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锡五调解对当下法院调解的借鉴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416.61 KB
- 文档页数:5
马锡五审判模式与当代司法制度马锡五审判模式与当代司法制度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一、马锡五审判模式产生背景及其特点分析在1943年,马锡五同志在担任陇东专员时,根据边区政府的命令,自1943年3月兼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的庭长,亲自参加审判实践。
他经常有计划的下乡,深入调查研究,进行巡回审判以及纠正了一些错案,解决了一些诉讼多年的疑难案件,使违法者受到制裁,无辜者获释放,人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把这种贯彻群众路线,实行审判和调节相结合的办案方式,亲切的称为“马锡五审判方式”。
在马锡五同志审理过的众多案件中经马锡五同志判决后双方当时人都自愿服从这一现象下我们不禁要思考是否马锡五审判模式有着其自己的特点?马锡五将自己的审判模式归结为“就地审判,不拘形式,深入调查研究,联系群众,解决问题”。
结合实际,对马锡五审判模式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全面,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的审判作风本文由收集整理在审判过程中,马锡五同志曾经说过“要把案情的始末与因果得到透彻的了解,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要多方面的调查,周密思考,研究,判断,有时走弯路,白费力气的情况,常常免不了。
”例如在周定邦杀人案中,尽管被告已经承认自己的杀人罪行,并把杀人的经过说的清清楚楚,但是马锡五同志仍认为如果没有拿到可靠的证据,仅仅凭这些没有查证的口供定案是不可靠的。
简历大全/html/jianli/(二)认真贯彻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实行审判与调解相结合,司法干部与群众共同断案马锡五审判模式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贯彻群众路线。
以封捧与张柏的婚姻上诉案为例,他在批评张金才兄弟,使他们认识到抢亲恶习的危害性,又批评了封彦贵不应该为了钱而把自己的亲身女儿当货卖,还教育了封捧与张柏,使他们认识到婚姻自主也应该按照法律的规定像政府进行登记。
一、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历史背景马锡五审判方式是指江西省九江市人民法院在审理马锡案件时采取的五次审判的特殊方式。
马锡案件是我国法院历史上罕见的重大刑事案件,此案在我国法院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审判方式的选择是基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司法考量。
1.国家政治形势20世纪30年代,我国正处于国家动荡和政治混乱的时期。
国共两党的斗争激烈,政治环境不稳定,法治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法院在处理重大案件时需要更加谨慎及审慎。
2.司法体制的不完善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司法制度尚处于初期建设阶段,尚未完善,法院的职能和权力范围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审理复杂的刑事案件,法院需要借助于特殊的审判方式来保证审判的公正和合法性。
二、五审判方式的具体内容马锡案件的五审判方式是指在审理该案件时,九江市人民法院进行了五次审判。
这一审判方式在当时的我国法院历史上并不常见,它的出现和实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1.第一审首次审判在当地法院进行,该审判由初审法官主持。
在第一审中,法院主要对案件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初步审查,以确定案件的性质和重要的审判要点。
2.第二审第二审是对第一审的重审。
此次审判由高级法院的法官进行,目的是对第一审判的法院判决进行复核,确保对案件的审理不出现遗漏、错误等情况。
3.第三审第三审是再次对前两次审判的重审,此次审判仍由高级法院进行,以确保前两次审判的结果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4.第四审第四审是较为特殊的一次审判,它由高级法院的专门法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进行,旨在研究和审理案件的特殊性和合法性。
5.第五审第五审则是最终判决。
九江市人民法院再次对第四审判的结果进行审查,并对案件做出最终判决。
这意味着在马锡案件中,九江市人民法院经过五次审判,确保了对该案件的审理充分和谨慎。
三、社会文化意义马锡五审判方式作为我国法院历史上罕见的审判方式,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1.保障司法公正五审判方式在马锡案件中的使用,体现了法院对审判公正和合法性的高度重视。
新形势下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的重新审视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产生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作为巡回审判、就地审判和调解工作的典型代表。
在当下,这种审判方式对我们的司法制度有无借鉴意义?从法理角度分析,很多理念和审判实践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本文就通过考察这一审判方式的历史和社会环境来探究其对今天的审判工作的借鉴意义,以及分析其与法制和法理相冲突的层面。
关键词:马锡五审判方式;巡回审判;司法独立;司法的中立性;群众路线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1一、司法精神的传承对法律的理解和原则的坚守以及严格依法执法也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华。
著名的华池县封捧与张柏上诉案。
原审仅仅拘泥于封彦贵的控告,而未能领会婚姻的法律原则和基本精神,以为原有婚约解除之后的抢亲当然违法。
与没有了解内幕有一定关联,更多层面上是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和运用不当所致。
马锡五就善于抓住本案关键,这可能与马锡五的法律素养有莫大关系。
我们有大陆法系的传统,法律文本字面不难理解,但能系统把握法律的精神,遵循原则,正确的运用法律却非易事。
二、特殊时代环境造就之产物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产生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与抗日根据地实行有别与国民党的先进社会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密不可分。
同时,当时的司法制度环境就决定了要走群众路线,正如1945年12月29日陕甘宁边区推事、审判员联席会议指出的“总精神即是联系群众,调查审讯都有群众参加,竭力求得全面正确,是非曲直摆在明处。
”[2]当时整风运动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滋养,那种司法为民的的观念得到了有力的贯彻。
总之,离开这些背景因素,马锡五审判方式就难以产生,更难以彰显它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
