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校园里的植物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32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2《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校园里的植物》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校园里的植物,通过观察和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环境,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植物的图片和简要介绍,方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他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植物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他们爱护植物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和了解校园里的常见植物,学会观察和描述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环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收集校园里的植物信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植物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和了解校园里的常见植物,学会观察和描述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环境。
2.难点:培养学生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校园里的植物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特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3.探究式教学法: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校园里的植物图片和实物,用于展示和观察。
2.准备调查表,用于学生收集植物信息。
3.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校园里的植物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校园里的植物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描述,并总结植物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校园植物调查,收集植物信息。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到小组,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
小学三年级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前言】科学是一门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学科,而植物作为生命的源泉,在校园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将深入了解校园里的植物,并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对植物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1. 了解校园里常见的植物的基本特征。
2. 掌握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3. 锻炼观察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认识并描述校园里常见的植物。
2. 探究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教学难点】1. 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2. 运用观察和实践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准备】1. 校园地图。
2.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植物的基本特征。
3. 常见校园植物样本。
【教学步骤】一、引入1. 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观察并指认植物,让孩子们了解植物在校园的分布情况。
2. 通过展示幻灯片或图片,简要介绍常见校园植物的基本特征,如叶子形状、花朵颜色等。
二、探究植物的繁殖方式1.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带有花朵的植物,并提问:- 这些植物是如何繁殖的?- 有哪些不同的繁殖方式?2. 学生观察并记录所观察到的植物特征,如花瓣数目、花粉等。
3.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出不同的植物繁殖方式。
三、掌握植物的生命周期1. 教师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他们关注植物发芽、生长、结果和传播种子等阶段。
2. 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将所见所闻进行记录并相互交流。
3. 教师带领学生用制作卡片或绘制草图的方式,展示植物的生命周期。
四、巩固与拓展1. 学生小组进行植物观察活动,找出校园里新的植物种类并进行记录。
2. 学生选择一种植物,根据所学知识,制作展示板或展示海报,展示该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解答】1. 学生可能对一些植物的命名和特征感到困惑,教师应及时回答并提供辅助材料进行解释。
2. 学生对于植物生命周期的理解可能有片面性,可通过示范和实地观察进行纠正。
【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们通过观察校园中的植物,循序渐进地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特征、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资料
自花传粉植物
世界上大多数有花植物是异花授粉,自然界少数植物是自花传粉的,如大麦、小麦、大豆、豆角、稻子、指甲花等。
自花传粉植物的花必然是两性花,雌、雄蕊挨得很近,花粉易于落到本花的柱头上,例如柳树、大麻等,就完全没有自花授粉的可能性;雌、雄蕊应是同时成熟。
但具两性花的植物不一定都是自花传粉。
闭花受精是典型的自花传粉,即在未开花时已完成受精作用。
这类植物的花粉常在花粉囊里萌发,花粉管穿过花粉囊壁伸向柱头完成受精作用。
自花传粉植物因花粉与雌蕊在遗传性上差别小,所以栽培植物经过长期自花传粉,就会退化成毫无栽培价值的植物。
可见,自花传粉对植物有害。
为什么自花传粉能在自然选择中被保留?这是因为自花传粉是植物对缺乏异花传粉条件时的一种适应。
自花传粉植物中总有少数进行异花传粉。
1。
《校园里的植物—竹子》教学设计厦门市集美区杏北小学傅碧贞【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茎上有节,节上长叶、芽、花,有的植物的节比较明显,有的植物节不明显。
两个节之间的部分叫做节间。
2能够对竹子展开细致观察、记录,能发现植物茎的主要特征。
3乐于探究,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教学重点】认识植物的茎【教学难点】认识植物的茎【教学准备】学具:学习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竹园初探究,发现竹子的外形特征1谈话: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上一节观察植物的课,观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呢2学生交流汇报。
在这里数量和种类最多少的是(竹子)3提问:竹子长什么样学生回答。
纠正学生:植物的树干、枝条叫做茎)4揭题:竹园里有好多不同的竹子,它们的共同的外形特征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校园里的植物—竹子。
(板书课题)5提示观察注意事项:(1)竹园里寻找竹子的共同特征时:不推拉拥挤,有序进出竹园。
(2)注意安全,小心竹子的枝条。
(3)你们的观察时间只有5分钟,听到哨子声就有序出来。
6学生进竹园观察竹子。
(5分钟)7学生汇报。
(1)叶子特征。
(叶子尖尖的、长长的,背面比较粗糙)(2)茎特征。
(一节一节,空心的,外表很光滑,有分段)8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了竹子的共同特征:叶子细又长,茎笔直空心,上面有分段。
竹子茎上分段的部位在科学上就叫做节。
竹子的茎只有主干上有节吗(他的小枝条上也是有节的。
)节与节之间的部分称为节间。
二、再进竹园,聚焦竹子的茎,发现竹子的更多特征1谈话:节是很典型的特征,而使得竹子的茎非常有特点。
竹子的茎上面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你们刚才进去不叫观察,顶多叫看一看。
观察通常要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聚焦到物体的的某个局部,进行细致观察。
因此,我们如果在进竹园,就要把关注点放在(茎的身上),除了看还可以(摸一摸)。
2谈话:接下来请你们选择几种竹子的茎进行观察,进行竹子的茎共同点的头脑风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够找出茎的最多特点。
