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克氏病
- 格式:ppt
- 大小:3.20 MB
- 文档页数:24
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简称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所引起的鸡的一种传染病。
鸡群感染本病可使养鸡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淋巴细胞浸润和增生,在临床上表现为内脏型、神经型、眼型和皮肤型。
MD病毒(MDV)属于B群疱疹病毒,具有很强的细胞结合特性。
目前发现有三个血清型:MDV强毒及其致弱毒株为血清I型;无致病力的自然无毒株为血清Ⅱ型;用作MD疫苗的火鸡疱疹病毒传播途径病鸡或隐性感染鸡可以长期带毒排毒,它们的羽毛囊上皮细胞可复制具有感染力的完全病毒。
这种完全病毒对外界有极强的抵抗力。
病毒随皮屑和脱落的羽毛污染垫料、粪便、尘埃、空气等,并能在室温下存活4~6个月。
病毒通过空气经呼吸道感染。
健康鸡与病鸡直接与间接接触,也能受到感染。
症状马立克氏病可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
神经型:多见病鸡步态不稳、运动失调,然后出现一侧或双侧性的瘫痪,如翅膀下垂,腿不能站立,呈一腿向前而一腿向后姿势。
内脏型:急性发作时,几周内可见进行性消瘦、脱水、昏迷,直至死亡。
眼型:虹膜褪色,瞳孔边缘不规则(呈锯齿状)、瞳孔变大。
皮肤型:皮肤上有肿瘤。
眼观病变肉眼可见周围神经及神经丛的病变,如腰荐神经、坐骨神经、肾神经、前肠系膜神经及内脏大神经等。
受侵害神经呈灰色或淡黄色、水肿样、失去横纹,比正常粗2~3倍;往往单侧受害,可检查对称部位,加以区别。
肿瘤可出现在卵巢、肝、脾、心、肾、肺、腺胃、肠、胰腺等内脏器官以及肌肉、皮肤等。
内脏的肿瘤尤为多见。
肝脾肿瘤可能呈弥散性,也可是结节状或单一的肿瘤。
肿瘤为灰白色,坚实,切面平滑。
腺胃变得钝厚而坚实。
心肾的肿瘤可为多个结节状或单个呈灰白色,凸出于表面。
卵巢无正常的叶状外表,被分叶的肿瘤所代替或呈菜花样。
肌肉肿瘤在胸肌中较为常见。
诊断根据症状及病变可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琼扩等血清学试验,有条件者可进行病毒分离鉴定以确诊。
同时,该病在症状及可见的肿瘤病变方面应注意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进行鉴别诊断(见下表)。
马立克氏病一、概述: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以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形成淋巴肿瘤为特征。
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一般分为神经型(古典型)、急性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四种,有时可混合发生。
二、症状:本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一旦侵入易感鸡群,其感染率几乎可达100%。
本病发生与鸡年龄有关,年龄越轻,易感性越高,因此,1日龄雏鸡最易感。
本病多发于5~8周龄的鸡,发病高峰多在12~20周龄之间。
神经型: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共济失调。
特征症状是一肢或多肢麻痹或瘫痪,形成一腿伸向前方一腿伸向后方,翅膀麻痹下垂(俗称穿大褂)。
颈部麻痹致使头颈歪斜,嗉囊因麻痹而扩大(俗称大嗉子)。
剖检可见受害神经肿胀变粗,常发生于坐骨神经、颈部迷走神经、臂神经丛、腹腔神经丛和肠系膜神经丛,神经纤维横纹消失,呈灰白或黄白色。
内脏型:常侵害幼龄鸡,死亡率高。
剖检可见内脏器官有灰白色的淋巴细胞性肿瘤。
常见于性腺(尤其是卵巢),其次是肾、脾、心、肝、肺、胰、肠系膜、腺胃、肠道、肌肉等器官组织。
眼型:主要侵害虹膜,单侧或双眼发病,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可见虹膜增生退色,呈混浊的淡灰色(俗称灰眼或银眼)。
瞳孔收缩,边缘不整呈锯齿状。
皮肤型:以皮肤毛囊形成小结节或肿瘤为特征。
最初见于颈部及两翅皮肤,以后遍及全身皮肤。
三、解剖病变:病鸡的最常见病变是外周神经的病变,最常侵害腹腔神经丛,坐骨神经丛,臂神经和内脏大神经。
受侵的神经变大变粗,比正常的粗2~3 倍以上,黄白色或灰白色,横纹消失,因病变常侵害单侧,所以病变轻微时与对侧神经对比,是有助于诊断的。
内脏器官最常见的是卵巢,其次为肾、脾、肝、心、肺、胰脏、肠系膜、腺胃、肠道、肌肉等组织。
在上述组织中长出大小不等的肿瘤块,灰白色,质地坚硬而致密。
有时肿瘤于组织中弥漫性增长,整个器官变大,肿瘤组织色泽灰白,与原来组织色彩相间存在,成为大理石状斑纹。
马立克氏病名词解释
"马立克氏病"(Marburg disease)是指一种病毒性出血热,与埃博拉病毒属同属一家族的病毒引起。
这种病毒性出血热通常表现为急性发热、出血、器官功能损害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相关术语的解释:
1. 病毒性出血热: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疾病,其共同特点是引起出血症状,包括在皮肤、黏膜或其他器官内出现出血的倾向。
埃博拉病毒和马立克氏病毒都属于能引起病毒性出血热的病毒家族。
2. 埃博拉病毒:与马立克氏病毒有关的另一种病毒。
