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989.50 KB
- 文档页数:61
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体系中分子层面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的学科。
它是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生命的构成和功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DNA的结构与功能DNA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DNA是一种双螺旋结构的分子,由四种碱基(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组成。
碱基通过氢键形成配对规则,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G与C之间有三个氢键。
这种配对规则赋予了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
DNA分子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这是生命的基础之一。
DNA复制是通过DNA聚合酶在双链DNA模板上合成新的互补链。
复制的过程保证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并使细胞可以一分为二进行分裂。
除了复制,DNA还可以发挥转录和翻译的功能。
在转录过程中,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RNA分子。
而RNA分子则可以进一步参与到翻译过程中,通过三个核苷酸一组(称为密码子)编码的方式来合成特定的氨基酸链,形成蛋白质。
这一过程被称为中心法则。
二、基因的表达调控基因是具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它们指导了蛋白质的合成和其他生物分子的功能。
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基因的表达调控是细胞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
在转录过程中,转录因子与DNA序列上的特定位置结合,调控基因的转录活性。
转录因子可以是激活子(增强子)或抑制子,它们通过与RNA聚合酶和其他调控蛋白相互作用来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
此外,DNA的甲基化修饰对基因表达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分子中加入甲基基团,这一修饰可以阻止转录因子与DNA结合,从而抑制基因的表达。
甲基化修饰在胚胎发育、细胞分化和疾病发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PCR技术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以快速复制并扩增DNA片段。
PCR技术通过反复进行多轮温度循环,使DNA序列在不断复制的同时,得到大量可供研究的DNA样本。
前言中心法则:第一章PCR一、概念: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利用DNA在体外摄氏95°高温时变性会变成单链,低温(经常是60°C左右)时引物与单链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结合,再调温度至DNA聚合酶最适反应温度(72°C左右),DNA聚合酶沿着磷酸到五碳糖(5'-3')的方向合成互补链。
二、原理:DNA的半保留复制是生物进化和传代的重要途径。
双链DNA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可以变性解旋成单链,在DNA聚合酶的参与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成同样的两分子挎贝。
在实验中发现,DNA在高温时也可以发生变性解链,当温度降低后又可以复性成为双链。
因此,通过温度变化控制DNA的变性和复性,加入设计引物,DNA聚合酶、dNTP就可以完成特定基因的体外复制。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
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5℃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 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60℃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72℃、DNA聚合酶(如Taq 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
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分钟,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三、引物PCR反应中有两条引物,即5′引物和3′引物。
设计引物时以一条DNA单链为基准(常以信息链为基准),5′端引物与位于待扩增片段5′端上的一小段DNA 序列相同;3′端引物与位于待扩增片段3′端的一小段DNA序列互补。
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
本文将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实验方法。
一、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遗传物质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DNA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它携带了生物个体的遗传信息。
DNA的复制是指DNA分子通过自我复制过程,使得每个新合成的DNA分子与原始DNA分子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转录是指DNA通过酶的作用,产生RNA分子的过程。
转录产生的RNA可以是信使RNA (mRNA)、转运RNA(tRNA)或核糖体RNA(rRNA),这些RNA 分子在翻译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翻译是指RNA分子通过核糖体的作用,将RNA上的密码子翻译成氨基酸序列,合成蛋白质。
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
基因表达是指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产生蛋白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内的信号分子会识别和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调控基因的转录水平。
转录因子是一种可以结合到启动子区域的蛋白质,它们可以促进或抑制基因的转录过程。
此外,还有一些表观遗传学的机制,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也参与了基因的表达调控。
