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听课记录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
- 格式:doc
- 大小:21.51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课堂实录、导入设计、课本剧和同步练习【说明】本资源有教案(2个)、课堂实录(3个)、导入设计(6种)、课本剧(1个)、同步练习(1个)。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一【教学目标】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运用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4.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2.了解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学习他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教学设想】1.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
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模式。
3.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面对大自然可以细心聆听到什么?(生答:如潺潺的水声、清脆的鸟鸣、呼呼的风声……)(师归纳:声音是那样的奇妙动听)假如有一天你突然失去了听觉,你将如何面对这事情:下面我们同桌两人做一个小实验:(一个捂住自己的双耳,一个大声给提几个问题,然后两人交换做法。
共同体会没有声音的感受。
)(让学生交流感受。
师归纳总结:进一步理解了残疾人的痛苦,作为一个正常的健康人是多么幸福!)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去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一下耳聋后的他是如何面对生活,如何面对自己的事业的?2.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
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的开掘,同时,又注意人物和故事的生动性,有较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语言简洁优美。
3.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和弥撒曲两部等。
七年级语文下《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堂实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堂实录同学们,在维也纳中央公墓中长眠着这样一位音乐家,他的墓碑上镌刻着一只振翅欲飞的金色蝴蝶,但却被一条毒蛇团团围住。
蝴蝶,象征着渴望自由飞翔的贝多芬,毒蛇,则象征着缠绕他一生的病魔。
贝多芬二十六岁开始耳聋,但他却在这没有一点声响的世界中写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乐章。
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物在生活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家去拜访他。
(板书:音乐巨人贝多芬)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仍略显紧张)师:以我们中国人的礼节,初次拜访的时候两手空空可不好,我们得给他“提”点什么去。
提什么呢?生:(面面相觑)师:提点问题吧。
生:(笑)师: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做了预习,下面就请各组的组长把你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生1:我有一个问题,是根据题目来的,题目叫《音乐巨人贝多芬》,应该是说他在音乐方面的成就,但却好像是些他在无声世界里的彷徨,为什么要这样写,我感到疑惑。
生2:贝多芬为什么不让保姆干活,也不让保姆整理房间?生2:最后一段写到,“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内写出的音乐!”我对这一段感到特别不理解。
生3:我在阅读了课文之后,我知道了贝多芬在客人来访之前和来访之后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所以我想问,究竟是什么让他的态度有如此大的变化?生4:贝多芬现在已经功成名就,为什么他还要像年轻的时候一样孜孜不倦地创作乐章呢?生5:文中有这样一句,“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这里为什么说,他有永恒为伴呢?生6:“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师:同学们问得真好,有的问题问得很有深度,有的连提问的语言都那么优美。
老师把大家的问题总结一下,有三类,一类是“他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生活乱糟糟,为什么对客人先冷后热;还有救是“他为什么这么说?”对贝多芬的语言不是很理解。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堂实录留坝中学董安慧贝多芬大家都很熟悉吧,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大家注意作者为他添加了一个修饰语“巨人”,请大家默读课文体会作者这样称呼他的原因。
师:好,大家可从这两个方面回答:第一成就,第二榜样。
生:他是个英雄,敢于和挫折作斗争。
是我们的榜样。
师:好,他可扼住命运的咽喉。
生:他创造了美妙的音乐。
是个音乐天才。
师:对,他在音乐界是个奇迹。
所以,罗曼.·罗兰说“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 不再怨天尤人,并且坚定自己的信仰。
”请大家默读课文感知巨人的形象。
完成下列思考:1.勾画贝多芬的外貌描写。
2.用“从-----中,读出一个--------的贝多芬”概括他的性格。
(可用书中的话,亦可自己概括)3.你是来访者,你最想拍摄他的什么部位?生1:穿着随便。
生2:不修边幅。
生3:“悲剧”----不妥协、抗争师:很好,请大家朗读“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这一段。
师:由此可见他外表的平凡,但他的内心是深邃的。
师:那么,如果你是摄影爱好者,你最想拍摄哪个部位?生1:眼睛生2:双手师:言为心声,让我们一起走进巨人的心声,聆听巨人的心声。
速读课文,关注课文10—27自然段,假若你是来访者,你最想录下贝多芬的哪句话,从这句话中你听出了怎样的心声?生:“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一个厌世者师:“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是啊,他痛苦,他残疾,却创造了音乐的奇迹。