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疾病称为埃博拉病,与马立克氏病具有相似的症状,包括高热、出血、器官衰竭等。
3. 病毒家族:马立克氏病毒属于Filoviridae家族,这个家族包含一些能引起严重病毒性出血热的病毒。
4. 急性发热:突然发生的高热,是许多感染性疾病的典型症状之一。
5. 出血:病患可能在多个部位出现出血,包括皮肤、黏膜、内脏器官等。
这是病毒性出血热的一个主要特征。
6. 器官功能损害:病毒侵袭可能导致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损害,最终可能导致器官衰竭。
请注意,由于这些病毒引起的疾病属于高度传染性疾病,需要严格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治疗通常包括支持性疗法,因为目前尚无特定的抗病毒药物。
马立克氏病简介:马立克氏病是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病,其特征为外周神经淋巴样细胞浸润和增大,引起肢(翅)麻痹,以及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肿瘤病灶。
本病是一种世界性疾病,目前是危害养鸡业健康发展的三大主要疫病(马立克氏病、鸡新城疫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之一,引起鸡群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临床症状:据症状和病变发生的主要部位,本病在临床上分为四种类型:神经型(古典型)、内脏型(急性型)、眼型和皮肤型。
有时可以混合发生。
1.神经型主要侵害外周神经,侵害坐骨神经最为常见。
病鸡步态不稳,发生不完全麻痹,后期则完全麻痹,不能站立,蹲伏在地上,臂神经受侵害时则被侵侧翅膀下垂,呈一腿伸向前方另一腿伸向后方的特征性姿态;当侵害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时,病鸡发生头下垂或头颈歪斜;当迷走神经受侵时则可引起失声、嗉囊扩张以及呼吸困难;腹神经受侵时则常有腹泻症状。
2. 内脏型多呈急性暴发,常见于幼龄鸡群,开始以大批鸡精神委顿为主要特征,几天后部分病鸡出现共济失调,随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麻痹。
部分病鸡死前无特征临床症状,很多病鸡表现脱水、消瘦和昏迷。
3. 眼型出现于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或消失。
虹膜失去正常色素,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以至弥漫的灰白色。
瞳孔边缘不整齐,到严重阶段瞳孔只剩下一个针头大的小孔。
4. 皮肤型此型一般缺乏明显的临诊症状,往往在宰后拔毛时发现羽毛囊增大,形成淡白色小结节或瘤状物。
此种病变常见于大腿部、颈部及躯干背面生长粗大羽毛的部位。
解剖:神经病理变化多见于神经型,以受损害神经(常见于腰荐神经、坐骨神经)的横纹消失,变成灰色或黄色,或增粗、水肿,比正常的大2~3倍,有时更大,多侵害一侧神经,有时双侧神经均受侵害。
内脏型主要表现内脏多种器官出现肿瘤,肿瘤多呈结节性,为圆形或近似圆形,数量不一,大小不等,略突出于脏器表面,灰白色,切面呈脂肪样。
常侵害的脏器有肝脏、脾脏、性腺、肾脏、心脏、肺脏、腺胃、肌胃等。
马立克氏病【概述】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鸡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即肿瘤和神经麻痹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外周神经及多种组织器官的单核细胞浸润和肿瘤形成,病鸡消瘦、肢体麻痹或急性死亡。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感染鸡和火鸡。
日龄越小,易感性越高。
1日龄雏鸡比10日龄以上雏鸡的易感性高出几百倍,蛋鸡大多在2~5月龄发病。
鸡的性别、年龄、品种(遗传)与马立克氏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有关。
本病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
病鸡在其羽毛囊上皮细胞内复制病毒并可长期向外排毒,病毒随皮屑和脱落羽毛污染空气、饲料及周围环境,在较长时间内具有传染性。
通过孵化箱、育雏室和空气等经呼吸道传播。
本病不发生垂直传播。
发病率一般为5%~30%。
【临床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比较长,一般1月以上。
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10周龄开始出现症状,也有早至3~4周龄者。
产蛋鸡多在16~20周龄出现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四型。
(1)神经型主要侵害外周神经,最常见的是坐骨神经,病鸡运动失调,腿麻痹,不能行走,呈劈叉姿势,即一腿向前伸,一腿向后伸,病侧肌肉萎缩、爪弯曲。
臂神经受侵时病侧翅膀松弛无力、有时下垂,如穿“大褂”样。
当颈部神经受侵害时可见鸡脖倾斜向一侧或垂翅,均为不可逆性。
迷走神经受损时则嗉囊肿胀、呼吸困难、腹泻。
病程较长者则表现消瘦、贫血,体重极轻,羽毛蓬松、干燥、无光泽。
但病鸡精神一般良好。
(2)内脏型早期多不易发现,不像神经型那样明显,多数是在晚期才表现为急性发作。
病程初期,患鸡无明显症状。