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方法1. DNA提取:DNA提取是从生物体组织或细胞中分离纯化DNA的过程。
常用的DNA提取方法包括酚-氯仿法、盐析法和柱层析法等。
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是一种用于增加DNA片段数量的方法,它可以在体外通过模拟DNA复制过程,快速地合成大量特定DNA序列。
PCR可以应用于基因检测、DNA序列扩增和基因克隆等领域。
3. 凝胶电泳:凝胶电泳是分子生物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可以将DNA、RNA或蛋白质根据其大小和电荷迁移率分离。
通过观察样品在凝胶上的迁移情况,可以判断目标分子的大小和纯度。
4. 蛋白质表达与纯化:蛋白质表达与纯化是分子生物学中用于获得特定蛋白质的方法。
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分子水平上的生命现象和机制的学科。
它深入研究细胞内部的分子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揭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
分子生物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推动生物医学研究和疾病治疗的发展。
基本原理之一是DNA的结构和功能。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中保存遗传信息的分子。
它由两条螺旋状的链组成,这两条链通过碱基配对(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之间的双氢键,鸟嘌呤和胞嘧啶之间的三氢键)相互连接。
DNA的碱基序列决定了生物体的基因信息,它们通过DNA复制过程在细胞分裂时被复制和传递到下一代。
基本原理之二是蛋白质的合成和功能。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分子构造和功能执行者。
蛋白质的合成是基于DNA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而实现。
转录将DNA上的信息转录成RNA(核糖核酸),而翻译则根据RNA的信息合成特定的蛋白质。
蛋白质的合成受到多个调控机制的控制,包括转录因子和信号分子的作用。
蛋白质可以通过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参与到细胞的代谢、信号传导、运输和组织结构等生命活动过程中。
基本原理之三是基因调控。
基因调控是维持细胞功能和分化的重要机制。
通过在转录水平上调控基因的表达,细胞可以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响应并执行特定的功能。
基因调控机制包括转录因子和核酸酶的作用,通过与DNA结合和调控启动子区域上的转录活性来控制基因的转录水平。
此外,还存在着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调控方式,它们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和可及性来影响基因的表达。
基本原理之四是细胞信号传导。
细胞相互之间和细胞内部的信号传导是细胞功能调节的关键。
细胞可以通过膜受体的激活和细胞内信号分子的转导来接受外界环境的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反应。
细胞信号传导的分子基础包括蛋白质激酶、腺苷酸环化酶和细胞内钙离子等。
细胞信号传导网络可以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细胞内生物学效应,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应激反应等。
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分子水平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它以分子为单位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物体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核酸结构、蛋白质合成、基因调控等内容。
一、核酸结构核酸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分子,包括DNA和RNA。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RNA则参与基因表达过程。
核酸分子由碱基、糖分子和磷酸分子组成。
DNA的碱基有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RNA中的胸腺嘧啶被尿嘧啶(U)取代。
糖分子是脱氧核糖(DNA)或核糖(RNA),磷酸分子连接糖分子形成链状结构。
DNA由两条互补的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互连接而形成双螺旋结构。
二、蛋白质合成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分子之一,它具有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蛋白质的合成是由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来实现的。
在转录过程中,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mRNA分子,mRNA分子带着DNA的遗传信息离开细胞核,进入细胞质。
在翻译过程中,mRNA通过核糖体作为模板,被tRNA逐个配对携带的氨基酸连接在一起,形成多肽链。
多肽链经过折叠和修饰后,成为功能完整的蛋白质分子。
三、基因调控基因调控是指在生物体内控制基因表达的过程。
通过基因调控能够使细胞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或环境条件下表达适合的基因。
基因调控主要通过转录调控和转录后调控两个层面来实现。
转录调控是在转录过程中通过调节RNA聚合酶的结合,使得基因的转录速率增加或减少。
转录后调控是在mRNA合成后,通过RNA剪接、RNA编辑、mRNA 稳定性和翻译效率等方式调控蛋白质的合成。
四、分子互作生物体内的分子之间常常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这些相互作用可影响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蛋白质与小分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通过静电力、氢键、范德华力和疏水效应等方式实现。
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不同,会导致分子在三维空间中的构型和功能发生改变。
第一章遗传物质基础1.2 DNA的结构DNA一级结构:定义:指DNA 分子中四种脱氧核苷酸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多核苷酸。
