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边塞诗高考练习及答案
- 格式:ppt
- 大小:182.50 KB
- 文档页数:14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附答案及解析)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一、边塞诗的特点常见意象: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惨烈悲壮的战役等景观;描写有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一、边塞诗的特点常见意象: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惨烈悲壮的战役等景观;描写有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楼兰、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轮台等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与战争有关的人;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乐器与乐曲。
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开阔。
内容及感情:①有报效国家的激情、建功立业的渴望;②有对帝王黩武的不满、有对残酷征战控诉;③有久戍边关的乡愁、无路请缨的怨恨。
总之,边塞诗词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但也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表达技巧:多用比喻、夸张、典故、渲染、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技巧。
二、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1)“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2)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2021高考江苏卷]读诗,做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雄浑壮阔、豪放洒脱的风格,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戍卒的艰辛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忠诚和对生命的热爱。
以下是一首边塞诗,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
【甲】塞上曲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乙】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小题1】(6分)请简要分析《塞上曲》中“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的意境。
【小题2】(6分)请结合诗句,分析《塞上曲》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
【小题3】(6分)请简要比较《塞上曲》和《塞下曲》两首诗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二、古诗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河东平阳人也。
其父单于,有宠于汉武帝。
霍去病少而善骑射,年十八,为侍中。
去病从上幸雍,上欲以霍去病为将,乃以匈奴降者口问去病。
去病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遂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
后数岁,元狩二年,以卫青为将军,出上谷;去病为轻车将军,出代;公孙贺为骑将军,出云中;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匈奴皆败走。
其明年,匈奴入雁门,杀略数千人。
上乃以卫青为将军,出雁门;去病为将军,出代;李广为将军,出右北平:匈奴皆败走。
其明年,匈奴入代,杀略千余人。
上乃以卫青为将军,出定襄;去病为将军,出代;郭昌为将军,出西河;赵信为将军,出北地:匈奴皆败走。
其明年,匈奴入朝那,杀略数百人。
上乃以卫青为将军,出云中;去病为将军,出代:匈奴悉走单于庭。
其明年,匈奴入朔方,杀略数百人。
上乃以卫青为将军,出朔方;去病为将军,出右北平:匈奴皆走,单于以众归北方。
【小题4】(6分)请翻译下列句子。
(1)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2)匈奴悉走单于庭。
【小题5】(6分)请简要分析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这句话体现的品质。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其一)【唐】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三)【唐】王维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注释】①擘(bò):张,分开。
①白羽:箭。
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
①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丰出产的美酒十分名贵,一斗酒价值十千钱。
“斗十千”使用了夸张手法,目的在于强调酒的名贵,表现了少年游侠的奢费。
B.少年游侠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便相聚买酒豪饮,这一场景将他们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鲜明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C.“偏坐金鞍”这一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少年游侠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面对强敌,他们毫不畏惧,潇洒自如。
D.(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技”“胆”“姿”“绩”等方面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
2.清代有人评价此组诗“摹写少年游侠,情景如画”。
请结合(一)(三)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摹写少年游侠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志士的爱国热情。
首句诗人直接说明了战争残酷,“照”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表现了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自”展现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
B.颔联中的“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诗人用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场面的庄严和隆重。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C.尾联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投身行伍战斗,表现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国家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从军北征》《塞上》含答案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4-15题。
从军北征〔唐〕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①。
碛②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塞上〔宋〕柳开鸣骹③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注】①《行路难》:乐府曲调名。
据《乐府解题》说,它的内容兼及“离别悲伤之意”。
②碛:沙漠。
这里指边关。
③骹(xiāo):响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诗第一句点明地域、季节、气候,有力地烘托了行军时的环境气氛,第二句中的“横笛遍吹”折射出征人的豪放心境。
B.李诗第三、四句中以“碛里”和“月中”两个词进一步渲染了征人行军时环境的苍凉,“一时回首”,更是意蕴无限。
C.柳诗第一、二句中,以“天静无风”渲染天空的辽阔宁静,似一幅画卷;“直上一千尺”的“鸣骹”则使这幅画变得灵动而强劲。
D.柳诗最后一句“尽提金勒向云看”,极写三百胡骑全神贯注、目不转睛的状态,可谓神来之笔,以动写静,具有一种雕塑美。
15.这两首边塞诗所使用的手法及其作用大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A15.①李诗通过对恶劣环境的描写和典故的运用,表现了“征人”行军途中的艰辛和思乡的愁绪。
②柳诗通过对射箭技艺的夸张描写和“向云看”的侧面烘托,突出了“胡儿”射箭技艺的精湛高超和性格的彪悍豪放。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豪放心境”说法错误,“横笛遍吹”折射出的应是征人思乡之情和悲壮的心境。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军北征》,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
