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2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规划与空间布局研究一、引言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出以来,村庄规划与空间布局成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村庄规划的概念和意义、乡村振兴战略对村庄规划的要求、村庄规划的原则、村庄的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村庄规划的概念和意义村庄规划是指针对具体村庄的规划活动,旨在明确村庄发展的目标、定位和策略,保护和利用村庄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化村庄的空间布局,提升村庄的品质和功能。
村庄规划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推动农村发展的合理化和可持续化,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保护乡村环境。
三、乡村振兴战略对村庄规划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对村庄规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首先,要以人为本,注重满足农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其次,要充分发挥各地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要加强对乡村环境的保护,保留和传承乡土文化。
最后,要注重村庄内部的协调与平衡,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四、村庄规划的原则村庄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首先,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村庄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
其次,要统筹城乡发展,避免单一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
再次,要加强规划与管理的衔接,确保规划能够真正落地。
最后,要注重生态友好,保护和修复乡村的生态系统。
五、村庄的空间布局村庄的空间布局是村庄规划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村庄的功能和形象。
合理的空间布局应包括住宅区、生产区、商业区、休闲区等功能区的科学划分和布局。
同时,需要注意公共设施的配置和交通网络的建设,方便农民生活和交通出行。
此外,要注重村庄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保持村庄的景观和生态特色。
六、村庄保护与改造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村庄保护与改造的要求。
首先,要保护和修复村庄的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保留乡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其次,要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再次,要通过优化村庄的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推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摘要:随着新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在功能上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个性特色的农村景观也在遭到不同程度的忽视,甚至产生了破坏作用。
因而本文重点探讨如何创造宜人的具有新农村空间特色的环境景观。
关键词: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中国的传统民居,都是受着气候、地域、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环境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老建筑在功能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传统民居与现代人的生活之间表现出许多矛盾。
为适应新时期农村的生产、生活,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更新及发展势在必行。
对新农村建筑景观的设计需要注重农村特点,既要继承传统建筑的优秀遗产,又要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
1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建设现状1.1 生产与服务性差园林景观是建筑、山水、植物、诗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兼具观赏、游憩、环境保护及生产使用功能。
新农村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乡村园林对使用功能有其特殊要求:一方面要满足农业生产基本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要满足村民休闲娱乐的需要。
但目前许多村庄规划在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公共服务设施落实不到位。
有的新农村建成后,农民连打谷晒谷场所都没有,也没有适合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1.2 景观的乡土特征不够突出规划者对乡村生活方式、乡村历史、民俗文化了解不够,不能充分挖掘新农村景观的特色,在设计上盲目跟风,片面追求时尚或照搬城市园林景观模式,破坏了原来的地形、地貌,导致景观的乡土价值流失或乡土特征不够鲜明。
1.3 景观时效性差自从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后,各地相继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批村容整洁风景宜人的现代新农村景观。
但没过多久,村容村景就大不如前,景观时效性差。
分析其原因,一是后续资金投入少,缺乏必要的景观维持和保护费用;二是村民缺乏景观意识,对自己所处乡村的社会、经济、生态、美学等方面的价值不清楚,更谈不上维护;三是景观系统自身的生态功能不健全,系统的自净能力不能恢复和补偿景观损耗。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村振兴规划探讨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面临着乡村治理“全方面覆盖”与乡村振兴“精准投放”衔接问题,对乡村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推动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形成“能用、管用、好用”的乡村规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本文从我国乡村规划的发展历程入手,梳理乡村规划在发展历程中呈现的内涵特征变化,结合新时代要求,提出乡村规划的关注重点,探讨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规划的实施路径,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乡村地区的实施完善提供思路。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民众的生活环境与精神面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各项需求也有了显著上升。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作用,就可以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特别是在乡村地区,如果能够合理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并基于此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设计与实施,就能够显著增强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推动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下面就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振兴的具体开展路径。
1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振兴的规划原则1.1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近年来,我国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决策,提倡人们选择更绿色的生活方式,采用更绿色的材料,并且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保护和节约。
