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鉴别诊断攻略
- 格式:ppt
- 大小:10.15 MB
- 文档页数:87
骨肿瘤如何鉴别诊断?在鉴别诊断方面本病首先应与炎症鉴别。
鉴别要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全身反应:急性炎症患者体温常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多,良性骨肿瘤病人体温正常,血象正常。
某些恶性骨肿瘤如未分化网状细胞肉瘤或生长迅速的恶性肿瘤的病人也有体温升高和白细胞计数增多的表现。
急、慢性炎症和骨结核病人血沉多增快,良性骨肿瘤血沉多正常,恶性骨肿瘤病人血沉常增快。
(二)发展过程:炎症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或经过抗炎治疗后多逐渐消退,某些良性骨肿瘤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停止发展,恶性骨肿瘤则继续发展破坏,自行停止或消失者极为罕见。
(三)局部触诊:炎症常产生脓肿,一般质软,波动明显。
骨肿瘤一般多较坚硬或硬韧,触之有实体感,边境多清楚,其墓底多与骨粘连而不能移动。
但某些血管丰富或有出血的恶性肿瘤也可有波动感。
(四)穿刺;脓肿穿刺多可吸出脓液,脓液培养或涂片染色有时可查出化脓菌。
肿瘤穿刺则仅能吸出血液,用粗针头穿刺有时可吸出肿瘤组织碎片。
良性骨肿瘤也应与恶性骨肿瘤鉴别,因二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鉴别要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全身反应: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除在体温、血象、血沉方面有区别外,前者病人一般情况好,疼痛较少,后者则病人消瘦、贫血、疼痛明显,晚期多有明显的恶病质。
(二)发展速度;良性骨肿瘤一般发展缓慢,有的发展到一定年龄即停止发展。
恶性肿瘤则发展迅速,甚至形成巨大肿块,表面静脉怒张。
(三)有无转移:良性骨肿瘤一般均不发生转移,原发恶性骨肿瘤则比较容易发生内脏和他骨转移。
(四)x线所见;良性骨肿瘤的界限多比较清楚,与正常骨质之间常有明确的分界线,一般无骨膜反应,如有反应,骨膜新骨也比较规则、整齐。
恶性骨瘤则边界不清楚,与正常骨质之间分界不清,骨膜反应紊乱,甚至形成日光放射状。
骨肿瘤检查标准
骨肿瘤的检查标准主要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判读。
1. 体格检查:主要通过观察肿块的部位、大小、硬度、活动度、波动感,边界是否清楚,肿瘤表面的皮肤是否水肿或溃疡,静脉是否怒张,有无出现血管性搏动或震颤。
同时了解局部及肢体远端神经血管受累情况以及局部和全身淋巴结是否肿大。
2. 实验室检查:对于骨肿瘤患者,实验室检查的指标包括血液、尿液和骨髓检查。
如碱性磷酸酶在骨肉瘤、成骨性转移瘤中的数值可能增高。
如果尿液中VMA(香草扁桃酸)升高,要考虑神经母细胞瘤或嗜铬细胞瘤骨转移。
在恶性骨肿瘤的晚期,可能出现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和贫血的情况。
3. 影像判读:X线检查是诊断骨肿瘤的重要手段,其检查结果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请注意,这些检查标准只是对骨肿瘤进行初步判断的参考,最终的诊断还需要通过病理活检来确定。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任何健康疑虑或症状,应及时向医疗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骨肿瘤发生的部位:
▲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
良性恶性
生长情况生长缓慢;不侵及邻近组织器官,但可引起压迫移
位;无转移
生长迅速;易侵及邻近组织器官;可有专业
局部骨质变化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与正常骨界限清楚,边缘锋利;
〔骨皮质变薄,膨胀,把保持其连续性〕
呈浸润性〔溶骨性〕骨破坏,与正常骨界限模
糊,边缘不整
骨膜增生一般无;〔病理骨折后可有少量骨膜增生,但骨膜新
生骨不被破坏〕
可有不同形式的骨膜反响且多不成熟,并可被
肿瘤侵犯破坏
周围软组织变化多无肿胀或肿块影,如有其边缘清楚长入软组织形成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骨肿瘤--鉴别诊断的分析路径分析潜在骨肿瘤时,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1.X线片上骨病变的形态学观察•界限明确的溶骨性病变•界限不清的溶骨性病变•硬化性病变病人的年龄平片是鉴别这些病变最基本的检查,CT和MRI只对选定的病例有帮助。
