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
- 格式:doc
- 大小:436.82 KB
- 文档页数:13
河南省某重点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南省某重点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南省某重点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的全部内容。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可以编辑修改。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借助这个阶梯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休闲的方式。
很多人已经不再如饥似渴地追逐一篇文档了,但只要你依然有着这样一份小小的坚持,你就会不断成长进步,当纷繁复杂的世界牵引着我们疲于向外追逐的时候,阅读一文或者做一道题却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自我。
用学习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建立我们的信仰,从而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抵御外部世界的袭扰。
The above is the whole content ofthis article, Gorky sai d: "the book is the ladder ofhuman progress." I hope you canmake progress with thehelpof this ladder. Materiallife is extremely ri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rapidly,all of which gradually changethe way of people'sstudyand leisure. Many people are no longer eager to pursue adocument, but as long as you stillhavesuch a small persist ence, you will continue to grow and progress. Whenthe comp lex world leads us to chase out, reading an articleor doing aproblem makes us calm down and return to ourselves. With learning, we can activate our imagination and thinking, establish ourbelief,keep our pure spiritual world and resistthe attackof the external world.。
河南省洛阳市伊滨一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研究蜜蜂飞行时翅膀的振动特点时,蜜蜂可以看做质点B.研究火车通过路旁一根电线杆的时间时,火车可看做质点C.研究乒乓球运动员打出的乒乓球时,不能把乒乓球看做质点D.研究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的速度时,可将汽车看做质点2.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往北京,下列叙述中指时间的是()A.早6时10分,列车从上海站出发B.列车一共运行了12小时C.列车在9时45分到达南京站D.列车在南京站停车10分钟3.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桥流水不流”中的“桥流”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考系是()A.水B.桥C.人D.地面4.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是()A.位移、时间、速度B.速度、速率、加速度C.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D.路程、时间、位移5.某学校田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如图,其中A点是所有跑步项目的终点,也是400m、800m赛跑的起点;B点是100m赛跑的起跑点.在校运会中.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参加了100m、400m 和800m赛跑,则()A.甲的位移最小B.丙的位移最大C.乙、丙的路程相等D.丙的路程最大6.现代战争是科技之战、信息之战,某集团军进行的一次实战演习过程,在基地导演部的大型显示屏上一览无余,如图所示是蓝军由基地A分三路大军进攻红军基地B的显示,若用s1、s2和s3分别表示三路大军的位移,则由大屏幕的显示图可知()A.s1>s2>s3 B.s1<s2<s3C.s1=s2=s3 D.三者关系无法确定7.短跑运动员在100m竞赛中,测得75m速度为9m/s,10s末到达终点时速度为10.2m/s,则运动员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9 m/s B.9.6 m/s C.10 m/s D.10.2 m/s8.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大时,加速度一定大;速度小时,加速度一定小B.速度的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C.在时间t内,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速度一定不断增大D.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也一定为零9.一质点自原点开始在x轴上运动,其初速度v0>0,加速度a>0,若加速度a不断减小直至为零,则质点的()A.速度不断减小,位移不断减小B.速度不断减小,位移继续增大C.速度不断增大,当a=0时速度达到最大,位移不断增大D.速度不断增大,当a=0时位移达到最大值10.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x﹣t图象如图所示,以甲的出发点为原点,出发时刻为计时起点,则从图象可以看出()A.甲、乙同时出发B.乙比甲先出发C.甲开始运动时,乙在甲前面x0处D.甲在中途停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追上了乙11.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的v﹣t图象.对于甲、乙两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点甲向所选定的正方向运动,质点乙与甲的运动方向相反B.质点甲、乙的速度相同C.在相同的时间内,质点甲、乙的位移相同D.不管质点甲、乙是否从同一地点开始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一定越来越大12.