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与香港“口水战”的实质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南海争端中的“口水战”——论南海问题中我国的周边公共外交课程名称: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授课教师:杨冬院系:文化传播学院班级:2011级3班姓名:李艳婷学号:110230313南海争端中的“口水战”——论南海问题中我国的周边公共外交【引言】:2011年6月1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记者会上针对南海问题进行发言:“最新的南海事态,是因为一些国家采取单方面行动,损害中国的主权及海洋权利,发表与事实不符及不负责任的言论,试图使南海问题扩大化、复杂化,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中方是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不是在侵害别国的权益。
我们希望南海争议中的非当事国,切实尊重当事国通过直接谈判解决争议的努力。
”自2012年5 月以来,南海问题持续发酵,成为我国周边外交中的一个热点,其直接后果是在国际舆论上的反应,对我国的周边公共外交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经由近期国际舆论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出南海问题中我国周边公共外交的新特点、新形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南海争端舆论压力公共外交中国美国菲律宾一、南海之争,中国早就已经彻底输掉了一场国际舆论战?11年11月4日,越南外交学院院长邓廷贵在由东盟各成员国、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日本、韩国、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的学者出席参与的一场题为“南海:为地区安全与发展而合作”的第三次南海国际研讨会,警告称如果争议各方不遵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南海领土争端很可能爆发“全面冲突”。
在美国、日本相继介入南海事务后,越南又将印度拉入南海问题争端,使这一问题复杂化,而各方牵制的目标无一不指向中国。
“南海问题”不断白热化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相关国家出于战略、能源利益考虑而对南海的觊觎,另一方面是中国出于整体国家战略的考虑而在南海问题上的高度克制。
地区性组织和区外大国美国、日本、印度、英国等出于各自的战略考虑对南海问题的介入,主要表现为表面“中立”,实则偏袒东盟诸国,牵制中国。
而针对南海问题,中方一直从一个国家的宏观发展考虑,对外一直采取和平发展的策略,相关媒体也一直保持着中庸的态度。
中英香港问题的首次交锋内情同希思谈到香港问题时,毛泽东用他那巨人般的手一挥,指着坐在不远处的邓小平等人说:“是他们的事情了。
”◎本刊记者 余玮1974年5月24日,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爱德华·希思抵达北京。
这是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国土。
北京国际机场上悬挂着中英两国国旗,大型横幅标语上写着:“热烈欢迎英国贵宾爱德华·理查德·乔治·希思先生!”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委托当时刚刚恢复工作不久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担任主陪。
5月24日,邓小平率北京市负责人吴德、外贸部部长李强、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以及首都群众数千人,前往机场热烈欢迎希思。
邓小平与走下飞机的希思握手,对客人热情地说:“我代表周恩来总理向你表示热烈欢迎。
”毛泽东说:“是他们的事情了。
”第二天下午5时25分,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的书房会见希思。
希思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这位世界伟人。
毛泽东热情欢迎希思的到来,这使希思不再拘束,而且感到毛泽东是一位非常令人愉快的人,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会谈一开始,双方互相问好后,毛泽东问周恩来:“为什么没有仪仗队?”周恩来回答:“因为照顾他不是现任首相,怕引起误会,使现任首相不高兴。
”毛泽东说:“我看还是要有。