3学生再进竹园对茎展开细致观察。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2《校园里的植物》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2《校园里的植物》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校园里的植物,培养学生对植物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土壤等条件,同时了解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特点和功能。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观察植物时,往往只注意到植物的表面现象,对植物的内部结构和生长过程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植物,培养学生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和了解校园里的植物,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土壤等条件,了解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特点和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访问等方法,了解校园里的植物种类和生长状况,学会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校园里的植物,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土壤等条件,了解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特点和功能。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培养学生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器官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校园,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植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土壤等条件,以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特点和功能。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纲和教科书,从学⽣实际情况出发,精⼼设计。
⽆忧考⼩编整理了⼩学三年级科学校园⾥的植物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标: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过程与⽅法: 1、能够运⽤多种感官去观察、去⽐较,掌握对⽐的⽅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命的物体进⾏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个观察地点,供学⽣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对⽣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
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
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的信息,渗透了绿⾊开花植物的六⼤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的知识。
教学活动从学⽣的已有经验⼊⼿,利⽤“说说认识的校园⾥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个“增长点”。
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观察。
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的植物有哪些。
(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 师⽣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我们要到校园⾥去观察这些植物。
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 ⾥的植物名称⽣长环境⽣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矮排队 (按由矮到⾼顺序排出) …… 3、学⽣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个节上看叶⼦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小学科学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小学科学教案:校园里的植物引言: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氧气和食物,还为我们的校园提供了美丽的绿色环境。
了解校园里的植物是小学生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校园里的植物。
教案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对校园里各种植物的兴趣和热爱。
2.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或者黑板准备相关图片和图表。
2. 记录学生的回答和观察结果的工具。
3. 带有植物的校园地图。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话题(15分钟)本节课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对校园里的植物产生兴趣。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进行引导:1. 在校园里,哪些地方有植物?2. 你经常看到哪些植物?3. 植物有什么作用?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引导他们思考植物在校园中的重要性。
Step 2: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30分钟)通过PowerPoint或黑板上的图片,介绍植物的基本结构,包括根部、茎和叶子。
解释每个部分的功能,并与校园里的实际植物进行对比。
接下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发放一些不同的植物样本或图片。
要求学生观察样本,并回答以下问题:1. 根部的作用是什么?2. 茎的作用是什么?3. 叶子的作用是什么?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并在回答问题后,就观察到的结果展开讨论。
Step 3:校园植物的观察(30分钟)引导学生在校园里进行植物观察活动。
提前准备一些校园里常见的植物类别,例如花草、树木和藤蔓植物等。
要求学生在操场、花坛或者学校周围的公园中,选择一个植物进行观察,并记录以下内容:1. 植物的外观特征是什么?2. 植物的茎、叶子和花朵有什么形状和颜色?3. 植物的生长环境和所需条件是什么?学生可以绘制观察到的植物,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Step 4:植物的重要性和作用(30分钟)回到教室后,与学生一起总结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讨论植物在校园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小学三年级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三篇知识与技能目标: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过程与方法:1、能够使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实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很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
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实行。
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相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理解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理解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
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实行观察。
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一、从整体理解植物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理解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
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理解的校园里的植物名称生长环境生长特点(能够写也能够画)高矮排队(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理解植物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实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三、理解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理解这些植物吗?还理解哪些植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校园里的植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对对多种植物的观察,比较它们的生活环境。
2、亲身感受植物的多样性。
3、意识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科学知识: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对比这一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
2、认识植物的多样性。
3、会用微信小程序《识花君》认识不同的植物。
(交给学生一种认识植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听歌《校园的早晨》导入新课师: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
今天我们就沿着学校的小路,认识我们的校园。
(看课件)崇真之门和三条小路二、说出你认识的植物1、启智路玉兰、龙爪槐、海桐等。
2、好学路日本晚樱、桂花、香樟、银杏、槭树。
3、贵州石楠、栾树、香樟。
平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查字典、收百度。
