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调强放疗靶区及剂量设计指引专家共识
- 格式:pdf
- 大小:464.94 KB
- 文档页数:16
鼻咽癌标志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中部和南方沿海地区高发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病总数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严重威胁高发地区人民的生命健康。
提高鼻咽癌早期诊断、疗效和预后判断水平是改善鼻咽癌防治效果的有效途径。
早期鼻咽癌对放疗非常敏感,单纯放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5年生存率高达95%。
但NPC早期症状与鼻咽良性病变相似,早期筛查亦未广泛普及,早期确诊患者比例不足20%,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
放化疗联合治疗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治疗精准性和特异性欠佳,易产生较强的副作用,复发进展风险亦较大,总体生存时间骤减。
鼻咽癌标志物的开发、应用、评价和完善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步骤。
因此,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鼻咽癌标志物专家委员会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集国内鼻咽癌临床和基础领域专家力量,整理并发表了第一版《鼻咽癌标志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期为鼻咽癌早期筛查推广、精准治疗、复发进展预测和提前干预提供依据,提升鼻咽癌临床整体治疗水平。
血浆EBV DNA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鼻咽癌诊断、疗效和预后判断标志物非角化鼻咽癌是我国鼻咽癌的主要类型(>95%),几乎所有的非角化鼻咽癌都存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EBV参与鼻咽癌发生和发展全过程,是目前公认的最关键的鼻咽癌致病因素。
重要的是,可直接以外周血为标本检测EBV相关核酸(DNA,RNA)和抗EBV不同抗原成分抗体,从而检测是否感染EBV病毒及感染程度。
因此,EBV相关分子是理想的鼻咽癌标志物来源,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EBV相关标志物应用价值的深度挖掘也是共识关注的重点之一。
①共识推荐将EBV DNA检测作为鼻咽癌高发地区早期筛查的常规项目。
专家解读尽管90%以上的健康成年人存在EBV感染,但主要潜伏感染于B淋巴细胞内,且不释放游离DNA入血清,所以健康人血浆中EBV阳性率非常低。
这是RTOG0225鼻咽癌调强放疗的protocol。
protocol这个词有时候还真不知道咋翻译比较好。
就叫它治疗协议吧,或者实验方案也可以。
我们在看红皮书的时候,对于一些重要的RTOG实验往往只能看到结果,对于具体操作往往知之甚少。
尤其是在多医院跨地区的大型实验,统一的治疗方案对于实验的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具体的方案,对于年轻的放疗医生来说,不失是个很好的教材。
下面我尝试着把这个治疗协议中对于肿瘤勾画的部分翻译出来,和大家学习讨论。
这个关于鼻咽癌的RTOG0225两期临床实验是由Sloan-Kettering肿瘤中心的Nancy Lee主持的。
我主任在开ASTRO的时候和她见过一面。
一个很年轻的华裔。
看来是挺牛的。
我把原文附在文章里了,欢迎各位同道一起讨论6.0 放射治疗6.1 治疗计划,定位、影像获取略6.2 定义体积和ICRU参考点放疗相关的各体积定义根据ICRU50号文件:包括处方剂量,治疗参数记录和汇报。
6.2.1 肿瘤体积GTV。
肿瘤体积包括经活检确诊后,由临床检查、内镜检查、磁共振和CT多种信息所汇总的可知肿瘤范围。
临床受累淋巴结定义为直径大于1cm或中心有坏死。
GTV的勾画建议与神经放射科医师共同进行。
如有可能,尽量使用CT和磁共振融合的图像进行肿瘤的勾画。
6.2.2 临床靶体积CTV。
定义为GTV体积及其周围可能的亚临床病灶。
此体积由主管放疗医师决定。
本治疗协议中定义了三个CTV:CTV70,包涵大体肿瘤范围。
CTV59.4,包涵高危淋巴区域。
CTV50.4,包涵低危淋巴区域。
须注意GTV和CTV之间的边界至少保证5mm。
例外的情况时枕骨斜坡完全受累,GTV 非常靠近脑干,此时CTV边界可以缩小至仅1mm。
6.2.2.1 CTV70的范围包括磁共振所观察到的肿瘤范围。
CTV59.4包括整个鼻咽腔、咽后淋巴结区域(retropharyngeal lymph nodal regions)、枕骨斜坡、颅底、翼窝(pterygoid fossae)、咽旁间隙、下组蝶窦、后1/3鼻腔和上颌窦。
2021年鼻咽癌靶区勾画和计划设计指南
对于2021年鼻咽癌的靶区勾画和计划设计,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指南:
1. T区的勾画:对于鼻咽癌的原发灶,通常建议将其勾画为高剂量区。
