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实达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129
一.Case Interview1.类型介绍(1) 什么是Case Interview?一般来说,Case Interview主要针对咨询公司面试而言。
也有一些公司如Dell二面会用一些小case来考察面试者的应变能力、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以及逻辑分析能力。
咨询公司的Case Interview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开始先是Warm-up。
在这一部分,你可能需要自我介绍,然后大致回答一下面试官针对简历以及个人选择提出的一些问题。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Case Interview。
简而言之,Case Interview就是现场对一个商业问题进行分析的面试。
但是和大多数其他面试不同,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你的面试官会给你提出一个Business Issue,并且会让你给出分析和意见。
而你的任务是向面试官有逻辑的提出一些问题以使得你能够对这个Business Issue有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并且通过系统的分析最后给出建议。
一般而言,Case Interview是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的。
面试官看重的不是答案,而是从面试过程当中你表现出来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对于大学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大多数情况下Case不会很难,也不会需要你对那个行业有系统的了解。
Case Interview一般是一对一的,一轮会有两个Case Interview,由两个不同的面试官来负责,每个Interview持续45分钟,包括10-15分钟的warm-up以及一些Behavior questions,剩下的30分钟就是讨论Case。
10-15分钟的Warm-up一般用英文,Case可能是英文,也有可能是中文,不同的公司以及不同的面试官对语言是有不同的偏好的。
(2) 为什么使用Case Interview?由于咨询师在工作上的不少时间都是在和客户以及同事进行相互的沟通,同时咨询工作本身的特点要求咨询师必须具备一系列的特质才能够成功。
这些特质包括:在压力之下保持冷静,对问题能够很快的根据细节建立假设,并且运用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来解决问题等等。
麦肯锡兵败实达关于实达连年亏损被ST 与两年前麦肯锡兵败实达的事件屡见报端,随着麦肯锡中国区副总裁吴亦斌和实达副总裁贾红兵在中央电视台谈话节目中同台对峙,人们的兴趣更被掀至高峰,非常可惜的是,节目中两人对两年前的合作及这次合作引发的后果都是点到即止。
麦肯席如何兵败实达?让我们来看看这件事情的前前后后。
实达请兵麦肯锡1998年实达集团与麦肯锡签署协议,请麦肯锡对实达现有营销及销售体系作出评价,并针对集团的硬件产业设计一个面向二十一世纪、向国际化公司运行机制靠拢的市场营销及销售组织体系。
这种花费重金援请国际“外脑”进行企业咨询的做法在当时国内IT 界还是首次。
据了解,这次咨询的题目是《建立高绩效的市场营销及销售组织体系》,实际整个事情早有较长的来源。
实达向来比较重视三个方向的事情,一是技术,即在终端产品上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二是销售策略上,重视销售,面对市场;三是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
实达认为这三方面正是知识经济条件下IT 企业必须完成的三件事.从1996 年起的两年半时间,实达一直在探索自身销售体系的出路。
实达自成立后一直在考虑建立营销中心,在1996、1997 年甚至都已挂起营销中心的牌子,但在当时还没有从市场概念来做这件事情。
因为从创建到1998 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实达的观念是做市场太虚,做销售拿单子比较实在,因此虽然建立起营销中心,也是光说不练、始终没有动作起来的一个空架子。
1997 年底实达集团建立了子分公司平台,是由于在现实中发现只要出一个产品就多出一个公司来,而想把分公司的行政资源、管理资源和财务资源整合起来,面对所有产品,但这一平台仍没有直接参予经营,产品还是分公司各做各的。
98年6 月实达又提出了一个区域子公司运作方案,想通过区域考核来调动人员,让他们从经济角度整合所有产品来一起销售。
因此,可以说从96年到98年两年多的时间里,实达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销售体系,但一直没走出来。
以“麦肯锡兵败实达”剖析组织、文化变革和领导力的关系实达是国内一家高科技企业,曾创造了10年间从16个人到16个亿的神话,凭终端、外设、PC、网络等颇具竞争力的产品打拼出含金量不俗的“实达”品牌。
后来,高速发展的实达面临很多管理层面的问题,于是斥资300万元从着名的麦肯锡公司买来了一个“洋药方”.麦肯锡的咨询报告打破了实达下属供、产、销等各个自成体系的子公司结构,将之重组为集团统一整合的事业部。
但是,这个“洋处方”与实达的本土文化相遇之后并没有出现奇迹。
1999年上半年,实达经营业绩大幅度滑坡,公司被迫宣布变革失败,组织结构恢复到麦肯锡介入以前的状态。
实达管理层这样解释:管理变革实施之前考虑得过于理想了,但在实施过程当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变革步伐过快和内在文化冲突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实达组织变革没有充分考虑企业文化的作用。
麦肯锡是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为实达提供了一套代表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咨询方案。
暂不考虑麦肯锡的国家文化背景,单就咨询方案本身而言,其中蕴涵的文化要素是否与实达的企业文化相一致并没有引起双方足够的重视。
第二,在变革实施过程中,实达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力。
