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6.12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历史人教版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第一节:背景介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迅猛发展,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本节将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第二节: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进步1. 科学技术的突破:伏打电池的发明、电磁学的发展、汽车的问世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2. 高速通信的革新:电报的发明与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信息传递的时间,加速经济的运转。
第三节: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影响1. 钢铁与煤炭:钢铁与煤炭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引领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 机器制造与大规模生产:机器制造代替了手工业,大规模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3. 全球市场的形成:工业品的大规模生产导致商品需求增加,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形成了全球市场。
4. 制造业与科技创新: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的科技创新,如电力、化学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5. 城市化与社会变迁:以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环境、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迁。
第四节:重点发展国家的案例分析1. 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煤炭、铁矿石等资源丰富,充足的资金和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 美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机械制造业和化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工业强国。
3. 德国:政府扶持下,钢铁、化学等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成为欧洲重要的工业国。
第五节: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际影响1. 经济全球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 殖民主义的加剧:为了获取更多的原材料和市场,工业强国对其他地区进行了殖民和控制。
3. 社会结构的变迁: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的整体结构,促进了城市化和社会格局的重构。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以及国内外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应当意识到工业革命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长,也涉及到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教材题目:第二次工业革命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概念和内容及特点。
说明电作为新能源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及对世界的影响。
知道并了解本茨和莱特兄弟是世界著名的发明家。
能够列出本茨和莱特兄弟的主要发明,简述汽车和飞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分析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的文字、图片或者其他资源,展示电气时代的特征和科学家的贡献,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与学习,制作“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表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电气时代的来临对世界的深刻影响,感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
认识汽车和飞机的发明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和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能源领域的巨变,电的发明,汽车、飞机的发明。
教学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评价,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授课过程:1、导入新课:在第8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中,我们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
大家完成黑板表格中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学生完成表格)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主要能源是蒸汽,因此被称为“蒸汽时代”,动力机是蒸汽机,以它为动力的交通工具是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
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社会面貌。
在它发生后一百多年,世界再次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2、讲述新课:它包括第17课电气时代的来临、第18课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
大家先阅读P90“能源领域的巨变”、P92“每课一得”、P95“非凡的轮子和翅膀”这三个部分,根据课文完成表格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完成表格)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为能源,被称为电气时代,动力机为内燃机,交通工具是本茨发明的汽车、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为核心的革命。
电的广泛使用是它最大的特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PEP History II compulsory 2 lesson plan of the second industri al revolution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识方面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条件、成就(2)能力方面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著名论断的正确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垄断组织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培养学生科学地比较不同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字和图表等历史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和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差异性,掌握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培养学生掌握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的讲述,引导学生深刻体验科技改变生活和世界的过程,学习发明家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坚强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提升国家科技实力的历史责任感;从对世界市场的分析中,培养学生作为“世界人”应有的全局观念。
第二次工业革命【课程标准】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垄断组织的产生及影响【知识与能力】(1)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3)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4)从世界交流的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总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总结“电气时代”的科学成果直至今天仍然影响我们的事例,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2)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了解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
(3)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2)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大家想象下,我们穿越回19世纪中期,有哪些我们日常生活用的东西是当时没有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呢?【新课讲授】解释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工业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思考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参考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从政治保障、市场、技术、劳动力、资金原料等角度分析用表格展示出两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并进行对比用地图图片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处于领先的国家是:美国、德国【过度】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到底有哪些领域有重要大的突破和重要发明呢?思考:假设你是1902年美国博览会的策划者,你要设立几个展区,展出那些产品?用表格形式展示总结1.用填空和照片的形式展示电的广泛应用,得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用照片展示电力的主要发明。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识方面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条件、成就(2)能力方面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著名论断的正确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垄断组织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培养学生科学地比较不同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字和图表等历史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和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差异性,掌握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培养学生掌握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的讲述,引导学生深刻体验科技改变生活和世界的过程,学习发明家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坚强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提升国家科技实力的历史责任感;从对世界市场的分析中,培养学生作为“世界人”应有的全局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我们先从爱迪生说起。
师:有人问:“爱迪生先生,你是如何看待电的?”爱迪生自豪地回答:“今晚,美国总统正在我的灯下阅读,医院正在电灯的照亮下进行手术,全世界有数百万的人在电灯下读书和生活,这非常重要。
”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发明,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怎样的科技条件下发生的呢?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条件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条件师:数学:17世纪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 (高等数学的分支,研究极限等问题)物理:牛顿力学体系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化学:拉瓦锡的能量守恒定律道尔顿的原子论门捷列夫的化学周期律师:这幅图反映了19世纪科学家发现的另一个领域的自然科学成就。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复习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基础知识,并且联系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相关知识,由此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的知识体系拓展延伸,探讨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以翻转课堂形式,借助微课手段,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基本方法,在学生低阶能力形成的基础上助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次复习课,使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即“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历史”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感悟体验复习高中历史知识的规律和方法;锻炼学生会用大的视角俯瞰历史问题,拓宽思路;并且由单元复习为切入,使高一学生提前体验高三的专题重组复习过程,树立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必修2第二、第三单元的知识体系,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必修2第二、第三单元与必修1第四单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何深度融合构建历史学科知识网络。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必修1政治史的基础上,对高中历史教材的专题模块构建体系已基本适应,明确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实质即是一个小专题的学习,学会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单元知识复习的基本方法;并且我所教的班级学生也基本了解且会使用思维导图这一有利于构建单元知识体系的复习工具。