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开始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在t a时刻两物体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在t a时刻两物体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C.在t a时刻之前,乙物体在甲物体前,并且两物体间的距离越来越大D.在t a时刻之后,甲物体在乙物体前,并且两物体间的距离越来越大13.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其运动图象如图所示()A.若图中x表示位移,则物体做往复运动B.若图中x表示位移,则物体在2 s末的速度为零C.若图中x表示速度,则物体在2 s末的加速度为零D.若图中x表示速度,则物体在前2 s速度沿正方向14.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瞬时速度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速率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C.相同时间内平均速度相同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D.瞬时速度的方向始终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二、论述•计算题(本题共5小题,共58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5.一辆汽车沿笔直的公路行驶,第1s内通过1m的距离,第2s内和第3s内各通过2m和3m的距离,第4s内又通过4m的距离,求汽车在最初2s内的平均速度和这4s内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16.足球运动员在罚点球时,球获得30m/s的速度并做匀速直线运动.设脚与球作用时间为0.1s,球又在空中飞行0.3s后被守门员挡出,守门员双手与球接触时间为0.1s,且球被挡出后以10m/s沿原路反弹,求(1)罚点球的瞬间,球的加速度的大小;守门员接球瞬时,球的加速度的大小.17.质点做直线运动的x﹣t图象如图所示,试求:(1)质点在0~2s内的速度?质点在2~4s内的速度?(3)质点在0~4s内的平均速度为多少?18.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试问:(1)图中AC、CD、AD段图线各表示什么运动?t=2s,甲、乙的加速度各是多少?(3)在什么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同?(4)前8s内两物体的总位移与平均速度各是多少?19.有一质点做直线运动,其运动规律用如图1所示的x﹣t图象表示,由图可知在开始2s内质点做匀速运动的速度为m/s.请在图2的v﹣t图象的坐标系中把该质点的运动规律表示出来.河南省洛阳市伊滨一中2014~2015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研究蜜蜂飞行时翅膀的振动特点时,蜜蜂可以看做质点B.研究火车通过路旁一根电线杆的时间时,火车可看做质点C.研究乒乓球运动员打出的乒乓球时,不能把乒乓球看做质点D.研究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的速度时,可将汽车看做质点考点:质点的认识.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质点,根据把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来判断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解答:解:A、研究蜜蜂飞行时翅膀的振动特点时,不能看成质点,否则就没有振动了,故A错误;B、研究火车通过路旁一根电线杆的时间时,不能忽略其体积形状,不能看着质点,故B错误;C、研究乒乓球运动员打出的乒乓球时,不能看作质点,否则就没有转动了,故C正确D、研究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的速度时,可将汽车看做质点,故D正确故选CD.点评:考查学生对质点这个概念的理解,关键是知道物体能看成质点时的条件,看物体的大小体积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产生影响,物体的大小体积能否忽略,与其他因素无关.2.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往北京,下列叙述中指时间的是()A.早6时10分,列车从上海站出发B.列车一共运行了12小时C.列车在9时45分到达南京站D.列车在南京站停车10分钟考点:时间与时刻.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时间是指时间的长度,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距离,时刻是指时间点,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在难以区分是时间还是时刻时,可以通过时间轴来进行区分.解答:解:A、早6时10分,列车从上海站出发,6时10分指时刻,故A错误B、列车一共运行了12小时,12小时指时间,故B正确C、列车在9时45分到达南京站,9时45分指时刻,故C错误D、列车在南京站停车10分钟,10分钟指时间,故D正确故选BD.点评:对于物理中的基本概念要理解其本质不同,如时刻具有瞬时性的特点,是变化中的某一瞬间通常与物体的状态相对应;时间间隔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与某一过程相对应.3.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桥流水不流”中的“桥流”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考系是()A.水B.桥C.人D.地面考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解答:解:“桥流水不流”可以理解为“桥动水不动”,意思就是说桥在运动,研究对象应该是桥.A、以水的参照物,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桥是运动的,与题意相符,故A错误;B、以桥为参照物,则桥是静止的,而水与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水是运动的,与题意不符,故B 正确;C、以人为参照物,因为人在桥上走,人与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桥是运动的,而水与人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水也是运动的,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D、以地面为参照物,地面与桥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桥是静止的,水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水也是运动的,故D也是错误的.