点,植根于云南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借鉴、融合和创新,在表现题材、技法和样式上呈现出了丰富多元的发展态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与审美特征,是马关壮族民俗生活与文化观念的直接记录与反映。
其创作主体兼具壮族农民与木版画艺人的双重身份,以朴实直接、简单明快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再现了马关壮族农民源自生活和情感所凝结的审美意识与思想智慧。
一、以刀代笔,经版得画的工艺流程木版画是集绘画、刻板、复印为一体的综合性绘画艺术,也是中外版画中最早却历久弥新的艺术种类。
木版画属于版画形式中凸版的一种,主要运用刻刀在木板上遵循形式上的规律将绘画图稿雕刻出凹、凸形,再将着色于凸版面的图形转印在纸张上完成的作品,自有其一套以刀代笔,经版得画的工艺流程。
马关壮族农民木版画艺人在保持传统木版画制作的构图、拷贝、上版、刻板、拓印和装裱等一系列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的同时,也在与外界的学习借鉴和自身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着化繁为简、自有特色的技艺创新。
当地壮族农民多是利用农闲时间来进行创作,因此一幅作品完成往往需要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半年以上的时间。
除了个人创作以外,他们也常相互邀约集体创作,交流构图想法,切磋刻印技巧,在木版画工艺制作流程中的每一个创作步骤都是他们将内心的情感与审美需求在木版上的倾述与表达,而这一简朴直白的叙述表现方式却是艺术的浓缩和提炼,使艺术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云南现代重彩画的主要特点及制作过程作者:刘翔来源:《颂雅风·上半月》2019年第01期摘要: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孕育出了独特的云南现代重彩画,其特点主要包括:构图平面化、色彩民族化、造型几何化、线条穿插重叠化、肌理多样化、题材内容丰富化等,云南现代重彩画的出现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内涵同时也进一步拉近了云南与世界的距离。
关键词:现代重彩画艺术特点绘制过程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少数民族成分居全国前列。
据统计,云南的世居民族有25个,其中独有少数民族15个。
在云南民族绘画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云南现代重彩画。
云南现代重彩画将东西方绘画语言和古今绘画技法相互融合,具有强烈的工艺美术倾向,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构图平面化。
多采用平面构图形式,将中国传统散点透视与西方焦点透视相结合,以达到多维度立体空间向平面化二维空间转换的特殊艺术效果,其空间艺術效果与现代西方立体主义十分类似,打破了画面中时间、空间、比例等相关要素的桎梏,给观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二、色彩民族化。
在色彩构成方面,借鉴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色彩搭配方式,特别是汲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配色方案,注重使用纯度、明度较高的色彩,部分画作甚至会采用金色、银色来绘制线条和块面,以达到斑斓醒目的色彩效果,丰富艳丽的色彩与夸张的造型相结合产生极强的装饰性美感。
三、造型几何化。
将原始社会美术几何化的造型方法和现代抽象化处理相结合,造型形式以线条为主,通过夸张、变形等艺术表现手法将复杂的物象改造加工为单纯且节奏律动感强烈的几何形体。
四、线条穿插、重叠化。
云南现代重彩画以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造型作为视觉形式的基本要素,强调线条穿插、重叠,注重线条节奏感、流畅度及情感表达。
五、机理多样化,基于特殊的绘制过程,肌理效果成为云南现代重彩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利用搓揉纸张、撒盐等方法制作形状各异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深邃神秘的艺术效果,也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意味。
中阮《云南回忆》艺术特征分析【摘要】中阮《云南回忆》是一部描绘云南风土人情的艺术作品。
在主题表达方面,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云南的独特魅力,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意境描写则通过生动细致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云南的热爱和眷恋。
人物刻画方面,作者生动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语言运用方面,作者运用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语言风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整体风格特点亦是如此,兼具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了古典与时尚,独具魅力。
中阮《云南回忆》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作品,对后人有着积极的影响,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
【关键词】中阮《云南回忆》、艺术特征、引言、主题表达、意境描写、人物刻画、语言运用、风格特点、总结评价、艺术价值、对后人影响1. 引言1.1 引言中阮《云南回忆》是一部展现中国西南风情的经典小说,其艺术特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推崇。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魅力。