但和世人难以相融。
所以,“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可见一株树都这样好好活着,何况人了?有言曰: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
绿着生,绿着死。
那么,人该厌世吗?生:“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可见执着、刚毅。
师:“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音乐巨人贝多芬》不知道你们教案做好没?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音乐巨人贝多芬》”,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写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还学习了“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哪位啊?(闻一多) 这些都是我国的伟人,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外国名人及至整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认识的音乐家————贝多芬。
一、欣赏贝多芬的著名曲子《献给爱丽丝》(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以轻松的心情学习本文。
(学生互动)请学生听后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 课件展示,总结学生听后的感受。
二、请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贝多芬。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贝多芬的概况以及他的非凡的音乐成就。
(课件展示他的作品)三、初步了解贝多芬后,就一起走进贝多芬的生活。
(1)[课件出示课题]一起来学习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
(2)展示学习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让学生心中有目的的去学习这一新课。
(3)(学生互动)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分组讨论“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这一问题。
(发挥合作精神,组长安排好哪位同学口述,那位同学笔记。
)然后各组派个代表来回答这一问题。
(4)(展示贝多芬的肖像图)请个别同学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贝多芬。
引出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刻画人物形象有几种方法?作者在文中又是怎样去刻画贝多芬的?(5)(课件展示:刻画人物形象的五种方法)让学生自主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或语段。
教师点名提问,学生找出来后,并让他来谈谈从这一或这些描写中可看看出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当个别学生说出文中的外貌、语言描写等后,指名两组的学生来分角色朗读该片段,鼓励学生大胆点评。
初一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听课记录一、导入讲述贝多芬逝世的情形及墓志铭,引出贝多芬二、请学生介绍贝多芬的生平情况学生介绍,教师提点:摘取信息时,应选取重要信息,注意筛选师:贝多芬被称为“乐圣”,他有许多著名的曲子,《月光曲》等。
他最大的不幸就是耳聋。
(耳聋对于音乐家意味着什么――死亡)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贝多芬,我们现在不能目睹大师的风采,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大师的踪迹。
学了以后,希望大家能深层理解“巨人”的含义。
三、感受文本1、找出文中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大声朗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生:第7段,衣服陈旧――说明他无暇及此,专心音乐;生活贫困生:第6段,第9段,(学生朗读,教师纠正朗读过程中的错音)师:身高1.62米的人要承担命运的担子,那命运给了他什么担子呢?――坚强的意志学生齐读第9段,找出能体现他“坚强”的词句――坚韧无比师:他的长相不好看,甚至有点丑陋,但却给我们留下了美妙的乐曲,有人说,如果在郊外遇到贝多芬,还以为他是从地狱来的魔鬼。
请同学们再找其他关于外貌描写的词语。
师生分析描写贝多芬“手”的词语师:接下去我们看看贝多芬的心灵,俗话说“言为心声”,我们找出他的语言,大声朗读,选出其中的任意三句,写下自己的感受生:头颅、火山――把自己比作火山,因为耳聋,所以是倒落的火山拼命巴望挣扎――顽强、奋斗(要求学生齐读这句话)生:兽穴里老狮子的毛,幽默生:孩子们学我――愤怒,对生活不满师:从这些语句我们都可以看出,贝多芬虽然是一个大音乐家,却也是一个平凡的人。
师生继续讨论分析贝多芬的语言:不耐烦――被无端打扰,不耐烦,一个普通人正常的表现树比人好――对自己丧失信心(师纠正,没有丧失信心,因为他还在反抗命运,在奋斗,在挣扎)树可以听见自然的声音,而他却不可以(用忧伤、失落的语气齐读)叹息,软弱――在命运前的软弱我是个聋子――直面现实,顽强抗争命运第27段,心里一分钟的音乐――他的音乐表达了他的感情,他的思想,他的心。
《音乐巨人贝多芬》
1、简单设计,举重若轻。
这篇课文可讲解的内容,可选取的角度很多,陈老师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只设计一个问题:将题目改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如何?然后通过学生认真阅读文本,让学生全面地去分析贝多芬这一人物形象。
在讨论、回答的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领悟随机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2.备课充分,环环相扣,重点突出,教师注重适时点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3.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条理,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但对学生来说品析语言仍是难点。
4.教师注重了课堂巡视、指导:在学生自读圈画语句并作评点及小组交流时及时了解学情并与学生交流予以指导。
因学生预习不够充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5.以读带写,注意方法的指导。
陈老师以对文中贝多芬这一人物的分析为基础,提炼出对人物描写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外貌描写等来刻画人物,以读带写,一举兼得。