病鸡逐渐精神萎靡,迅速消瘦,伏地,常缩颈蹲在墙角下。
病鸡瘦,羽毛蓬松而无光泽,脱水,鸡冠、皮肤发白,排绿色稀便。
部分鸡可见肢体麻痹,个别鸡可见呼吸困难。
很容易继发新城疫、大肠杆菌感染。
胸骨突出,有些腹部肿胀。
重者往往因肝破裂而突然死亡,鸡冠苍白,剖检可见肝极度肿大并因破裂而内出血。
肿瘤型发病、死亡比较集中,往往发病半个月左右死亡,呈急性暴发,而神经型在鸡群中拖延时间较长。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是一种由鸡传染性白血病病毒(MDV)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鸡。
这种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粪便、尿液和皮肤间的直接接触传播,使得鸡在感染后出现免疫抑制、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损害等症状。
及早诊断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对于遏制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及其特点,以便饲养管理人员对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及时应对。
一、临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病情表现也有所不同。
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1.急性型:鸡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不适,包括突然死亡、全身性麻痹、呼吸困难、肿胀的眼睛和湿性鼻涕等症状。
2.亚急性型:鸡病情发展相对缓慢,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食欲不振、死亡率增加以及恶性肿瘤的发生。
3.慢性型:鸡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长期携带病毒并逐渐发展为淋巴瘤或神经系统疾病。
以上症状仅为鸡马立克氏病可能表现出的一部分,而病毒对不同品种和年龄的鸡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饲养管理人员在发现鸡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对疾病做出进一步的诊断。
二、实验室检测1.病理学检测:经过病理解剖取得的组织标本可以通过镜下观察发现恶性淋巴瘤、神经系统病变以及其他病变组织,从而初步诊断鸡马立克氏病。
2.病毒学检测:采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鸡血液、粪便、鳞状上皮细胞进行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鸡传染性白血病病毒的存在,并判断感染程度。
3.免疫学检测: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可以检测鸡血清中对鸡传染性白血病病毒的抗体水平,从而判断鸡的免疫状态及感染状况。
以上实验室检测是目前对鸡马立克氏病进行诊断的主要方法,可通过综合应用来进行精准的疾病诊断。
饲养管理人员在采样操作时要注意卫生标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三、其他诊断方法1.疫情调查:通过对养殖场鸡群的疫情调查,如死亡情况、鸡群免疫状况以及疫苗接种情况等,对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鸡马立克氏病,又称为传染性胃肠炎病毒(CV)感染病,是一种由鸡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鸡、火鸡和鹌鹑的常见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饲养家禽中。
这种疾病会给家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该病进行及时诊断和控制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
一、临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典型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消化道症状:家禽感染鸡马立克氏病后,常出现呕吐、腹泻、厌食、消瘦等消化道症状。
患鸡马立克氏病的家禽还常常出现排便异常,如粪便稀薄、呈黄白色等。
2. 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感染家禽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呈现头部抬高、颈部后弯等神经系统症状。
3. 呼吸系统症状:少数鸡马立克氏病感染家禽会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咳嗽等。
二、病理学改变鸡马立克氏病感染家禽后,病理学改变也是该病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典型的病理学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感染鸡马立克氏病的家禽的胃肠道黏膜会出现充血、水肿等病理改变。
