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上的名人——萧友梅
- 格式:ppt
- 大小:214.50 KB
- 文档页数:11
为振兴中华的音乐而献身的人——音乐家、教育家萧友梅的爱国故事先讲一个惊险的故事:辛亥革命的前夕,在日本东京,忽然来了一大批清朝反动政府派出的特务,他们对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进行了大搜查。
原来,他们得到了一个可靠的情报,说是大革命家孙中山很可能藏在日本东京。
非凡可能藏在中国留学生的住所里。
因此,他们几乎搜遍了所有的中国留学生的住所。
而凑巧,孙中山先生确实是藏在中国留学生的住所里。
你们说这事儿惊险不惊险?然而,孙中山先生却安然地度过了这次危险。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奇迹呢?原来,这批特务只对一名留学生没有搜查,因为他平时连一句话都不多说,一天到晚就是象着了迷那样地学音乐,除了唱歌就是弹琴,简直是个书呆子,特务根本不把这样一个“两耳不问窗外事”的人放在心上,因此从他门前路过时,连他的住所都不看一眼。
他们万万投有想到,他们日夜追捕的孙中山偏偏藏在这个“书呆子”的卧室里。
这个保护孙中山的中国留学生名叫萧友梅。
别看他整天扑在音乐中,心却是向着祖国的。
1905年孙中山组织“中国同盟会”时,萧友梅是第一批会员中的一个。
孙中山一到东京就找萧友梅。
萧友梅还做过孙中山的秘密联络员呢!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萧友梅爱国主义热情不断高涨。
当他回到祖国时,就立志要为中国的音乐事业作贡献。
1993年的一天,绿树成荫的北京大学的宽广校园里,人来人往,互相传递着令人兴奋的消息,说是今天晚上要开音乐会。
成群结队的男女学生,拄着手杖的老教授,都往北大第三院的大礼堂走去。
三三两两的人们边走边议洛“听说今晚要演奏贝多芬的交响乐。
”“是哪个国家来的乐队?”“是咱们北大音乐传习所的乐队。
”“哦?指挥是谁?”“听说就是那位从德国留学回来的萧友梅博士。
”“好啊,中国人指挥中国乐队演奏西洋交响乐,这在中国可是件开天辟地的新鲜事儿。
快走,听听去!”音乐会还没有开始,大礼堂里早巳坐满了人,会场灯光不太亮,台上挂的是煤气灯。
节目单上印着演出的顺序、全体乐队队员的名字和乐曲说明。
中国近代音乐家●萧友梅:1884~1940年,(字思鹤,又名雪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音乐理论家、作曲家——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成就:萧友梅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他致力于教学和办学,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北京大学音乐专习所、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乐院,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撰写了大量的音乐理论文章,多部音乐教科书,影响较大的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和声学纲要》《和声学》《普通乐学》,著述有《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等,对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起了积极作用。
创作作品:萧友梅的音乐创作主要为描写自然景色、学校生活的抒情歌曲,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美感教育,歌曲都配有钢琴伴奏。
创作歌曲90多首,部分歌曲风格接近群众性的进行曲有《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国民革命歌》等。
三部合唱有《新雪》、《问》、《晚歌》、《南飞之雁语》等。
器乐作品有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弦乐四重奏《夜曲》《小夜曲》;大提琴曲《秋思》。
合唱曲《別校辞》(女生合唱),大型声乐套曲《春江花月夜》;理论著作《旧乐沿革》(是我国第一部在高等专业音乐院校使用的中国音乐史教材)。
●黎锦晖:1891~1967年,(湖南湘潭人)艺术家、儿童歌舞音乐作家——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我国流行音乐的鼻祖创作作品: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部儿童歌舞表演曲,较著名的儿童歌舞剧有《麻雀与小孩》(这是黎锦晖创作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葡萄仙子》、《月明之夜》、《长恨歌》、《最后的胜利》、《小小画家》(黎锦晖最成功的一部儿童歌舞剧)、等,儿童歌舞表演曲中《可怜的秋香》、《神仙妹妹》、《好朋友来了》、《寒衣曲》、《欢乐歌》、《谁和我玩》等影响最大。
简析萧友梅中西音乐比较观的功与过萧友梅先生,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新型专业音乐教育、新型专业音乐创作的奠基人及新音乐批评的开拓者之一,他的许多批评观念与批评话语都在当时及其以后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基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某些理论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笔者从萧友梅中西比较观的角度出发,对萧友梅的功与过进行分析。
一、萧友梅简介萧友梅,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
字思鹤,又名雪明,1884年1月7日生于广东香山,1940年12月31日卒于上海。
萧友梅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的创始人之一。
萧友梅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他被人们称为是中国近现代音乐之父、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保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先驱、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他在继承了学堂乐歌以来的新音乐传统的基础上, 在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的音乐理论体系方面迈出巨大步伐并取得过较大成就者之一。
他的许多批评理论及其观念已经具有较深的学术水准和专业造诣。
他既是一位中国新型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也是新音乐创作的奠基人之一, 又是新音乐批评的创始人之一。
1二、中西音乐比较观--中国落后说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特定的时代环境,造就了萧友梅成为我国新音乐先驱之一,对我国现代专业音乐起到了开天辟地的作用。