1。
初中七年级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优秀教案精选10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
2、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4、在《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走进巨人,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1、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2、准备贝多芬的资料短片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倾听音乐,"命运"引读1、倾听音乐: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谈谈从这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听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苦闷--绝望--不甘--抗争……)(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意图:导入新课,课文与《命运交响曲》都表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
提示本节课的学法:通过欣赏音乐来领会文章的内容。
)2、"命运"引读:对一个画家来说什么最重要?对一个歌唱家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么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又是最怕什么呢?(耳聋)可是,命运常常要捉弄人呀。
让最需要它的人失去一些东西。
就象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他最需要听力的时候失去了它。
面对不幸,我们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听不见的情况下仍不断作曲创作,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写出了一部部伟大的音乐作品,重造了那美妙的音响世界。
那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不想认识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去看看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悟1、诵读积累:学生比读课文,交流感受,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2、整体感悟:①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音乐巨人贝多芬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九店中学胡余龙一、音乐导入师: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段音乐。
(出示课件)师:大家好像都已经完全陶醉在这动人的旋律之中了,但你们知道这段音乐叫什么名称吗?生(齐说):《命运交响曲》!师:对!这就是不朽的乐章——《命运交响曲》。
每当这激越高昂、荡气回肠的旋律在耳畔响起,我就仿佛看到一位老人,正顽强地与不幸的命运作殊死的搏斗,这位老人就是音乐巨人贝多芬。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吧。
(板书课题)二、人物简介师:著名文艺大师丰子恺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贝多芬,他说:“贝多芬的伟大,绝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灵魂的表征,他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贝多芬所走过的人生历程。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1770—1827),德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他出身于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年少时便显露出音乐上的天赋,8岁就开始登台演出,到维也纳深造后,音乐上取得了更加伟大的成就。
他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28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与人交流时只能借助于纸和笔,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出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屈不挠与苦难抗争的一生,是对艺术不懈追求的一生,是对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一生。
)(学生齐读最后一句)三、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师:贝多芬经历坎坷,一生的故事数不胜数。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作家何为的这篇散文选取的是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再次快速阅读本文,然后以“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本文讲的是”句式说话。
生1: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本文讲的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事。
师:你概括得很精炼。
生2: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本文讲的是贝多芬接待来访者的事。
师:你是从贝多芬的角度来说的。
生3: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本文讲的是一位客人采访贝多芬,并与贝多芬热烈交谈的事。
师:你概括得很全面。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堂实录(通用14篇)《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堂实录篇1播放《命运交响曲》片断。
师:1827年3月26日,维也纳的天空电闪雷鸣,仿佛整个城市在大放悲声。
一声惊雷震响在贝多芬临终的屋内。
这位永远的叛逆者衰弱地举起不屈服的拳头,接着他向后倒下,死去了。
他去世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一双陌生的手为他阖上了双眼。