三、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再认识(一)审判模式的改变促使我们思考主动司法的合理性在抗日战争时期,司法审判制度还是纠问式,即以法官为中心,当事人处于被动消极地位。
而如今我们采用以纠问式为主,兼英美当事人主义,即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诉讼主张,是否采纳其中张关键看其是否符合法理依据。
关于马锡五审判方式摘要:通过查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历史档案,本文从马锡五本人的经历入手,结合“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时期所处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司法环境进展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现今司法改革中对“马锡五审判方式〞借鉴应采取一种慎重的态度,以期能使“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当今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成效,早日使我国走出一个个的司法困境。
关键字:马锡五审判方式;背景;群众路线一、关于马锡五本人1899年1月8日,在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一家贫苦农家的窑洞里呱呱坠地了一名男婴,起名为马锡五。
马锡五家境贫困,只读了两三年的私塾就辍学了,放过牛、拦过羊,后来在一家店铺当了“账房先生〞。
1930年,马锡五开场跟随志丹“闹红〞,1934年春参加了部队,参与组织红个工农武装,之后搞后勤行政工作,管过粮食,当过国民经济部长,自1936年起,马锡五历任迁驻环县河连湾、曲子镇的陕甘宁省维埃政府主席、陕甘宁边区庆环分区刑侦督察专员公署专员以及当时驻庆阳城的陇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副专员、专员等职。
在1942年至1943年的高干会议上,马锡五和他的战友马文瑞、王维舟都被树立为陕甘宁边区的模干部。
而且在1942年2月3日,为马锡五亲笔题词:“一刻也不要离开群众〞。
1943年3月,马锡五兼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的庭长,是他从事司法工作的开端。
他经常携卷下乡,深入基层,进展巡回审判,深入群众,解决了许多疑难缠讼的案件。
马锡五主持审理过假设干案件,华池县封捧儿的“婚姻申诉案〞、曲子县发云兄弟的“谋财杀人案〞、合水县丁丑两家的“土地争议案〞,等等,都是被人称颂至今的经典案例。
他根据当地的司法工作实践,创造了审判与调解相结合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为抗日根据地的司法战线立了一面旗帜。
1946年4月,马锡五被中选为陕甘宁边区的高等法院院长。
他相继又成功地审理了假设干案件,不断丰富开展了他的审判方式。
新中国诞生后,担任最高人民法院西北分院院长兼西北军政委员会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
弘扬和发展马锡五审判方式再创特色调解之路马锡五审判方式是以陕甘宁边区从事司法审判工作的马锡五命名的。
这种审判方式是在当时的司法理念、制度和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和发展出来的较系统的民事诉讼模式。
我们可以用以下四个特点归结马锡五审判方式:(1)法官全面调查证据,发现案件事实真相;(2)发动和依靠群众,调解为主,司法干部与群众共同断案;(3)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廉洁公正;(4)实行巡回审理、田头开庭等简便利民的诉讼程序。
其中许多具体原则和做法以后被直接运用于新中国的民事诉讼制度。
马锡五审判方式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步骤:查明案件事实、听取群众意见形成解决方案、说服当事人接受。
马锡五审判方式之所以为广大老百姓所推崇,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构建,是因为:首先,马锡五审判方式强调法官调查研究,查明案件事实,这充分回应了当事人对查明“真相”的要求;其次,充分考虑群众意见作出的裁判为群众所乐于接受;最后,当事人在社区舆论压力下,也容易服从判决和调解结果。
因此,马锡五审判方式既满足了当事人对法官“为我做主”的客观期望,又能让当事人的情理要求得到表达。
这是这种审判方式获得当时社会民众热烈拥护的主要原因。
但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另一面是周期长、成本高、法官权力大,审判的正当性主要依赖于法官个人的品德和人格魅力。
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仍一味坚持马锡五审判方式中的一些形式,不能与时俱进地以新的理念构建诉讼方式,就可能导致背离民事审判方式所追求的目标。
但是,当我们将目光深入到基层法院,特别是人民法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马锡五审判方式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广大基层法官所采用的审判方法里,总能看到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影子。
实际上,主流观点一直认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人民法院为人民排忧解难、主持公道,对于今天的审判工作仍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极大,因此带来的文化水平的差距、法制意识的差距亦极大。
浅析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现代意义[摘要]“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历史的产物,在中国法制史上划下了光辉的一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为现今司法制度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
它作为我国优良的司法传统,其司法为民的精髓既契合现代司法的基本理念又符合中国国情。
尤其它部分优秀的体制对现今司法审判制度仍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包括强调实体正义,注重审判与调解相结合,发挥它的司法功能。
[关键词]马锡五审判方式;司法为民;实体正义;调解“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它是适应我国陕甘宁边区司法实践环境的审判方式,在当时有效地发挥了司法作用。
当前探讨“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现代意义具有重大价值。
一、“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概况“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于抗日民主政权时期,以在陕甘宁边区从事司法审判工作的马锡五同志命名,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司法理念、制度。
关于“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司法为民,走群众路线。
这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本质和精髓,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马锡五同志扎扎实实服务于边区群众,为他们排忧解难;第二,“注重调解,实行审判与调解相结合,司法干部与人民群众共同断案”。