他的中西音乐比较观正是形成于这个时期,并贯穿于他的整个音乐教育、创作、研究的实践中,对当时甚至今天的音乐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西音乐观占据了萧友梅思想的核心地位,探讨和研究萧友梅的中西音乐观,对于我们了解萧友梅以及他的思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萧友梅对中国音乐所做的贡献,以及如何认知和把握有关中国的音乐体系,这对于中国音乐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因为,为准确地认识、评价萧友梅,更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就不能不研究萧友梅的中西音乐观。
曾在日本、德国学习音乐的经验,对于萧友梅的音乐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近代作曲家肖友梅歌曲
肖友梅(1884-192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其中《问》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歌曲”。
肖友梅的音乐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他通过音乐创作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他卓越的音乐才华和艺术追求。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肖友梅相关文献资料获取更多信息。
伟大的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先行者――萧友梅、致力于音乐教育的学习萧友梅 1901 年在广州时敏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在东京 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学习钢琴与声乐, 1904 至 1909 年一直在 东京音乐学校注册学习, 1906 年期间在东京帝国大学部学习教 育。
1912年,萧友梅赴德国留学,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教育学之余,同时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专修音乐理论。
1913 年又到德国莱 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
1916 年,萧友梅向莱比锡大学提 交博士论文《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
这是近代第一部专门研究中国古代乐器、 乐队史的专著, 其中不但指 出了中国音乐文化在近代以来发展缓慢和滞后的根本原因, 也提出发展音乐最为重要的方面:音乐教育和音乐人才的培养。
并取得博士学位后于 1920 年回国。
二、为我国音乐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针对不少音乐学校忽视音乐教学, 教学课时的情况, 他提出要修订中小学校音乐课程标准, 学时间,并且订立音乐教育视察制度。
其次,加强音乐教育的建设,萧友梅痛感我国中小学校长期以来无适用教材, 他便一面积 极的倡议重编音乐教科书, 一面身体力行编撰了多部供普通初级 中学使用的乐理、唱歌、钢琴、风琴教材。
同时,他还利用自己同时 在基础的音乐教育上, 萧友梅有着自己明确的主张,首先要任意减少 增加教的社会影响力,为使青少年学生得到更多更好的音乐教育发挥自己的力量。
继萧友梅之后,更多的音乐教育家加入到创编音乐教材行列中,终于改变了中国教育完全依赖外国教材,和以外国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尴尬局面。
在萧友梅的音乐教育实践中,倡导和创建中国近代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无疑占有首屈一指的位置。
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是1927年11月在上海创办了第一所高等的音乐学府一上海国立音乐院。
它的建立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无高等音乐学府的历史,对20 世纪华人的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更为全国各类音乐机构输送了富有活力的新鲜血液,为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继人才,由此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大师剪影22萧友梅: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奠基人■ 李定国学贯中西、治学严谨又办校有方的萧友梅博士,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早年,他在蔡元培先生主政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京大学所属“音乐传习所”执教,后来又在蔡元培的倡议下,实际一手创办了上海国立音乐学院。
上海国立音专的成立有着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就此,中国开启了系统性音乐教育的新篇章。
中国近现代音乐就此发端、进展、薪火相传。
在中国百年音乐的进程中,迄今为止所涌现的几代著名音乐家,几乎都与上海国立音专有着深厚的渊源。
这其中,除了蔡元培的正确决策,萧友梅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居功至伟。
居提出想学习音乐的愿望,从而也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然而也正是青少年时代每天耳濡目染的音乐熏陶,使萧友梅萌发了学习音乐、走音乐之路的初心。
1900年,16岁的萧友梅只身考入广州最早的西式学校——时敏学堂。
在学校里,曾饱读中国传统史书的萧友梅不仅要学习历史、地理、算术等原本私塾没有的新科目,还要接受图画、唱歌和体操等新式教育。
其中,萧友梅最爱唱歌,虽然这些“学堂乐歌”都是模仿日本的样式,但对当时没有音乐教育的中国而言,还是相当进步的。
因为热爱音乐,萧友梅两年后东渡日本,自费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学习,同时还在东京音乐学校兼学钢琴和声乐。
那时,萧友梅的暂居地没有钢琴,他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能在学校琴房里多练琴,常常错过了学校的就餐时间,从而只能以面包和牛奶充饥。
正因为萧友梅的这种认真执着的学习态度,他的钢琴技艺很快便突飞猛进。
留日期间,萧友梅撰写了他最早的音乐理论文章《音乐概说》,在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杂志《学报》上连载,这篇论文也标志着萧友梅试图系统地理解音乐的开始。
除了学业和音乐上令人刮目相看的长进外,萧友梅还积极参加了当时由孙中山领导的在东京组织的革命政党——中国革命同盟会的活动。
萧、孙两家是香山同乡,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到澳门行医时,两家又是邻居,因此彼此交往甚密。
萧友梅名词解释(一)萧友梅(Xiao Youmei)- 中国著名作曲家萧友梅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资深创作者,以其深厚的音乐造诣和优秀的音乐作品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与萧友梅相关的一些名词及其解释:1. 音乐作曲家(Composer)音乐作曲家是指创作音乐作品、曲调和音乐素材的人。
萧友梅以其多产的作曲才华而被誉为中国的一代音乐作曲家。
