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作为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民族学概论是该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知识选修课程。
该课程通过对民族学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理解中国民族团结的基本视角,为其下一步学习专业理论课打好必要的基础。
同时,学习民族学概论知识,也可以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看待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民族关系和正确处理身边遇见的民族问题,进一步增强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营造出一个健康的民族气氛,促进各民族的学生共同团结进步,为共同的家园中华民族建设而奋斗。
Ethnology provides a unique and enlightening way to observe and understand the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our lives, and what factors affect the harmony of ethnic relations. Introduction to Ethnology is an elective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is course offers a scientific study of ethnic relations. Topics include ethnic relations, nation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religion and customs.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basic theory and knowledge of ethnology, this course enables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perspective of understanding the unity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and lay a necessary foundation for their further study of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courses. We- 4 -also explore the topics of gender, age, race, ethnicity and class. As we move through the course, try to develop your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by relating the topics and theories you read about to your own life experiences.2.设计思路:本课程侧重于引导学生掌握民族学的基本构成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将理论较好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民族学概论考研题库电子版
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学科,它关注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考研题库电子版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族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民族学概论考研题库电子版内容概要:
1. 民族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
- 民族学的定义
- 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 民族学的历史与发展
- 民族学的起源
- 民族学的主要学派和理论
3. 文化的概念与文化相对主义
- 文化的定义
- 文化相对主义的原则
4. 民族与民族主义
- 民族的概念
- 民族主义的类型和影响
5. 族群关系与族群冲突
- 族群关系的类型
- 族群冲突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6. 民族志研究方法
- 民族志的定义
- 民族志研究的步骤和技巧
7. 全球化与民族问题
- 全球化对民族的影响
- 民族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
8. 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管理
- 民族政策的类型和目标
- 民族关系管理的原则和实践
9. 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方法
10. 民族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 研究中的伦理原则
- 研究者的责任和义务
结束语:
民族学概论考研题库电子版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平台,帮助他们理解民族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这些学习材料,考生可
以更好地准备考研,同时也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
基础。
希望这份题库能够成为你学习民族学的宝贵资源。
民族学概论考研题库及答案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民族、族群及其文化的学科,它涵盖了语言、宗教、社会结构、经济活动、政治制度等多个方面。
考研题库及答案的准备,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民族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以下是民族学概论的一些考研题目及答案示例:一、选择题1. 民族学研究的核心是什么?A. 民族的起源B. 民族的分布C. 民族的文化D. 民族的演变答案:C2. 以下哪个不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 田野调查B. 文献研究C. 实验分析D. 比较研究答案:C二、简答题1. 简述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区别。
答案:民族学主要关注特定民族或族群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而人类学则更广泛地研究人类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行为和思想。
民族学倾向于深入研究特定群体,人类学则可能包括对不同群体的比较研究。
2. 什么是田野调查?它在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是什么?答案: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直接进入研究对象的自然环境中,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在民族学研究中,田野调查能够帮助研究者更真实、深入地理解特定民族或族群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等,是获取原始数据的重要手段。
三、论述题1. 论述民族学研究中的“文化相对主义”原则。
答案:文化相对主义是一种观点,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和信仰应该根据其自身的文化标准来评价,而不是用其他文化的标准来衡量。
在民族学研究中,文化相对主义原则要求研究者避免用自己文化的标准去判断其他文化,而是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2. 论述民族学研究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答案:民族学研究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帮助我们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其次,民族学研究可以为解决民族冲突、促进社会和谐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最后,民族学研究还能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题目和答案仅供参考,考生在准备考研时应结合教材和课程内容,深入学习和理解民族学的各个方面。
