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概论课件1(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4.12 MB
- 文档页数:65
民族学概论民族学概论一、民族学通论、概论与专论1、通论:通指整个、全部的意思,如通史主要指连贯地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通论则是指某一学科全面的论述.2、概论:概指大略的意思,用于书名的主要有概观、概要、概论等。
概论简意为概括论述,比通论范围要狭小。
3、专论二、学习民族学的意义1、民族学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关键词:应用民族学(人类学);本尼迪克特;“文化类型”;《菊与刀》2、学习民族学可以丰富知识结构。
3、学习民族学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可以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产翁制三、学习民族学的三种途径1、经验归纳:从某些民族个别文化事项的实际观察出发,逐步扩充和综合这些民族事项,直到形成民族学的基本范畴,提出民族学的一般问题。
2、系统演绎:首先了解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对象、范围、任务、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总的研究课题的一般概念,然后沿着整体的阶梯,逐渐过渡到系统地掌握研究各族文化和各种个别问题,以具体的实际材料充实研究内容。
3、历史求证与反思第一章民族学名称与定义第一节民族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一、“人类学的时代”当代人类学家克娄伯曾在其大著《人类学》一书中称当今时代是“人类学的时代”(Age of anthropology Science)。
二、人类学的定义1、词义:人类学,英文写作Anthropology,此词来自希腊文,是“anthropos”与“logos”的合拼,“anthropos”义为“人”,“logos”义为学问、学科。
从语义上看,人类学即指研究人的学问。
2、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从语源学上讲,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
这门学科试图依据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地研究人,并且特别强调人类的差异性及种族和文化的概念。
”林惠祥:“人类学是用历史的眼光研究人类及其文化之科学:包括人类的起源,种族的区分,以及物质生活,社会构造,心灵反应等的原始状况之研究。
换言之,人类学便是一部‘人类自然史’,包括史前时代和有史时代,以及野蛮民族与文明民族之研究;但其重点在史前时代与野蛮民族。
民族学概论一、民族学(1934年成立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民族定义:1、1929年,斯大林(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个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2、1924年,孙中山的“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五种力的作用3、2005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民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认同方面都有共同特征,有些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产生标志:1、1874年,英国不列颠科学进步协会编印民族学田野考查手册《人类学的记录与询问》2、中国最早使用“民族”见1889年梁启超的《东籍月旦》中国民族学发展: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上发表《说民族学》,提出民族学;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工作(民族识别三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少数民族社会性质研究)1980年,中国民族学会成立。
二、文化定义:1871年英国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格尔茨(文化为一种象征体系)特征:普遍性与特殊性、后得性、分化与整合、变异与涵化结构:二元(物、精)、三元(加制度)、四元(加行为)物质文化:定义P406(生计方式与生计类型、生产工具和技术文化、饮食文化、交换与商业文化、服饰文化、交通与文化行为、建筑与居住格局)精神文化:定义(思维、语言、哲学、科学、伦理、道德、法律、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等)P433(思维语言和民族心理、教育道德和法律、风俗习惯分类:<物质文化生活、社交、家庭、人生、岁时节令习俗特点<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宗教与宗教信仰:<现代宗教的七要素:有创始人或教祖;有教义和经典;有传教场所;有教规;有组织;有神职人员;受法律保护。
民族概论;<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国风》便是北方十五个地区的民歌。
<二>、民歌的艺术特征(一)一般特征1、口头性2、集中性3、变异性4、地域性5、民族特色6、短小精悍7、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亲密联系8/民歌时曲作者的素材基地<三>、劳动号子(1)劳动号子的种类1、搬运号子(哈腰挂)2、工程号子(伐木采石)3、农事号子(春米号子)4、船渔号子(川江号子)5、作坊号子(榨油盐井)6、叫卖号子(卖饺子/新货郎)(2)节奏和旋律音乐形式只接受劳动条件的制约;劳动负荷重的劳动号子,音乐节奏、旋律固定少变。
劳动负荷轻的劳动号子音乐节奏、旋律灵活多变。
(3)演唱特点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唱。
以一领众和的形式为常见<四.>、山歌(1)节奏和旋律山歌的节奏较自由,有字密腔长的特点,即在陈述唱词时节奏较密集;在唱词顿逗处则拉宽唱腔,并常将旋律上扬,形成高音区的自由延长音。
(2)演唱特点山歌的唱法有高腔和平腔两种。
高腔主要用假唱,平腔山歌用真声或以真声为主的真假声唱,音调高亢,。
<五>、小调(分为吟唱调谣调时调三类)(1)节奏和旋律小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色。
它的旋法变化丰富,小调的旋律装饰性强,善于表达那些抒情性的题材内容,小调结构以单曲体为基础。
小调的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鲜明而不强烈。
(2)演唱特点在分节演唱时,随谈每唱段词不同,但衬词衬腔是原样反复。
<六>、山歌;泛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唱<七>、信天游;是山歌的一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的西北河宁夏、甘肃的东部。
代表作品《脚夫调》《蓝花花》<八>、山曲;产生于晋西北高原,流行于晋西北河曲、保德、偏关一带的山歌歌种。
《提起哥哥走西口》《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九>、小调;又称“小曲”产生在群众生活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流传广泛普遍,形式规整、对称、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并具有曲折细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