2. 雷峰塔(Leifeng Pagoda)雷峰塔是位于中国杭州西湖的一座古塔,萧友梅以雷峰塔为题材创作了交响乐《雷峰塔》。
这部作品以激昂磅礴的音乐描绘了雷峰塔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萧友梅精湛的作曲技巧。
3. 经典音乐(Classical Music)经典音乐是指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的作品和流派,萧友梅在创作中融入了许多经典音乐的元素,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4. 京剧(Peking Opera)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萧友梅创作的音乐剧《天女散花》中运用了京剧的音乐形式和唱腔,使其音乐更具中国特色。
5. 独奏曲(Solo Piece)独奏曲是指只有一位乐器演奏的音乐作品,萧友梅创作了许多钢琴独奏曲,如《秋天的童话》和《阳光的旋律》,展现了她卓越的钢琴演奏和作曲技巧。
6. 古典主义(Classicism)古典主义是音乐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萧友梅的音乐作品中常常能感受到古典主义的影响,她善于运用对位法和精确的形式结构来创作出优美的旋律。
7. 西湖(West Lake)西湖是中国杭州市的一个著名景点,萧友梅以西湖的美丽风景为灵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如《西湖之恋》和《倒影》。
以上是与中国作曲家萧友梅相关的一些名词及其解释。
她的音乐作品不仅展现了她的独特创作风格,而且丰富了中国音乐的文化内涵,为人们带来了美妙的音乐享受。
萧友梅及其对音乐的贡献摘要:萧友梅被誉为近代音乐教育宗师。
他参加创立了北京大学音乐教研所,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等我国早期音乐院校的建立。
还编写了很多音乐教育的书籍,是第一个向外国介绍中国音乐的音乐家。
萧友梅是我国第一位出国学习音乐的留学生;是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的创办者; 是我国第一个专业音乐创作者。
萧友梅是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音乐理论研究的探索者。
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论述萧友梅的一生,第一部分是对其生平的介绍,由此萧友梅从出生到逝世的主要经历便可一目了然;第二部分是论述其音乐创作,这部分又分为三个方面(音乐教材、论著;声乐创作;器乐创作),这部分做了重点论述,这些足以证明他是音乐理论研究的探索者和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第三部分是阐述萧友梅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从萧友梅的教育及贡献、教育思想、爱国表现来体现他是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
关键词萧友梅音乐创作音乐教育贡献XIAO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musicAbstract:XIAO known as the master of modern music education. He participated in music teaching and research found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Shanghai National Music Institute and other institution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arly Music. Also prepared a number of books on music education, is the first foreign introduce Chinese music to the musicians. XIAO is our first music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is China's first professional School of Music founder; is China's first professional musical talents. XIAO is a professional music education in our founder, pioneer of the professional music, music theory study of explorers.This paper discusses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XiaoYouMei life of his life is introduced, which XiaoYouMei from birth to death can be clear at a glance of the main experience,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usic creation, this part and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music teaching, works; vocal music creation; the creation), a key, the music is proof enough of his theory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music creative explorer of pioneer, The third part is expounded in music education XiaoYouMei contribution, mainly from the education and XiaoYouMei education thought, contribution, to reflect his patriotic music education is the founder.Key words: Xiao Youmei Music composition Music education Contribution引言他创办了中国近现代第一个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科。
论萧友梅声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萧友梅(1918-1968)是中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和作曲家,她的声乐作品具有独特的创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风格多样
萧友梅的声乐作品风格多样,涵盖了中西方音乐,包括歌曲、合唱、室内乐、管弦乐等多种形式。
她的音乐作品既有西方音乐的精致和严谨,又有中国音乐的古朴和含蓄,展现了她在音乐创作上的多元化思考和创新精神。
二、注重人声与乐器的和谐
萧友梅的声乐作品注重人声与乐器的和谐,她善于运用不同的乐器和声部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氛围。
