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 格式:docx
- 大小:14.87 KB
- 文档页数:2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者:王琪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5年第11期王琪(中共烟台市芝罘区委党校,山东烟台 264000)摘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前提,我国普法方式落后、人民维权方式方法不规范等原因,导致人民在知法、守法、用法等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而打造法治文化、健全法律的实施机制是解决这些问题、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良策。
关键词:法治;法治观念;法治社会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31-0167-02收稿日期:2015-07-18作者简介:王琪(1986-),女,山东烟台人,教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政府管理、舆情管理研究。
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986年,我国推出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人民的法治意识逐渐觉醒,整个社会的法治理念有了较大提高,但距离“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的目标,仍是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在法治社会建设中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普法工作方式落后,成效不高至2014年,我国已经开展了六次普法五年计划,这对人民法律意识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效果往往是表面的,人民多知道要守法,但到底法是什么、应当如何守法等方面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具体的法律知识、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原因在于:一是普法工作重形式轻内容,普法主管部门往往关注活动开展了没有,而对开展效果如何关注较少,使普法工作多停留在走过场的层面;二是普法模式落后,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民所接触的媒体也逐渐的多元化,而普法工作,尤其是基层普法工作,多局限于纸质或口头宣传,偏向于单向的法律知识“灌输”,宣传时间有限、地点有限、知识面有限,普法工作难以取得实效。
(二)人民对“依法维权”认识不足,矛盾重生自1986年推出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开始,人民的法治意识开始觉醒,法治理念有了较大提高,依法维权的愿望也日益迫切,渴望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权益。
增强法律意识提升全民法治素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法治建设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强法律意识,提升全民法治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幼儿相关工作多年的人士,我深知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们的法治观念。
我们要明确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法律是维护国家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基石。
一个具有法律意识的社会,能够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对于个人而言,具备法律意识有助于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预防违法犯罪。
对于国家而言,全民法治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构建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那么,如何增强法律意识,提升全民法治素质呢?一是加强法治教育。
从小培养幼儿们的法治观念,将法治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教学和活动中。
通过讲解生动有趣的法治故事,让幼儿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同时,加大成年人的法治教育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法律法规,提高全民法治素质。
二是强化法治实践。
让幼儿们亲身参与法治实践,感受法治的力量。
例如,组织幼儿参观法院、公安局等法治场所,让他们了解法治工作的运行机制,体验法治的公正和权威。
同时,鼓励成年人积极参与法治活动,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三是打造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们要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让法治成为全民的共同信仰。
通过举办各类法治文化活动,让幼儿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法治教育,培养法治精神。
同时,成年人要自觉践行法治文化,以身作则,树立法治榜样。
四是完善法治保障。
加强法治建设,离不开法治保障。
我们要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法治体系,确保法律法规的实施。
同时,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提高执法司法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对于幼儿而言,要加强校园法治建设,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增强法律意识,提升全民法治素质,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申论热点:增强公民法治观念中公教育【背景链接】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构建法治社会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目标。
对于影响法治建设进程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
在这之中,关于培养公民法治观念的问题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公民是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所谓法治建设,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公民的主体地位也至关重要。
只有不断地提高公民的素质,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才能保证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法治的力量来源于民众对法治的信仰和拥护。
卢梭曾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中。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它凝结着民族精神,承载着规律和真理,最值得信赖和崇敬。
历史上,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最根本的特征是人治,皇权高于国法,从统治者到普通百姓都没有树立起对法治的敬畏和遵从意识。
这种传统意识至今仍有很大影响,并严重阻碍了法治建设进程,阻碍了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
民众法律观念的缺失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信权不信法、信关系不信法、闹访、权利义务观念淡薄等。
【标准表述】[公民法治观念对构建法治社会的作用]平等意识是法治社会建构的价值基础。
公民的平等意识不仅包括公民对平等的认知和理解,也是公民对平等的主张及追求。
平等的观念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理念,是司法独立的精神基础。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不应该只是一句华丽的口号,而是应该贯彻到法治建设的方方面面。
只有加强了公民的平等意识,使平等观念真正深入人心,才能使公民从内心尊重与维护法律,达到依法治国的目的。
尊严意识是法治社会构建的道德追求。
尊严是个人与外部世界沟通交流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身份、地位及人格的认同,其体现在每个人的社会生活中。
人格尊严是公民在社会中生活的最基本尊严,是他人及社会对公民自身价值认同的基础保障,也是每个人都在追求并约束自我的道德规范。
只有公民普遍具备了尊严意识,才能真正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四项要求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具体要求有以下4项: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
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
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
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辅导讲稿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
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方针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引领法治中国建设迈向良法善治新境界。