但是能否打破单元框架结构、打破教材界限,真正地将有联系的历史知识大厦建立起来,对学生来讲将是一个挑战。
【教学方式】问题导学、目标回归【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关联法学习(关联中外,关联经济、政治)、思维导图复习法【教学媒介设计】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微课视频、思维导图复习工具。
【教学流程】发现问题1、复习经济史第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分别构建单元体系2、寻找两个单元知识体系间的联系,联系重点体现在哪部分?3、是怎么联系的?生成新问题: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有何影响?解决问题1、思路:打破教材结构,联系必修一政治史第四单元知识,重新整合,围绕问题构建新的知识网络2、方式:学习小组合作构建导图并展示;教师微课点拨指导总结规律1、复习方法启示一:知识网络化、纵横天地间2、复习方法启示二:世界看中国、思辨学历史应用解题1、方式:当堂训练。
高一历史教案 2.4《第二次工业革命》 1(人教版必修2)高一历史教案2.4《第二次工业革命》1(人教版必修2)第八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建议要点: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并迅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难点:了解垄断组织出现的必然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同上一课一样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需要认识到,科学技术结合后,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
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各种因素基本形成,人类社会正在迅速走向现代化。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发展为第一生产力。
本课程的结构与上一节一致。
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可以采用实例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教科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获得自己的历史感悟。
教科书导言中介绍的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可以作为本课介绍的材料,这可以问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人对电灯时代的到来充满信心?通过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普遍掌握和接受,这个答案可以被引入新课程的教学中。
第一目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通过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本项目展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场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变革的基础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空前活跃,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
这些新的科技成果迅速而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第二次重大突破。
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
2、能力方面: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垄断组织形成的讲述,培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分析其异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运用举实例的方法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特点,采用比较的方法,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分析。
3、采用释义说明的讲解法对“垄断组织”这一概念进行解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与生产密切联系并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这一突出特点,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归纳分析垄断的形成、影响,认识到垄断组织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难点:垄断组织的形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方法1以奔驰和福特汽车为切入点,通过提问学生这两种汽车是哪个发明国家和发明者是谁,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等问题展开话题,得出最早出现的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从而进入课题的学习。
方法2通过想象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开着汽轮点着油灯的生活的情景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人晚上在明亮的灯光下,听着音乐,打着电话给远方的朋友送去问候的生活情景对比,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导入到新课中。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1、背景(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只有英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俄美德意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课标考纲】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课标)
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高考考纲)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会考)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的必然性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
运用情境教学法,联系学生身边事物,培养兴趣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
使用不同的史料,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全面分析解决问题。
图表结合法,更有立体感。
联系必修一的相关知识,站在全球的角度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资源】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二《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及教参。
《全球通史下册》自制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兴起条件
2、主要成就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2、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
3、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垄断组织形成
3、国际关系紧张
4、社会生活变化
5、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发明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3.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课铃响,我微笑着走进教室,看着学生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我开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家能告诉我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吗?”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
2.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好,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
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哪个时期呢?它的历史背景又是怎样的呢?”我通过PPT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科技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等。
3.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我们来看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这些发明有哪些?它们分别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我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如电力、石油、钢铁、汽车等,并分析这些发明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4.小组讨论学生们开始热烈讨论,我巡回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通过PPT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经济增长、城市化、工业化等。
6.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了解了它的历史背景、主要发明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激发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四、作业布置1.回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
2.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教学设计方案完成,我看着教案上的字迹,心中充满了期待。
明天,我将带着这份教案走进教室,与学生们一起探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世界。
1.学生参与度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1870年以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
本课主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重大科技成就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一目“人类迈人‘电气时代’”重点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同时也阐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科学研究成果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第二目“垄断组织的出现”、和第三目“世界市场的发展”,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世界市场的发展两个方面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此外,教材运用大量图片、文字说明等资料,既充实了教材内容,又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与知识性。
教学时,要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中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对垄断的评价。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以“启发一发现”教学法为主。
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互动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重点、难点作必要的阐释。
为使教学过程更具形象性,更有互动性,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图片、表格等形式来丰富课题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就本单元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2)对比英国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3)从世界交流的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1)总结“电气时代”的科学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我们的事例,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2)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
(3)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