故选:A点评: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所选取的参照物,二者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是运动,没有发生变化就是静止的.4.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是()A.位移、时间、速度B.速度、速率、加速度C.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D.路程、时间、位移考点:矢量和标量.分析:即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是矢量,如力、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等都是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是标量,如路程、时间、质量等都是标量.解答:解:A、其中的时间是标量,所以A错误;B、其中的速率是标量,所以B错误;C、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都是矢量,所以C正确;D、其中的路程和时间都是标量,所以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是一个基础题目,就是看学生对矢量和标量的掌握.5.某学校田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如图,其中A点是所有跑步项目的终点,也是400m、800m赛跑的起点;B点是100m赛跑的起跑点.在校运会中.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参加了100m、400m和800m赛跑,则()A.甲的位移最小B.丙的位移最大C.乙、丙的路程相等D.丙的路程最大考点:位移与路程.分析: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位移是矢量,有大小也由方向;路程是指物体所经过的路径的长度,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解答:解:由题意可知,400m、800m的比赛中,起点和终点相同,所以在400m、800m的比赛中位移的大小是零,而在100m的比赛中,做的是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是100m,所以甲的位移最大,乙和丙的位移是零,所以AB都错误.路程是指物体所经过的路径的长度,所以在100m、400m和800m的比赛中,路程最大的是丙,所以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就是对位移和路程的考查,掌握住位移和路程的概念就能够解决了.6.现代战争是科技之战、信息之战,某集团军进行的一次实战演习过程,在基地导演部的大型显示屏上一览无余,如图所示是蓝军由基地A分三路大军进攻红军基地B的显示,若用s1、s2和s3分别表示三路大军的位移,则由大屏幕的显示图可知()A.s1>s2>s3 B.s1<s2<s3C.s1=s2=s3 D.三者关系无法确定考点:匀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分析:位移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可以用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解答:解:由图象可知,三路大军的初末位置相同,所以三路大军的位移相同,即s1=s2=s3,故C 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位移的定义,知道位移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运动路径无关.7.短跑运动员在100m竞赛中,测得75m速度为9m/s,10s末到达终点时速度为10.2m/s,则运动员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9 m/s B.9.6 m/s C.10 m/s D.10.2 m/s考点:平均速度.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由题意可知运动员的位移与所用时间,则由平均速度公式可求得平均速度.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运动员的位移为100m;总时间为10s,则平均速度v==10m/s;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一定要牢记平均速度等于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注意排除干扰项.8.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大时,加速度一定大;速度小时,加速度一定小B.速度的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C.在时间t内,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速度一定不断增大D.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也一定为零考点:加速度.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可知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的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与物体速度无关,即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物体的加速度越大.解答:解:A、速度大时,加速度不一定大,可以是匀速运动,故A错误;B、加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与物体速度无关,故B错误;C、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速度一点增大,故C正确;D、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不一定为零,如匀速运动,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加速度的定义式,只要理解了加速度的概念就能顺利解决.9.一质点自原点开始在x轴上运动,其初速度v0>0,加速度a>0,若加速度a不断减小直至为零,则质点的()A.速度不断减小,位移不断减小B.速度不断减小,位移继续增大C.速度不断增大,当a=0时速度达到最大,位移不断增大D.速度不断增大,当a=0时位移达到最大值考点:加速度;速度.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加速度与速度同方向表示物体加速,反方向表示物体减速;加速度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质点的加速度减小,表示速度增加的慢了,而不是速度变小.