民族学概论民族学概论一、民族学通论、概论与专论1、通论:通指整个、全部的意思,如通史主要指连贯地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通论则是指某一学科全面的论述.2、概论:概指大略的意思,用于书名的主要有概观、概要、概论等。
概论简意为概括论述,比通论范围要狭小。
3、专论二、学习民族学的意义1、民族学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关键词:应用民族学(人类学);本尼迪克特;“文化类型”;《菊与刀》2、学习民族学可以丰富知识结构。
3、学习民族学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可以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产翁制三、学习民族学的三种途径1、经验归纳:从某些民族个别文化事项的实际观察出发,逐步扩充和综合这些民族事项,直到形成民族学的基本范畴,提出民族学的一般问题。
2、系统演绎:首先了解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对象、范围、任务、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总的研究课题的一般概念,然后沿着整体的阶梯,逐渐过渡到系统地掌握研究各族文化和各种个别问题,以具体的实际材料充实研究内容。
3、历史求证与反思第一章民族学名称与定义第一节民族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一、“人类学的时代”当代人类学家克娄伯曾在其大著《人类学》一书中称当今时代是“人类学的时代”(Age of anthropology Science)。
二、人类学的定义1、词义:人类学,英文写作Anthropology,此词来自希腊文,是“anthropos”与“logos”的合拼,“anthropos”义为“人”,“logos”义为学问、学科。
从语义上看,人类学即指研究人的学问。
2、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从语源学上讲,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
这门学科试图依据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地研究人,并且特别强调人类的差异性及种族和文化的概念。
”林惠祥:“人类学是用历史的眼光研究人类及其文化之科学:包括人类的起源,种族的区分,以及物质生活,社会构造,心灵反应等的原始状况之研究。
换言之,人类学便是一部‘人类自然史’,包括史前时代和有史时代,以及野蛮民族与文明民族之研究;但其重点在史前时代与野蛮民族。
《民族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民族学概论》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目的在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各个民族起源、发展、变迁及消亡等规律,及其各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服务,为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服务。
(三)教学内容:该门课程主要讲述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如民族的形成、民族与语言的关系、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民族的社会形态;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民族的文化;民族学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的应用。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36个课时(一学期,周2课时)(五)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将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可结合情况适当布置课外阅读书目、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等。
(六)选用教材:无指定教材。
二、本文第一章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教学要点:民族、种族与族群概念。
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內容:本章主要讲述民族的形成、民族与种族、族群概念的区分;语言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经济文化类型的划分及其民族的分布格局。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与民族的形成(2)人类的起源。
民族的形成;民族与种族、族群的异同。
第二节语言与民族的关系(2)语言的产生。
语言和民族的关系;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
第三节经济文化类型(2)经济文化类型的含义;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
考核要点:识记:民族、种族、族群的概念。
理解:语言与民族的相互关系。
综合运用:分析我国各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第二章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教学要点:民族学的源流与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任务。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内容:民族学的源流;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法;中国民族学的任务。
第一节民族学的源流(2)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西方民族学流派;苏维埃民族学派;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民族学概论教学内容、重难点和课时安排
《民族学概论》是一门介绍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基本知识的课程,主要涉及到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理论框架、重大理论观点、基本概念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内容:
1.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2.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基本概念
3.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4.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理论框架
5.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6. 民族学的研究方法
7. 民族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8. 民族学在当代社会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难点:
1. 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区别
2.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适用
3. 研究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4. 民族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的分析和评价
课时安排:
一般来说,该课程的学时安排为32学时左右。
