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蓝线规划编制方法概析_以_深圳市蓝线规划_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5
关于城市蓝线规划方法的思考与实践——以上海市中心城河道蓝线专项规划为例作者:陈烨暐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8年第3期0 引言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是城市的绿色生命线,具有水资源调度、防洪排涝、运输、旅游娱乐、美化环境、保持自然生态等多项功能,对城市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导致河流水面被人为侵占或缩窄,尤其在城市建设中,许多城市盲目填河,将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将软排水改为硬排水。
排水系统不协调,致使城市排水的矛盾十分突出[1]。
河道管理涉及规划、水务、航运(交通)等多个部门。
多家管理的模式导致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同行业部门往往从各自利益诉求出发制定蓝线方案,同时河道蓝线规划也缺乏统一技术标准[2]。
目前河道水系的控制要素在控规编制范围内以规划控制线的形式确定,而控规范围以外区域的河道蓝线至今仍未形成法定成果,河道蓝线管理缺乏区域统筹和系统性。
在具体项目管理中,由于缺乏理顺蓝线与绿线、红线、黄线等其他控制线相互关系的技术手段,致使蓝线与各类基础设施之间或与建设用地发生冲突。
1 蓝线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协调机制设计从空间管制的角度来说,蓝线规划作为“四线”的一部分,是生态规划的一种落实手段,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河道蓝线的编制具有改善水质、修复生态、保障防洪安全和水资源调度等多重属性,对于城市生态平衡的实现以及对水体保护、用地管理和生态建设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河道蓝线将河流水系的空间管制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阶段,将相关法规、规范的要求落实到空间上,进而保障河流在纵向与横向上的连续性、可实施性及其系统的完整性。
河流水系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河流涉及的安全性、生态性、经济性和水环境效应的复杂性以及与沿线土地的关系决定了其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不同专业、规划与实践的理念、多元构成要素之间的融合成为蓝线编制的主要发展方向。
在趋于复杂化、多元化的编制过程中,河道蓝线编制最大的难点在于协调各方关系,主要包括蓝线划定和蓝线管理两方面的协调,相关部门的协调制度建立有其必要性,协调制度设计对河道蓝线顺利实施和有效保护起到了决定性的保障作用。
给水排水动态理事专栏为加强对城市水系的保护和管理,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部于2005年颁布了《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将城市蓝线定义为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对蓝线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以部门规章的形式赋予其在城市空间管制中的重要地位。
2015年初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发文,海绵城市试点申报工作正式启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也提出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方式,其中包括科学划定蓝线,以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区,体现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
一系列与城市蓝线相关的法规及政策颁布以后,我国很多城市划定了城市蓝线,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有效保护水系提供了规划依据。
然而,蓝线并不是在水系外围画出的简单的两条平行线或是一个圈,蓝线的划定与水系所在的区位、水系功能、周边的用地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在目前缺乏蓝线规划编制办法等技术规范的情况下,对蓝线的解释、研究深度、划定标准也都不尽相同。
1深圳市蓝线规划深圳是最早编制蓝线规划的城市之一,规划范围为深圳市域1952km2,蓝线的划定与总体规划的层次要求一致。
蓝线划定对象为全市主要河流,不包括流域面积小于10km2的一般河流。
结合深圳市的实际情况,划定对象还包括了滞洪区和原水管线。
依据《深圳经济特区河道管理条例》等规定的要求,根据深圳市河道流域汇水面积的大小划分河道等级,确定蓝线基本标准。
在蓝线管理方面,深圳在《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完善更具体的管理措施,并提出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制定动态更新机制。
2上海市蓝线规划上海对于蓝线划定标准和蓝线管理办法的探索经历了近30年的历程,上海市的规划用地条件许可中必须附有蓝线划示部门划定的蓝线成果,用地审批时需遵循相关管理规定。
上海的蓝线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度一致,是在1∶2000以上比例尺的地形图上确定蓝线坐标,设置了河道规划中心线、河口线和陆域控制线3个图层5条线。
1 总则1.0.1为统一深圳市详细蓝图编制的内容和深度,实现详细蓝图编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依据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有关规范和标准,遵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及《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SZB01-97)(以下简称《规划标准与准则》)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编制技术规定。
1.0.2详细蓝图是指在已经批准的全市总体规划、次区域规划及分区规划和法定图则的指导下,对规划区内用地在功能方面(包括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公共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和形体环境方面(包括城市空间组织、建筑形态和景观环境等)做出详细的控制规定的规划控制图则。