”这时,担任会谈记录的王海容说:“不怕得罪威尔逊啊?”毛泽东回答:“不怕!”然后面向希思,沉稳地说:“我是投你的票的!”希思高兴地笑了起来,并不住地点头。
近两个小时的会谈在坦诚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着,他们从中苏关系谈到中美关系,再谈到中国的问题。
毛泽东说:“很久以前,中国怕欧洲。
但这些都成了历史了。
”这时,他对希思说:“你们剩下一个香港问题。
我们现在还不谈。
”说着,毛泽东回头问坐在身旁的周恩来:“还有多少时间?”周恩来迅速准确地回答道:“是1898年租给他们的,租期99年,到1997年期满,距现在还有23年挂零。
”毛泽东对希思说:“到时候怎么办,我们再商量吧。
”接着,毛泽东习惯地用他那巨人般的手一挥,指着坐在不远处的邓小平等人说:“是他们的事情了。
口述历史:中英谈判的22轮幕后较量2007年07月02日08:44凤凰网专稿【大中小】声明:凤凰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7月1日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日子,回顾香港的回归之路,24年前的中英谈判是第一件大事。
在22个回合的较量当中,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在谈判桌上经过了怎样的激烈交锋?谈判背后,中英两国领导人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又如何的斗智斗勇?今天我们请来了两位嘉宾,一位是担任过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的周南先生,当时他担任了中方代表团的第二任团长;还有一位是中方代表团的团员邵天任先生,当时他是外交部的法律顾问,后来他又被香港的媒体称作为基本法的四大护法之一。
他们将向我们讲述的就是24年前中英谈判的幕后故事。
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 (图片来源:CNSPHOTO)周南:到了1979年,英国方面也有点坐不住了,因为到了1997年,新界的租约就期满了,那到时候怎么办呢?英国人想来摸摸底。
解说词:1979年3月,英国驻香港总督麦理浩以港督身份首次访问北京,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面,正式试探中国政府在香港前途上的态度。
周南:麦理浩是绕着弯子提这个问题。
会见小平时,他说现在香港的投资者都在考虑一个问题,就是说在新界投资,跨越97行不行,如果不给他们这个权利,那么新界的发展就要停顿了。
其实他就是通过这个方式来试探中国的态度,如果中国同意英国可以批出新界跨越1997年的土地,那么就等于变相承认英国对新界在97之后还有统治权、管理权,所以英国人是采取迂回的办法来提问题。
当然小平一下子就明白了,他很敏锐地觉察到背后的意图。
他当时就讲,香港是中国的领土,这个问题是不能谈判的,至于到97之后怎么解决,香港的投资者可以放心,绝对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解说词:英国人之所以选择在1979年来到中国,原因是中共刚刚开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路线,而邓小平再度复出,其务实路线也为西方赏识。
因此在英国人看来,这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最佳时机。
港督麦理浩投石问路的访问,也让中国政府意识到,香港问题已经提上了议程,于是开始逐步研究对香港前途的基本方针策略,最终确定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收回香港。
1998年:港元保卫战当时,要准确地判断局势已经很难,更何况手中掌握的还是香港市民的血汗钱,曾荫权当时彻夜难眠,堂堂男子汉几度静夜落泪,叶约德承受压力之大可以想见。
曾荫权:酣战之中多次夜半饮泣1998年8月5日至7日,国际货币炒家发动了继97年10月以来对港元的第四度大规模冲击。
短短三日抛出近460亿港元(60亿美元)沽盘,港元受到自建立联系汇率以来最大规模的狙击,来势比97年10月更凶更狠。
但香港金融管理局沉着应战,不以挟息回击,而灵活使用外汇储备,抛出美元,大量买进港元,迫使国际货币炒家受损而退。
西方舆论:香港成了国际投机家的"自动提款机"金融大鳄:索罗斯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实施至今已有15年之久,它以1美元兑7.75港元的汇率与美元挂钩。
1997年10月23日,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首次受到国际金融炒家狙击。
他们大量直接抛售港币以兑换美元。
香港银行同业拆息一度飚升到300%,恒生指数和期货市场指数下泻1000多点。
此一役,炒家们共抛售了400多亿港币,在证券市场获利数十亿港元。
尝到了甜头的投资者继续玩弄同样的手段。
1998年1月、5月,相同的一幕一次又一次在香港上映。
西方舆论戏称,香港成了国际投机者的"自动提款机",他们一旦缺钱花了,只需在这个提款机上按几个钮。