实达领导层对组织变革的态度过于乐观,低估了变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
虽然咨询方案水平先进,但没有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激进的变革方案最终归于失败。
本文从“麦肯锡兵败实达”的案例出发,深入研究了组织变革、文化变革和领导力的关系,澄清了群领导力的概念,剖析了以(群)领导力为推动力的组织变革与文化变革的协同机制。
1 组织变革与企业文化。
1.1 企业文化的层次。
虽然企业文化研究的历史已有30余年,但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并不统一。
在众多的定义中,埃德加#H#沙因[1]提出的定义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被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引用和拓展。
他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些基本假设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企业)在探索解决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形成的。
麦肯锡案例分析【篇一:麦肯锡案例分析】1.类型介绍 (1)?????????????????? 什么是case interview?一般来说,case interview主要针对咨询公司面试而言。
也有一些公司如dell二面会用一些小case来考察面试者的应变能力、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以及逻辑分析能力。
咨询公司的case interview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开始先是warm-up。
在这一部分,你可能需要自我介绍,然后大致回答一下面试官针对简历以及个人选择提出的一些问题。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case interview。
简而言之,case interview就是现场对一个商业问题进行分析的面试。
但是和大多数其他面试不同,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你的面试官会给你提出一个business issue,并且会让你给出分析和意见。
而你的任务是向面试官有逻辑的提出一些问题以使得你能够对这个business issue有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并且通过系统的分析最后给出建议。
一般而言,case interview是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的。
面试官看重的不是答案,而是从面试过程当中你表现出来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对于大学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大多数情况下case不会很难,也不会需要你对那个行业有系统的了解。
case interview一般是一对一的,一轮会有两个case interview,由两个不同的面试官来负责,每个interview持续45分钟,包括10-15分钟的warm-up以及一些behavior questions,剩下的30分钟就是讨论case。
10-15分钟的warm-up一般用英文,case可能是英文,也有可能是中文,不同的公司以及不同的面试官对语言是有不同的偏好的。
(2)?????????????????? 为什么使用case interview?由于咨询师在工作上的不少时间都是在和客户以及同事进行相互的沟通,同时咨询工作本身的特点要求咨询师必须具备一系列的特质才能够成功。
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案例应用解析
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框架,其核心在于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使其变得更容易理解和解决。
以下是这种思维模式在案例中的应用解析:
案例:某零售企业希望提升销售额
1. 明确问题:首先,要明确问题的本质。
这里的主题是提升销售额,关键问题是找到提升销售额的方法。
2. 分析问题:其次,利用结构化战略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
可以从产品、价格、促销、地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影响销售额的因素。
3. 提出假设:基于分析,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例如,增加产品种类、调整价格、举办促销活动、改变店铺位置等。
4. 实施方案:根据提出的假设,制定实施计划并执行。
例如,进行A/B测
试以确定最佳的促销策略。
5. 评估结果:最后,评估实施的方案是否有效,是否真正提升了销售额。
如果方案有效,则可以继续执行;如果无效,则需要进行调整。
在这个案例中,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的应用使得提升销售额的问题得以分解和解决。
首先明确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实施方案,
最后评估结果。
这样的流程使得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容易解决,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更多麦肯锡案例分析可以咨询管理咨询专业人士了解。
一.Case Interview1.类型介绍(1) 什么是Case Interview?一般来讲,Case Interview要紧针对咨询公司面试而言。
也有一些公司如Dell二面会用一些小case来考察面试者的应变能力、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以及逻辑分析能力。
咨询公司的Case Interview能够分成两个部分,一开始先是Warm-up。
在这一部分,你可能需要自我介绍,然后大致回答一下面试官针对简历以及个人选择提出的一些问题。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Case Interview。