她的作品中,人声和乐器之间的互动和呼应非常自然,既突出了歌唱家的个性,又展现了乐器的特色,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三、注重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萧友梅的声乐作品注重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她善于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融入到音乐中,创作出了许多富有诗意的歌曲。
她的作品中,音乐与诗歌的结合非常紧密,既体现了诗歌的意境,又表现了音乐的魅力,使作品更加深刻和感人。
四、注重声乐教育
萧友梅的声乐作品注重声乐教育,她的作品中融入了她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和对声乐技巧的深入研究。
她的作品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教育性,对声乐教育和声乐技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萧友梅的声乐作品具有多样化的音乐风格、注重人声与乐器的和谐、注重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和注重声乐教育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她的作品在音乐界和声乐教育界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萧友梅中国音乐教育的奠基人
萧友梅,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他于 1895 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早年赴日本学习音乐,回国后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创办了国立音乐院 (今上海音乐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萧友梅的音乐生涯始于他在日本留学期间。
他在日本学习了钢琴、小提琴、和声、作曲等音乐课程,并师从日本音乐大师柳川春树。
在学习期间,他深感中国音乐教育的落后,决定回国后要为祖国的音乐事业做出贡献。
1927 年,萧友梅回国后,立即开始了他的音乐教育事业。
他在
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音乐学院,也是中国音乐教育的里程碑。
他在学院里担任作曲教授,同时还担任了首任院长的职务。
在国立音乐院的创办过程中,萧友梅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使得国立音乐院成为了中国音乐教育的重要基地。
萧友梅对中国音乐事业的贡献还不止于此。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
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这些作品对于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他还提出了“音乐民族化”的理论,主张中国音乐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一理论对于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萧友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对于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要:萧友梅是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音乐教育实践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萧友梅音乐教育实践的探讨,分析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对后世音乐教育的影响,以期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引言萧友梅(1884-1942),原名锡圭,字友梅,江苏常州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
他曾任教于北京大学、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
萧友梅的音乐教育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萧友梅音乐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1.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萧友梅认为,音乐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审美和人文素养。
他主张将音乐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2. 民族化的教育理念萧友梅强调音乐教育要注重民族化,他认为我国音乐教育应该立足于本民族的音乐传统,挖掘民族音乐资源,弘扬民族音乐精神。
他主张在教学中,既要学习西方音乐,又要深入研究我国民族音乐,将二者有机结合。
3. 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萧友梅主张音乐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快乐和成长。
三、萧友梅音乐教育实践的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萧友梅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操作。
他提倡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合唱、乐队等,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萧友梅主张在教学中,既要学习西方音乐,又要深入研究我国民族音乐。
他提倡将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两种音乐文化的差异,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3. 个性化教学萧友梅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萧友梅的贡献。
答:萧友梅早年曾留学日本学习教育学和音乐,后又赴德国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及哲学和教育学。
并以《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一文获莱比锡博士学位。
回国后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
1.他曾参加组建我国早期的几所音乐教育机构。
如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
2.除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和负责大量行政事务外,还组织演出、编写讲义、进行创作。
他是我国较早掌握西洋现代作曲理论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各种体载的作品。
代表作有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合唱《春江花月夜》、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等。
