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细胞:HCV感染与复制的载体
- 格式:pdf
- 大小:249.04 KB
- 文档页数:3
海淀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生物学(答案在最后)2023.11本试卷共10页,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研究遗传规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叙述不属于假说的是()A.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B.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C.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D.杂合子F₁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2.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胫色浅、深为一对相对性状,由I/i基因控制。
研究人员将纯种藏鸡与纯种白来航鸡进行了杂交实验,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亲本F₁性状表现和数目杂交组合父本母本深色雄深色雌浅色雄浅色雌I藏鸡白来航鸡01421560Ⅱ白来航鸡藏鸡004235A.亲本白来航鸡的胫色为隐性性状B.Ⅰ和Ⅱ为正反交实验,控制胫色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C.I中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型分别为Z i Z i和Z I WD.Ⅱ中F₁雌雄交配所得F₂理论上为深色雌∶浅色雄∶浅色雌=1∶2∶13.下列关于遗传学史上重要探究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摩尔根等通过果蝇眼色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赫尔希和蔡斯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实DNA半保留复制方式D.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4.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仅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B.先解旋后复制C.DNA聚合酶解开DNA双链D.子链延伸时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3′端5.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存在下图所示的调控机制:H基因甲基化抑制其表达,从而促进胚胎干细胞分化。
H基因转录产物为H-RNA,H-RNA上甲基化的腺嘌呤可与Y蛋白结合,使Y蛋白能够结合H基因的启动子,并招募去除DNA甲基化的T酶。
临床医学检验考试技术(中级)(习题卷26)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100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对于护理人员的行为后果和影响,良心也能做出A)估计B)检查C)改正D)评价答案:D解析:2.[单选题]B细胞的主要免疫功能不包括哪一项A)产生抗体B)递呈抗原C)分泌细胞因子D)参与免疫调节E)细胞毒作用答案:E解析:B细胞通过BCR结合抗原,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并通过FcR参与免疫调节。
3.[单选题]确诊甲状腺功能紊乱的常规指标是A)总T3、T4B)游离T3、T4C)TSHD)TRHE)TBG答案:B解析:在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生化诊断中:血清TSH测定是首选筛查项目;血清游离T3、T4是确诊甲状腺功能紊乱的常规指标。
甲状腺功能动态试验在甲状腺功能紊乱病变部位的诊断上有较大价值。
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助于相应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4.[单选题]男性,30岁,轻微外伤后,臀部出现一个大的血肿。
病人既往无出血病史,其兄有类似出血症状。
检验结果:血小板300×10/L;APTT66s(对照50s);PT15s(对照13s);TT19s(对照19s);Fg3.6g/L。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rIPB)血友病C)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D)DICE)Evarts综合征答案:B解析:1.APTT延长的最常见疾病为血友病。
通过临床表现及检验结果可以诊断为血友病。
2.APIT延长的最常见疾病为血友病,此时可进一步做纠正试验,即于患者血浆中加入1/4量的正常新鲜血浆、硫酸钡吸附血浆或正常血清,再做APTT,如果正常血浆和吸附血浆能纠正延长的结果而血清不能纠正,则为因子Ⅷ缺乏。
如果吸附血浆不能纠正,其余两者都能纠正,则为因子Ⅸ缺乏。
如果三者都不能纠正,则为病理性循环抗凝物质。
5.[单选题]可形成包涵体的肝炎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答案:E解析:HCVRNA高度变异性主要是由于依赖RNA的RNA聚合酶无校正功能,复制时可发生随机突变,复制中的错误掺入不能被校正,以及宿主免疫的选择作用。
组成hcv的主要成分HCV,即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是一种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它属于RNA病毒,可以分为6个不同的血清型:1a、1b、2a、2b、3a和4。
这些血清型的致病性有所不同,其中1a和1b的传播最为广泛。
HCV由五种结构蛋白组成,包括外壳蛋白(envelope proteins)、内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s)、核心蛋白(core proteins)、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s)和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
外壳蛋白(envelope proteins)由两个结构单位E1和E2组成,它们在病毒膜上形成“锥形”结构,可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对病毒的识别,从而使病毒能够感染宿主细胞。
它们可以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从而实现繁殖。
内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s)由三个结构单位M1、M2和M3组成,它们与外壳蛋白相互作用,以促进病毒的复制。
M1蛋白结构单位可以抑制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并参与病毒的繁殖。
M2蛋白结构单位可以抑制宿主细胞的凋亡,M3蛋白结构单位能够增加病毒的传播速度。
核心蛋白(core proteins)由C和NS5A结构单位组成,它们主要负责病毒的繁殖,并参与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C蛋白结构单位可以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参与病毒的复制。
NS5A结构单位可以抑制宿主细胞的凋亡,参与病毒的繁殖。
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s)是病毒的转录因子,可以调节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病毒的非结构蛋白有NS3、NS4A、NS4B、NS5B和NS5C等,它们可以调节病毒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实现病毒感染和复制。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是病毒的转录因子,可以调节病毒的繁殖。