在本文中,将对《云南回忆》的艺术特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主题表达、意境描写、人物刻画、语言运用和风格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将可以更好地揭示该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在也将对《云南回忆》的总体评价、艺术价值以及对后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阮的这部经典作品,从中领悟到更多的文学艺术之美。
2. 正文2.1 主题表达在中阮《云南回忆》中,主题表达着重描绘了云南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
通过作者的笔触,读者仿佛置身于云南的山川河流之间,感受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文化氛围。
主要表现在对云南自然风光的描绘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展现了云南的山峦起伏、江河蜿蜒、云雾缭绕的壮丽景色,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壮美。
作品中也融入了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现,描绘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展示了云南多元文化的魅力。
现当代云南版画的现状深思摘要:云南版画从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到90年代末,可说是闯出了一条中西结合的新路,其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它与我省的文化有直接关系,绝版木刻的运用和当时的国内、国际版画发展等情况。
但是在这次的“全国第十七届版画展”中,云南版画明显下滑其问题是由于云南版画家们对版画自身问题认识不够,过于迷恋技术,艺术观念的调整不够等现状,很值得云南版画工作者深思。
关键词:版画、技术、观念、真诚、时代精神引言晁楣说:“云南版画的崛起,是八十年代中国版画创作的重大事件。
云南版画家在表现本地区特定生活的艺术实践中,以可贵的独创精神,闯出了一条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的新路,展现了一种新风格、新气派。
云南版画的突出成就,打破了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版画创作实力划分的既定格局,为中国当代版画创作的发展和多样化进程做了卓越贡献。
”可见,云南版画从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到今天,可说是闯出一条中西结合的新路。
“美丽、丰富、神奇”的云南版画可与江苏、四川、黑龙江相媲美,之所以会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云南是人类祖先的发源地之一,版画可追溯到唐、宋时代的大理国,还有26个处于不同文化发展形态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各地区还有不同的民情民俗,节庆礼仪。
我省版画家一面从当地民族生活与大自然中去挖掘题材,一面从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中汲取宝贵营养。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深厚的艺术积淀,远古的陶石造型、岩刻,奴隶制时代的青铜艺术,蜀汉的碑刻、壁画,离奇的民间工艺品,各种各样的民族服饰,都给云南的版画艺术家以震撼,使其产生借鉴的灵感与创作的冲动。
加之,1982年,云南艺术学院毕业了一批基础较好的版画专业的学生李小明、何永坤、郑旭等,于是云南有了一批老、中、青结合的强有力的版画创作队伍,为云南版画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其次,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版画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
欣赏云南版画的基本艺术特征
【收藏】
云南古代版画,溯源可到唐、宋时南诏、大理国时期,为传播道经文的书版木刻插图等。
如今仍在民间流存着节祭用的木刻年门画,甲马纸、灶王爷像等传统样式。
云南现代版画,于三十年代末始有出现。
四十年代民主运动中发挥过战斗作用。
五十年代初,随军进入云南的部队美术作者与为数不多的本土版画作者,以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生活、边防斗争、军民关系为题材,创作了一批歌颂民主改革、憧憬新生活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版画。
六十年代初,新中国美术院校版画专业毕业生来到云南,带来严格的基础训练和专业化的版画技巧,开始版画的学院制教学。
文革前后的版画学科学生,成为八十年代云南版画创作的生力军。
自1984年至今十多年来,云南版画在中国画坛崛起,在全国美展、版画展中,作品入选数和获奖数由位列倒数至名列前茅,成为继四川、黑龙江、江苏之后的中国当代版画四大流派之一。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是一个美丽、丰富、神奇的地方。
放眼云岭高原,从皑皑雪峰到漫漫雨林,一条千姿百态的大自然风景线,横呈面前;二十六个民族神奇多彩的风情习俗,俨然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展现延绵;无比丰富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艺术,似一座艺术迷宫,让人流连忘返。
是历千百年发展变化的“美的历程”;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积淀而成的“有意味的形式”,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难以言表的意境美。
在这片原野
上成长的云南版画,有雄浑、粗犷、古拙的阳刚壮美,又有绮丽、缜密、飘逸的阴柔秀美。
