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学案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4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苏教版八年级下教案) 教学目的1、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教学重点、难点1、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文中有关声学的知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如鸟的叫声、乐器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入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
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也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圈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
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由此可见: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
思考: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面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三、探究活动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益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又表明了什么?学生阅读第二段,讨论、交流。
明确: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娱”,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
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
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
十二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目标导学1.学会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培养谦虚好学的好品质。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完成下列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臆.断()饶.有兴味()迥.然不同()毋.宁()翌.日()愕.然()窒.息()笃.信()(2)解释下列词语。
夸夸其谈:优柔寡断:人迹罕至:2.二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和有关参考资料填空。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家、家。
主X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
他被认为是先驱。
也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3.三读课文,回答问题,并提出你的疑问。
(1)文章用了一个事实论据,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2)读完课文后,产生的疑问。
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中的内容。
(二)文本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三)合作探究。
1.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2.分析事实论据。
①本段中写了哪些乐音?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②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③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④本文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四)课堂小结。
1.本文以人类对为据,说明了,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2.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点是值得你学习的?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
1.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颖.慧(yǐn)惊诧.(chà)门枢.(shū)B.牛犊.(dú)一幢.(tóng)匣.子(xiá)C.惊愕.(è)嗣.后(sì)窒.息(zhì)D.折.断(zhé)厚薄.(bǎo)笃.信(dú)2.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第十二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材分析:课文以我们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伽利略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由他这样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说出“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句话,让读者惊讶,也更具吸引力、说服力。
教者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典型事例,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个道理,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教学目目标:1、了解一些声音的发声原理。
2、理解文章的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
鼓励人们不断探索未来世界,掀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3、学习作者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声音的发声原理,理解文章说明的中心。
难点:揣摩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的写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讲述从民间收集的《乡下人上省城开会的故事》:有个从没进过省城的乡下人,有一次被派往省城开会,他跟着一起去开会的队伍来到了海口。
当他走出车站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每一层楼外面排着一排排的箱子时,他惊叹道:“本来海口的人这么喜欢养鸽子呀!”身边的人沿着他的目光往上一看,于是才笑着告知他那是空调的排气机。
他跟着人流来到了一个小房子里,这房子只许十个人进去一次,当房门关上时房子动了起来,是往上升的,他被吓了一跳,紧接着他又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说:“哦,开会之前还要十个人一次称一称重量的呀。
”小房子里的人哈哈大笑,告知他这是电梯。
当电梯打开小门时,有一条长长的红地毯展现在他的眼前,他急忙弯腰脱鞋,身边的人赶忙禁止他说是可以穿着鞋进去的,他才停止了这可笑的行为。
2、导入:每一个人因为受生活环境和经历的局限,总是有太多的无知。
这个从没进过省城的乡下人,对空调、电梯、红地毯的无知,是可以原谅的,毕竟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板书课题)二、简介作者(先由学生说,老师再简要补充。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2.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3.声学的知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一个学生曾问他:“老师,您的学问那么渊博,为什么还那么谦虚?”芝诺答道:“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已知的在圆内,未知的在圆外。
知道的越多,这个圆就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
”T:从芝诺的回答中你想到了什么?明确:个人知识越多,圆就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
师:芝诺的回答和某位科学家不谋而合,他认为:“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这位科学家就是伽利略。
二、作者简介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1589年任比萨大学数学教授,后任罗马林嗣科学院院士。
因从事科学宣传,遭罗马宗教裁判所迫害。
1633年被判终身监禁。
在科学上主张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确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发现了系列物体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在天文学上也有重大发现,支持和发展了地动说。
其哲学思想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整体感知大声朗读课文,边朗读边圈出文中关键的词句,然后理出行文的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先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学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然后详细叙说“从前有一人”知识愈益增多却愈感无知的过程。
最后以不知蝉的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四、研读课文第二段,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第二段以“从前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来说明中心。
下面请同学们精读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
(事实论据)1)本段中写了哪些乐音?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明确:鸟儿的叫声。
牧童的笛声。
小提琴演奏声。
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
指尖敲杯子的杯口。