同时,我国大力实施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
对于我国的农村振兴来说,绿色环境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为了实现农村发展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化,必须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布局,充分考虑绿色发展因素的影响。
同时,农村新改革的设施和建筑群应该具有空间分布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发展需求和条件。
完整的乡村体系不仅包括合理的楼群分布,还包括旅游环境等其他方面的因素,这些都需要重点建设和优化。
在建造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农村的特色和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农村特色进行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改革和优化。
国土空间背景下实用性村庄规划探讨——以陕西省铜川市黑池塬村为例摘要:自2019年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五级三类四体系”的规划框架,到今年全面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空间规划在不断探索和体系优化后逐渐完善。
村庄规划作为城市开发边界外的详细规划,同时也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单元,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引导下,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文章从村庄规划的实践入手,探索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下的村庄规划实践。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多规合一1.村庄规划编制的政策背景分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 号)的印发,标志着“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正式建立。
本文以陕西省铜川市黑池塬村为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分析现阶段黑池塬村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编制的新要求,结合《陕西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的要求,在城乡融合发展阶段,把村庄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谋划、安排和部署,从村庄布局、土地整治、产业引导、设施支撑、特色发展、乡村治理六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要点,为村庄规划的应编尽编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2.村庄概况黑池塬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包含4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319.51公顷。
农业用地占86.63%,建设用地占10.87%,生态用地占2.5%。
现状的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
根据对黑池塬村的现场调研和深入分析,其存在如下问题:村庄老龄化、空心化严重,缺乏活力;存在部分荒弃地,缺乏国土空间规划;村庄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已有产业未形成一定规模,整体缺乏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村庄基础设施不完善,主要是排水设施,缺少文体设施及娱乐活动场所。
3.基于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实践3.1加强战略引导,明确村庄功能定位在充分挖掘村内的自然资源、社会和经济状况、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等的基础上,将黑池塬村发展定位为:依托生态有机农业优势,发展新型农业经济体系。
902019·7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在空间规划视野下进行村庄规划,并根据实际案例提出一些具体实施对策,希望对我国村庄规划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的推进提供帮助。
关键词:空间规划视野;村庄规划;问题思考;规划方法空间规划视野下的村庄规划,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村庄资源的重新分配,合理地在村庄内划分区域,进一步改善村庄环境,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基建水平。
一、概述空间规划视野下的村庄规划空间规划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欧洲被提出,在《欧洲空间规划制度概要》中对空间规划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空间规划是由公共管理部门完成,影响未来活动空间分布的一种方法;二是空间规划是为了使土地利用和区域功能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融洽;第三是在平衡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
村庄规划根据我国《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中所规定的内容,主要包括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
前者涉及村庄布点、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配套服务建设等内容,而后者要在前者的指导下完成具体的各项村庄的建设工作。
总体来说,所谓空间规划视野下的村庄规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空间规划视野下的村庄规划是一项前瞻性工作。
村庄规划要立足实际,尊重民意,并能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所有的规划设计内容都要在实际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政策情况,使得制定好的村庄规划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都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其次,空间规划视野下的村庄规划是一项协调性工作。
村庄规划要充分考虑空间利用的合理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针对不同的地块,结合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人民群众生活习惯,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等予以合理的功能区划分与设定,在土地利用高效集约的基础上,满足村庄对各功能区域的建设需要。
最后,空间规划视野下的村庄规划是一项提升性工作。
在新时代背景下,空间规划视野下的村庄规划是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最弱一环乡村发展的重要措施方法,在维持经济生产发展与乡村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之上,从根本上提升乡村基建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实现农村健康发展,真正实现农村发展的统筹兼顾、科学合理。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下乡村空间规划探索摘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建设成为了一项社会性任务,立足于乡村振兴,我国推行了各种政策,有力的改变了乡村面貌,缩小了城乡差距,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空间规划属于一项要点工作,也是难点内容。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空间规划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一个整体的角度上,对乡村空间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的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在美化乡村环境的同时,给人们创造优质的生活空间。
