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539.50 KB
- 文档页数:11
月日大唐遗风解析《大学》————————————————————————————————作者:————————————————————————————————日期:大唐遗风解析《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唐遗风: 何谓大学?大学乃君子大人之学, 亦称大道之学也。
老子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名之曰大强字曰道。
”大学,必凭大道而来,有所依据之意。
孔子将天道推己人道,以小见大。
大道本不可言,圣贤取象譬喻。
要注意到,非独大学,中国所有经典,都擅长譬喻,就是举例子。
拿百姓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说明深奥的道理。
这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这也是易经的深刻影响。
万经之首么,奠定了中国经典独特的说理模式,大学也是这样。
大学一书,因为是平民入士的门径之学。
故以生活中的身体家国事情说明大道之门径。
现在人不大理解经典中的例子,是因为家国环境发生了改变。
家、国、天下,在古人眼里是生活中的常识和礼仪,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了。
家有君,国亦有君。
即使自身,也有君,就是人心。
民乃四肢。
民者,萌也;臣者,使也。
君臣佐使,在中医里面也有讲究。
为什呢?古人太熟悉不过了,这就是古人的生活。
百姓而用而不知,圣人导之而已。
道者,导也。
家国天下的具体模式。
甚至夫妇乡邻之礼仪规范,我会在讲後面再具体说。
大唐遗风14:25:15大学就是大人之学。
此大人是相对于小人而言的。
也就是民。
古代的小人没有贬义。
东之华剑14:25:51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大唐遗风14:25:54就是治生产的平民。
而大人就是要明道立身的。
只有大人之明道,家国天下才有道。
大人就是为成为君子准备的。
所谓君子大人者也。
大学之名称,就是这样。
大唐遗风14:27:54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大学原文,开篇即开宗明义。
大学之三纲八目,由道而列明。
大唐遗风14:28:5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这是三纲。
何谓纲,刚就是捉鱼撒网人抓在手里的那部份。
大学之道《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知识导航:1. 积累重要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2. 背诵全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并能学以致用。
课文精讲:一、朗读正音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重点研读1. 释义,赏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亲”也做“新”,就会理解为“使天下人弃旧立新,去恶向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参考答案《说文解字》第一一、1.战国商契 2.一致 3.最古书记必读 4.许慎六书 5.指事形声周礼二、1.B【解析】“《急就篇》”错误,应是赵高的《爱历篇》。
2.C 【解析】“休”是会意字,“刃”是指事字。
《周易》第二一、1.伏羲氏洛书 2.阴阳八卦 3.天地日月星辰 4.简易 5.系辞二、1.D【解析】《周易》成为儒家经典,是在战国末期。
2.C 【解析】根据文中信息“到了汉代,便已跳到'六经’之首”,《易》应该排在第一位。
再参照注释,可以知道汉代“六经”的次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
《尚书》第三一、1.尚书2.间接直接3.辞4.一致5.人心惟危惟精惟一二、1.B【解析】始于《荀子》。
测 2.A 【解析】中国的记言文发展于记事文之先。
《诗经》第四一、1.重叠复沓2.三百零五3.诗笺4.大序小序5.主文谲谏二、1.D 【解析】“赋、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错误,没有“赋”。
的2.C 【解析】出自《论语·八佾篇》,“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出自《诗经·卫风·硕人》。
“三礼”第五一、1.政治制度2.儒家礼治主义3.尊卑4.政治5.周礼二、1.B【解析】“古代没有关于乐的经典”错误,说法太绝对。
原文有限制词语“似乎”。
2.C 【解析】《仪礼》《周礼》,相传都是周公所作。
“春秋三传”第六一、1.孔子2.编年史通史3.春秋4.征实5.杜预二、1.C 【解析】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诫作用。
2.B 【解析】公羊、榖梁两家以解经为主,左氏以叙事为主。
“四书”第七一、1.中庸论语2.科举3御4.浩然之气5.道统二、1.C 【解析】原文是“并补上一段儿”,所以应该是“有所增补”2.A 【解析】“《大学》”错误,应是“《春秋》”。
《战国策》第八一、1.刘向2.商鞅3.苏秦4.合纵连横5.说难篇二、1.A【解析】出自《孟子·离娄上》。
2.D【解析】战国的名称是刘向在《战国策》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战国策》的书名是刘向提议的。
《大学》的完整版解析《大学》全文及注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离线作业考核《中外教育简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大学》答:《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2、书院答: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的丽正书院。
3、时务学堂答:时务学堂是清末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最早一批建立的新式学校。
4、福斯特法案答:是19世纪下半期英国颁布的法案。
其宗旨是在完善已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
5、骑士教育答:骑士教育是指宗主文化传承的扈从培养和沿袭的使命追寻熏陶,自己本身也是小封建领主的子弟去爵位比自己高一级的勋贵那里成为侍从,在上帝的指引下护从自己的主人,贯彻神圣的使命和责任,获得更高阶的恩赐和封赏,追求那种崇高使命感并不惜为之付出生命,是为骑士教育。
6、基佐法案答:基佐教育法案是法国王政时期由教育部长基佐于1833 年 6 月提出。
法案初步建立法国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确定小学教育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唐代科举制度是如何产生的?答: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选举制度,它创立于隋,完备于唐,是继汉代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的又一重要的选举制度。
2、简述宋代科举考试防范舞弊采取的措施。
答: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在唐代科举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选拔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它为统治阶级扩大统治基础,巩固中央集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纵观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舞弊现象也随着科举相伴而生,不可避免.为了使考试公正、公平,宋代施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从而使科举制更趋于成熟和完备.3、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些大的教育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1958年的教育改革:1958年12月24日,苏联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
《四书》第七内容要点梳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①《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
②《中庸》是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③《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述的。