解答:解:一质点做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表明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开始减小,但方向不变,由于加速度还是与速度同方向,故物体还是加速,加速度的大小开始减小,表明速度增加的慢了,但速度还是在增加,速度方向不变,位移还在增加,当加速度趋向于0时,速度趋近某个定值做匀速运动,位移一直增大.故选:C.点评:本题关键是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物理意义要理解清楚,加速度与速度同方向表示加速,反向表示减速;加速度的大小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与速度的大小无关.10.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x﹣t图象如图所示,以甲的出发点为原点,出发时刻为计时起点,则从图象可以看出()A.甲、乙同时出发B.乙比甲先出发C.甲开始运动时,乙在甲前面x0处D.甲在中途停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追上了乙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专题: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分析:根据图象可知两物体同时出发,甲开始运动时,乙在甲前面x0处.甲物体在t1~t2时间内在中途停了一会儿,在t3时刻甲追上了乙.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甲乙两物体同时出发.故A正确,B错误.C、由图象可知开始运动时甲的出发点在坐标原点,而乙物体在出发时离坐标原点的距离为x0,故甲开始运动时,乙在甲前面x0处,故C正确.D、由于甲物体在t1~t2时间内甲物体的位移未变,即甲在中途停了一会儿,在t3时刻甲乙两物体的位置相同,即甲追上了乙,故D正确.故选:A、C、D.点评:只要掌握了位移图象的基本性质:横坐标代表时刻,而纵坐标代表物体所在的位置,纵坐标不变即物体保持静止状态.11.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的v﹣t图象.对于甲、乙两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点甲向所选定的正方向运动,质点乙与甲的运动方向相反B.质点甲、乙的速度相同C.在相同的时间内,质点甲、乙的位移相同D.不管质点甲、乙是否从同一地点开始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一定越来越大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专题: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分析:速度和位移是矢量,矢量相等是指大小相等,矢量相同是指大小和方向都相同.解答:解:A、B、质点甲向所选定的正方向运动,质点乙与甲的运动方向相反,即两个质点的速度相等但不同,故A正确,B错误;C、在相同的时间内,质点甲、乙的位移相等,当方向相反,位移是矢量,故位移相等,但不同,故C错误;D、如果质点甲、乙从同一地点开始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一定越来越大;如果从相距较远处相向运动,距离就越来越小,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关键是速度和位移都是矢量,矢量相同不仅大小要相等,方向也要相同,要有矢量的意识.12.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开始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在t a时刻两物体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在t a时刻两物体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C.在t a时刻之前,乙物体在甲物体前,并且两物体间的距离越来越大D.在t a时刻之后,甲物体在乙物体前,并且两物体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专题:追及、相遇问题.分析:v﹣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倾斜角越大表示加速度越大,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在时间轴上方的位移为正,下方的面积表示位移为负.相遇要求在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看物体是否改变运动方向就看速度图象是否从时间轴的上方到时间轴的下方.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在t a时刻两物体速度图象相交于一点且都在时间轴的上方,所以此时刻速度相同,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故A错误;B.v﹣t图象中,斜率表示加速度,由图象可知在在t a时刻甲乙两物体的斜率大小相等,甲为正,乙为负,所以在t a时刻两物体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B正确;C.在t a时刻之前,乙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比甲大,且乙的速度也比甲大,所以在t a时刻之前,乙物体在甲物体前,并且两物体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故C正确;D.由C得分析可知D错误.故选BC.点评:图象由于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因此在物理中广泛应用,对于图象问题要明确两坐标轴的含义,图象斜率、截距、围成面积等含义.13.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其运动图象如图所示()A.若图中x表示位移,则物体做往复运动B.若图中x表示位移,则物体在2 s末的速度为零C.若图中x表示速度,则物体在2 s末的加速度为零D.若图中x表示速度,则物体在前2 s速度沿正方向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专题: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分析:由图象的斜率判断速度或加速度的正负,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向.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加速度恒定不变.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何时回到出发点、何时离出发点最远.注意速度图象与位移图象的区别.解答:解:A、由图看出,若图中x表示位移,则物体位移随时间周期性变化,做往复运动.故A 正确.B、若图中x表示位移,则物体在2s末的速度为﹣1m/s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若图中x表示速度,则物体在2 s末的加速度先为正,后为负.