命运的确对他太不幸了,耳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打击,而在爱情、生活上他也备受不幸,可他仍然创造出了不朽的音乐。
当时并没有这样一位客人拜访过贝多芬,这篇文章是作者根据《贝多芬传》及其它史料写成,但他虽然没有见过贝多芬,却在和他进行灵魂上的交流。
出示课题。
师:请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贝多芬。
生: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著名作品有《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和《第九交响曲》(合唱)。
生:贝多芬耳聋是在28岁以后。
(师补充:实际上在他26岁时听力就出现问题了)生:我弹过贝多芬的乐曲,觉得他在耳聋前后的风格截然不同。
耳聋前如同抒情诗一样优美,耳聋后的作品则显得非常强劲有力。
(补充:在他的作品全集的年表中,除了一首三重奏,其余所有重要的作品都是在他耳聋后完成的,他从来没有听到过自己的音乐)……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被称为乐圣。
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
在他所有重要的作品中,都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精神历程。
尽管命运对他如此不公,可他却从没有屈服。
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板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理解。
师:伴乐朗读全课,划下文中你认为最关键的字句,思考一下:如果让你给文章加上一个小标题:一个样的人。
伴《春之声》朗读全文。
生:贝多芬——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他的坚强不屈呢?生:“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实录《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实录老师:学生们在课前预习了课文。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音乐巨人贝多芬。
作者是否描述了贝多芬的生活经历?生:没有(参差不齐)。
老师:这篇文章描述了什么?请跳过课文,快速回答。
(学生们自己阅读课文)生:记叙了“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
老师:嗯,这篇文章不是传记。
它没有写贝多芬的生活。
它以“客人”参观贝多芬为线索,描述了“客人”参观贝多芬的过程。
请整理一下。
在这个过程中写了什么?生:从“客人进门”写起,依次写了“在工作室听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老师:是的,总而言之,它主要写了“在录音室听女仆介绍贝多芬”、“贝多芬下楼与客人交谈并与客人共进晚餐”和“贝多芬回忆过去”。
师:通过记叙一次简短的访问经过来展现一位音乐巨人,这谈何容易!下面就让我们随着“客人”一道,来认识感受贝多芬这位音乐巨人,并且学习揣摩本文作者写作上的高超技艺。
这也就是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老师:我很遗憾。
我不反对贝多芬音乐的成功,但我真的怀疑作者的写作水平,因为当我昨天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感到不舒服。
为什么我们现在通常称伟大的艺术家?生:大师。
生:大家。
师:“大师”多好听,将本文题目改为“音乐大师贝多芬”怎么样?为什么?老师:同学们,不要急着回答。
你最好仔细阅读并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要比较这两个名字的优缺点,我认为关键是找出贝多芬是什么样的人,贝多芬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可以判断是用“音乐巨人”还是“音乐大师”来描述贝多芬。
(生自读课文)老师:请分享你的阅读经验,用下面的句型表达你的阅读感受并解释原因。
贝多芬是个好人,原因如下。
学生1:贝多芬是一个非常坚韧的人。
老师:你怎么能看见?学生:(学生阅读相关句子)师: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特点?生:外貌描写。
学生:肩膀、大手、头发、脸、眼睛、嘴巴和下巴都显示出毅力的力量。
听课记录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
1、听交响乐录音《命运》,导出新课
2、模拟情景,学生表演
情景一:各大报社相聚一堂,讨论贝多芬及其音乐
黑色地带组:分析贝多芬音乐《致爱丽丝》
评:专业术语太多,不知其他同学是否听懂。
清风组:介绍贝多芬生平,着重介绍贝多芬的童年
银河组:欣赏贝多芬音乐《欢乐颂》
千里马组:欣赏《G大调小步舞曲》,谈感受
评:没有深入交流,流于形式。
四人帮组:朗读一段话抒发对贝多芬的感受
百分百组:用PPT展示有关贝多芬的图片,介绍贝多芬创作的主要作品,重点介绍《第九交响曲》
情景二:各大报社记者到贝多芬家中拜访贝多芬(小品表演)
评:小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贝多芬的生活状态,而且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演员很好!
情景三:各大报社争相报道贝多芬
鹤立鸡群报:《我看贝多芬》
n 不愿意跟别人接触
n 不爱干净
n 不耐烦
清风日报:《多愁善感的贝多芬》
黑色地带报:《自强不息的贝多芬》
百分百报社:《把健康的耳朵还给贝多芬吧》
终点在望报社总编:《意志与理想》
梦想蓝天报:《对贝多芬的感想》
n 执著
n 热爱音乐
n 伟大、坚强
n 奉献
头号种子报社:《敞开心扉,融入世界》
千里马报社:《过于沉迷音乐的贝多芬》
3、小组讨论:通过这次活动收获到什么?
4、师生交流:这种综合性活动对学生是否有好处?
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综合性学习示范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采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学生分成若干组,组员之间合作收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制成课件,在班上展示,组与组之间交流学习成果。
这堂课就是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很巧妙。
模拟各大报社采访贝多芬的情景,以话剧表演的形式陆续展开各小组的汇报,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表演欲很强,和积极参与课堂。
从情景一讨论贝多芬到情景二走进贝多芬的世界,再到情景三扣问贝多芬的心灵,三个情景逐步推进,层层深入,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贝多芬的心灵世界。
</SPAN<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