方向性:5’→3’5’-端:C5’没有和其他核苷酸相连的末端残基,含磷酸,又称5’磷酸端3’-端:C3’没有和其他核苷酸相连的末端残基,含有-OH,又称3’羟基端通常用bp、kb或Mb的数目表示大小生理pH下,核酸是多聚阴离子化合物DNA的二级结构: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背景:碱基组分分析(Chargaff 规则):不同来源DNA:[A] = [T],[G] = [C]。
不同物种DNA:A+T/G+C不同。
A+G = T+C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主链:1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
2二条主链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右手双螺旋构型3主链处于螺旋外侧,亲水性4螺旋直径为2nm,形成大沟及小沟相间碱基对:1 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A=T 和G=C),以氢键维系。
2碱基平面取向与螺旋轴垂直。
螺距3.4nm,螺旋周期含10碱基对,相邻碱基平面间距0.34nm。
作用力:碱基堆积力:在水相中,轴向平行相邻的碱基平面将自发地相互靠近,从而形成碱基堆积,它的实质是疏水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引力。
DNA双螺旋结构的多态性:DNA的分子结构是动态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所不同。
A构象B构象C构象D构象Z构象DNA的三级结构:定义:双螺旋DNA进一步扭曲盘绕则形成其三级结构,是一种比双螺旋更高层次的空间构象。
超螺旋是DNA三级结构的主要形式。
超螺旋按其方向分分类正超螺旋:形成超螺旋时的旋转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向相同,结果加大了DNA分子内部张力,有紧旋效应。
负超螺旋:形成超螺旋时旋转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向相反,旋转结果使DNA分子内部张力减小,称为松旋效应。
在自然条件下共价封闭环状DNA呈负超螺旋结构。
DNA超螺旋的特点:1环状DNA分子:双螺旋扭曲而形成麻花状的超螺旋结构。
分子生物学第一篇: 基因表达调控和蛋白质修饰基因组(Genome): 生物个体所携带遗传性物质的总量。
即细胞中的DNA总量,或病毒的DNA或RNA量“C值悖论”(C-value paradox): C值:一种生物细胞中特异不变的DNA总量(单倍体基因组)。
物种的C值和它进化的复杂性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这种现象称为C值悖论。
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在一定调控机制下基因经过激活、转录、翻译、等过程产生具有生物学功能分子从而赋予细胞一定功能或表型,即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基因表达调控(Regulation of gen expression): 细胞或生物体接受环境信号刺激或适应环境营养状况变化在基因表达水平上作出应答的分子机制。
这包括对表达基因种类和数量上的调调控。
基础基因表达(basic gene expression):又称持续性/组成型基因表达(constitutive gene expression): 不易受环境变化而改变的基因表达。
这其中包括一类“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s)”, 这类基因产物是细胞生存活动所必需的,在个体各生长阶段都表达。
可调节基因表达(regulated gene expression):易受环境变化而改变的基因表达。
对环境应答时被增强表达的过程称为诱导(induction), 被激活的基因称为可诱导基因(inducible genes);对环境应答时被抑制表达的过程称为阻遏repression),被抑制的基因称为可阻遏基因(repressible genes)基因表达规律:组织特异性(tissue specificity) 时间特异性(temporal specificity)基因表达调节的生物学意义:(一) 适应环境,维持生长和增殖(二) 维持个体发育与分化.真核细胞的结构特性:1、庞大基因组,结构复杂,大量重复序列,基因组大部分是非蛋白质编码的序列,基因内部常被内含子(intron)隔开2、结构基因转录产物是一条单顺反子(monocistron) mRNA,基本上没有操纵元件的结构,而且真核细胞的许多活性蛋白是由相同和不同的多肽链形成的亚基构成的,涉及到多个基因的协调表达。
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各种生命过程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和研究生物体内的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揭示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DNA、RNA、蛋白质等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PCR、克隆、蛋白质质谱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一、DNA的结构和功能DNA是生物体内储存遗传信息的分子,它由核苷酸组成,每个核苷酸包括一个糖分子、一个磷酸分子和一个碱基分子。
DNA的结构是双螺旋状的,由两条互补的链组成,链之间通过碱基配对(腺嘌呤和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紧密结合。
DNA的功能是编码遗传信息和传递遗传信息,通过DNA复制和转录,遗传信息可以传递给RNA。
二、RNA的结构和功能RNA是DNA的转录产物,也是生物体内编码蛋白质的分子。
与DNA类似,RNA也是由核苷酸组成的,但与DNA不同的是,RNA含有核糖糖分子而非脱氧核糖糖分子。
RNA分为mRNA、rRNA和tRNA等不同类型,它们分别参与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的合成。
mRNA是一种编码蛋白质的模板,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部分,tRNA则负责将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
三、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功能分子,它们参与几乎所有生命过程。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在一起。
蛋白质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级结构是指氨基酸的线性序列,二级结构是指α螺旋和β折叠等局部二维结构,三级结构是指整个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四级结构是指多个蛋白质互相作用形成复合物的结构。
蛋白质的功能包括酶催化、结构支持、信号传导、免疫应答等。
四、PCR技术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用于扩增DNA的技术。
它基于DNA的复制原理,通过加热使DNA双链解开,然后引入两个引物(即DNA复制的起始点),加入DNA聚合酶等反应物,使得DNA在不断的循环加热和降温中反复复制,从而迅速扩增目标DNA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