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电极过程扩散动力学
- 格式:ppt
- 大小:373.50 KB
- 文档页数:61
电极过程动力学电极过程动力学是电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重研究电极电荷转移过程和相关的动力学机制。
电极过程动力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电化学反应速率、电极化学反应的机理以及电化学反应的动态过程等。
本文将从电极反应速率、电位调控机理以及实际应用方面对电极过程动力学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电极反应速率1. 项里反应速率常数项里反应速率常数是衡量电极反应速率的重要参数。
它表示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数量变化率。
在计算过程中,可以根据电荷转移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来确定项里反应速率常数。
通常情况下,项里反应速率常数与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活化能和电荷转移系数有关。
一般来说,项里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2. 泊松分布模型泊松分布模型是一种根据电子传输动力学研究电极反应速率的经典方法。
泊松分布模型假设电子从电极表面进入液相中的分布满足泊松分布。
据此,可以利用该模型计算出电极反应速率以及与之相关的电极化学反应机理。
然而,实际情况中,由于电极表面可能存在着非均匀性和多孔性等特征,泊松分布模型过于理想化,难以准确预测电极反应速率。
3. 热力学因素对电极反应速率的影响热力学因素对电极反应速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热力学定律,电位差和电极之间的电势差会影响电子传输和离子转移速率。
当电极电位愈高,电位差就愈大,因此,电子和离子的传输速率就变得更快。
此外,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物理和化学吸附现象也会影响电极反应速率。
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需要结合具体的条件和反应机理来进行考虑。
二、电位调控机理1. 电位和电场电位是电子在电场作用下所具有的势能差。
由于电场力是由电荷带来的,因此,电位和电场强度是密切相关的。
在电极过程动力学中,电位的变化会影响电子传输过程,进而影响电极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
2. 离子选择电位离子选择电位可以影响电极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和速率。
当电极表面存在多种离子时,离子选择电位会决定电极表面上离子种类的比例。
因此,在研究电极过程动力学时,需要对离子选择电位进行分析和控制。
第5章 表面转化步骤在前面的两章中,我们讨论了两个基本步骤(电化学为控步和扩散为控步的电极过程动力学)的动力学。
如果从溶液中扩散到电极表面来的粒子能直接参加电化学步骤反应(得失电子),并直接形成最终产物,那么整个电极反应就只有扩散和电子得失这两步就足够了。
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往往反应粒子的主要存在形式(即初始反应粒子)并不能直接参加电化学反应,它们扩散到电极表面后,往往需经某种转化步骤变成容易反应的形式;同样,电化学步骤中形成的初始产物也往往需要经某种转化步骤形成最终产物。
0**0R R R O O O s nes −−→−−−→−−−→−−−→−−−→−-+扩散转化转化扩散这些转化反应主要发生在S M /界面上,或电极表面附近的薄层溶液中,故称表面转化步骤。
表面转化步骤既可以是化学步骤,如离解、复合等,也可以是吸脱附或新相生成步骤。
其共同特点是它们的反应速度常数一般与电极电势无关。
作为电极过程的基本步骤之一,表面转化步骤在其绝对速度相对较小时也有可能成为整个过程的控制步骤或参与过程的控制,因此也有其自身的动力学规律。
我们通过本章转少的时间将简要的将其特征、规律给大家介绍一下。
[例1]:碱性镀锌液中+2Zn是以与-OH 形成络离子的形式存在的,反应粒子的主要存在形式为-24)(OH Zn ,还有其他形式如:-3)(OH Zn 、2)(OH Zn 、+)(OH Zn 、+2Zn 等,即配位数不同的络离子或络合物,NaOH 为络合剂。
阴极还原时,是哪种粒子在电极上放电呢?是否是主要存在形式-24)(OH Zn 放电?不一定。
研究证实,放电粒子(易于反应)是2)(OH Zn ,而2)(OH Zn 浓度较低,单靠溶液中原有的2)(OH Zn 难以源源不断地供应给电极反应,故必有一从主要形式到反应形式(放电形式)的转化过程(化学过程)。
Zn OH Zn OH Zn e −−→−−−→−-+-2224)()(转化(主要存在形式转化为易反应形式) 即在电化学步骤之前有一转化步骤,是在表面附近液层中进行的。
第5章液相传质过程与浓差极化主要内容5.1 液相传质方式与基本方程5.2 平面电极上的稳态扩散传质过程5.3 浓差极化动力学方程5.4 电迁移对稳态扩散的影响液相传质过程是电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涉及反应物离子向电极表面的传质过程以及生成物向溶液本体的传质过程。
由于电极过程中传质过程速度的缓慢而引起的电极极化现象为“浓差极化”。
本章将介绍液相传质过程中的规律以及浓差极化控制的电极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为了简单,在讨论浓差极化时,假设电子转移速度很快,远远大于液相传质速度。
5.1 液相传质方式与基本方程5.1 液相传质方式与基本方程5.1.1 液相传质的三种方式5.1.2 三种液相传质的比较5.1.3 液相传质的基本方程5.1.1 液相传质的三种方式(1)对流溶液中物质的粒子随着流动的液体一起运动,此时液体与离子之间没有相对运动,这种传质方式叫对流。
包括:自然对流(温度差、密度差等),强制对流(搅拌等)。
对流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到达电极表面的粒子数目。
采用对流流量πc,i 来描述溶液中i离子的对流传质速度。