大多数骨肿瘤是溶骨性的,判断这些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的最可靠的指标是病灶与邻近正常骨之间的过渡区。
一旦我们决定了一个骨病变是硬化性的还是溶骨性的,它是否有一个明确的或不明确的边缘,接下来的问题应该是:病人的年龄是多少?年龄是最重要的临床线索。
最后,还需要考虑其他线索,如病灶在骨内的位置,有无骨膜反应,皮质破坏,基质钙化等。
下图骨病的形态与病人的年龄的一般关系注意以下事项:•感染,一种常见的可以类似肿瘤的病变,在任何年龄组都可以看到。
•感染可能是明确的或不明确的溶骨性病变,甚至是硬化性病变。
•在几乎所有骨病变的鉴别诊断中都应该提到EG(嗜酸性肉芽肿)和感染。
许多硬化性病变的后期会有明显的骨化成分,如:NOF、EG、SBC、ABC和软骨母细胞瘤。
过渡区为了将溶骨性病变分类明确,我们需要观察病变与相邻正常骨之间的过渡区,其是确定溶骨性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最可靠的指标。
一个小的过渡区域导致了一个锐利的、明确的边界,是一个缓慢生长的迹象。
硬化边界特别表明生物活性较差。
对于超过30年的患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患者,尽管有良性的X线表现,但转移或浆细胞瘤也必须考虑。
在40岁以上的患者中,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是最常见的骨肿瘤。
40岁以下的转移是非常罕见的,除非病人已知有原发性恶性肿瘤。
如果年轻的病人已知有恶性肿瘤,如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或视网膜母细胞瘤,则可将转移列入鉴别诊断。
下图有三个骨病变,有狭窄的过渡区。
根据患者的形态和年龄,这些病变是良性的。
窄带过渡区:NOF、SBC和ABC。
宽过渡区边界界定不清,有广阔的过渡区域,这是积极增长的标志。
这是恶性骨肿瘤的一个特征。
有两个肿瘤样病变可能模拟恶性肿瘤,必须包括在鉴别诊断,这就是感染和嗜酸性肉芽肿。
骨肿瘤和类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一横向分类特点髓内:中心性骨肉瘤10-20岁,膝关节附近和肩关节附近。
临床:疼痛,血管怒张。
组织学:成骨型、成软骨型、成纤维型。
影像:软组织肿块+钙化瘤骨+溶骨性破坏病变+骨膜反应(日射状与Codman三角)。
并发症:1病理性骨折。
2肺转移。
鉴别:1骨端的,只要看到瘤骨+软组织+骨膜反应,基本上不存在鉴别。
注意成骨型骨肉瘤找到软组织很重要。
2骨干的:Ewing肉瘤,很相似,年龄更小,葱皮样骨膜反应,软组织相对于骨破坏更明显。
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20-40岁,侵袭性强。
组织学:血管成分+充满血液的囊性间隙。
影像:溶骨破坏病变+无硬化+可有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
很像血袋子。
鉴别:ABC:多发液平+血液成分+膨胀+无软组织肿块。
纤维组织细胞性骨肉瘤:与MFH相似,30岁以上,长骨关节端。
影像:X线透亮性病变+瘤骨+软组织+少见骨膜反应。
鉴别:1 MFH:无瘤骨。
2骨巨:无瘤骨。
3纤维肉瘤:无瘤骨。
中心型软骨肉瘤30-60岁,骨盆或长骨的骨干或骨端。
影像:髓内膨胀性病变+软组织+软骨样钙化+扇贝样改变。
鉴别:1骨干时,内生软骨瘤:无软组织+膨胀不及中心型软骨肉瘤明显。
2骨端时,骨巨:无软骨样钙化。
纤维肉瘤和MFH 30-60岁,关节端偏心。
影像:特殊部位+骨溶解区+宽的移行带+软组织+很少反应性硬化+无骨膜反应。
其中MFH可借助于免疫组化溶菌酶和α1-抗胰蛋白酶阳性来识别。
鉴别:1纤维组织细胞性骨肉瘤:有瘤骨。
2骨巨:窄的移行带+强化。
3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血液。
Ewing肉瘤5-25岁,好发于长骨骨干,其次肋骨和肢带骨。
临床:类似骨髓炎,疼痛性肿块+发热。
影像:边界不清+渗出状或虫蚀状骨破坏+葱皮样骨膜发应+骨皮质香肠样改变+巨大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软组织强化。
鉴别:1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年龄小,3岁以下,而Ewing肉瘤常大于5岁。
2骨肉瘤:年龄偏大+瘤骨。
3淋巴瘤:年龄偏大+无软组织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