他创作的《卿云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3.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
1929年奉命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任校长。
此后几十年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办好学校上。
①为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不遗余力在上海罗致一批具有较高音乐造诣和丰富音乐教学经验的中外音乐家聘为音专的教师,如查哈罗夫、黄自、朱英、青主等等。
②在教学管理方面,音专基本采用了西欧专业音乐教育较为发达国家单科音乐大学的体制,同时又结合中国实际,分设了本科、师范班、高中班、选科班等,并按专业分设理论作曲、键盘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国乐各组。
萧友梅所做的一切,使国立音专成为了当时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
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
1. 论述明清戏曲发展中代表性的声腔和剧种。
答:明清戏曲继宋元杂剧、南戏之后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众多的剧种和声腔,最具代表性的有海盐、弋阳、余姚、昆山、梆子、皮黄诸腔。
其中前四者产生于明代,后两者产生于清代。
这些声腔的兴起,极大地繁荣了当时戏曲音乐舞台,使明清戏曲继宋元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
海盐腔是产生于浙江海盐的明代戏曲声腔,明中叶曾盛极一时。
弋阳腔是元末形成于江西弋阳,又称弋腔、高腔,明清时广泛流传,遍及北京、南京、安徽、湖南、福建、两广、贵州、云南等地,在一段时期里和海盐腔并驾齐驱,各霸一方。
中国音乐理论家萧友梅生平简介萧友梅,字思鹤,又字雪明,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音乐理论家萧友梅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萧友梅简介1884年,萧友梅出生于广东的香山,父亲是前清的秀才,五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移居到了澳门。
在陈子褒创办的灌根草堂中学习。
孙中山也是广东香山人,孙家和萧家原是相熟的世家,所以孙中山和萧友梅从小就相熟,后来还是同盟会的革命同志,也算是缘分匪浅。
之后萧友梅还到了时敏学堂学习,之后作为该校的第一批毕业生,随着校长去了日本留学。
萧友梅先是在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学习,在1904年的时候在东京音乐学院开始学习音乐。
次年,孙中山等人成立了同盟会,一年后经过孙中山的介绍,萧友梅也加入了同盟会。
1912,萧友梅被公派到德国的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
回归后,受聘到北大任教。
之后萧友梅多年本作,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1922年全国实行新学制的时候,规定音乐为小学的必修课。
后遵从杨铨献身的遗嘱,萧友梅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业高澄音乐学府,是为国立音乐袁,也就是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了。
抗战爆发之后,音乐学院的新校舍遭到了敌军的轰炸,但是教学却从未停止。
后来萧友梅因为积劳成疾,而且早年患有肺结核,所以病机交加,在上海的体仁医院去世吗,终年五十六岁,这就是萧友梅简介。
萧友梅轶事萧友梅先生一生都立志于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关于萧友梅轶事,也都是和音乐有关。
也有人曾传下过萧友梅在办学期间的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
这个萧友梅轶事就是萧友梅先生为创力、海国立音乐院,提高我国钢琴演奏教学水平而三次聘请国际上著名的钢琴家鲍里斯·查哈罗夫的故事了。
鲍里斯·查哈罗夫曾经在俄国的在圣彼得堡音乐院当了七年的音乐教授,之后后随妻子,著名小提琴家西西里·汉逊到世界各地去巡回演出。
萧友梅: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是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被称为“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宗师”。
1912年赴德国学习音乐,并通过《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一文获得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个在外国学习西洋音乐的留学生,对“五四”时期音乐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1、音乐教育(1)曾参加组建了我国早期的几所音乐教育机构,如北大音乐传习所等,除了担任教学和负责大量行政事务外,还组织演出、编写讲义、进行创作,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1929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任校长,这是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2)重视教学,特别是对师生的课外艺术实践,为保证教学质量,萧友梅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在较短时间内在北京、上海聘请了一批具有较高音乐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外优秀音乐家到学校任教。
(3)教学管理方面,西欧专业音乐教育较为发达的单科音乐大学的体制,同时又根据中国国情,除设立传授西方作曲理论及表演艺术的各学科组之外,还增设传授我国民族乐器演奏技术的国乐组,确立了比较合理的教学体制与课程设置,使国立音专成为了当时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具有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2、音乐创作作为一位作曲家,他的大部分作品写于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工作时期,集中于声乐、器乐的创作。
声乐:(1)爱国题裁:《卿云歌》,这首歌曲于1921年经当时的国会正式通过为“中华民国国歌”;《五四纪念爱国歌》《华夏歌》《民本歌》《国民革命歌》都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爱国立场和民主思想。
(2)学校歌曲:大都收录在三本歌曲集里《今乐初集》、《新歌初集》、《新学制唱歌教科书》中,如《问》(易伟斋词)当时最具有影响的代表作;《南飞之雁语》(易伟斋词)。
(3)两部开创性、探索性的大型合唱:合唱套曲《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词)、女声合唱《别校辞》(易伟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