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试题 语文含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464.59 KB
- 文档页数:11
济宁市2024届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
2024.0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表面上看,
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他的理
论主旨是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
创造性成就。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荀子认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列星随旋,日
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至于
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在《性恶》篇中,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
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
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个
很大的误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
成为圣人。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在《性恶》篇中,
荀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
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
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的本性是
善的;而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有智性。
沿着荀子的思路,势必要引导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够在道德上达到善呢?既然
人生来就有恶端,那善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荀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首先,荀子指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若没有在社会组织中的合作和互相支持,
人就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荀子认为,从个人生存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靠各种
行业的物品供养,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兼通各种技艺,一个人也不可能同时管理各种事物,所
以人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就会陷入困境。荀子还从人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的角度指出,人们
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制服其他动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
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由于这两种原因,人们需要社会组织。为了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需要有共同的行为准
则。这就是“礼”。儒家一般都重视礼,荀子则特别强调礼。“礼”是由何而来的呢?荀子
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
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就是说,先王制定礼(个人行
为准则)义(道德),就是为了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
荀子还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在这里,荀子指出人类社会各种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所爱的和所恨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假如有一个人喜欢征服别人,而
另一个人喜欢被征服,那么这两个人和睦共处便不成问题;或者人们所喜爱的东西十分丰富,
如同空气那么多,那也就不成问题;又或者人们在生活中隔得很远,互不相干,彼此之间的
问题也会简单得多。但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们必须在一起生活,又无法避免竞争,
于是对每个人的欲望都不能不加以节制。“礼”的作用就是规定应有的节制。有礼,才有道
德。遵“礼”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违“礼”而行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
荀子还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论证。他认为禽兽有父子,有雌雄,这是自然。在人类社会里,
有父子关系、夫妻关系,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这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类的精神成就。
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的
道德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于人的需要。
在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十分广泛,它可以指仪式、礼节,也可以指社会行为准则。
在上述有关荀子的论证中,“礼”更多的是指后者。这时,“礼”所起的是规范作用,在人
满足欲望时,对人的行为加以规范。而在用于礼节、礼仪时,“礼”有另一种作用,就是文
化教养,即净化人的情感,使它纯洁、典雅。在这一方面,荀子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的人性观对人性给予了很低的评价,但却比孟子的人性观更有文化哲学上的价值。
B.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禹那样的人,但他们观念的立足点其实并不相同。
C.在荀子看来,人类各方面的能力都无法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所以才需要联合起来。
D.荀子论证了人类道德的起源,即由于人类不同于禽兽,所以才需要道德和“礼”的约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述荀子人性主张而时时与孟子思想相参照,在优劣对比中使论点更鲜明。
B.文中引述观点时或摘取《荀子》原文,或仅转述文意,显出论据剪裁上的灵活。
C.文中时现举例论证,借助读者熟悉的生活现象,将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简易明了。
D.文章围绕荀子性恶论展开论述,既正本清源,又纠错指谬,思路明晰,层次井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强调人的地位,将人与天、地并列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并认为人的作用是运
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B.孟子认为,人只要充分发展“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成为圣人不仅要具有善的本性,
还要积极地行善、扬善、发展善。
C.“礼”是人类为了组织社会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因此
人必须遵“礼”而行,做有德之人。
D.既然“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是人类社会出现问题的根源,那么当物质满足人的需
要时,很多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荀子对人性看法的一项是(3分)
A.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C.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D.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5.孔子《论语·为政》中讲对百姓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齐之以礼”就是要用
“礼”来规范人民的行为。荀子更丰富完善了这一观点,请结合上文说明荀子是怎样阐释“礼”
的作用和意义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南渡记①
宗璞
莲秀二十五岁嫁到吕家,已经十五年了。十五年里,她的生活就是侍候老太爷。现在很
多亲友都往南边去了,留下的也各自闭门不出。除凌京尧来过一次,不见任何人出现。
天越来越热了。一天黄昏,老太爷在院中闲坐,忽听有人轻轻敲门,随即推门进来。“搬
到这里来了。”来人说。
“缪老爷,”莲秀大声在老人耳边说,“是缪老爷。”她很感动,到底人家心里惦记着
啊。一面扶老人,搬椅子,一面让人沏茶。
(1)缪东惠衣着还是那样清雅,态度还是那样从容。老人和他相识多年,许多见解不
同,人是极熟的。去年还为小娃②送药,现又来看望,心里高兴。相让坐下,谈笑风生。
渐渐说到时局,缪东惠叹道:“战事起了快一年了,简直看不出希望!去年上海失,南
京陷,现在武汉也吃紧了。只要是中国人,谁不中心如焚,五内俱结!可是大局已如此。现
在最重要的是让百姓生活安定,这一方面我是尽力而为。想想多少爱国志士,也是处处以百
姓为重。凡事从这方面考虑就通畅得多。”他素来口齿清楚,现在也是抑扬顿挫。
老人听出话中有话,于是带笑说:“我终日枯坐斗室,老病相缠,外头的事,知道很少。
有什么高见,便请直言。”
“如果我的话不合您的意思,也请务必考虑,为亿万生灵的利益考虑。”缪东惠诚恳地
说,“今年元旦成立了华北临时政府,半年来遭到不少反对,炸的烧的打枪的撒传单的都有。
据我看,这样的骚扰对百姓来说,只能是帮倒忙,只能使日本人更用高压手段。有人说,我
们是幸而亡国,不幸就要灭种啊!我看有道理。若有一个能使政安民和的政府,不让日本人
直接管事,老百姓少吃多少苦头!这样的政府必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才能立得起来,其实只要挂名即可,不用做什么事。尝读史书,每服冯道③为人。那样不顾毁誉,肯真为天下
苍生出力的,才是了不起!”
老人哈哈一笑说:“我无文才武略,怎比得古人!”停了片刻,用力看着东惠,“你的
逻辑很奇怪。(2)政安民和,是谁的天下?”他没有力气拍案而起,心里反觉平静,目光
又有些茫然。
“我是真为大局着想——如公不出,如苍生何?”缪东惠努力说出了这句话。
老人微笑,端起茶杯举了一举,意思是送客。他的手猛烈颤抖,茶水泼洒出来。莲秀忙
上前接过,看了客人一眼。缪东惠只好站起。老人也扶着莲秀站起,笑着说:“缪先生无艺
不精,何时又学了苏秦?这亡国救民之论,还请别处发表。”
缪东惠无奈,躬身告辞。
莲秀送客回来,原以为老人会发脾气,把缪某大骂一通,却见老人在里屋安静地靠在床
上,把玩着那柄龙吞虎靠镌镂云霞的宝剑,似乎已忘记有谁来过,把剑一举,说:“可怜这
剑,只挂在墙上。”(3)“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④”老人惨然一笑。
……
不觉又过了半月。一天傍晚,夕阳晕红已退,满院蝉鸣。忽有杂乱的脚步声,走进三个
中国人,三个趾高气扬的中国人。那为首的板着脸对吕老人说:“我们是江市长派来的,请
老先生出任维持会委员。”说着递过一张大红聘书,约有一尺半长,烫金字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