本文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基本任务;乡村空间规划;优化策略1乡村空间规划的基本任务1.1管控对象实现全域覆盖在之前的乡村空间规划模式中,规划重心存在偏差,主要针对建设空间的规划,规划内容不全面,忽视了生态建设和农业规划,存在许多的漏洞,不仅增加了资源浪费,而且在缺乏合理性的规划方案影响下,会对乡村生态和农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现阶段,在国土空间规划下,之前的乡村空间规划理念需要得到有效的优化和改进,从整体出发,立足于国土空间,对乡村的各种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包括空间、生态、农业等,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乡村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同步进行,在保护生态体系的同时,对乡村土地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完善各种基础设施,进一步的提高乡村空间规划的全面性,从而真正的发挥出乡村空间规划的关键性作用,这也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1.2实现分级衔接乡村空间规划对乡村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是乡村治理的主要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各级部门要积极参与其中,而且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对乡村空间规划进行有效优化,完成乡村治理,实现分级衔接,这也是乡村空间规划的基本任务之一。
在相关政策规定中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明确自身任务,在清晰职责的同时,认真的落实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具体的乡村空间规划过程中,生态、建设以及农业空间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不能一概而论,为此,为了保证乡村空间规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各级政府要纵向事权,在不越权的基础上,提高工作内容深度,并且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真正的发挥出自身的职能作用。
乡村振兴规划空间布局研究一、引言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关键之一。
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本文将从地理、社会和经济等多个角度展开研究,探讨如何优化和合理规划乡村振兴的空间布局。
二、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乡村振兴规划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乡村的地形、气候、水资源等特点将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应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能。
三、社会需求与人口分布社会需求是决定乡村振兴规划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和社会需求,应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同时,在推动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转移方面,应做好规划,促进乡村振兴。
四、农业产业与农民收入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规划空间布局的核心要素。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农产品市场需求和农民种植技术,合理规划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五、城乡融合与土地利用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规划空间布局的重要内容。
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应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就业创业,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六、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规划空间布局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应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和农田生态化。
同时,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七、教育与医疗服务教育和医疗服务是乡村振兴规划空间布局的基础设施之一。
乡村振兴规划应注重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同时,发展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乡村医疗水平,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
八、交通网络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规划空间布局的重要保障。
新农村建设的空间规划与布局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了确保新农村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空间规划与布局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空间规划与布局。
一、环境保护与农村景观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与农村景观的协调发展。
在空间规划上,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设绿地和农田,并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此外,应注重保护村庄的原有风貌和特色建筑,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农村景观。
二、农业生产与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空间规划与布局应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在乡村规划中,应合理划定农田和农业用地,提供充足的土地供农民耕种。
同时,也要规划建设农田水利、农机库、畜禽养殖等农业基础设施。
三、交通运输与交通网络建设交通运输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空间规划与布局应考虑交通通达性,引导农民合理选择交通方式。
此外,还要注重交通网络建设,合理规划农村道路和公共交通站点,方便农民出行和物资运输。
四、教育与医疗资源配置教育和医疗资源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农村建设的空间规划与布局应着重考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配置。
规划学校和医院的位置,使其能够覆盖到农村各个地区,方便农民接受教育和医疗服务。
五、文化与娱乐设施建设文化和娱乐设施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文化和娱乐设施的空间布局。
规划乡村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以及运动场、娱乐广场等娱乐设施,满足农民对文化和娱乐的需求。
六、住房与社区规划住房是农民的根本需求,社区规划也对于农村居民的生活至关重要。
新农村建设要合理安排住房和社区的布局。
规划住宅区时,注重提供适宜的户型和基础设施,并合理设置社区公共空间,促进居民的交流和社区建设。
七、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空间规划与布局应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
规划农业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产业发展区域,促进农产品加工和特色农业的发展。
同时,也要合理规划农村商业街区和集市,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探索“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护乡村传统文化、提升乡村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实现乡村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景村融合理念应运而生。
景村融合是指将景区和乡村有机结合,通过规划设计,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
实现景村融合需要探索一条适合的规划设计路径。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步骤和原则。