具体学时安排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而定,可以分为8-10次课,每次3-4学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民族识别调查:是指在1953开始的,我国民族工作者所进行的民族识别调查工作。
这一大规模的科学性很强的调查研究任务,在各级党政部门领导下,在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者的共同协助下,经过四年的努力,于1956年初战告捷。
民族识别的结果,使我国目前的55个少数民族中,除历来被公认的外,40多个民族至此有了自己明确的族属。
从科学意义上说,如此大规模的民族识别研究,堪称世界民族研究史上的壮举,它受到国际民族学界的广泛瞩目。
并为党和国家制定科学的民族政策指引了方向。
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是指从1956—1958年,我国民族学工作者在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工作者的协同下,以近千人的强大阵容,在全国16个民族地区开展了全面深入地调查,再一次取得了巨大成果。
一是了解到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突出;二是发扬中国民族学与历史学研究紧密结合的传统,在数千万字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三套丛书初稿和调查资料300多种。
经济文化类型是苏联民族学家托尔斯托夫、列文和切博克萨罗夫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概念。
定义是:居住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并有近似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
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公议决定。
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部落:由于人口的繁殖,氏族的一部分人向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于是产生了新的氏族。
几个新老氏族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部落。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与领土,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宗教与祭祀仪式。
部落内各氏族地位平等,部落最高首领称为酋长,由各氏族推选产生,公共事务由各氏族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讨论决定。
民族学概论民族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民族学概论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编号:学时:60主编姓名:吴国富单位:人类学系职称:副教授主审姓名: 单位:人类学系职称:教授授课对象:本科生专业:民族学、考古学年级:一年级编写日期:2008年2月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对民族学的学科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和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的专业课程打下一个广泛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课前查阅相关内容的学习资料,并做读书笔记;参加课堂学习和讨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学科体系及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学会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去观察、思考和分析民族相关问题;独立完成规定的作业和考试。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一共包括18 章。
各章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通过对当今社会中民族这一独特社会现象的介绍,引导初步涉及这门学科的学生关注这一重要现象,并阐述学习民族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激发同学们对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
本章重点是学习民族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安排3学时。
入门读物:【法】若盎·塞尔维埃:《民族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德】利普斯著、汪宁生译:《事物的起源》,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
【美】乔治·穆多克著、童恩正译:《我们当代的原始民族》,四川民族研究所,1980年。
参考读物:吴仕民:《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马子富主编:《西部开发与多民族文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相关网络资源:中国民族网 /doc/cb18677892.html,中国民族文化网/doc/cb18677892.html,(台)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doc/cb18677892.html,.tw视觉人类学网站/doc/cb18677892.html,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doc/cb18677892.html,/gjmw/index.htm 云南民族网/doc/cb18677892.html,第二章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的发展本章主要介绍:1、重新审视民族学的学科定义和研究对象(关于民族概念的认识及其深化;从“活化石”到“主人”;关于中国民族学的理论反思);2、民族学的学科发展,着重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讲述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的历史(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学与西方人类学的关系。
《民族学通论》读书笔记由林耀华先生主编的《民族学通论》一书,是一部力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原则为指导,主要运用国内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资料,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一些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来阐述民族学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著作。
本书从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民族社会形态,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文化民族学与我国现代化六个方面划分成六个单元对民族学进行概论。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史学习的学生,研读这本拥有较丰富资料的民族学教材后,我学习到民族学不仅是一门社会科学,也是一门能够为实践服务的学科。
读书笔记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唐朝的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里讲他写读书笔记,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他读记事的历史书,把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
他读哲理书,把主要论点摘出来。
下面我以读书笔记的方式回顾的读书心得。
第一单元民族学研究基础知识,包括人类起源、种族、语言与民族的关系和区别以及同生态学有关的经济文化类型问题。