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可以将其勾画为单一的高剂量区或多个高剂量区,以确保完全覆盖。
2. N区的勾画:对于颈部淋巴结,建议根据预计的风险区域勾画。
常用的方法是根据Anatomic landmarks(解剖标志物)或Risk factors(风险因素)进行勾画。
此外,还可以使用颈部CT或MRI图像来识别潜在的淋巴结转移。
3. 高剂量区和低剂量区的定义:通常,高剂量区是指处于目标体积内的肿瘤组织,而低剂量区是指处于高剂量区之外的正常组织。
在勾画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低剂量区的接触,以避免对正常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4. 保护关键器官:在勾画和计划设计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保护关键器官,如脑干、眼睛、听觉器官等。
通过控制剂量分布和优化剂量传递路径,可以减少对这些器官的辐射损伤。
5. 根据患者个体化特点进行调整:每个患者的解剖结构和肿瘤特点都不同,因此在勾画过程中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化特点。
这可能包括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分期来调整靶区勾画。
总之,对于2021年鼻咽癌的靶区勾画和计划设计,应根据患
者的个体化特点和最新的指南建议,进行综合评估和优化处理,以确保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
鼻咽癌的放射治疗计划设计与评估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一种相对较少见但较为恶性的头颈部肿瘤。
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治疗鼻咽癌通常采用综合治疗,其中放射治疗是治疗鼻咽癌的关键手段之一。
放射治疗计划设计是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获得最佳疗效并最大限度减少危害的重要步骤。
下面将对鼻咽癌的放射治疗计划设计以及评估过程进行探讨。
一、放射治疗计划设计1. 患者评估和分期放射治疗计划设计的第一步是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合理分期。
这包括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MRI、CT等)、病理检查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分期、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信息。
2. 靶区划定根据鼻咽癌的位置及其淋巴结转移规律,需要合理划定治疗的靶区。
一般来说,放射治疗的靶区包括原发肿瘤灶、颈部淋巴结区域等,同时还需避开关键器官(如脑干、眼球等)。
3. 剂量分配放射治疗计划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剂量的分配。
根据肿瘤的大小、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患者的整体状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剂量分配方案,确保肿瘤组织受到足够的放射剂量,同时尽量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
4. 照射技术选择放射治疗计划设计中,选择合适的照射技术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常用的照射技术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ation therapy,SRT)、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照射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提高治疗的精确性和疗效。
5. 治疗计划评估完成放射治疗计划设计后,需要进行治疗计划的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剂量分布、靶区覆盖情况、剂量与毒副作用之间的平衡等。
通过评估,可以进一步优化治疗计划,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和患者的安全。
二、放射治疗计划评估按照治疗计划的设计,进行放射治疗后,有必要对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
鼻咽癌的放疗剂量和治疗时间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在放疗治疗中,合理的剂量和治疗时间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鼻咽癌的放疗剂量和治疗时间的相关问题。
一、鼻咽癌的放疗剂量放疗剂量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的放射线剂量。
对于鼻咽癌的放疗剂量,通常采用总剂量和每次剂量两个参数来描述。
1. 总剂量:总剂量是指在整个放疗周期内给予患者的放疗总量。