)在校园里遇到不认识的植物怎办介绍识花君(看课件)举例。
提问:1、校园的植物多吗(你能说出你认识的植物吗)2、不认识的植物有办法吗小结:植物的种类很多。
例如:银杏、海桐、栾树、香樟等。
微信里的小程序识花君。
3、这种植物你们认识吗(巩固识花君的使用方法)紫围凤梨三、观察校园里植物的生长环境,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棕榈2、橡皮树3、爬山虎4、池塘(浮萍、睡莲)5、仙人掌小结:棕榈喜欢生活中陆地上。
橡皮树生活在陆地上,需要水。
爬山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怕水。
浮萍和睡莲喜欢生活在水中。
仙人掌喜欢干燥的环境。
沙漠你会填吗校园里的植物有的生活在()上,有的生活在()里,有的生活在()的环境里。
说明植物生活的环境()。
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特征有的茎直立向上生长,有的茎柔软,不能直立生长。
三、给下列植物从矮到高排排队。
(看课件)四、总结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认识了哪些植物它们生活的环境怎样)植物的种类很多。
生活环境多样化。
茎的类型也很多。
植物的形态结构都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不同的植物高矮也不同。
五、科学素养训练1、调查活动:你生活的社区栽种哪些植物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怎样并对这些植物按照由矮到高的顺序排队2、用铅笔和纸拓三张不同的树皮画,下节课带到课堂上来交流。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校园里的植物在《校园里的植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白一些植物的不同特性,我组织学生到校园里查看植物,并在记载纸上记载植物的特性。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探究习惯、记载习惯和文字能力还比较弱,我先领导学生一起查看一种植物,然后要修业生根据实验小组组成查看小组,查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植物。
这样,可以集结多个学生的智慧,获得取长补短的效果。
但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第一课,而且在课堂之外,怎样把握好一个学习小组是需要注意的。
从传授的实践来看,要害是要明确目标,组织一个小组,并增强组长的指导。
在评价中存眷学生小组的表现,以小组的成功评价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意识到合作的要领。
在合作的活动中并不排挤个别的智慧,合作最重要的表现是在学生个别遇到标题时能发起各人的建议或见解,在讨论交流的时候能够接纳别人的意见。
不然,合作就会失去作用,传授组织就会混乱。
回顾这一次的活动,我欣喜地看到: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学生更自主、更投入,也更有创造力。
学生在查看校园植物的活动中,发觉联合个地方的同种植物有的长得细而高直,有的长得粗大,有的北面的茎叶生长旺盛,于是大众有了很多标题,如:植物的生长需要些什么?为什么有的植物会倾斜生长?植物和人类有什么关联呢?一个个科学标题的诞生让学生充满智慧,不同种猜测与假设由然而生,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测,去探索标题的根源正是科学活动所履历的历程,也是验证自己猜测的最好办法。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能进步自身的综合能力,越发存眷植物与人类的干系,知道了人类与生物圈是一个互助体,更多的人意识到了植物的重要性,真正把身边的植物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在活动中,我也意识到了要搞好某次活动,西席要实事先明白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更有利于指导学生。
固然,还要在培育学生兴趣的持久性上下工夫,想对策。
本主题活动优点有:(1)学生学会制定活动筹划,能按筹划举行活动。
(2)学生学会在活动中培育自己发觉标题、剖析标题、办理标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校园里的植物:培养孩子们的自然观察力和关怀之心引言: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的自然观察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了解校园里的植物,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与自然的联系、培养关怀之心,并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校园里的植物的特点、重要性和生命周期,以及培养他们对植物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1.了解校园里的植物的种类和特点。
2.认识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3.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并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4.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植物的分类和特点。
2.植物的生命周期。
三、教学准备:图片、种子、小瓶子、土壤、浇水器、手术刀、显微镜、尺子等。
四、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校园里有哪些植物,它们长什么样子?2.植物分类与特点(20分钟)教师给学生呈现不同种类的植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分类。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类别的植物,描述它们的外观特点和生长环境。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分类和总结。
3.植物的重要性(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对于人类和自然的重要性。
教师解释植物是地球生命链中的重要环节,提供氧气、食物和住所,维持环境平衡。
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深入了解植物的重要性,并展示对植物的关心和保护。
4.种植观察(25分钟)教师分发种子、小瓶子、土壤和浇水器给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种植种子,然后学生负责整个种植过程的观察。
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长叶子、开花等。
学生们可以采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节结构。
5.植物的生命周期(25分钟)教师给学生呈现不同植物的生命周期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阶段的植物。
教师顺利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生命周期的特点和变化。
学生们可以亲自动手使用手术刀进行植物剖析,观察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
6.反思与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内容,总结校园里的植物特点、重要性和生命周期的知识。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植物展开研究,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的主题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课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了解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并能说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
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利用“认识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行寻找一个“增长点”。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科学知识: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师:(出示学校植物的照片PPT)这些图片漂亮吗?在哪里?2.师:这些图片显示的就是我们学校各个地方的绿化,我们学校的植物是多的,今天我们就象科学家一样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身边这些植物,好吗?(板书:校园里的植物)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1.参观校园,整体认识植物,学生画图记录:(1)师带领学生排队走进校园里植物较多的地方。
提问: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比一比谁说得最多?记录的多。
(2)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及高矮。
①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看一看,有什么不同?再摸一摸,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②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③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2.学生观察后交流。
(交流时要让学生尽情地说,实物投影展示植物记录并及时鼓励) 3.比较植物的相同之处。
(1)师提问:它们有很多不同,那它们为什么都叫做植物呢?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2)交流讨论:有根、茎、叶等组成部分,位置相对固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