故C错误.D、若图中x表示速度,则物体在前2 s速度沿正方向,故D正确.故选:AD点评:对于图象问题,往往从图象的坐标、形状、截距、面积、交点等数学意义来研究其物理意义.14.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瞬时速度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速率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C.相同时间内平均速度相同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D.瞬时速度的方向始终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快慢不变,同时运动方向也不变.解答:解:A、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即瞬时速度不变,所以瞬时速度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速率不变的运动,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比如匀速圆周运动.故B错误.C、相同时间内平均速度相同的运动,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D、瞬时速度方向不变,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若速度大小变化,则为变速运动.故D错误.故选A.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始终不变.二、论述•计算题(本题共5小题,共58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5.一辆汽车沿笔直的公路行驶,第1s内通过1m的距离,第2s内和第3s内各通过2m和3m的距离,第4s内又通过4m的距离,求汽车在最初2s内的平均速度和这4s内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考点:平均速度.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分别求出汽车最初2s内和4s内的位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求出平均速度的大小.解答:解:汽车在最初2s内的平均速度=m/s=1.5m/s4s内的平均速度=m/s=2.5m/s答:汽车在最初2s内的平均速度和这4s内的平均速度各是1.5m/s、2.5m/s.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平均速度的定义式.16.足球运动员在罚点球时,球获得30m/s的速度并做匀速直线运动.设脚与球作用时间为0.1s,球又在空中飞行0.3s后被守门员挡出,守门员双手与球接触时间为0.1s,且球被挡出后以10m/s沿原路反弹,求(1)罚点球的瞬间,球的加速度的大小;守门员接球瞬时,球的加速度的大小.考点:加速度.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加速度则是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当速度变化时,则产生加速度.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求出足球在这个过程中的加速度,注意速度的方向.解答:解:由加速度公式,a=得:设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罚球瞬间,球的加速度为:a1===300m/s2守门员挡球瞬间,球的加速度为:a2===﹣400m/s2.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答:(1)罚点球的瞬间,球的加速度的大小是300m/s2;守门员接球瞬时,球的加速度的大小是400m/s2.点评:本题属于加速度定义式的运用,很多同学,不注意速度的方向,属于易错题.速度与加速度均是矢量,速度变化的方向决定了加速度的方向,却与速度方向无关.17.质点做直线运动的x﹣t图象如图所示,试求:(1)质点在0~2s内的速度?质点在2~4s内的速度?(3)质点在0~4s内的平均速度为多少?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平均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专题: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分析:根据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等于速度,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求出速度大小,位移等于末位置坐标减去初位置坐标,根据速度时间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求出各个阶段的位移情况解答:解:(1)由v=由(3)由v=答:(1)质点在0~2s内的速度为1m/s;质点在2~4s内的速度为2m/s;(3)质点在0~4s内的平均速度为1.5m/s.点评:本题关键要正确理解位移斜率的物理意义,会用速度公式求解速度,该图象还可读出质点的位移等信息18.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试问:(1)图中AC、CD、AD段图线各表示什么运动?t=2s,甲、乙的加速度各是多少?(3)在什么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同?(4)前8s内两物体的总位移与平均速度各是多少?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平均速度;加速度.专题: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分析:速度图象的斜率代表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可知A先匀加速后匀减速,而B始终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图象的交点表示速度相等解答:解:(1)AC表示匀加速直线运动,CD表示匀减速直线运动,AD表示匀速直线运动t=2 s时,a甲=0;a乙=m/s2=1 m/s2(3)第2 s末、第8 s末两个时刻,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同,大小均是2 m/s,方向均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4)甲物体x=vt=2×8m=16m,平均速度为v=2m/s乙物体位移为x′==26m,平均速度为:=3.25m/s答:(1)AC表示匀加速直线运动,CD表示匀减速直线运动,AD表示匀速直线运动;t=2s,甲的加速度是零,乙的加速度为1m/s2(3)第2 s末、第8 s末两个时刻,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同(4)前8s内两物体的总位移与平均速度各是2m/s,3.25m/s。