需要进行基础调研和分析。
了解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社会经济现状,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以及文化遗产、乡村特色等人文要素。
通过调研和分析,可以确定乡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需要确定景村融合的核心理念。
景村融合不仅仅是将景区和乡村结合起来,还要在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需要确定景村融合的核心理念,以指导后续的规划设计工作。
然后,进行景村规划设计。
在进行景村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景区和乡村的特点和需求。
结合乡村原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设计合理的乡村生活区、游客接待区、旅游设施等空间布局。
还需要规划交通、水、电、绿化等基础设施,以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和舒适的旅游体验。
在景村规划设计过程中,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乡村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如山水林田湖等。
在景村规划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保护自然生态,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可以采用生态修复、生态规划等手段,加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需要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
乡村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规划设计专家的事情,还需要广大村民的参与和支持。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并将其纳入规划设计方案中。
这样可以增加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切实性,也可以提高乡村发展的公众认同度和参与度。
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与资源整合分析一、乡村振兴规划的背景与重要性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旨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规划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其空间布局与资源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结合部的整合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农村相接触的重要区域,其规划和布局应当注重城乡融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需要在城乡接合带规划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2.资源禀赋的差异化利用乡村振兴规划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农业发达地区可以发展现代农业,非农业发达地区则可以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
3.产业的分布和集聚乡村振兴规划中需要划定不同产业分布的区域,支持农村产业发展。
同时,可以通过打造特色小镇、农产品品牌等措施,促进乡村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
4.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乡村振兴规划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相应的空间布局方案。
通过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方式,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并开展相应的修复工作。
三、乡村振兴规划的资源整合乡村振兴规划的资源整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资源的整合乡村振兴规划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整合各级政府资源,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推动乡村振兴规划的实施。
2.社会资本的参与乡村振兴规划需要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通过与企业、金融机构等合作,整合社会资源。
可以引入民间投资,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资源的整合乡村振兴规划要对农村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现代化等措施,提升农村资源的利用效率。
4.科技创新的支持乡村振兴规划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农村科技水平。
可以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第10卷第21期Vol.10No.21南方农业South C h ina A gricu ltu2016年7月Ju 1.2011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黄文娟(浙江省宁波国联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宁波315100)摘要与经济发展相对于饱和的城市相比,乡村资源还有待开发,对乡村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不仅可以促进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与寸土寸金的城市相比较、乡村在对于空间资源利用方面还 有待进一步的优化,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空间资源化也逐渐成为乡村发展的基本方向。
从乡 村空间资源化的角度对乡村进行规划设计,并对其方法和原则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乡村空间;乡村规划;设计中图分类号:TU 982. 29 文献标志码:B D 0I : 10. 19415/j .c n k i .1673-890x . 2016. 21.091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农村的建设方面,提出了“五 位一体”的建设方案。
在新农村建设中除了要抓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时,将生态文 明建设列入美丽中国战略构想之中。
“五位一体”战略 布局的建立不仅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也极大 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乡村空间资源化的基本内涵资源,就是以被人类开发的,且对人类自身或对人 类发展有益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总称。
相对于我国的 城市占地面积相比,我国农村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占据 了很大的自然空间。
因此,合理地对乡村空间资源进行 配置,对乡村经济发展有很大意义[1]。
对乡村规划设计 “资源化”,就是将乡村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过去十几 年,由于受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就相 对于落后,其潜在巨大的空间资源也没有被充分挖掘。
2乡村空间资源的分类体系各种发展要素是乡村发展的基本条件,从我国农村 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农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性 产业,近几年,乡村又出现旅游行业等附属产业。
从某 一方面讲,又可将乡村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本 文就从这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
从而构建乡村空间资源 的分类体系,并根据不同资源体系对乡村资源寻找不同的 资源途径。
乡村资源的资源化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在上文笔者也有提及相对于城市,一方面,农村对 于自然生态的开发还有所欠缺。
但另一方面,乡村也了 保留了生态的原状性和原真性,对于这一类资源,在对 乡村规划时给予保护。