简而言之,Case Interview确实是现场对一个商业问题进行分析的面试。
然而和大多数其他面试不同,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你的面试官会给你提出一个Business Issue,同时会让你给出分析和意见。
而你的任务是向面试官有逻辑的提出一些问题以使得你能够对那个Business Issue有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同时通过系统的分析最后给出建议。
一般而言,Case Interview是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的。
面试官看重的不是答案,而是从面试过程当中你表现出来的分析能力和制造力。
关于大学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讲,大多数情况下Case可不能专门难,也可不能需要你对那个行业有系统的了解。
Case Interview一般是一对一的,一轮会有两个Case Interview,由两个不同的面试官来负责,每个Interview持续45分钟,包括10-15分钟的warm-up以及一些Behavior questions,剩下的30分钟确实是讨论Case。
10-15分钟的Warm-up一般用英文,Case可能是英文,也有可能是中文,不同的公司以及不同的面试官对语言是有不同的偏好的。
(2) 什么缘故使用Case Interview?由于咨询师在工作上的许多时刻差不多上在和客户以及同事进行相互的沟通,同时咨询工作本身的特点要求咨询师必须具备一系列的特质才能够成功。
3年前,实达集团接受了麦肯锡公司所做的市场营销方案,进行“千人大换岗”,但是项目的实施只进行了5个星期就被迫终止,实达又撤回到旧体制。
5月26日,实达集团同麦肯锡公司(大中华区)的最高管理层一同在北京嘉里中心露面,交换有关看法,从而恢复了双方自1998年管理咨询项目合作终止后搁置的沟通关系。
3年前,实达集团接受了麦肯锡公司所做的市场营销方案,进行“千人大换岗”,但是项目的实施只进行了5个星期就被迫终止,实达又撤回到旧体制。
这个项目半途而废伴随着实达长达半年的经营和效益大滑坡。
这就是媒体爆炒的“麦肯锡兵败实达”事件。
实达集团总裁叶龙、麦肯锡公司大中华地区董事长欧高敦及北京分公司负责人随后出席了小范围的记者招待会,“同新闻界的朋友进行沟通”。
(实达方面由叶龙发言,麦肯锡方面多人发言)问成败没有完全推行麦肯锡的方案主要是实达内部的原因造成的。
最大的问题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对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
麦肯锡的失误是后期跟踪不够。
记者:3年前,实达没有完全推行麦肯锡的方案,主要是因为方案有不切合实际的地方呢,还是实达推行不力?实达:主要是实达内部的原因造成的。
最大的问题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对遇到障碍、困难估计不足,对1999年上半年业绩滑坡的影响估计不足。
麦肯锡当然也有失误,比如后续服务跟踪不够,派驻人员对于实达熟悉程度不够。
记者:业界认为叶总技术上强,但是管理上处于弱势,这是不是事实?作为总裁,在推进和实施这个项目中的作用您有没有反思过?实达:我以前是学工科的,自1994年初接手总裁已经有7年半了,但中国本土的职业经理层也有个怎样成长的过程。
1997年实达的净利润达到历史高峰,1998 年初开始寻求外脑,希望更加合理地解决实达营销中存在的多产品、多区域的问题。
当时实达在北京虽有七八家办事处,但却很难资源共享。
于是我们找到麦肯锡。
当时比较年轻气盛,在执行上不够谨慎,在几个方案中我们选择了最难的一个。
我没估计到实施的代价那么大,那么难。
实达集团实达集团自1988年成立以来,经过13年的努力,从一家地方性小企业发展成为在国内IT业享有盛誉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其超常的发展速度和经验为国内IT界乃至经济界所瞩目。
但近两三年来由于在投资、决策和管理上的一系列失误,实达的发展陷入了困境,终于导致了1999、2000年度的亏损并被带上ST的帽子。
实达的亏损是在主业盈利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一奇怪现象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关注。
于是,从4月份开始,媒体对实达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从方方面面分析实达亏损的原因并提出了各种合理化建议;处于公众关注中的实达也进行了自我反省,并在多方面进行了整改,以期能够扭亏为盈,重新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实达是如何反思在高速发展和扩充中的错误的?实达将如何面对这些失误?实达将如何规划它的未来?实达新的领导班子是个什么样的团队?……从6月22日,在实达成立13周年之际,贾红兵接替叶龙成为实达历史上的第三任总裁起,这些问题就围绕在关心实达的人们的心头,人们期待实达集团能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
为此,实达于2001年7月20日在北京召开“新团队新战略”新闻发布会,并公布2001年中期业绩,以期给关心实达的人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实达是以小资本注册,靠滚雪球方式积累发展起来而成功的企业。
1988年,十六名年轻的科技人员不满于传统计划经济下的科研体制地束缚,毅然决然的投身于市场经济的海洋中。
他们与当时省六办下属的富闽公司共同投资25万元,以股份制的方式组建了实达公司。
公司以银行系统的信心终端为切入点,介入了极具发展潜力的信息产业。
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当时堪称领先的体制优势使实达在国内外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终端的领导者。
在其13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创造了“从16个人到16个亿”的神话,并且至今保持着多项自有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占据引领行业潮流的地位,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在IT业界保持中国电脑外部设备市场第一、网络设备市场前3强、PC市场前4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