鼻咽癌的总剂量一般在70-80Gy之间,根据鼻咽癌的分期和具体情况可能会有所调整。
总剂量的确定既要保证肿瘤的控制,又要尽量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
2. 每次剂量:每次剂量是指每次放疗给予患者的放射线剂量。
鼻咽癌的每次剂量一般在1.8-2.2Gy之间,每周给予5次。
每次剂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肿瘤的敏感性、患者的耐受性以及正常组织的防护。
二、鼻咽癌的放疗治疗时间放疗治疗时间是指完成放疗所需的天数。
鼻咽癌的放疗治疗时间一般较长,治疗周期在6-8周左右。
放疗治疗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
较短的治疗时间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的增长,但可能会增加正常组织的损伤。
较长的治疗时间可以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但容易造成肿瘤的抵抗性增加。
因此,治疗时间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肿瘤的分期和位置等因素。
三、放疗剂量与治疗时间的关系放疗剂量和治疗时间密切相关,在合理控制剂量的前提下,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可以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长的治疗时间可能增加肿瘤的抵抗性,减少治疗效果。
因此,在制定放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对于早期鼻咽癌,适当控制总剂量,缩短治疗时间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而对于晚期鼻咽癌,较高的剂量和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可以增加治疗效果。
总之,鼻咽癌的放疗剂量和治疗时间的选择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
合理的剂量和治疗时间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在制定放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肿瘤的特点以及正常组织的防护。
小靶区调强放疗技术(IMRT)治疗早期鼻咽癌近期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小靶区调强放疗技术(imrt)治疗早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
方法:以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确诊鼻咽癌的早期患者26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小靶区调强放疗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调强放疗技术。
结果:26例鼻咽癌患者,其中实验组13例,对照组13例。
实验组与对照组放疗比较,实验组放疗反应(口干、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较对照组轻,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70分。
放疗前常规胸片、腹部b超、骨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排除远处转移。
随机分成两组。
1.2 两组的放疗方案病人分为两组,分别按不同靶区勾画方法放疗。
(1)实验组:按福建省肿瘤医院定义[1]的高危淋巴引流区,亚临床病灶(ctv)定义前界:鼻腔后部、上颌窦后壁前5mm,软腭鼻咽面粘膜下5mm;后界:1/3颈椎或斜坡;上界:颅底区(蝶窦底壁、破裂孔、卵圆孔),部分后组筛窦;下界:咽后淋巴引流区(内侧组从颅底至第2颈椎上缘);侧界:咽旁间隙、前外方包括翼突区;如病变超过以上结构则参照gtv、ctv-1勾画。
余标准依据rtog-0615靶区定义;(2)对照组:靶区标准依据rtog-0615靶区定义。
两组均采用直线加速器和cms计划系统,6mvx射线照射,射野数为7个至9个野,pgtv和ptv分别为gtv和ctv外放3-5mm,pgtv和ptv的中位剂量分别是70.6gy和61.6gy,脑干、垂体。
脊髓、晶状体均在耐受量内。
1.3观察指标治疗期间每周行体检、血常规及鼻咽镜检查、记录急性放射反应和肿瘤消退情况。
治疗结束后3个月复查并评估疗效及急性放疗反应情况。
按who规定的标准,口咽部治疗后的反应:l级:充血或可有轻度疼痛,无需止痛药;2级:片状黏膜炎,或有炎性分泌物,中等度疼痛,需止疼药;3级:有白膜伴明显疼痛,需麻醉药;4级:溃疡、出血、坏死。
口干则采用wijers标准:l 级:轻度口干指有口干,但不需要经常喝水;2级:中度口干指口干明显,需经常喝水;3级:重度口干指口干极为明显,任何方法也不能缓解。
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剂量计算鼻咽癌,又称鼻咽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