人类起源问题的理论一直在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而更迭。
它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唯心主义的我国女娲氏抟土造人传说、古埃及相信第一个人是由神在陶器场里塑成、泥土造人说的“上帝造人说”,到人类初步产生了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古希腊思想家阿那可西曼德及我国庄周分别提出的“从鱼到人”和“马生人”的论点,到“人猿同祖”的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海克尔《自然创造史》,再到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确定劳动是人类、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及近年学术界的诸如劳动创造说、劳动“推动力”说、突变选择说对劳动在从猿转变到人过程中证明和确立。
民族学概论大一知识点民族学概论是大一学生接触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差异的本质。
本文将介绍民族学概论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包括民族的定义与特征、民族形成与发展、民族关系研究等内容。
一、民族的定义与特征民族是指具有特定地域、共同历史和文化传承的群体。
民族的定义可从血统和文化两个角度来看。
从血统上讲,民族是因共同的遗传因素而形成的人群。
从文化上讲,民族是因共同的语言、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共同文化特征而形成的人群。
民族的特征包括共同的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
二、民族形成与发展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融合、分化和变迁三个阶段。
融合阶段是指不同民族相互接触、交流和融合的过程,形成新的民族群体。
分化阶段是指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人群由于各种因素分散、分离而形成不同的子民族。
变迁阶段是指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化、演变的过程,包括民族的兴起、发展、辉煌和消亡等。
三、民族关系研究民族关系研究是民族学概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主要研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民族之间的合作、冲突、融合等。
民族关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冲突与误解。
四、人类文化多样性民族学概论还关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包括语言、宗教、美术、音乐、戏剧等方面的表现。
这些文化形式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特点、历史与文化传统。
人类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促进各个民族交流、和谐发展的基础。
五、民族认同与文化保护民族学概论还研究了民族认同和文化保护的问题。
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身份的认同和认同感。
文化保护则是指为了保护各个民族的语言、习俗、传统等文化元素而采取的措施。
民族认同和文化保护对于维护民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民族学概论作为大一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差异的本质。
民族学概论一、民族学(1934年成立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民族定义:1、1929年,斯大林(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个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2、1924年,孙中山的“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五种力的作用3、2005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民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认同方面都有共同特征,有些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产生标志:1、1874年,英国不列颠科学进步协会编印民族学田野考查手册《人类学的记录与询问》2、中国最早使用“民族”见1889年梁启超的《东籍月旦》中国民族学发展: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上发表《说民族学》,提出民族学;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工作(民族识别三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少数民族社会性质研究)1980年,中国民族学会成立。
二、文化定义:1871年英国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格尔茨(文化为一种象征体系)特征:普遍性与特殊性、后得性、分化与整合、变异与涵化结构:二元(物、精)、三元(加制度)、四元(加行为)物质文化:定义P406(生计方式与生计类型、生产工具和技术文化、饮食文化、交换与商业文化、服饰文化、交通与文化行为、建筑与居住格局)精神文化:定义(思维、语言、哲学、科学、伦理、道德、法律、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等)P433(思维语言和民族心理、教育道德和法律、风俗习惯分类:<物质文化生活、社交、家庭、人生、岁时节令习俗特点<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宗教与宗教信仰:<现代宗教的七要素:有创始人或教祖;有教义和经典;有传教场所;有教规;有组织;有神职人员;受法律保护。
《民族学论述》谈谈你对民族学学科的理解民族学是一门对民族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规律进行综合研究的社会学科,为我们认识多元文化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观察视角,为人们更好解决多民族社会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提供理论,为民族政治学、经济社会学、民族经济学、民族宗教学、民族语言学,民族考古学和相关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对于民族学研究什么的问题,各学术流派民族学家有不同理解,当今中国学者按照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的广泛程度可分为狭义民族学和广义民族学,狭义民族学主要以民族文化的诸方面为研究内容,广义民族学是民族学横向上与其他学科交叉借鉴而产生的一个综合性学科群。
学习民族学有利于我们认识人类自身及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正确的对待不同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模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民族学在社会生活服务的功能。
民族学的研究对象1、广义的民族二战以前,民族特质,一些发展程度较低的原始民族,二战以后有没有原始民族扩展到现代民族。
我国民族学研究的民族包括处于一切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共同体。
2、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运行规律考察民族历史变化过程及其规律就成为民族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3、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表现形式民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群体,一方面共同的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的来源,另一方面,民族是人类文化传播和成长的重要载体。