重点是对法定图则所确定的各项指标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和对规划区空间形态提出详细的设计控制要求。
1.0.3局部城市设计是详细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单独编制过局部城市设计的地区,应将经批准的城市设计成果落实到详细蓝图中。
1.0.4详细蓝图经批准后作为城市建设的政府内部管理图则,其目的是对下层次的总图设计和工程设计进行指导和控制。
1.0.5按照详细蓝图的编制对象和编制范围的特点,详细蓝图可划分为A、B两类,各类详细蓝图在编制内容和深度方面有所不同。
A类:包括城市重点地区、近期建设地区(新建/改造)、多功能的综合区和单一功能的产权分散区,以及在法定图则中因条件不成熟,需进行深入研究再确定土地利用的用地。
B类:上层次规划条件已确定、有明确开发意向的用地。
其它未包括在上述范围的情况,可根据实际需要纳入A类或B类。
1.0.6详细蓝图的规划期限一般为3年,新的蓝图批准后,旧的蓝图自动失效。
1.0.7深圳市城市规划区内的详细蓝图的编制均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1.0.8本规定未包括的内容,除应遵守《规划标准与准则》外,还应符合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1.0.9本规定的解释权属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或其授权的部门。
12 详细蓝图的编制程序2.0.1详细蓝图的编制过程包括收集基础资料、分析存在问题和潜力,确定设计目标和控制元素体系、形成总体设计构思,制定控制对策三大步骤,设计成果的制作贯穿于三个步骤的始终。
深圳市详细蓝图编制指引深圳市规划局详细蓝图编制指引(试行稿)深圳市规划局2007年8月目录前言 (1)1 一般规定 (2)1.1详细蓝图的定义 (2)1.2详细蓝图的分类 (2)2 委托要求 (3)2.1任务书或委托书 (3)2.2技术要点 (3)2.3基础资料 (5)3 成果构成 (6)3.1行政摘要 (6)3.2技术文件 (6)3.3电子汇报文件 (7)3.4电子归档文件 (7)4内容、深度和表达规定 (8)4.1设计前提 (8)4.2基础研究 (9)4.3功能控制 (10)4.4空间控制 (13)4.5其他设计内容 (17)附件1 《详细蓝图编制技术要点》标准格式附件2 控制总图电子数据标准格式附件3-1 详细蓝图审查表(A类)附件3-2 详细蓝图审查表(B类)前言(1)本指引的目的是规范详细蓝图的委托、编制、成果表达形式以及审批工作。
(2)本指引包含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 一般规定——是对详细蓝图定义和分类的说明;2) 委托要求——是对详细蓝图委托过程的规定,包括编制范围划定原则和控制要素的确定依据;3) 成果构成——是对呈报规划管理部门审批的详细蓝图成果形式的规定;4) 内容、深度和表达规定——是对详细蓝图编制内容和深度以及表达方式的说明,并对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提出技术提示。
(3)本指引同时包含三个相关附件:1) 附件1 《详细蓝图编制技术要点》标准格式;2) 附件2 控制总图电子数据标准格式;3) 附件3 详细蓝图审查表(4)本指引未包括的内容,除应遵守《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外,还应符合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5)本指引的解释权属深圳市规划局。
1 一般规定1.1 详细蓝图的定义详细蓝图是法定图则或分区规划的深化,是在建设用地地块细分的基础上,反映设计范围内的用地权属关系、各用地之间以及与周边城市用地之间的相邻空间关系,对建筑群体的布局、高度、公共开放空间设置、建筑形态及建筑界面等提出控制要求。
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深圳市城市河流水系、水库、湿地、滞洪区、排洪渠、水源工程等的规划与控制、保护与管理,保障城市供水、防洪排涝和通航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依据建设部《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深圳经济特区河道管理条例》、《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深圳市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所称深圳市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河、湖、库、渠、湿地、滞洪区等城市河流水系和水源工程的保护与控制的地域界线,以及因河道整治、河道绿化、河道生态景观建设等需要而划定的规划保留区。
第三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广东省河道堤防管理条例》建设部《城市蓝线管理办法》《深圳经济特区河道管理条例》《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深圳市防洪(潮)规划》《深圳水战略》其它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第四条规划范围:深圳市域范围面积 1952.48 平方公里内的主要城市河流水系、水源工程的蓝线划定。
第五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7 ~ 2020 年第六条本规划是总体规划层次具有法定作用的重要专项规划。
各层次城市规划应遵照本规划的要求落实或控制城市蓝线用地,并与相应的城市规划一并报批。
相关部门的各项规划应与本规划相衔接、相协调。
第七条本规划是深圳市城市河流水系、水源工程等规划、建设、改造、控制、保护与管理的法定性文件,自规划批准公布之日起,在规划范围内进行城市河流水系、水源工程等的规划、建设、改造、控制、保护与管理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深圳市蓝线规划12闻立:;20^) 例IriUirs . tK :ll邦j 京奥1H油.血侬谢喃麟僦菊I 也工聚温,&J 2于任&¥U +方栩K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深圳市城市河流水系、水库、湿地、滞洪区、排洪渠、水源工程等的 规划与控制、保护与管理,保障城市供水、防洪排涝和通航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 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依据建设部《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及《深圳经济特区河道管理条例》、《深 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 等法律法规,结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深圳市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所称深圳市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河、湖、库、渠、湿地、滞洪区 等城市河流水系和水源工程的保护与控制的地域界线, 以及因河道整治、河道绿化、河道生态景观建设等需要而划定的规划保留区。