2. 肝脏病变:部分患病的家禽在病理学检查中可发现肝脏肿大、肝实质出血等表现。
3. 神经系统病变:严重感染的鸡马立克氏病家禽在病理学检查中可发现脑炎、脑膜炎等神经系统病变。
三、实验室诊断对鸡马立克氏病进行实验室检测,是确定病情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1. 病毒分离:通过将可疑样本接种入胚传染性嗜脂乳病毒细胞,观察细胞内的病毒是否能够复制和产生病变,从而实现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分离。
2. 血清学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等方法检测家禽血清中抗体水平,来确定鸡马立克氏病的感染情况。
3. PCR检测:利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通过扩增样本中的病毒核酸,来检测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存在。
四、病原学检测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原学检测主要是指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主要有:1. 病毒颗粒观察:在电镜下观察感染鸡马立克氏病的家禽的样本,如粪便、脑组织等,检测病毒颗粒的存在。
2023-11-06CATALOGUE目录•疾病概述•病原学•诊断方法•防治措施•案例分析和讨论•研究展望和未来发展趋势01疾病概述定义鹌鹑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鸟类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通常在鹌鹑中传播。
症状感染鹌鹑马立克氏病的鹌鹑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脱毛、贫血、失明和运动障碍等症状。
定义和症状感染鹌鹑马立克氏病的鹌鹑和带病毒的鹌鹑是主要的传染源。
传染源鹌鹑马立克氏病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鹌鹑或其排泄物传播。
传播途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危害鹌鹑马立克氏病对鹌鹑的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感染该病的鹌鹑生长发育受阻,生产性能下降,甚至导致死亡。
影响该病对鹌鹑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鹌鹑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危害和影响02病原学病毒类型和特征01鹌鹑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属于疱疹病毒科,是B亚群禽疱疹病毒的一种。
02MDV具有囊膜,核衣壳呈螺旋对称,直径约为100nm。
03MDV可在鹌鹑和鸡的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肿胀和溶解。
病毒的复制和传播MDV主要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和饲养用具等途径传播。
MDV感染鹌鹑后,可潜伏于鹌鹑的羽毛囊上皮细胞,当接触感染因子时,潜伏的病毒可重新活化并引发疾病。
MDV在鹌鹑体内复制过程包括吸附、侵入、脱衣壳、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病毒颗粒的组装和释放。
病毒的变异和进化MDV在复制过程中易发生变异,包括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缺失等。
病毒的变异导致病毒的毒力减弱或增强,甚至产生新的病毒株。
目前已经发现多种不同基因型的MDV,其中强毒力基因型对鹌鹑的致病性较强,弱毒力基因型对鹌鹑的致病性较弱。
03诊断方法临床诊断观察症状观察鹌鹑是否出现运动失调、翅膀下垂、颈部扭曲、身体消瘦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是马立克氏病的典型表现。
观察肿瘤检查鹌鹑的肿瘤情况,马立克氏病通常会导致鹌鹑身体各部位的肿瘤,包括内脏器官、皮肤和肌肉等。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鸡马立克氏病(简称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可怕传染病,该病毒主要感染家禽,尤其是鸡。
马立克氏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准确、早期的诊断对预防和控制马立克氏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及其相关技术,以便于饲养员和兽医能够及时有效地诊断和防治该疾病。
我们来了解一下马立克氏病的临床表现。
患有马立克氏病的鸡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厌食、蛋产量下降、呆滞、精神萎靡、发蓝、呼吸困难、腹泻、贫血、肿腹、饮水增加、黄疸等。
这些临床症状并不都同时出现,但一旦发现鸡出现上述症状的任何一种或几种,就有可能患有马立克氏病。