4、是民族在社会结构中其他的要素形式与特征广义的民族学从民族和社会的互动关系出发研究民族在社会结构中的要素、形式和特征。
五是多学科的方法、视角研究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生活广义民族学研究在坚持实地调查方法同时,也吸收借鉴了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
民族学的学科观①普同论:全人类的一致性和共同性。
各个地理区域的人民,无论肤色是否相同,还是民族是否相同,都属于同一物种,因此人人都是平等的同类。
②整体观(全貌观):从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和生物的、生理的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既关注现时的问题,也关照历史的因素。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注:完全按照老师的勾画重点顺序编排!!!)1、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民族及其文化。
2、“民族”一词最早的提出人物及时间:列宁于1912年第一次系统完整的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提出。
3、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标志:恩格斯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4、“进化论学派”的相关内容:(1)主要观点:文化发展按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发展演进。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着作:英国的斯宾塞、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人类学》】、弗雷泽;美国的摩尔根【代表作:《易洛魁联盟》、《古代社会》】。
5、“英国功能学派”的相关内容:(1)主要观点:民族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每一种文化都作为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系统,要在弄清楚各部分对整体所做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试图找出作为整体人类社会功能的一半法则。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还是具体,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着作: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代表作:《西太平洋的探险队》、《野蛮社会的犯罪与习俗》】、拉德克利夫-布朗【代表作:《安达曼岛人》、《社会人类学方法》】。
6、我国最早提出“民族学”一词的人物及时间: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杂志上发表《说民族学》。
7、我国民族学发展历程的几个重大事件:(1)1928年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设立。
(2)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成立。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重生,1980年10月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在贵阳成立,1984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会,1991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
(4)1981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在厦门中山大学成立。
8、“种族”的相关内容:(1)概念: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2)类型:蒙古人、欧罗巴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
(3)特征:①蒙古人→黄皮肤、黑发、面部扁平、鼻梁不高、嘴唇厚度适中。
②欧罗巴人→柔软的波状头发或直发、发色不一、肤色较钱、体毛和胡须发达、鼻梁很高、嘴唇厚度较薄。
③尼格罗-澳大利亚人→黑色卷发、深棕色肤色、体毛不多或中等、脸型较窄。
9、“种族主义”的相关内容:(1)概念:人类种族在治理和道德发展能力上不相等,种族差异决定各族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优秀种族理应凌驾于略等种族之上的理论。
(2)危害性:①促使产生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沙文主义等多种形式的民族剥削和压迫。
②促使产生种族屠杀、种族迫害、种族隔离以及存在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种族歧视行为。
③种族主义理论为西方殖民者作为“优势”种族掠夺、迫害、杀戮“略等”种族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3)基本表现形式:民族偏见,民族歧视,民族隔离10、“经济文化类型”的概念:(1)“苏联”的经济文化类型的概念:居住在相似自然地理条件下,并有着近似的社会发展水平形成的经济、文化的综合体。
(2)“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的概念: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下,并操持着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11、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1)肯定了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对物质文化发展的影响。
(2)为世界民族分类提供了一套新的方案。
(3)为考古学中的“文化”、“类型”等概念的形成和解释提供了参考依据。
(4)对体质人类学材料和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起到了参考作用。
(5)对民族史志的撰写和讲授起到了纲领性作用。
(6)为民族学走向社会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途径。
12、经济文化类型在中国的“基本框架”(分布区域):(1)采集渔猎类型组:东北大小兴安岭的森林地区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交汇处,民族有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生计方式为渔猎采集型。
(2)畜牧类型组:东起大兴安岭西面,西到准噶尔盆地西面,南到横断山脉中段的广大地区,民族有蒙古族、哈萨克族、裕固族、塔吉克族、藏族以及部分鄂温克族和达翰尔族等,生计方式为畜牧型。
(3)农耕类型组:分布在帕米尔高原坡到台湾、从黑龙江到海南岛的辽阔区域。
大多数的少数民族,生计方式为农耕型。
13、近期中国民族学的任务:(1)继续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
(2)积极研究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
(3)扬长避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4)创立民族学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和现代化学说。
(5)进一步开展国内各民族的研究。
(6)加强世界民族的研究。
(7)继续开展国外民族学理论的研究。
(8)继续开展影视民族学(影视人类学)的研究。
(9)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研究。
(10)开展民族文物研究和建立民族学博物馆。
(11)开展民族学统计学的研究。
14、民族识别的概念:通过实际调查和科学研究,考察待识别对象的自然地域、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和文化习俗等要素,从而对待识别对象的民族成分、民族名称和成员族属等做出辨认和确定。