“写实风与装饰风共存,具象性与抽象性并举;造型夸张而不流于怪诞,色彩华丽而不近于庸俗,构图充实而不陷于繁冗,想象丰富而不类乎玄虚。
”(王琦)十余年来,云南版画创作经历了“风情热”、“回归热”、“寻根热”等探索过程,但无论怎样变化,总隐含着一个心照不宣的着眼点,那些以地方、民族、传统为题材的作品,却国科将艺术形式从命题的囹圄中解脱,以形的变幻和色彩的变奏为创作本体。
在色彩、线条、块面、刀法、木味、肌理、构成等诸多造型因素的审美性上下功夫,强化艺术语言的独立性,独特性和艺术个性,突破陈规的约束和客观特象的局限。
云南版画创作,对现实取超然态度,淡化主题,一方面是对过去题材决定论、主题先行论等的逆返,另一方面则是顺应艺术潮流的必然,以符合艺术本体发展的规律。
美丽?丰富?神奇是云南版画的内涵,更是云南版画的形式。
改革开放后,西方各种现代哲学、文化艺术观念、各种画派、风格技巧,涌进封闭的云南,版画家们耳目为之刷新,视野广为拓展,以西方异质文化为参照,反思传统,扬弃传统,广泛汲取和借鉴西方近百年来近现代艺术各种流派、风格和手法,融会贯通,注入以传统特态形式为载体的创作,“形成云南版画的独特面貌,它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既有地方色彩,又有
个人风格。
”(王琦)当代版画的多态性,冲击着固有的版画模式与“禁区”。
艺术门类间的渗透历来有这,更何况艺术的发展往往需要在“边缘”寻找最佳的位置。
云南版画家在借鉴西方近现代艺术同时,注意对其它专业的画家介入,带来油画的色彩,国画的线条和渲染,工艺的构成等诸多艺术手法,极大丰富了版画的表现力。
为表述创作新观念的需求,云南青年版画家们发展,创造了一些新的技法,如绝版套色木刻,光效应手段在版画中的运用等,“把套色木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仅用一块木板,刻一层便印一次,直到满意炎止,交叉套印,产生色彩重叠的特殊效果,色彩厚重而响亮,手法新颖,令人瞠目。
”(吴俊发)绝版套色木刻,是对传统套色木刻观念和制作程序的突破,套印过程由凹版阴刻逐渐转换为凸版阳刻,刻印中的主观随意性,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然性,以及不可逆转的一次性,使创作过程成为充满激情的冒险,在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刀刃木板色彩撞击中,在偶然的机遇中,捕捉奇绝的突发效果,它更富于现代艺术的创造精神。
“创造性贯穿于画、刻、印的始终,读者也能感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兴奋的心情,这种感觉是艺术中很可贵的东西,它保持了鲜活的感染力,别开生面,面向世界,植根传统,面向现代为创作宗旨的跨文化、跨语系的整合创造,呈现出其有别于传统版画语汇的新创意。
“云南版画的崛起,是八十年代中国版画创作的重大事件。
云南版画家在表现本地区特定生活的艺术实践中,以可
贵的独创精神,闯出了一条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的新路,展现了一种新风格、新气派。
云南版画的突出成就,打破了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版画创作实力划分的既定格局,为中国当代版画创作的发展和多样化进程做了了卓越贡献。
”(晁楣)如此高的评价,是对云南版画的鼓励,更是期望与鞭策。
云南版画的崛起,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是云南这块得天独厚的沃土滋育的结果。
除“天时”、“地利”原因外,尚有“人和”的重要因素。
云南有一支大都经过艺术专业训练,能独立创作的中青年队伍,他们功力扎实,思维活跃,积累丰厚,创作努力,在多元文化艺术交融荟萃的基础上,博取百家,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开放型实力画派。
云南版画界,没有权威,没有相依承袭的传统负担,当一代新人涌现,面临的是自由、宽松的艺术氛围与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游的局面。
将云南众多版画家团结在一起,实实在在做着版画组织工作的“云南美协版画艺术委员会”,成立于1983年9月,是一个和睦团结、甘于奉献,富于创造活力的学术组织,在有关领导部门支持下,为出作品、出人才做了大量工作,十余年来,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美丽?丰富?神奇”云南版画展;在云南省举办五届云南版画展;分别与黑龙江、江苏、贵州、浙江、西北五省区举办交换展或联展。
先后在美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多次举办云南版画集。
有近四百件版画作品参
加全国美展、版画展,有近百件版画作品获全国性、国际性奖励。
大量作品为众多中外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中心、政府机构、大学等收藏。
长期以来版画艺委会在培育版画市场,开拓版画生存空间,作了多方面、多层面的努力。
版画艺委会组织作者创作时倡导作者的独创,鼓励拉开彼此的距离,力戒雷同与模仿,避免组织者个人好恶,造成对艺术个性,独创性的压制。
创作群体只能组织工作的群体,创作观念、艺术追求必须是个体,艺术民主,是创作正常发展的基本保证。
未来云南版画将如体持续发展,走出地域、民族、传统的误区。
确立立足现状、扬弃传统,立足世界、观照本土,立足自我,面向社会的多元取向,走出云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未来,将取决于一代新人的努力。
在此千年之交,百年之交,五十年之交的时刻,承蒙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和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厚爱与支持,编辑出版云南版画五十年优秀作品选集,对此,云南版画界同仁不胜感激。
回眸业已过去的云南版画五十年,作一个交待,做一个小结,很有必要,温故而知新,温故在于瞻前,过去的经验,对未来不无参考价值,时下,尽管云南版画面临式微,但仍有一批版画家,以格外清醒、成熟的创作心态,在锲而不舍地进取,未来定会更辉煌。
李忠翔 (1940年~) 简介
四川巴县人。
1965年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
现任云南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