尽管香港凭借充裕的外汇储备保住了联系汇率,但在高利率的影响之下,经济付出了高昂代价,利率居高不下,股市下跌了50%以上,楼市下跌了50%以上,经济元气大伤,至今未愈。
当年首季香港经济负增长2.8%。
进入夏季,国际炒家热炒"人民币贬值"的谣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香港乃沛公也。
人民币贬值势必沉重地打击香港的联系汇率制。
这一信息更加刺激了香港的股市和汇市。
加之纽约股市回软,日跌幅一度达299点,并将继续下滑;日本新政府回天无力;香港上市公司陆续宣布中期业绩,不利消息接踵而至,国泰公司50多年来首次亏损,太古、汇丰利润大幅下跌;香港市场上谣言四起,风声鹤唳,令投资者惶恐不安。
“港独”的极化机制与过程研究港独是指香港的一些人在政治运动中,主张香港脱离中国,独立成为一个国家。
港独的出现和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对香港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政治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港独运动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现象,还可以揭示其极化机制和过程,为维护香港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提供重要的参考。
港独的极化机制港独运动的极化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化,二是政治激化。
政治激化也是港独运动极化机制的重要表现。
在香港的政治生活中,一些政治力量试图利用港独等民粹主义的言论和行动来获取政治资本。
他们通过渲染香港的民族主义情绪,将香港的民族认同作为政治工具,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了政治对立,导致了港独运动的进一步极化。
港独的过程港独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主要包括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首先是萌芽阶段。
港独运动最初是一些个别人的思想和言论的表达,具有局限性和零散性。
在这个阶段,港独运动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群体化和组织化。
虽然有一些个别人士对香港的未来表达了不满和担忧,但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社会运动。
其次是发展阶段。
港独运动开始蔓延到一些群体,形成了一定的组织网络和宣传渠道。
在这个阶段,港独运动的声音逐渐扩大,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者。
一些港独组织开始出现,积极向社会传播港独思想,争取更多的民众支持。
最后是成熟阶段。
港独运动在这个阶段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一些港独组织和团体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港独思想,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港独运动的参与者也逐渐增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声势。
在这个阶段,港独运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
要加强社会调解和文化融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针对香港社会的分化现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各民族、各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社会的多元一体化。
还要加强对民族和文化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成员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要引导舆论导向,促进社会的理性对话。
为什么叫香港曱甴引言香港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繁荣的国际都市,但在近年来,有一些人开始称之为“香港曱甴”。
为什么会有如此贬低的称呼出现?本文将探讨背后的原因。
香港的历史和地理背景香港的历史香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在19世纪初,香港成为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口岸,并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港。