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此处“横笛遍吹《行路难》”用典,没有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行路难”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思乡的心情。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二、【边塞诗常见术语等】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i、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而谷5)浑出的)、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
”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落梅花》、《关山月》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立功边塞”一、阅读下面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张判官赴河西王维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①,今思霍冠军。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注】①张征虏:指三国蜀国名将张飞。
刘备占领荆州后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为即将出塞的张判官写的送别诗,诗歌开篇写出了张判官的志向,他是为报国而出塞,把个人功名置之度外。
B.颔联连用“张征虏”“霍冠军”的典故,希望朋友能够像张飞和霍去病一样立功边塞,名垂青史。
C.王维的诗歌在描述景物时善于构图,颈联“连白雪”与“入黄云”纵横交织,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D.尾联的“慷慨”“高歌”,写作者送别友人时,虽然自身抱负难以实现,但对友人出塞充满了理解、支持和勉励之情。
2.本诗与《使至塞上》都是王维的作品,两诗的颈联都是对沙漠场景的描述。
两诗颈联对画面的描述有何异同?请结合两诗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①祖咏②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蓟门:在今北京西南,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②祖咏:开元十二年进士,因为性格不偶流俗,不被当朝重用。
③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
”④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缨: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的“惊”字指震惊、震撼,体现出了边防地带的豪壮景象带给诗人的深切感受。
B.首联呈现出当年燕昭王为招聘贤才所修筑的黄金台,这里有屯驻的营盘,笳鼓喧喧。
C.颈联描写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月光、火光交织成一片,表现出了塞上壮伟异常的景象。
D.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前六句写“望”之所见,尾联写“望”后之感,格调低沉、悲凉。
2014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附答案及解析)(6)2014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附答案及解析)(6) 文章来自:2014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一、边塞诗的特点常见意象: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惨烈悲壮的战役等景观;描写有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楼兰、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轮台等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与战争有关的人;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乐器与乐曲。
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开阔。
内容及感情:①有报效国家的激情、建功立业的渴望;②有对帝王黩武的不满、有对残酷征战控诉;③有久戍边关的乡愁、无路请缨的怨恨。
总之,边塞诗词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但也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表达技巧:多用比喻、夸张、典故、渲染、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技巧。
二、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1)“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2)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2004年高考江苏卷]读诗,做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文章来自:2014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一、边塞诗的特点常见意象: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惨烈悲壮的战役等景观;描写有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楼兰、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轮台等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与战争有关的人;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乐器与乐曲。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一、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二、边塞诗常见意象有哪些?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夸张比喻借代对比等修辞,烘托、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手法四、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①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②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③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④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⑤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⑥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⑦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⑧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五、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祖咏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释】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
②三边:泛指边疆。
危旌:高挂的旗帜。
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
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始一“望”一“惊”,是全诗结构的关节所在,望到的是眼中景,惊异的是心中情,写景抒情都由这一望一惊所生发,铸词之妙颇见功夫。
B.首联用视听结合的笔法,“燕台一去”是“一去燕台”的倒装,这既是律诗音韵的要求,同时以“燕台”起笔,增加了诗歌的气势。
“笳鼓喧喧”则从听觉侧写汉营军纪严整军威凛凛。
1、(04年江蘇卷)閱讀下麵一首唐代の邊塞詩,然後回答問題。
(6分)—邊塞詩征人怨柳中庸歲歲金河複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塚,萬裏黃河繞黑山。
(1)為什麼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
(2)詩題為“征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答案:16.①詩句中有金河、玉關、青塚、黃河、黑山等邊塞地名,寫了征人の戍邊生活。
②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怨氣候酷寒,怨景色單調。
2、(05年重慶卷)閱讀下麵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6分)—邊塞詩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1)“琵琶起舞換新聲”與“邊愁”是否矛盾?為什麼?(2)“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寫法上有何不同?這樣の寫法有什麼好處?答案:(1)不矛盾,這樣の對照寫法更能顯示出聽者深重の別情邊愁,這是任何歡樂の新曲都無法排遣の。