河南省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其中1-9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10-14题有多项符合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下列物理概念不是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是A.速度B.平均速度C.瞬时速度D.加速度【答案】C【解析】考点:比值定义法【名师点睛】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解决本题的关键理解并掌握比值定义法的共性:被定义的物理量往往是反映物质的最本质的属性,它不随定义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取舍而改变。
2. 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下面的哪位科学家首先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A.亚里士多德B.伽利略C.牛顿D.胡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伽利略首先采用了以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考点:物理学史【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物理学史,是常识性问题,对于物理学上重大发现、发明、著名理论要加强记忆,这也是考试内容之一。
3. 关于质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不存在B.因为质点没有大小,所以与几何中的点是一样的C.体积小的物体,皆可以看成质点;体积大的物体,均不能看成质点D.只有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无影响时,才可把物体看成质点【答案】AD【解析】考点:质点【名师点睛】质点是运动学中一个重要概念,要理解其实质,不能停在表面,注意能否看成质点,不以质量大小,体积多少来衡量。
4. 关于做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速度为零,加速度必为零B.物体的速度增大,加速度必为正值C.物体的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必然大D.物体的速度变化率大,加速度必然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物体速度为零时,但是速度的变化率不一定为零,即加速度不一定为零,比如竖直上抛运动的最高点时,速度为零,但是加速度不是零,所以A错误;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若速度为负值,则加速度也为负值,所以B错误;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还要看时间,所以C错误;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物体的速度变化率大,加速度必然大,所以D正确.故选D.考点:速度和加速度【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于速度、加速度和速变化率的理解,关键是要理解加速度的物理含义,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上)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9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0一14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3分)物理学中引入“质点”概念,从科学方法上来说属于()A.观察、实验的方法B.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C.类比的方法D.逻辑推理的方法2.(3分)下列关于矢量(位移)和标量(温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运动物体的位移大小均为30m,这两个位移一定相同B.做直线运动的两物体位移x甲=3m,x乙=﹣5m,则x甲>x乙C.温度计读数有正有负,其正负号表示方向D.温度计读数t1=3℃,t2=﹣5℃,则t1>t23.(3分)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十分注意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点甚至更重要,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请你回顾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判定下列哪个过程是伽利略的探究过程()A.猜想一问题一数学推理一实验验证一合理外推一得出结论B.问题一猜想一实验验证一数学推理一合理外推一得出结论C.问题一猜想一数学推理一实验验证一合理外推一得出结论D.猜想一问题一实验验证一数学推理﹣合理外推一得出结论4.(3分)五个共点力平衡,现去掉其中3N和5N两个力,那么,其余三个力的合力取值可能是()A.0 B.1N C.2N D.10N5.(3分)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m甲:m乙=3:1,甲从H高处自山落下,乙从2H 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B.在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等C.甲落地时,乙距地面的高度为D.甲、乙在空中运动时间之比为1:26.(3分)如图所示,一小物块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那么对小物块受力个数的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可能是2个B.可能是3个C.一定是3个D.一定是4个7.(3分)如图所示,小球用细绳系住,绳的另一端固定于O点。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9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0~14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关于行星运动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卡文迪许最早通过实验较准确地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B.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行的轨道是椭圆的C.牛顿通过“月-地检验”发现地面物体,月球所受地球引力都遵从同样的规律D.