放射治疗作为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对于确定适当的放射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剂量计算的相关内容。
一、放射治疗剂量计算的重要性放射治疗是通过针对癌细胞的射线照射来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增殖。
而放射治疗剂量的准确计算和调整是保证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的关键所在。
合理的剂量计算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免受放射线的伤害。
二、放射治疗参数的选择与计算1. 靶区的确定靶区是指肿瘤存在的区域,其中包括实体肿瘤和可能存在的淋巴结转移区域。
在鼻咽癌的治疗中,一般选择鼻咽部和颈部为靶区。
2. 剂量的计算方法常用的剂量计算方法有等效单次剂量(EQD2)和总生物等效剂量(TBD)。
通过这两种方法的计算,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肿瘤对于不同剂量的反应,并制定相应的放疗计划。
3. 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的选择放射治疗计划系统是专门用于放射治疗过程中剂量计算和剂量分布模拟的软件。
常见的计划系统有Varian Eclipse、Philips Pinnacle、Elekta Monaco等。
根据临床需求和医疗设备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剂量计算和评估。
三、放射治疗剂量的调整与评估1. 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剂量体积直方图是在放疗计划系统中生成的一种图形,用于显示患者接受的剂量分布情况。
通过观察剂量体积直方图,医生可以了解患者靶区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及其对应的体积。
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的结果,可对剂量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治疗计划的评估在确定了适当的剂量分布后,医生需要对治疗计划进行评估。
评估的目的是确保合理的治疗剂量可以覆盖整个肿瘤区域,同时尽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通过计算各种评估指标,如剂量覆盖率、同构指数等参数,可以对治疗计划进行全面评估。
四、放射治疗质量保证放射治疗质量保证是确保放射治疗剂量计算和实施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鼻咽癌IMRT靶区及剂量设计指引鼻咽癌是一种让人头疼的疾病,在治疗鼻咽癌的过程中,IMRT(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可是个关键的手段。
而这其中,靶区及剂量的设计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役,需要步步为营,精准打击。
先来说说什么是鼻咽癌的 IMRT 靶区。
简单来讲,就是医生要通过各种检查和评估,确定癌细胞可能存在和容易扩散的区域,就像在地图上圈出敌人的阵地一样。
这可不是随便画画的,得依靠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比如 CT、MRI 等,把癌细胞可能隐藏的角落都找出来。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患者,他刚得知自己得了鼻咽癌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
我跟他解释说,我们现在有很厉害的 IMRT 技术,能更精准地打击癌细胞,只要把靶区确定好,治疗就有希望。
他半信半疑地看着我,那眼神里既有恐惧,又有一丝期待。
那靶区具体怎么划分呢?一般来说,分为大体肿瘤靶区(GTV)、临床靶区(CTV)和计划靶区(PTV)。
GTV 就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肿瘤,就像敌人的司令部,一目了然。
CTV 呢,是考虑到癌细胞可能会侵犯的周围区域,好比司令部周围的防线。
PTV 则要把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些移动、摆位误差等因素考虑进去,给靶区再加上一层保险。
确定了靶区,接下来就是剂量设计了。
这就好比给炮弹装上合适的火药,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
剂量给高了,正常组织受不了,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剂量给低了,又杀不死癌细胞,达不到治疗效果。
所以,医生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肿瘤的大小、位置、分期,还有患者的身体状况等,来计算出最合适的剂量。
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为一位年轻的患者设计剂量。