在1898年,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直到1997年回归中国。
香港的地理背景香港位于中国南部的一个半岛上,与中国大陆有陆地连接。
香港的地理位置独特,拥有天然良好的港口和便利的海洋交通条件,这使得香港成为一个国际航运和贸易中心。
香港曱甴的由来政治问题的引发自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的政治局势一直备受关注。
一些居民对于中国政府的干预感到不满,认为这威胁到了香港的自治权利。
此外,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也给香港造成了压力,如房价上涨、收入差距扩大等。
社会矛盾的激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一些居民对于香港政府的管理失望,并认为他们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些人也对富人阶层的嚣张和贪婪感到不满。
抗议活动的兴起这些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积累,导致了香港的抗议活动的兴起。
从2014年的占领中环运动到2019年的反修例抗议,香港各界人士都纷纷走上街头,表达对于问题的担忧和不满。
香港曱甴的象征意义民众的失望与无助称香港为“曱甴”传达了一种贬低和嘲讽的意味。
这个称呼暗示着人们对于香港近年来发展的失望和无助。
曱甴是一种被视为有害的昆虫,与香港这个国际城市的形象相差甚远,因此用来形容香港,表达了人们对于香港繁荣的担忧和悲观。
对于香港未来的担忧使用“曱甴”一词也传达了人们对于香港未来发展的担忧。
曱甴被认为是难以根除的害虫,使用这个词将香港的问题看作是根深蒂固的,似乎难以解决。
这种担忧表明了人们对于香港前景的不乐观。
总结“香港曱甴”这个称呼的出现,源于人们对于香港近年来问题的不满和担忧。
政治问题的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抗议活动的兴起,导致了人们对于香港的失望和无助。
12.8日历史事件12.8看似平凡的日子里,在历史上却发生了那么多不平凡的事情,今天给大家找来了12.8日历史事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2.8日历史事件一:香港保卫战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主力在炮兵、空军、海军的配合下,向香港发起了猛烈进攻。
空军首先轰炸了香港启德机场和停泊在香港海面的英军舰船,摧毁了香港英军薄弱的空军力量。
日军步兵随即向九龙要塞发起攻击。
英军瓦利斯准将指挥的大陆旅疏于防范,九龙要塞被日军轻易攻占,英军被迫转守香港岛。
12日,日军向英军发出通牒,要英军投降,遭到拒绝。
18日深夜,经过5天的彻底炮击后,日军分别在北角、不莱玛、水牛湾完成了登陆。
英军反攻,未能成功。
19日,英军西部旅旅长罗松准将战死。
20日,英军被日军完全分割在东、西两个地区。
21日,东部旅向黄泥涌山峡反攻,西部旅向尼克松山反攻,均未能成功。
24日,日军再次对英军劝降,但仍被拒绝。
25日,日军飞机及炮兵集中火力对仓库山峡、湾仔山峡、歌赋山、扯旗山、西高山的英军阵地狂轰滥炸,迫使英军放弃抵抗,无条件向日军投降。
26日,日军举行了占领香港的入城式。
12.8日历史事件二:台湾基隆北海中地震1867年12月8日(清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台湾基隆北海中地震。
基隆金包里沿海山倾地裂,海水暴涨,溺数百人。
这是迄今我国仅有的数次地震海啸灾害中,灾情最重的一次。
12.8日历史事件三:明代科学家徐光启逝世徐光启,上海人,是自李时珍后的明代又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他生于嘉靖41年即公元1562年,父亲是个小商人,家里有一点土地,但日子过得并不宽裕,所以徐光启从小就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这对他后来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徐光启在20岁左右的时候进了县学,成了生员,35岁时回乡参加了本省的乡试,一举夺得了乡试的第一名,中了解元,42岁时又到北京参加中央一级的考试,中了进士,后来在翰林院作了个小官。
当时由于朝廷的腐败,徐光启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在总共只有7年的天启年间,他在朝三进三出,虽说做到了礼部右侍郎的官位,但是权奸当道,他一事无成,最后落职回家。
大陆与香港为何进行“口水战”
最近,从之前的“香港导游强迫购物问题”---"大陆游客素质问题"---《蝗虫歌》事件等等,其实还有很多,只是举出这么几个较为熟悉的。