15、我国开展民族识别的原因:民族识别是党和政府调整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以及开展民族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废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后,党和政府推行民族平等政策,致力于建设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民族识别,为了更好的贯彻民族政策和巩固民族团结。
16、民族识别的依据与原则:(1)依据:要判定一个待识别的人们共同体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单一少数民族还是某一少数民族的一部分。
(2)原则:①结合我国实际,灵活运用斯大林关于民族四个特征的着名理论。
②从民族集团的现状出发,分析研究历史。
③尊重本民族集团中大多数人的意愿。
17、我国民族识别的重大成就及意义:(1)政治意义:民族识别的开展使得少数民族的族称得到了国家法律的确认,各少数民族成为了中华民族中平等的一员,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并且为党和政府制定和执行民族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2)学术意义:民族识别工作为中国民族学的学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促进了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发展。
(3)世界意义:中国的民族识别是一项世界性创举,为世界其他多民族国家弄清民族结构、妥善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8、民族学的基本方法;实地调查法(田野调查法)19、民族学实地调查的含义: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住居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20、“马凌诺斯基革命”的含义:对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的创新,即开创了“参与观察法”的田野工作新局面。
21、实地调查的特点:(1)社会性与多元化(2)历史性与现实性(3)实践性与探索性(4)艰苦性与变化性22、实地调查各大类型的概念:(1)自观和他观(自观: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他观: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
)(2)宏观和微观(宏观:在较大的区域或跨区域的全方位综合的调查;微观:又称“微型调查”,就是在一定的地方,在少数人可以直接观察的范围内针对一方面的调查)(3)社区和个案(社区:针对具有数量不一共性的对象进行研究的调查;个案:针对具有唯一共性的对象进行研究的调查)(4)定性和定量(定性:不通过统计程序或其他量化方式得出结论的调查;定量:通过统计程序或其他量化方式得出结论的调查)(5)专题和综合(专题:选择某一方面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比较的调查和研究;综合:大规模、多学科、多领域进行的调查)23、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1)课题选择;(2)文献准备;(3)物质准备;(4)调查提纲。
24、实地调查的具体方法:(1)观察与参与观察(2)文献文物搜集(3)个别访问(4)开调查会(5)问卷调查法(6)谱系调查法(7)自传调查法;(8)定点跟踪调查法。
25、实地调查的记录和方式:(1)影视记录(2)录音记录(3)文字记录(笔记、实录、讲述记录、调查日记或流水账或备忘录)26、实地调查报告的类型和基本格式:(1)类型:记录式调查报告、综合性调查报告。
(2)基本格式:记录式调查报告→多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
综合性调查报告→导语、正文【有关调查的内容多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展开,内容以分析调查材料为主】、结语【简明扼要地阐述调查者的看法和体系】27、婚姻、家庭的概念:(1)婚姻:男女两性的结合,而且这种结合就是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些地区内社会制度及其变化和伦理道德规范所认可的夫妻关系。
(2)家庭:由一定范围的亲属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细胞。
它的联结纽带是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
28、“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1)含义: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
(2)基本表现形式:①以民族群体出现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②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29、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1)性质: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2)基本内容: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竞争、共同繁荣(3)本质特征(最基本原则):平等、团结、互助、和谐(4)之间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互助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互助是民族平等团结的必然结果,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相互联系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5)影响因素:分为正负作用影响:(国内、国际、民族本身)①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②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并存。
③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竞争增强并存。
④本民族共同发展的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并存。
⑤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并存。
30、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31、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民族自主自治、民族全面发展、民族统筹兼顾、照顾扶持。
32、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概念: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联系中,处在同存的地位,具有同存的权利,是多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力、利益的并存。
3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概念: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所指的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4、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依据:(1)理论依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2)事实依据:①从历史情况来看,我国长期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基础)②从民族组成来说,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地大物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种情况决定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得到共同发展。
③民族分布状况,大杂居,小聚居。
④从我国各民族的关系来说,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