πc,i :粒子i 在单位时间、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单位截面积上流过的量,单位(mol •m -2•s -1) ;v x :与电极表面垂直方向上的液体的流速,单位(m •s -1);c i :为i 离子的浓度,单位(mol •m -3)。
ix i c c v •=,π(2)电迁移当所研究的粒子带有电荷(即为离子)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将引起带电粒子迁移。
电迁移作用引起的所研究粒子的传质速。
度为πe,i显然:当研究对象(反应物或生成物)不带电荷时,如为中性分子,则不存在电迁移。
(3)扩散当溶液中某一组分存在浓度差,即在不同区域内某组份的浓度不同时,该组份将自发的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这种液相传质运动叫扩散。
稳态扩散时,即扩散区域内各点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这时可用Fick第一定律计算扩散速度。
(3)传质发生的区域电极表面附近的液层可以分为双电层区、扩散层区、对流区。
第五章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与电化学极化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与电化学极化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在材料科学、化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和电化学极化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
第五章: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研究的是在化学反应、光电子器件和电池等过程中,电子和离子的传输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电子从一个分子或物质转移到另一个分子或物质上,并伴随着电荷的重分布,使得系统的总能量发生变化。
这个过程的速率决定了反应动力学和物质传输的效率。
在电子转移步骤中,电荷输运的主要方式有两种:自由扩散和有界扩散。
自由扩散是指电荷无需受到限制地运动,而有界扩散是指电荷移动受到限制,比如在电极表面或界面处。
这两种方式的动力学行为有很大的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研究和优化。
在电化学反应中,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对于理解反应速率和机制至关重要。
电荷转移反应通常包括电子转移和离子转移两个方面,比如在电化学电池中,电子可以从阴极转移到阳极,离子则在电解质中进行扩散。
这个过程经常涉及电极表面的催化作用和界面扩散效应,需要深入研究以提高电化学反应效率和电池性能。
另外,在光电子器件中,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比如在太阳能电池中,光子的能量可以激发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形成电荷分离和传输。
了解光电子转移的动力学过程有助于设计和制备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材料和结构。
电化学极化是指电化学系统中,由于电荷转移和离子扩散引起的极化现象。
在电化学过程中,电子和离子的传输会导致电位和电流的分布不均,进而引发电化学极化。
电化学极化可以分为电势极化、浓度极化和阻抗极化等几种不同类型。
电势极化是指由于电流通过电解质中导致的电位差,在电解质中产生的电场会改变电荷传输的速率。
浓度极化是指由于电极表面处离子浓度不均匀引起的电位差,从而影响电荷转移速率。
阻抗极化是指由于电池内部电阻的存在而影响电流的分布和传输速率。
第五章思考题1. 在电极界面附近的液层中,是否总是存在着三种传质方式?为什么?每一种传质方式的传质速度如何表示?答:电极界面附近的液层通常是指扩散层,可以同时存在着三种传质方式(电迁移、对流和扩散),但当溶液中含有大量局外电解质时,反应离子的迁移数很小,电迁移传质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根据流体力学,电极界面附近液层的对流速度非常小,因此电极界面附近液层主要传质方式是扩散。
三种传质方式的传质速度可用各自的电流密度J 来表示。
2.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稳态扩散过程?实际稳态扩散过程的规律与理想稳态扩散过程有什么区别?答:当电极反应所消耗的反应粒子数和扩散补充来的反应粒子数相等,就可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即扩散速度与电极反应速度相平衡。
这时反应粒子在扩散层中各点的浓度分布不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而仅仅是距离的函数;扩散层的厚度不再变化;离子的浓度梯度是一个常数,这就是稳态扩散过程。
理想条件下,人为地把扩散区和对流区分开了,因此理想稳态扩散过程中,扩散层有确定的厚度;而实际情况下,扩散区与对流区是相互重叠、没有明显界限的,只能根据一定的理论来近似求得扩散层的厚度。
二者在扩散层内都是以扩散作用为主。
因此二者具有相似的扩散动力学规律,但推导实际情况下的稳态扩散动力学公式需要借用理想稳态扩散的动力学公式。
3. 旋转圆盘电极和旋转圆环圆盘电极有什么优点?它们在电化学测量中有什么重要用途?答:旋转圆盘电极和旋转圆环圆盘电极上各点的扩散层厚度是均匀的,因此电极表面各处的电流密度分布均匀。
这克服了平面电极表面受对流作用影响不均匀的缺点。
它们可以测量并分析极化曲线,研究反应中间产物的组成及其电极过程动力学规律。
4. 试比较扩散层、分散层和边界层的区别。
扩散层中有没有剩余电荷?答:根据扩散传质理论,紧靠电极表面附近,有一薄层,此层内存在反应粒子的浓度梯度,这层叫做扩散层;电极表面的荷电粒子由于热运动而倾向于均匀分布,从而使剩余电荷不可能完全紧贴着电极表面分布,而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形成所谓分散层;靠近电极表面附近的液流层叫做边界层,越接近电极表面,其液流流速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