香港与内陆的“口水战”就无休止地进行,有许多网友都出来调停,不过调停得一时调停不了一辈子,主要是大家都不理解各自的环境和立场,但双方也的确很难理解对方真正的想法。
从我们所熟知的“香港导游强迫购物”---“大陆游客素质问题”---《蝗虫歌》事件,反映的其实都是很表面上的问题。
香港人对于“内地新移民”抢夺资源很不开心,而内地人针对港人的一些歧视性问题也很不满意,这才是双方暂时主要争论的焦点。
首先,从港人的角度来说,税收的意识很强,所以对政府如何使用税收的问题是非常关注的。
当然这种意识首先从英国“进口”,但在香港本土,由第一任香港行政长官麦理浩的福利政策开始,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以致两地的差异越来越大,使得香港人开始拥有“本地意识”,逐步地建立起属于香港人自己的价值体系,比如是“香港精神”。
在回归以后,香港的治理仍然采取“一国两制,港人自治”的原则,从一定程度来说,继续保留着香港的本土意识。
在面对着日益增长的内地孕妇赴港生子的情况,有数据显示,内地在港生育的小孩,从2001年的600人左右,到2010年近4万人的规模,在生育的高峰期,比如说今年的春节,港妈妈“一床难求”的现象再次出现。
而港人缴纳税收转移包括享受公立医院生育的社会福利,面对自身权利被剥夺的情况频频出现,免不了采取示威游行,向港府施压,同时也不乏批评内陆的这种风气。
那么大陆的看法又如何呢?其实国人对于香港有一种羡慕之感,不仅是因为香港的经济繁荣和相对自由,更多的是出于对国家统一的向往。
过去人们想去香港,由于英国政府的控制,所以大部分的内地移民都只能是“偷渡”,不过当时的港人却十分欢迎大陆来客,当时的英国还是被当做外人看待的。
或许是由于“距离产生美”,再加上香港过去在中国的困难时期,也就是经济遭遇封锁的70年代到90年代初,作为大陆与海外通话与经商的中转站,无论是大陆官方还是群众的同胞意识至今仍比较强烈。
可是97回归以后,两地的来往更加紧密,“CEPA “、“内地港孩条例”等带动了许多来港移民,资料显示,2004年至2011年底,持单程证的移民有310万人,其中约74%是女性,而现在香港的45%以上的人口都不属于土生的香港人。
得天独厚的投资环境和较为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吸引了他们,同时港府在1974年也放宽政策,在2001年实行“内地专才计划”和“自由行”,更进一步有助于内地各式各样的人群迁往香港,当然也包括令港人头疼的黑工问题。
但内地移民对于香港造成的一系列冲击,公屋分配、综援分配,也包括刚才所说的奶粉和床位问题,都使得香港的稀缺的社会福利出现再分配的状况。
而港人的纳税意识强,税收使用意识更强,对于依赖香港福利而又没有纳税的内地移民当然反感,由于认为这些人“搭便车”行为无疑把自己的资源与无偿地他人分享。
强调一点,港人不是对所有内地人都反感,就像孔庆东修改后的话语,“不是所有的港人是狗”的言论一样,港人也喜欢内地的明星,宋祖英、朗朗等是很受欢
迎的。
最近《蝗虫歌》事件的产生,几名香港青年对着商店附近的大陆游客,当面唱着有讽刺意味歌曲,这起事件掀起了轩然大波,同时也引发了内地人们对港人“歧视性”问题的讨论。
可是议论双方都各执一词,香港人对于“内地移民”及“民众素质”与大陆人认为港人摒弃“同胞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某些港人没有计算过,大陆来港投资及访港旅游对于香港的经济发展起着多大的作用;同样的,某些大陆同胞们也没有思考过,港人所说的各种“资源稀缺”,包括公立医院的床位、奶粉、公营租屋等等,就像我们抗拒国外公司侵占我们的国有资源一般的心理。
不过这么二者的情况并不对等,香港对于无论人口基数、经济总量、土地面积广阔的大陆来说,显得尤为渺小,但这种渺小并不在于客观指标的对比,而是大陆对香港比起港对大陆的影响要大得多,
假如还认为港人对大陆群众的歧视性基于“文化上的不认同”,单纯地认为港人缺乏“同胞意识”,那就没有真正理解他们申诉的本质。
香港变成了一个移民城市,大多数的移民城市最大的问题就在当地人在受到外来冲击下的权益得不到。
就像海南三亚的当地农民一般,他们在受到了强大的大陆资本左右着三亚的经济发展,他们的就业和住房难以得到保障,总是怨声载道。
可是三亚相比起香港来说,却缺乏“声色俱响”的文化抗议,虽然你听不见三亚版《蝗虫歌》,可是当你居住下来,亲近原居民,你就发现即使在当地的大学课堂,“如何提高本地人的收入”是一个不变的热门话题,特别在“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之下,这与香港人的反应有着“异曲同声之处”。
所以如何分配港人与新内地移民的资源分配才是解决两者争端最主要的问题。
其实想想港人的大陆人在文化上的认同,一直是促进二者相互理解的桥梁。
从大家所熟知的周星驰、周润发、刘德华等香港明星的热爱,无论是港人还是大陆都无不欢迎,所以无妨在这个方面继续“大做文章”来弥合大家的隔阂。
因为我们都不可否认,黄家驹的歌曲仍然在许多大陆打工者闲暇时间得以传唱,香港TVB 的新剧是年轻一代必追的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中的赵雅芝仍然是很多白领OL最喜爱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