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1.3哮病
- 格式:ppt
- 大小:437.50 KB
- 文档页数:53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哮病哮病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要点一概述《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在许多篇章里,都有有关哮病症状、病因病机的记载。
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之“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即包括哮病症状在内。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指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瞷剧,必有伏饮。
”此后还有呷嗽、哮吼等形象性的命名。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在《丹溪心法》一书中作为专篇论述,并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明·虞抟《医学正传》则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统称“哮喘”,而简名“哮证”、“哮病”。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哮病的病因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临证指南医案.哮》说:“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
”他如吸人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痰,亦为哮病的常见病因。
2.饮食不当具有特异体质的人,常因饮食不当,误食自己不能食的食物,如海膻鱼蟹虾等发物,而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而病哮,故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名。
3.体虚及病后体质不强,有因家族禀赋而病哮者,如《临证指南医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
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病后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胶固而病哮。
第三单元哮病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1.哮病的常见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
2.哮病的基本病机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哮喘“夙根”论的实质,主要在于脏腑阴阳失调,对津液的运化失常,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输化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而致凝聚成痰。
哮病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诊断和类证鉴别1.哮病的诊断要点(1)呈反复发作性。
常为突然发作,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可于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2)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
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3)部分患者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
常因气候突变、环境因素、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哮病与喘证的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辨证论治1.哮病的辨证要点哮病的辨证首先辨哮病发病特点,其二辨哮病之寒热偏盛,其三辨肺脾肾之虚。
(1)辨发病特点:哮病发作如有明显的季节性,且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则本病与肺虚表卫不固有关,此时当着重辨清风寒与风热。
哮病发作如与饮食密切相关,则与脾虚痰蕴有关,当着重辨清痰湿与痰热之不同。
如哮病发作持续数分钟、数十分钟即能缓解者,病情较轻,若持续时间较久者,当警惕喘脱的可能。
(2)辨寒热偏盛:寒哮者,因寒饮伏肺,遇感触发,则呼吸气促,喉中哮鸣,痰白清稀多泡沫。
热哮病,因痰热蕴肺,遇感诱发,则气粗息涌,痰鸣如吼,痰黄稠厚,咯吐不利。
中医内科学——哮病一、概念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管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二、病因病机三、诊断要点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唇甲青紫。
2. 呈反复发作性。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情绪不宁等先兆。
3.多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发作时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 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痰液涂片、胸部x线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四、鉴别诊断五、辨证要点1.辨已发未发发作期: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等为典型临床表现。
重者张口抬肩,目睛胀突,不能平卧,端坐俯伏,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唇甲青紫,额汗淋漓。
若能将大量粘痰畅利吐出,呼吸通畅,痰鸣气憋缓解,似如常人,或感疲劳,纳差。
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几小时,或更长。
缓解期:无典型症状,若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身体虚弱,平时可有轻度哮证,而以肺、脾、肾虚损为主要表现,平时有轻度哮症者,在大发作时易致持续难平。
2.辨证候虚实哮病属邪实正虚之证(1)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呼吸困难,呼气延长,伴寒热,苔腻,脉实。
(2)未发时以正虚为主肺虚者——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轻度哮鸣音,自汗恶风。
脾虚者——食少,便溏,痰多。
肾虚者——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酸耳鸣。
虚实错杂,故又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别其主次。
虚证应审其阴阳之偏虚,区别脏腑之所属。
3.辨痰性质发作期痰有寒痰、热痰、痰湿、风痰之异。
寒哮——哮鸣如水鸡声,咳痰清稀,或色白如泡沫,口不渴,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热哮——喉中痰鸣如吼,胸高气粗,咳痰黄稠胶粘,咯吐不利,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哮——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如曳锯,咯痰粘腻难出者。
风哮——反复发作,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止时如常人,或伴恶风、汗出,或咽干口燥、面色潮红或萎黄不华者为。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哮病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哮病细目一:概述一.哮病的概念及源流1.哮病的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临床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2.哮病的源流《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关于哮病症状.病因病机的记载。
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之“……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即包括哮病症状在内。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丹溪心法》有专篇论述,认为“哮喘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明·虞抟《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二.哮病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论哮病为一种发作性疾病,包括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
若因肺系或其他多种疾病引起的痰鸣气喘症状,则属于喘证.肺胀等病证范围,但亦可与本篇辨证论治内容联系互参。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哮病的常见病因外因: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因吸入烟尘.花粉.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
内因: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嗜食酸咸甘肥,或进食海膻发物;体虚病后,素质不强,或病后体弱。
一般而言,素质不强者多以肾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为主。
二.哮病的主要病机.“夙根”与诱因及转化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
基本病机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朱丹溪指出:“哮喘专主于痰”。
痰的产生主要由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如伏藏于肺,则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发,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
病理性质:发作时为痰阻气闭,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