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典故充分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秋瑾的青衫之泪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上下求索。 1904年夏,秋瑾东渡日本留学,结识了很多革命志士。当年中秋 节,在日本创立了《白话》月刊,发出了中国妇女解放的先声。
1939年周恩来题词“勿 忘鉴湖女侠之遗风”
孙中山为秋月9日,吴玉 章为秋瑾烈士题词
满江红 词牌名
秋瑾(1875—1907),字璇卿,号竞雄, 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 国民主革命烈士。她的作品基调高昂,语言 刚健清新。有《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 等存世。
《满江红》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 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 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却无心国事。中 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 京。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 笼,投身革命。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表现中秋景色的清秀明丽,用典含情,把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表达喜悦之情的内容和李 清照“人比黄花瘦”中表达冷落之感的句子杂用在一起 ,表达了词人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羁绊 的喜悦,也有佳节独寓客栈、青春蹉跎的失落感和幽怨 之情。
从狭义上理解,这里的“俗子”指是秋瑾的丈夫王廷 钧。 从广义上理解,“俗子”还指那些国难当头,依然醉 生梦死、阻挠进步力量的世俗之人。
7.在下片中,作者为什么会“青衫湿”?
因为作者虽是女子,“心却比,男儿烈”,世间的凡夫俗子, 谁能知晓自己的理想抱负?英雄人物在失意潦倒、前途黯淡之 际要经受诸多折磨。世界这么大,可哪里能寻觅到相知相愁的 知音呢?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
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喊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心声;用“身”与 “心”的对比,突出了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