其中,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深入推进全民守法,让法治成为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第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把法治思想宣传教育放在首位。
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中,应把学习宣传贯彻法治思想摆到首要位置,坚持以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针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推出一系列趣味性、可读性强的普及性读物,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对法治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广泛认同。
充分发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百姓宣讲优势,紧密联系百姓身边的变化,联系百姓普遍关心的法律问题,切实增强法治思想宣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加强宪法宣传教育。
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把宪法纳入国民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持续举办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宪法晨读”等系列活动,在青少年成人礼中设置礼敬宪法环节,增强青少年宪法观念。
建设国家宪法宣传教育馆,建设各类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基地,通过升国旗、奏唱国歌等仪式和开展重大节庆活动,增进全社会对宪法的尊崇和信仰。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体系。
树立把法治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全过程的理念,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引导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等,培养规则意识,培育良好法治环境。
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新闻稿
近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违法乱纪的现象。
为了进一步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
首先,我们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
法律是社会公认的规范行为的准则,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法规,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其次,我们要加强自我约束。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做出违法行为。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自我约束,远离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让自己成为社会上的良好公民。
最后,我们要加强法律宣传与教育。
政府应加强法律宣传与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让更多人了解法律的重要性,明确法律规定的方向和要求。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共同推动法治建设。
在加强法治精神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倡导法治观念,加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让法治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
- 1 -。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单选题】第(1)题党的执政主张凡是要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必须由国家权力机关经过(),使之成为法律法规或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再由各级各类国家机关依法实行。
【2分】A. 党内程序B. 法定程序C. 意定程序D. 多数投票本题答案:ABCD【单选题】第(2)题()要做到加快解决欠发达地区律师资源不足问题,推进律师资源合理分布、均衡发展。
【2分】A. 健全法律服务网络B. 整合法律服务资源C. 拓展法律服务领域D. 提升法律服务质量本题答案:ABCD【单选题】第(3)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
【2分】A. 十八届三中全会B. 十八届四中全会C. 十七届三中全会D. 十七届四中全会本题答案:ABC【单选题】第(4)题()的理念包含着人民民主、法制完备、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权力制约等内容。
【2分】A. 服务大局B. 依法治国C. 公平正义D. 党的领导本题答案:ABCD【单选题】第(5)题()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问题,法治政府必须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法治政府履行职能必须依法进行,一切行政活动都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和法律精神。
【2分】A.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B. 提高行政立法的质量C.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D. 坚持严格执法本题答案:ABCD【单选题】第(6)题()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是指公正,公平正直,没有偏私。
【2分】A. 平等;正直B. 公平;正义C. 平等;中立D. 中立;正义本题答案:ACD【单选题】第(7)题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坚持()。
【2分】A. 公平、公正原则B. 信赖保护原则C. 比例原则D. 公平、公正原则和比例原则本题答案:ABCD【单选题】第(8)题()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分】A. 依法治国B. 执政为民C. 公平正义D. 党的领导本题答案:ABCD【单选题】第(9)题如何有效实现法治化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需要做到()。
切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营造法治氛围。
这三个方面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三大基石。
弘扬法治精神。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必须让法治精神深入到全体公民的血液中,解决当下中国公民信仰缺失的问题。
应该让公民树立起法治信仰,感受到法治的价值魅力。
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将四川的“法律七进”真正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弘扬法治的基本精神。
法治精神具体包含增强底限思维、倡导契约精神、倡导法治方式、强化权利保障意识等。
同时,要注意普法教育手段的创新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最新技术增强普法教育的纵深度。
广大农村地区是法治宣传的薄弱地带,四川又是劳务输出大省,应当在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增强农民工法治教育。
通过法治精神的弘扬,使法治真正成为全民的信仰。
建设法治文化。
建设法治文化需要充分吸取国内外法治的精髓,尤其是注意吸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
中国当下存在着“看客心态病”,强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道德滑坡的窘境根源于法治文化的缺失。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仅在于增强民众的法治信念,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法治形象。
一个厉行法治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法治文化发达的国家。
很多国家为了建筑自己的法治文化,甚至修建宪法广场,只为将宪法文化代代相传。
中华法律文化中的精华在于倡导一种诚信意识,而当下中国诚信缺失的状况仍在不断蔓延。
因此,建设法治文化首先要重塑诚信,强本固基打造诚信中国的法治文明。
营造法治氛围。
法治氛围在于培育民众的法治基因,这有赖于民众真实地感受到法治不是海市蜃楼般的幻境,而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在现象。
这就需要法律得以实施,且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成为“活的法律”,以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一次实实在在的法律适用过程对公民法治观念的冲击和影响,要胜过千百遍的学习宣传和思想教育。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法治氛围,才能使法治进程得到实质的推进。
因此,营造法治氛围需要加大宣传典型的、
贴近生活的法治事件力度,通过这些典型的法治事件,引导民众相信法律并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