大家反复讨论,权衡利弊,就像一群厨师在商量给一道菜放多少盐一样。
最后,我们制定了一个既有效又能尽量减少副作用的方案。
在设计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细节。
比如,要保护好眼睛、脑干、脊髓等重要器官,不能让它们受到过多的辐射。
这就要求医生在设计的时候,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每一针每一线都要恰到好处。
总之,鼻咽癌 IMRT 靶区及剂量的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但又至关重要的工作。
179.《中国鼻咽癌分期2017版(2008鼻咽癌分期修订专家共识)》要点我国鼻咽癌的放疗工作始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放疗设备、放疗技术的更新,临床经验的累积,鼻咽癌放疗后5年生存率由15%~25%提高到80%左右。
准确的肿瘤临床分期是指导治疗、判断预后以及学术交流的基础。
随着影像学、放射治疗技术以及人们对鼻咽癌生物学特性认识的发展,鼻咽癌分期的演变经历了从经验到依赖循证医学的过程。
一、分期手段在全面的临床病史询问、体检和鼻咽镜检查的基础上,MRI检查已被确立为鼻咽癌T、N分期的首要影像检查手段和诊断依据,MRI扫描检查规范参照中国鼻咽癌2008分期。
CT检查可作为诊断肿瘤侵犯颅底骨质结构的重要补充手段。
推荐肺部CT、肝脏超声或MRI(腹部超声或CT)、骨ECT作为中晚期患者评估远处转移的常规检查方法。
PET-CT不仅在发现远处器官转移和第二原发肿瘤的敏感性方面优势明显,同时能弥补MRI在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的不足,且原发灶和颈部淋巴结SUVmax均为鼻咽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因此建议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对颈淋巴结阳性或T3、T4期或可疑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推荐行PET-CT检查以明确有无远处转移。
二、分期修订相关的主要因素1.鼻腔或口咽侵犯:UICC/AJCC分期中将鼻咽或口咽侵犯归为T1较为合理。
2.鼻旁窦侵犯:UICC/AJCC分期将鼻窦侵犯归为T3较为合理。
3.咽后淋巴结转移:建议中国2008分期取消N1a亚组的形式,将N1a 与N1b合并为N1。
4.颈淋巴结最大径:建议中国2008分期删除颈淋巴结最大径>3cm这个N分期因素。
5.淋巴结包膜外侵犯:为了保证分期因素的客观性和可预测性,建议删除淋巴结ECS这一N分期因素。
三、UICC/AJCC分期第8版主要修订内容UICC/AJCC分期筹备委员会在收集鼻咽癌UICC/AJCC分期第8版修订意见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①UICC/AJCC分期第7版是基于常规放疗数据的临床分期,需要修订适应IMRT时代的分期标准;②解决分期在临床应用中的咀嚼肌间隙、椎前肌的归属、何氏锁骨上窝的判断问题;③分期能否简化。
2010鼻咽癌调强放疗靶区及剂量设计指引专家共识
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工作委员会
来源:中国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1年7月第第20卷第4期
前言
1994年美国首先开始临床应用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技术治疗恶性肿瘤1,200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率先开展了鼻咽癌IMRT技术,随后全国各大肿瘤放疗中心陆续开展九比项技术。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近期报道的结果显示IMRT技术不仅提高了鼻咽癌患者的疗效,而且有改善鼻咽癌患者治疗后生活质最的潜在作用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 8,19,20,21,22,23。但是,从鼻咽癌IMRT技术临床应用以来,至今临床肿瘤放疗医师在鼻咽癌IMRT的靶区定义、处方剂量要求、
放疗计划评估等方面的理解和实施仍存在着差异。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工作委员会的专家们经过充分酝酿,认为目前我国鼻咽癌IMRT技术日趋成熟,有必要制定中国鼻咽癌IMRT临床实践指引,尽量统一和细化靶区命名和勾画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差异;同时规定统一处方剂量范围、危及器官限定剂量、治疗计划评估和IMRT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以保证该精确治疗技术得到准确、有效实施,提高我国鼻咽癌IMRT 整体水平。本指引由放疗前准备、靶区命名及勾画原则、靶区处方剂量、危及器官限定剂量和治疗计划的评估四部分组成,具体描述如下。
1 放疗前准备
1.影像检查
1.M RI:鼻咽癌2008分期明确
规定了以MRI作为鼻咽癌分期
的基本手段和依据,大量临床研
究已经证明在确定鼻咽原发肿
瘤位臵和向周围组织(如肌肉
、间隙、筋膜、窦腔、骨结构
以及颅内)侵犯范围等方