[1]马锡五同志办案时,在坚决执行政府政策法令,又照顾群众的生活习惯及维护其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合理调解,善于通过群众中有威信的人物进行解释说服工作,为了群众又依靠群众;第三,深入实际,重证据、依法断案,以理服人。
法官判案时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全面、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
马锡五同志一直坚持重证据,轻口供,树立了良好的审判作风;第四,巡回审理、就地开庭、方便诉讼、简便利民。
实行简便利民的诉讼政策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特色之一,也为现今审判制度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
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服务于同一宗旨——司法便民。
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局限性任何行之有效的制度都有其不可避免的诟病,所以“马锡五审判方式”与现今司法制度相比较仍有其局限性。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意义及实现江伟谢俊近年来“马锡五审判方式”受到司法实务部门的重视。
以河南省为例,《法制日报》以及《人民法院报》多次对河南省人民法院推广“马锡五审判方式”予以报道[1]。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在其工作报告上指出,“继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深入基层,巡回审判,就地办案,方便群众诉讼,减轻群众负担。
”与此同时,理论界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研究也悄然兴起。
总体而言,学者普遍认为“马锡五审判方式”所蕴含的“走群众路线”理念与当前的“司法为民”政策遥相呼应,作为中国现代法律传统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现实意义值得肯定。
然而,从程序法的角度如何实现“马锡五审判方式”理论界却鲜有论述。
我们知道,“马锡五审判方式”并不仅仅是口号,它作为一种民事纠纷解决途径应当逐步纳入程序的范畴,以此规范纠纷解决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行为从而实现保障当事人权利和纠纷解决的目的,本文的写作目的正是基于此。
一、历史的视角:产生背景与实质“马锡五审判方式”以在陕甘宁边区从事司法审判工作的马锡五同志命名,反映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司法理念、制度。
人们普遍认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实质或精髓是“走群众路线”、“充分的群众观点”:(1)审判工作要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2)审判与调解相结合,人民群众参与审判工作;(3)廉洁奉公,忠于职守;(4)诉讼便民。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看,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处于自然经济阶段。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与生产条件极其落后,同时又受到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严重不足,整个边区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和危机。
而且交通极其不便,人口分布分散,使得边区的诉讼成本提高。
诉讼的时间代价也严重影响了生产活动。
为了发展农业、不违农时,马锡五的司法工作重点是如何减少诉讼给当时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就地审讯”、“巡回审判”、调解等既能教育群众、方便群众又能促进生产的审判方式常常被审判机关使用[2]。
“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司法改革中的当代意蕴作者:欧阳若涛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04期摘要:“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出现无疑已经成为了今天一个亟需分析和理解的司法事件。
应该将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置于司法改革语境下来分析;应将“马锡五审判方式”与“司法便民”理念相联系;应从司法的基本规律来审视“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具体司法行为中的运用。
把握这三个方面,有助于理解“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当代意蕴。
关键词:司法改革;“马锡五审判方式”;司法便民;当代意蕴中图分类号:DF0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09.04.16如何理解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这一司法事件?这需要结合中国正在进行司法改革这一基本背景来进行。
从司法改革发展的基本脉络来看,重提关注“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当代意蕴,应该区分为宏观价值指导层面和微观司法操作层面;既要考虑社会现实的要求,也应当注意遵循司法的一般规律,不能机械照搬其行为模式。
一、对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应置于司法改革的语境下来理解“马锡五审判方式”最早是作为陕甘宁边区审判方式的一个范例被提出来的,是我国革命法制初创时期的一个先进典型。
马锡五将群众路线工作方法运用到司法实践中去,创造了贯彻司法民主的审判方式。
学界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的讨论,既有从部门法、司法制度视角切入的,也有从法理学、司法理念角度切入的,并且,这些讨论也大多是回顾式的,并没有从司法改革语境下理解“马锡五审判方式”,更没有人提出用“马锡五审判方式”指导司法改革发展。
应该说,真正使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为一个司法事件的,是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
他在2009年《最高法院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继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
这一提法是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近30年来首次出现,这使得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显得非常突兀。
如何理解这种重提?我们认为首先需要对《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与司法改革的关系作出一个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