转录因子可以调节病毒的转录和复制,从而促进病毒的繁殖。
总之,HCV由外壳蛋白、内膜蛋白、核心蛋白、非结构蛋白和转录因子等五种结构蛋白组成,它们可以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从而实现繁殖。
中国人HCV1b型双顺反子亚基因组复制子的构建的开题报
告
开题报告:中国人HCV1b型双顺反子亚基因组复制子的构建
研究背景和意义: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HCV1b型属于主要的致病型别之一。
复制子是研究病毒生物学、病毒学和抗病毒药物研究的重要实验手段。
本研究旨在构建HCV1b型双顺反子亚基因组复制子,以探究HCV1b型病毒复制的机制和筛选抗病毒药物。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HCV1b型双顺反子亚基因组复制子,用于病毒生物学、病毒学和抗病毒药物研究。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利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将HCV1b型双顺反子亚基因组复制子构建为pUC19质粒载体的插入物,并通过限制性酶切和PCR鉴定对构建后的质粒进行验证。
之后,还将应用电转染技术将构建好的HCV1b型双顺反子亚基因组复制子导入肝癌细胞株Huh7中,观察Huh7细胞对HCV1b型病毒复制的反应。
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得到构建完整HCV1b型双顺反子亚基因组复制子的技术,并通过验证得出其可行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将在Huh7细胞株中研究HCV1b型病毒复制的机制,并筛选出一批具有抗HCV1b型病毒复制活性的药物。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研究HCV1b型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感染机制,以及寻找可用于临床治疗的抗HCV1b型病毒复制的药物。
同时,该研究也将有助于完善HCV复制子技术,为HCV研究提供可靠、高效的实验手段。
《传染病学》笔记第一章总论(P1)):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阮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1、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2、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与免疫:(1)感染: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互相作用、互相斗争的过程。
(2)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1)清除病原体:人体清除病原体的方法:①非特异性免疫防御能力;②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是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的最常见的表现。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发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如麻疹、水痘,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排出体外),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除体外,故无传染性。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病原体是否引起疾病取决于:①病原体的致病力(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②机体的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4、传染病的发病机制:(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除途径(2)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常见)、急性期改变5、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1)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条件: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人群易感性(2)影响流行过程的2个因素:①自然因素;②社会因素6、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1)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
医学微生物学测试题含答案1、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初服年龄为A、新生儿B、2个月龄C、4个月龄D、6个月龄E、8个月龄答案:B2、毒性最强的细菌毒素是A、霍乱肠毒素B、白喉外毒素C、破伤风痉挛毒素D、毒性休克综合毒素IE、肉毒毒素答案:E3、只能推算病毒颗粒数量的方法是A、红细胞凝集试验B、蚀斑测定C、ID50或TCID50D、中和试验E、光镜检测包涵体答案:A4、由麻疹病毒引起的SSPE是A、隐性感染B、潜伏感染C、慢发病毒感染D、亚临床感染E、慢性感染答案:C5、可在体外原代及传代细胞中增殖的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6、弧菌主要分布于A、空气B、土壤C、水D、人和动物肠道E、皮肤表面答案:C7、下列哪种方法可用于鉴别羊、猪和牛布鲁氏菌A、初次分离培养需5%~10%的CO2B、是否分解乳糖C、菌体A抗原与M抗原的比例D、是否分解葡萄糖E、血琼脂平板是否溶血答案:C8、放线菌属中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微生物检查是A、脓液标本中寻找硫磺样颗粒B、是否具有弱抗酸性C、呈分枝状生长D、液体培养基呈表面膜生长E、革兰染色阳性答案:A9、呈明显迁徙生长现象的是A、铜绿假单胞菌B、幽门螺杆菌C、肺炎克雷伯菌D、变形杆菌E、流感嗜血杆菌答案:D10、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不同于其他链球菌的特点是A、产生IgA1蛋白酶,破坏黏膜表面IgAB、一般不发酵菊糖,不被胆汁溶解C、能产生自溶酶,并可被胆汁激活D、血平皿上形成完全透明的溶血环E、血平皿上形成半透明不完全溶血环11、溶原性细菌是A、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B、能产生细菌素的细菌C、带有F质粒的细菌D、带有R质粒的细菌E、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答案:E12、破伤风梭菌A、毒素阻碍神经元抑制性冲动的释放B、具有F1、V/W和MT等毒力因子C、毒素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D、可产生“汹涌发酵”E、血浆凝固答案:A13、提高HTLV分离的敏感性可用A、标本与外周血单核细胞作共培养B、幼猪免疫接种C、E蛋白D、检测p24抗原E、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抗原答案:A14、革兰阳性菌重要的表面抗原是A、磷壁酸B、多肽C、脂质AD、多糖E、多偏磷酸盐答案:A15、预防皮肤癣菌感染的最好方法是A、接种真菌疫苗B、注射抗真菌抗体C、应用抗真菌淋巴细胞D、注射干扰素、胸腺肽等细胞因子E、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与患者接触16、幼儿园刚放暑假,一名三岁男孩就出现水样腹泻,并伴有咽痛;患儿还有轻度发热,但呕吐症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