面,MRI明显优于CT。因此本
指引要求无MRI禁忌证前提下,
鼻咽癌靶区勾画必须以MRI作
为基本影像学依据。为确保
MRI扫描质量,建议参照鼻咽癌
2008分期MRI扫描的规范和
要求24。
2.发肿瘤侵犯范围的界定以及
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诊断等方面
意义及准确性尚未完全明确。
因此,没有确定证据显示
PET-CT能够取代MRI作为基本
检查。
2.固定装臵:建议采用头颈肩热埋面膜固定。
3.定位CT
1.扫描要求:扫描方式为平扫+
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头顶至胸
骨切迹下2 cm;层厚、层距为
≤3 mm,靶区外可≤5 mm。
2.图像处理要求:勾画靶区尽可
能采用MRI和CT的融合图像
(如CT和MRI扫描体位不一致,
则按骨性标志匹配原则进行原
发灶图像融合,颈部靶氏可依据
cT扫描图像勾画)。
2 靶区定义
2.1 靶区命名
1.肿瘤靶区(grofl8 tumor
volume,GTV):
1.G TV:影像学及临床检查町见
的原发肿瘤部位及其侵犯范围;
2.G TV rpn:咽后转移淋巴结;
3.G TV nd:颈部转移淋巴结。
2.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
1.C TV1:包括
GTV nx+GTV rpn+5—10 mm(外放范围根据临床和解剖结构特殊可适当调整)+相应鼻咽腔黏膜及黏膜下5 mm。
2.C TV2:涵盖CTV1,同时根据肿瘤侵犯位臵和范围适当考虑包括鼻腔后部、上颌窦后部、翼腭窝、部分后组筛窦、咽旁间隙、颅底、部分颈椎和斜坡[主要根据鼻咽解剖及肿瘤的牛物学行为确定相应的CTV2,具体解剖界限与范围参照如下:前界:鼻腔后部及上颌窦后肇前5 mm;后界:前1/3椎体和斜坡;上界:部分后组筛窦,颅底区(蝶
窦底肇、破裂孔和卵圆孔);下
界:第二颈椎椎体下缘;侧界:包
括翼突区、咽旁间隙,颅底层面
包括卵圆孔外侧缘]。③CTV nd:
包括GTV nd+需预防照射的颈
部淋巴结引流区。
3.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上述对应各靶区外扩
2—5 mm(外扩具体数值按各单位摆
位误差自行确定)。
2.2 淋巴结预防照射的靶区(CTV)设臵
1.咽后淋巴结:由于咽后淋巴结紧
邻原发灶,当咽后淋巴结转移时,不论
是否包膜外侵,局部预防照射的靶区
(CTV)界定按原发灶CTV1、CTV2处理。
2.颈淋巴结的靶区(CTV nd):双侧颈部临床诊断淋巴结为N0期分为两种情况:
1.无任何肿大或可疑转移淋巴
结时包括双侧Ⅱ、Ⅲ、V。区
。
2.影像学检查发现有颈部有肿
大淋巴结,但尚未达到转移淋巴
结诊断标准,且临床考虑为高危
淋巴结时应包括有高危淋巴结
的同侧颈部Ⅱ~V区和对侧Ⅱ
、Ⅲ、V.区;若双侧均有高危淋
巴结时,则颈部包括双颈Ⅱ一V
区。单侧颈部有淋巴结转移时
包括同侧Ⅱ一V区和对侧Ⅱ、
Ⅲ、V.区;双侧颈部有淋巴结转
移时包括双侧Ⅱ~V区。
3.I b区淋巴结:鼻咽癌CTV nd。预防照射原则上不要求包括I b区淋巴结,但是存在以下情况时,应列入CTVsub>nd区域:
1.I I a区有转移性淋巴结,或该
区阳性淋巴结切除术后;
2.Ⅱb区转移性淋巴结包膜外
侵或直径≥3cm;
3.同侧伞颈多个区域(≥4个区
域)有转移淋巴结;
4.鼻咽肿瘤侵犯鼻腔≥后1/3
、软硬腭、齿槽等。
4.注意事项:
1.除淋巴结术后或皮肤受侵犯
者,CTV nd相对应的PⅣ不应超
出皮肤,一般距皮肤下2~3 mm
。
2.行计划性新辅助化疗后MRI
确认肿瘤缩小明显者,应以化疗
前的病灶影像勾画CTV nd鼻咽
腔内肿瘤突出部分可按化疗后
实际退缩情况的影像勾
画;GTV rpn、CTV nd包膜元受侵
者,按化疗后实际退缩情况的影
像勾画;包膜受侵者,按化疗后
的影像勾画,同时还应包括化疗
前影像显示的外侵区域。
3.C TV甜包括需预防照射的颈
部淋巴结引流区。
3 处方剂量推荐与计划评估要求(参照RTOG 0615规定)[25][]
1.处方剂最定义:95%的PⅣ所接受
的最低吸收剂量。
2.处方剂量推荐:PCTV nx、
PCTV rpn。单次剂量2.10—2.25 Gy,
总剂量66—76 Gy;PCTV nd单次剂量
2.00一 2.25Gy,总剂量66—70
Gy;PCTV1,单次剂量1.80—2.05 Gy,
总剂量60~62 Gy;PCTV
、PCTV nd
2
单次剂量 1.70~1.80 Gy,总剂量
50—56 Gy。有条件的单位可实施
分段多次计划,并参照一次性计划相
应给量。
3.计划评估要求:
1.P TV接受≥110%处方剂量的
体积<20%;
2.P TV接受≥115%处方剂量的
体积<5%;
3.P TV接受<93%的处方剂量的
体积<L%。< li>
4 危及器官限定剂量推荐与计划评估要求(参照QUANTEC、RTOG 0615及RTOG 0225规定)
1.有计划危及器官体积的危及器
官限定剂量推荐与计划评估要求:如
表1。
说明:
1.脑干照射>64Gy时,发生严
重的放射性损伤的风险显著增
高26;
2.分割剂量为2Gy时,脊髓照
射的总剂量为50、60Gy和
v,69Gy时,脊髓病的发生率分
别为0.2%,6.0%和50.0%27。
3.视神经、视交叉照射
55~60Gy时,放疗诱导的视神
经病变发生的风险为3%一
7%%>66Gy时,放疗诱导的视
神经病变发生的风险为7%一
20%28。
2.无计划危及器官体积的危及器官限定剂量推荐与计划评估要求25,29,30,31,32,33如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