牛顿在寻找万有引力的过程中,他既没有利用牛顿第二定律,也没有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只利用了开普勒第三定律2.关于功率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功率是表示力做功多少的物理量B.功率是表示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C.由WPt可知,功率与时间成反比D.只要F不为零,v也不为零,这个力的功率P就一定不为零3.下列人或物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是A.风中飘落的羽毛B.竖直放置的真空牛顿管中下落的羽毛C.乘电梯匀速上升的人D.弹性蹦床上跳跃的运动员(不计空气阻力)4.已知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7.29×10-5rad/s,月球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为3.84×108m.在地球表面发射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为7.9×103m/s,第二宇宙速度为11.2×103m/s,第三宇宙速度为16.7×103m/s,假设地球上有一棵苹果树长到了接近月球那么高,则当苹果脱离苹果树后,将()A.竖直向下落回地面B.成为地球的同步“苹果卫星”C.成为地球的“苹果月亮”D.飞向茫茫宇宙5.某同学掷出的铅球在空中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如果把铅球视为质点,同时忽略空气阻力作用,则铅球在空中的运动过程中,铅球的速率v 、机械能E 、动能E k 和重力的瞬时功率P 随时间t 变化的图像中可能正确的是6.如图所示,一物体以6J 的初动能从A 点沿AB 圆弧下滑,滑到B 点时动能仍为6J ,若物体以8J 的初动能从A 点沿同一路线滑到B 点,则物体到B 点时的动能是A .小于8JB .等于8JC .大于8JD .不能确定7.理论上认为质量分别均匀的球壳对球壳内的物体的万有引力为零,如图所示,一半径为R 、质量分别均匀的实心球,O 为球心,以O 点为原点建立坐标轴Ox 。
洛阳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1- 9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0一14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物理学中引人“质点”概念,从科学方法上来说属于A. 观察、实验的方法B. 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C. 类比的方法D. 逻辑推理的方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我们从力学角度研究引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时,只需考虑质量这一最重要的属性,其他因素均可略去.对于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我们假设其质量集中在物体的质量中心,便抽象出质点模型.引入理想模型的概念,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从而便于人们去认识和掌握并应用它们.解:我们从力学角度研究引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时,只需考虑质量这一最重要的属性,其他因素均可略去.对于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我们假设其质量集中在物体的质量中心,便抽象出质点模型.所以从科学方法来说,是属于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故选:B.【点评】理想模型是为了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实际的物体都是具有多种属性的,当我们针对某种目的,从某种角度对某一物体进行研究时,有许多对研究问题没有直接关系的属性和作用却可以忽略不计.2. 下列关于矢量(位移)和标量(温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两运动物体的位移大小均为30m,这两个位移一定相同B. 做直线运动的两物体位移x甲=3m,x乙=一5m,则x甲>,x乙C. 温度计读数有正有负,其正负号表示方向D. 温度计读数=3℃,=-5℃,则>【答案】D【解析】位移是矢量,位移相同则大小和方向都必须相同,所以两物体位移大小为30m,可能方向不同,所以A错误;矢量的正负号只表示运动方向,不参与大小的比较,而标量的正负号表示大小不表示方向,故,,BC错误D正确.3. 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点甚至更重要。
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洛阳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速度是矢量,速率是标量B. 被选作参考系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C. 米、秒和克都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D. 能看成质点的物体一定是质量和体积都比较小的物体【答案】A【解析】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而速率只有大小,无方向,是标量,故选项A正确;被选作参考系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任何物体都可做参考系,选项B错误;米、秒都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克不是基本单位,选项C错误;能看成质点的物体不一定是质量和体积都比较小的物体,例如在研究地球公转时,可把地球看做质点,选项D错误;故选A.2. 关于一个质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受到的合外力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速度方向跟位移方向相同B. 速度方向跟加速度方向相同C. 加速度方向跟受到的合外力方向相同D. 加速度减小,速度随之减小【答案】C【解析】速度方向跟位移方向不一定相同,例如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选项A错误;速度方向跟加速度方向不一定相同,例如做减速运动的物体,选项B错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方向跟受到的合外力方向相同,选项C正确;当加速度和速度同向时,加速度减小,速度也是增加的,选项D错误;故选C.3. 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个质点的位置x与耐间t的关系图象,则在时间t2内时刻丙的速率大于乙的速率A. 甲先做匀加速再做匀减速运动B. 在t2C. 甲的平均速度最大D. 