黄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案(新版)苏教版(共五篇)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案 (新版)苏教版《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典型事例生动说明事理的方法和叙说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2.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3.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培养谦虚好学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典型事例生动说明事理的方法和叙说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2.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培养谦虚好学的好品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初一我们曾学过《斜塔上的实验》,知道说的是哪位科学家的事迹?(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播放视频)再结合《斜》谈谈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在他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科学精神?(不畏权威,勤于思考、不断实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勇于创新、善于探索,不怕权威)这样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说出了一句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震撼力的话——“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1.字词正音:颖慧yǐng 啁啾zhōu jiū 臆度yì duï 喈喈jiē 阐释chǎn 翌日yì匣子xiá门枢shū弥补mí笃信dǔ 嗣后sì窒息zhì宽宥yîu毋宁wú nìng优柔寡断guǎ 饶有兴味ráo 迥然不同jiǒng 2.字词释义:臆度:臆测,主观地推测。
阐释:阐述并解释。
臆断:凭主观推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后:〈书〉以后。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茫昧:模糊不清。
天资颖慧:形容人生性聪明聊以自娱:姑且用来自寻娱乐。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1.积累文中的字词,学习运用典型事例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
2.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理解“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一主题。
3.对照伟人,激励自己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重点:掌握文中生动有趣的自然科学知识,弄清故事层次间的过渡及其由浅入深的逻辑推理过程。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成功地改变了科学的进程,使物理学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他支持用实验来检验科学理论,用数学的办法来验证成果的观点,他是第一个用望远镜来观测夜空的人,在行星和恒星方面他也有很多发现。
2.给加点字注音。
颖.慧(yǐng) 臆.断( yì ) 惊诧.( chà ) 牛犊.( dú )翌.日( yì) 嗣.后( sì ) 窒.息(zhì ) 一幢.(zhuàng)门枢.( shū ) 毋.宁( wú ) 笃.信 (dǔ ) 宽宥.( yòu )迥.然不同(jiǒng) 啁啾..(zhōu)( jiū)*拓展:辨析下列形近字并注音组词。
啁(zhōu)啁啾倜(tì)倜傥幢(zhuàng)一幢僮(tóng)僮仆撞(zhuàng)撞击喈(jiē)喈鸣声偕(xié)偕同谐(xié)和谐3.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笃信:忠实地相信。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天资颖慧:形容人生性聪明。
饶有兴味:形容人的兴致很高。
宽宥:宽恕,饶恕。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形容人很少到达的地方。
迥然不同:差异很大,完全不一样。
4.自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未知知识问题一: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本文把人类千百年来的认识史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片,集中紧凑,生动形象,富于趣味,请同学们理清思路,找出文章中关键性词语并复述故事。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借用典型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树立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信念。
学习重点学习用典型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认识人类知识的有限性,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课前准备1、在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有关伽利略的生平、事迹等材料。
2、学生利用工具书和页下注解,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块:展示预习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导入:2003年的一场“非典”引起了全球人类的恐慌,面对这史无前例的疾病,人们束手无策,深深感受到了人类知识的有限性。
(板书课题)认真倾听,进入情景。
2、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伽利略。
2、字词检查1、学生自己根据预习时收集的资料逐一展示,相互补充2、学生板演第二块:整体感知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课文举了哪几个典型事例来叙说一个人知识越多却越感觉到无知。
教师巡视。
点拨,简评。
阅读讨论、交流第三块:拓展研究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1、到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探究蝉的发声原理。
以及彗星是怎样形成的。
2、进一步探究声学、天文学方面又产生了什么新问题,也可以探寻其他学科的发展过程及现在的新困惑。
查资料,探究,讨论,写出探究结果第三块:迁移训练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讨论、交流理解第四块:课后学习收看央视十套的《走进科学》、《探索与发现》栏目。
更进一步感受人类知识的有限性,激发自己对科学不断探索的兴趣。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导教案导学目标:1.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述生动形象。
2.理解文章中心,理解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鼓励人们不停研究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越来越多的秘密。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啁啾()阐释(...笃信()宽宥(..臆断()毋宁(...2.依据意思写成语)窒息()迥然()..)嗣后()翌日()..)惊诧().说话或写文章夸诞不确实质。
()做事狐疑,没有抉择。
()人的踪迹极少到的地方。
()形容差异很大()(书面语)此后()宽怒、宽怒()形容形容惊讶,表示预料之外的心理。
()二、合作研究研读第二段1.这一段举了个什么例子来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2.找出这个人每次的发现以及发现后的心理感觉?你知道那些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吗?3.你感觉例子中的这个人是个如何的人?三、精讲点拨1.猜猜伽利略为何会写这篇文章?2.你读了这篇文章获取哪些启迪?3.“人类知道的知识愈多,他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也愈多”。
请依据自己的领会举出实例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四、自主评价大概 1000 亿颗以上的恒星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太阳也在此中。
从地球上望出,银河就像一个环,套在地球四周。
这是一个漂亮的环,当它一半没在地平线下,另一半横过天空的时候,人们就说,这是一条天河,它把多情的织女和牛郎分开了。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吞没了1000 亿颗以上的星星啊!1000 亿,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1000多年!这就是整个宇宙吗?不,这还不过构成宇宙的一个小点点。
1.用一句话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2.请找出打比方说明的一个句子,并简要谈谈它的作用。
3.填入划线句子空缺处最适合的一个词语是()A. 妙趣横生B. 不足挂齿C. 微不足道D. 体贴入微4.引用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什么用 ?5.结句运用设问, 有什么作用 ?。
十二《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生动有趣的自然科学知识及其由浅入深的逻辑推理过程.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运用典型事例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题:探索不应该有终止之时,培养自我不断探索的精神。
【学生展示】一、基础知识1、阅读课文,把你不认识或读不准确的字和读音写在下面。
2、你向同学们推荐应注意哪个词的读音或写法,推荐的理由是什么?3、本文作者,出生于意大利西北部比萨,意大利的、和,他的著作有和。
4、写出关于知识的名言两句(2分)①②二、理解课文内容5.文章把千百年的认识史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片,集中紧凑,生动形象,富于趣味,请同学们理清思路,抓关键性词语复述故事。
6.自读课文,用心体会找出文章中介绍的自然界中的几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
7.行文中作者并未让“笛”或“软笛”从人物的嘴里说出,而是描绘“笛”或“软笛”在这个人眼里的形象:“正在吹着一根木管,同时手指在上面按动着,忽而捂住某些孔眼,忽而放开,使木管发出了那种响声……“作者为什么这样来写?有何作用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写法?8.本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出两种并举例说说它们的作用.9.说明要有顺序,主体部分事例的编排顺序能否调换?10.“基于长期的经验,我似乎发现,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处于这种境地;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想夸夸其谈;相反知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事物时,变得非常优柔寡断。
”加点字“似乎”在文中作用是什么?联系上下文件说说作者发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三、主旨探究★11.“探索,不应有终止之时.”这是文章的潜在思想,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新的启示?★12.读下列两则名言,结合文章观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谈谈自己的感想。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13.读下面语句任选其中三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