所以,在诊断马立克氏病时,兽医应该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马立克氏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马立克氏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几项:1. 病原学检测采用病毒分离培养技术,通过禽类细胞株诊断病毒,是马立克氏病诊断的一项重要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病毒的核酸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PCR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非常高,可以用来快速鉴定病毒。
2. 抗体检测在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中,抗体检测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可以通过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中和试验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并可用于对马立克氏病的暴发情况进行监测。
3. 组织学检测组织学检测是通过组织病理学的方法,对鸡的相关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在病毒感染后,鸡的组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如血管扩张、出血、淋巴细胞增加等,这些病变都可以通过组织学检测来进行诊断。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结合以上几项检测手段,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无论是采用病原学检测、抗体检测还是组织学检测,都需要通过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以保障诊断的准确性。
在饲养管理方面,饲养员还可以通过观察鸡舍环境、关注鸡的饮食情况和行为习惯等对鸡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
一旦发现有鸡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应及时向兽医进行报告,并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
2023-11-05contents •疾病概述•疾病病因•肉鸡马立克氏病的预防措施•治疗与控制措施•肉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建议•肉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案例分析目录01疾病概述肉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是一种由疱疹病毒引起的家禽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侵害鸡的神经系统、内脏器官和皮肤,导致肉鸡生长受阻、产蛋鸡产蛋量下降,甚至引发肿瘤和死亡。
疾病定义疾病类型与症状肉鸡马立克氏病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内脏型、神经型和皮肤型。
神经型:病鸡出现步态不稳、偏瘫、麻痹等症状,甚至出现翅膀或腿部麻痹。
内脏型:病鸡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常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皮肤型:病鸡出现皮肤肿瘤、脱毛、瘙痒等症状,影响鸡的生长发育。
疾病分布与传播肉鸡马立克氏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对养鸡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该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饲料和水源等间接传播。
病毒在鸡舍内可存活数月,因此鸡场一旦感染该疾病,很难彻底清除。
02疾病病因马立克氏病毒是高度传染性的病毒,主要侵害鸡的淋巴组织,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和内脏器官的淋巴细胞浸润。
马立克氏病毒可分为三个血清型,分别为MDV1、MDV2和MDV3,其中MDV1是引起肉鸡马立克氏病的主要病原。
病原特征1发病机理23马立克氏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感染鸡的呼吸道和消化道,进而侵入淋巴组织和内脏器官。
病毒在淋巴组织中增殖,导致淋巴细胞坏死、溶解,从而引起淋巴组织萎缩和淋巴细胞浸润。
病毒还可以侵入神经细胞,导致神经病变和运动障碍。
如鸡舍通风不良、湿度高、卫生条件差等,易导致病毒传播和感染。
饲养环境不良饲养管理不当疫苗接种不当如鸡群密度过大、应激因素过多、饲料营养不足等,易导致鸡群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如疫苗选择不当、接种时间不当、接种方法不当等,易导致免疫失败和感染。
03疾病诱因020103肉鸡马立克氏病的预防措施肉鸡应按照品种、日龄和体重进行合理分群,避免鸡群中个体差异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