这部书不但显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④《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影响更大。
由来:《大学》是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
《论语》《孟子》不如这部书分明易晓。
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后来朝廷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
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
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
四书顺序:因为《大学》《中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而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顺序约定俗成了。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针对训练一.填空。
1.我们平时所说的“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
2..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
3.最初用力提倡《大学》《论语》《孟子》等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
4.《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
程颢、程颐认为《大学》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
5.《中庸》是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6.《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述的。
这部书不但显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7.《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影响更大。
8.《论语》《孟子》不如《大学》分明易晓,所以学者要从《大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
教案:《大学》课程目标:1. 理解《大学》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大学》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3. 能够运用《大学》中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大学》的背景和作者;2. 《大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3. 《大学》的核心思想;4. 实践与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背景和作者,例如,《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学者曾子。
2. 引发学生对《大学》的兴趣,例如,提到《大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教育著作,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讲解《大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15分钟)1. 介绍《大学》分为八个章节,每章节都有一个主题和核心思想。
2. 分别讲解每个章节的主题和核心思想,例如,第一章节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和方法。
三、深入探讨《大学》的核心思想(20分钟)1. 探讨《大学》中的核心思想,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例如,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来治理国家,如何通过诚意正心来处理人际关系等。
四、实践与应用(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身养性,如何在与他人相处中保持诚意正心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案例,结合《大学》中的思想,提出解决方案。
3. 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大学》的主要思想和核心内容。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大学》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的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大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大学》的核心思想的领悟程度;4. 学生能够将《大学》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教学资源:1. 《大学》文本;2. 相关研究《大学》的参考书籍;3. 网络资源,如关于《大学》的讲座、文章等。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最近,我在紫阳国学堂学习了《大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许多修身的道理。
《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德行,在于使民众日新又新,并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
赵善应是南宋的一名官员,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药进行治疗。
赵善应二话没说,马上买药,然后用刀刺破手臂,用自己的鲜血和药,给母亲服用。
在赵善应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
病虽然好了,但母亲却落下了心悸的病根。
一有打雷等大点的响动,母亲就会害怕。
因此,每遇到雷雨天气,赵善应都会走进母亲的房间,陪伴母亲。
有一个寒冬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归来,走到家门口时,随从正要敲门,赵善应却马上制止说:“别敲了,我怕惊吓到母亲。
”就这样,他和随从坐在门口房檐下,挨冷受冻直到天亮。
赵善应这种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这本书提出的“为人子,止于孝”的目标。
自从学习了《大学》,我在家里也能孝敬父母。
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高兴兴地敬妈妈一杯茶,妈妈就很开心。
到了晚上,我来到卫生间倒一盆水,然后让妈妈洗脚,妈妈说我是个懂事的孩子。
爸爸回来了,想去餐厅洗碗,我就让爸爸休息,我来洗碗。
学习了《大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
作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长大以后才能做到忠和义,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事。
最近,我在国学堂学了《大学》这本书。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指出:“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一定要做到言行谨慎,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在这方面,古代圣贤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
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简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目录三纲八目的追求弘扬光明的品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找准自己的位置凡事抓住根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要自欺欺人修身先正心齐家先修身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三纲八目的追求【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