(2)前三句敘事抒情,後一句寫景。
以景作結,寓情於景;創造意境,含蓄無限。
3、(05年北京卷)閱讀下麵這首詞,完成①—③題(7分)--邊塞詩夜遊宮記夢寄師伯渾①陸遊雪曉清笳亂起,夢遊處、不知何地。
鐵騎無聲望似水。
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裏,漏聲斷、月斜窗紙。
自許封侯在萬裏,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注釋:①師伯渾,陸遊の友人。
(1)下列對詞句の理解,不正確の一項是(2分)A、“雪曉清笳亂起”句突出了邊地風光特色,也渲染了戰爭氣氛。
B、“想關河”中の“想”是“推測”、“猜想”の意思。
C、“雁門西,青海際”兩句,代指宋金對峙の前線地區。
D、“漏聲斷”中“斷”,是斷斷續續の意思。
(2)下列對這首詞の賞析,不正確の一項是(2分)A、“鐵騎無聲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繪了軍隊陣容の整肅與聲勢の浩大。
B、詞の上片寫夢境,下片寫夢醒後の情境和感想,銜接自然,結構緊湊。
C、“清笳亂起”和“鐵騎無聲”一動一靜,以動襯靜,手法巧妙。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边塞征戍题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张祜二十逐骠姚,分兵远戍辽。
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难下,生骑马未调。
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
【注】①骠姚:汉代武官名。
这里用来代指武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用铺陈手法对守边战士艰苦不同寻常的戍边生活给以了生动形象的描写。
B.颔联写军事行动开始是在大雪迷漫的夜晚,一直持续到寒风凛冽的早晨结束。
C.颈联下句写守边战士骑着的烈马还没驯服好,这说明军事行动来得异常突然。
D.本诗虽然没用想象,没用面面俱到的描写,但塑造的守边战士形象十分鲜明。
2.结合对全诗的理解,请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回中①作温庭筠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
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②别五侯。
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
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
[注]①回中:回中道。
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为丝绸之路中的一段。
②燕客悲歌:指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高渐离辞别时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事。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愁”字统摄全诗,后面对景物的描写无一“愁”字,却都围绕“愁”来表情达意。
B.颔联借典抒怀,诗人通过对“燕客悲歌”这一悲情场面的描写,抒发自己难以排解的愁绪。
C.全诗寓情于景,诗人有意识地只把边塞景物呈现出来,诗的意蕴留给读者自己遐想体味。
D.较之于温庭筠辞藻华丽、浓艳精致的“花间”词作,此诗语言清新爽利,意境含蓄深远。
4.《唐诗评选》评本诗为“纯净可诵”,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从情景角度对其“纯净”加以赏析。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李白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①,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②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注】①虎竹:兵符,分铜虎符和竹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
高考边塞诗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
2. 王昌龄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思念之情。
3.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了边塞的雪景。
4. 高适的《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描绘了边塞的苍凉。
5.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表现了边塞战争的紧张气氛。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首诗不是边塞诗?A.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B. 王昌龄的《出塞》C. 李白的《静夜思》D.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答案:C2.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王之涣B. 王昌龄C. 岑参D. 高适答案:A3.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王之涣B. 王昌龄C. 岑参D. 高适答案:B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答案:C5.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的“大散关”位于哪个省份?A. 甘肃B. 陕西C. 宁夏D. 新疆答案:B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边塞诗的特点。
答案: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描绘边疆风光、战争生活和将士情怀。
其特点包括: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色,如大漠、长河、雪山等;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英勇;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的向往。
2. 边塞诗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如何?答案:边塞诗在唐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边疆战争频繁,边塞诗因此应运而生。
许多著名诗人如王之涣、王昌龄、岑参等都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艺术才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边塞征战诗歌阅读答案1.望蓟门答(1)A【解析】首联中的“惊”并非“惊惧”,而是震惊、震撼。
诗人为边塞豪壮的景象而“惊”:汉营中笳鼓喧喧,震天动地;边塞万里的积雪、飘扬的旌旗等景色雄奇伟丽;虽然烽火连天,但是蓟门稳如磐石,异常雄壮。
这一切,让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他心潮翻涌。
另外,“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说法也不妥。
(2)写景的角度。
首联中“笳鼓喧喧”写出了军营的威风,颔联中写到闪着寒光的万里积雪、四方曙色中高高飘扬的旌旗,颔联中写到连天的烽火、气势宏伟的蓟城,所选意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
抒情的角度。
前三联通过写雄壮奇丽的景象,抒发了内心的“惊”,即震惊、震撼,壮怀激荡;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想要像终军一样主动请缨、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意境和情感赏析诗歌风格特色的能力。
写景角度:本题二、三联写景,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整幅画面壮丽辽阔,体现“壮健之气”。
情感角度: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最后一联借用典故,诗人渴望像终军一样,自动请缨,建功立业。
整首诗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体现“壮健之气”。
2.从军行答(1)D(“往返速如飞”表达的是将士们速战速决的从军之乐。
)(2)①乐在将士骁勇善战:霍去病、卫青两位将领亲袭敌虏,可谓雄姿英发,勇武过人;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亦是轩昂骠勇,军容壮盛。
②乐在装备弓强马壮:雕弓燥硬,强劲有力;征马健硕,纵横驰骋。
③乐在敌虏屈膝投降:敌军迫千汉军的强大威势,即便是贵族贤王也只得屈膝投降。
也乐在战事速决速胜:将士们痛快激战,往返如飞,战役胜得干脆利落。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3.戍卒伤春答(1)C(“让人精神振奋”错误,士卒们大都从南方而来,看到发芽的柳树南侧的枝条,禁不住想起故乡,应是感到烦恼和忧伤)(2)①抒发了戍卒在暮春时节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