另外,对于一些遭到破坏的原生 态资源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对于不同的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注人新的文化元 素,以使其更具有特色。
简而言之,对资源进行活化。
在传统的买卖贸易中,其交易大都体现在集市,在 此基础上,乡村可以建立生态园,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为 买者不同的服务性功能。
例如,到生态园体验农业等服 务。
在发展农业等支柱性产业的同时带动相关服务业的收稿日期:2016-05-11作者简介:黄文娟( 1982-),女,江西分宜人,本科,中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
发展。
3基本原则的阐述根据不同需求,对于乡村空间资源化,应遵循3个基本原则:特色化、本土化及生态化。
下面对其进行一一阐明。
3.1特色化只有特色,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简而言之,特色化 是乡村发展的第一要素。
对于乡村一些原生态的自然景 观,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加人一些人工“佐料”, 使景观更加引人人胜,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当地 经济发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其进行特色化建 设的过程中,应以自然资源为主,以人工添加为辅,否 则将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达不到应有效果。
3.2本土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将城市一切复制粘 贴到农村,不应保留农村原有的农耕物件等,这是一种 错误的理解。
简而言之,城乡一体化,就是在保留乡村 本土化的基础上适当发展工业、旅游业等。
其中,本土 化是发展各个产业的核心[3]。
现阶段,有些乡村资源在城 市工业的创击下逐渐消亡,各种生产资料本土化特征也 极不明显。
为此,在乡村发展时,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 的措施,降低外部因素对本土资源的影响。
3.3生态化随着城市工业的饱和以及土地资源的日益匮乏,乡 村又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因而大量的工业从城市搬迁到 乡村,相应的,其乡村环境也就受到一定的破坏,大气 遭到严重污染,另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 生活垃圾,这一系列污染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其既与乡 村空间资源化的基本原则中的生态化背道而驰又违背了 “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为此,在乡村建设过 程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建设。
简而言之, 就是乡村建设时注重生态化建设,生态建设也是是乡村 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
4基于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的规划策略 4.1总体思路对于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的规划策略,笔者从制作 一张全域覆盖的空间资源管控图和制作一套针对空间安 排的核心行动项目2个方面阐明其总体思路。
然后针对现阶段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策略。
4.1.1制作一张全域覆盖的空间资源管控图要想从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探讨全域乡村规划 设计,就要充分了解全域空间资源,而制作一张全域覆 盖的空间资源管控图十分有必要,在此基础上经过对资 源的系统的梳理、评估,进而开发可开发的空间,保护 可保护的生态园林。
使其空间开发达到最合适的程度。
4.1.2 —套针对空间安排的核心行动项目在一个小区域,要想使旅游行业全面发展是不可能 的。
要充分考虑所在的地理位置,选择其优势和特色进 行强化,例如,靠近山的地方,可以在山上建立索道,让人们坐缆车观光山景,或者开发过山车旅游项目;在 有陡峭山壁的地方,可以开发一些刺激项目,如蹦极、攀岩等。
对于中间地势稍微平坦的,气温相对较高的,可以开发温泉,花丼展等。
根据地势不同,发展不同的 产业。
根据地形对项目进行“合理搭配”,达到全域的 全面发展,进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但同时,在进行以 上项目时,必须要以生态保护为基础。
将生态文明建设 彻底落实到每个细节,进而到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2策略分析一是对于乡村旅游业,应根据民族差异性,结合 当地特色,发挥本土化,体现民族特色为基础开展旅游 业。
但目前,其实际发展状况与规划大不相同:各个地 区的发展类型雷同十分严重,如无论是少数民族地区还 是内陆汉族聚居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行业是大都开展 农家乐代替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习惯,民族舞蹈及当地 小吃。
面对这一现象,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在当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行业加以引导。
另外,应根据不 同乡村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对其主导产业进行分类,如资产经营主导型、生态旅游主导型以及现代农业主导 等类型[41。
进而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门各司其 职,鎌游行业蓬勃发展。
二是在建立乡村旅游产业时,可以将农活融人其中’让游客们切实的感受到农耕生活;再次,可以进行游村活 动,根据历史古迹,结合现有的生态资源,引导游客参观 游览,进而对乡村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最后,闲居,结合 額特色衣食住行,开展特色饮食文化o通过乐农,游村 和闲居三部走,带动“产、村、景”一体化联动发展。
5以上便是笔者在本文所阐明的观点,以期为读者和 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1 ]马灵燕,贺勇,郎大志.基于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建筑与文化,2012⑷=62-63.[2] 王玉玲,汪惠萍,桂凯,等.“三农”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基于乡村旅游产品视野[T].中国农学通报,2013(11):208_ 212.[3] 杨岳刚,郑国全.基于“三生”理念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分类研究:以浙江省苍南县为例[J].中国城市林[4] 胡静,许贤裳,谢双玉,等.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6):723-726.(责任编辑:赵中正)(上接第151页)少,城市发展发展进程缓慢的。
因此,要创造适宜居住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是发展经济,增 力口收入。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包括住房齡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及环境卫生。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加快农村各项养老保险力度,增加城乡统筹就 业。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加强农民的各项技能及思 想素质教育培训。
五是管理民主,村民自治,建成真正的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 农民新村。
让老百姓感受到城里和村庄没有差距,让农民 扎根于农村、死心踏地开辟农村这块新天地。
3着力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就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
近几年,随着来农业生产经营的快速发展,农民有了一种新的说法一一职业农民。
于是现在的农民就成了传统农民;我们以后农民的发展方向是让传统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我们的任务是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让他 们懂技术、有素质、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主体。
将现 在农村由传统农民各家各户的耕作模式变成由职业农民集约化经营模式。
国家对职业农民实行工资制度,生产经营的品种和类别由国家根据地域环境和土质等多方面因素提供种子,统一规划、集中划片分类别种植。
生产的农产品统一品检、包装、运送、储存,并 由国家统一销售。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