第三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广东省河道堤防管理条例》 建设部《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深圳经济特区河道管理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aCE *->自砧庐回FT ,E抽与长难““芈一里贴后司装 "-r 圆里但卢出白理 a” 比邛:L'单案任 3’邢7 伯"林;I 过 i 币3相明聆 g 网口地'm 上1-册/! 明号卅叁, 仙菱g ,ft晏菱I -!雄M 胸淅触於国 E -甘力蝇嫌触出;皿.工归£岫 !那草岫水和抽i IDJI 1,工口才累加图■ 0/. .^tjraIE OB WR 烟封刊fE 鹿口f £应.4总始EO0坪Lk4沿般 匹加青H 《皂/半等国型 Bu 丈R*丸MMH《深圳市防洪(潮)规划》《深圳水战略》其它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第四条规划范围:深圳市域范围面积1952.48 平方公里内的主要城市河流水系、水源工程的蓝线划定。
城市“四线”规划管控方法探索——以东莞生态产业园为例【摘要】城市“四线”是指蓝线、绿线、紫线、黄线,分别是城市各类绿地、水域、历史文化遗产以及重大基础设施的控制线,是城市发展底线,是城市规划的核心管控要素。
本文以生态园“四线”控制规划为例,探索细化“四线”规划管控要素,创新规划管理的方法,对类似地区的规划管控提供借鉴。
一、加强城市“四线”管控的重要意义东莞生态产业园(简称“生态园”)位于东莞市区以东,面积约31平方公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工业园区,以城市湿地为特色、发展高端产业及配套服务业的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目前已与松山湖统筹发展,被纳入了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承担生态修复、区域统筹、低碳示范、创新发展等任务。
我国已出台了城市蓝线、绿线、紫线、黄线管理办法,提出了原则性管理要求,通过本次生态园“四线”管控规划,探索细化管控要素,创新规划管理方法,对类似区域提供经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1、严格管控底线要素,以“四线”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如东莞2014年底建设用地比例已接近47%,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和利用力度有待提高,基础设施空间预留有待加强。
因此,有必要开展“四线”规划与管理,严格保护城市的安全线、记忆线、生命线,作为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由传统“建设用地”管理为主向“非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综合管理转变。
传统规划管理重点在建设用地,已有较为完善细化的控制管理体系,而对非建设用地则相对不足,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侵占绿地、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
生态园总规确定了50%用地为非建设用地,并生态修复和整治,目前完成了中央水系、湿地的建设,因此,加强非建设用地的管控办法十分重要。
3、整合相关规划成果,促进“一张图”的综合管理。
生态园已完成了总规、专项规划、控规以及相关部门规划,但有关规划衔接关系模糊,实施与管理存在部门交叉与重叠,有必要通过“四线”管控,进一步的提取与整合,明确核心要素的管控原则,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促进“一图式”管理。
摘 要:在当前国土空间体系改革的新常态下,水系与人口、经济、生态、国土等要素须统筹考虑、整体谋划。
海珠区现行河涌蓝线与现行控规在河涌走向、用地边界、用地性质等方面存在较多差异,导致水系环境整治落地实施难。
本文以广州市海珠区河涌为研究对象,从蓝线规划编制模式、规划目标、划定方法、管控内容等角度展开研究,为新一轮河涌蓝线规划提供基础,对其他地区的河涌蓝线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河涌蓝线;水域线;控制线;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1783(2020)23-028-04河涌蓝线规划与建设管理的研究——以广州市海珠区河涌蓝线为例贺 松1,许智东2[1.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广州 510080;2.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60]在生态文明的引领下,改善水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城市提升宜居性的重要手段。
在当前国土空间体系改革的新常态下,国家要求将水生态空间与人口、经济、国土、生态等要素统筹考虑、整体谋划,以全面实施水环境整治工作。
鉴于水务部门的河涌水系在用地边界、用地功能等方面,与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较多矛盾,导致近年来海珠区河涌水系整治难以落地实施。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海珠区河涌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外业结合,互相修正”的调研方法、协调沟通全过程的规划方法、网格化核查的工作方法、GIS 空间定量分析方法,从河涌蓝线规划编制模式、规划目标、划定方法、管控内容等方面展开研究,为海珠区河涌蓝线规划及下一步法定规划提供技术储备,同时对其他地区的河涌蓝线规划起到借鉴参考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概念界定1.1.1 现状河涌水域线《广州市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将河涌水域范围界定为“有堤防的河道、河涌,其水域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区域;无堤防的河道、河涌,其水域范围为历史最高洪水位线或者设计洪水位线以下的区域,已经划定蓝线的,其水域为蓝线划定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