丙的路程大于乙的路程【答案】B【解析】x-t图像的斜率等于速度,则甲先向正方向运动,后向负方向运动,选项A错时刻丙的图像的切线的斜率大于乙,则丙的速率大于乙的速率,选项B正确;误;在t2三个物体在相同时间内的位移相同,则平均速度相同,选项C错误;丙的速度方向没变,速度大小逐渐变大,乙的速度一直不变,则乙丙的路程相同,选项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要求学生理解x-t图象的意义,并能由图知道三个物体的运动过程,明确物体的位移和路程,并正确理解平均速度公式.4. A、B两个物体在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直线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A. 物体A的加速度是B的2倍B. 物体A跟物体B有可能反向运动C. t=4s时,A、B两物体相距20mD. t=2s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答案】C【解析】物体A的加速度;B的加速度:,则物体B的加速度是A的2倍,选项A错误;物体A和B一直向正方向运动,选项B错误;t=4s时,A、B速度相等,此时两物体相距最远,最远距离为,选项C正确,D错误;故选C.点睛:在v-t图象中直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速度的正负表示物体的速度方向,即运动方向.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在时间轴上方的位移为正,下方的面积表示位移为负.5. 如图所示,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1kg的木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2kg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已知重力加速度g大小为10m/s2.则有A. a1=0,a2=15m/s2 B. a1=a2=15m/s2 C. a1=0,a2=10m/s2 D. a1=a2=10m/s2【答案】A【解析】对1分析,弹簧的弹力F=mg.撤去木板的瞬间,弹簧的弹力不变,木块1所受的合力仍然为零,则加速度a1=0.对木块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问题,要注意抓住瞬间弹簧的弹力不变,再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即可.6. 如图所示,物体A、B放在物体C上,水平力F水平向左作用于A上,使A、B、C一起向左做匀速运动,则A. A对C有向右的摩擦力B. C对B有向左的摩擦力C. 物体C受到三个摩擦力的作用D. 物体C对地的摩擦力大小跟F大小相等【答案】D【解析】A、对A受力分析,受拉力F、重力、支持力和向右的静摩擦力,物体匀速运动,受力平衡,故f=F,故A对C有向左的静摩擦力,故A错误;对B受力分析,由于匀速运动,合力为零,故受重力和支持力,不受摩擦力,故B错误;对整体受力分析,受拉力F、重力、支持力和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其中物体地对C的摩擦力大小跟F大小相等,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则物体C对地的摩擦力大小跟F大小相等,选项D正确;再对C受力分析,受重力、A对C压力、B对C压力,地面对C支持力,A对C向左的静摩擦力和地面对C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共两个摩擦力,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关键是要灵活地选择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进行分析,从而明确物体受到摩擦力情况;同时还要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力等值、反向、共线.7.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B.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出来的实验结论C.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D.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答案】B【解析】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选项A正确;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推论总结出来的结论,选项B错误;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选项C正确;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选项D正确;此题选择错误的选项,故选B.8. 汽车拉着拖车在某一条平直的公路上一起做直线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当加速前进时汽车拉拖车的力大于拖车向后拉汽车的力B. 汽车先对拖车施加拉力,然后才产生拖车对汽车的拉力C.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跟拖车向后拉汽车的力始终是一对平衡力D. 加速前进时,汽车对拖车的拉力大于拖车受到的阻力【答案】B【解析】汽车对拖车的拉力与拖车对汽车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是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故AC错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具有同时性,故B错误.对拖车受力分析,拖车受汽车对拖车的拉力,地面对拖车的摩擦阻力,故加速前进时,是因为汽车对拖车的拉力大于地面对拖车的摩擦阻力,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重点掌握好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等大反向,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具有同时性,同在同失.9. 跳水运动员从10m跳台腾空跃起,先竖直向上运动一段距离达到最高点后,再竖直下落进入水池,关于运动员在空中的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 上升过程处于超重状态,下落过程处于失重状态B. 上升过程处于失重状态,下落过程处于超重状态C. 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均处于超重状态D. 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均处于失重状态【答案】D【解析】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都是只受到向下的重力的作用,加速度的大小为重力加速度g.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所以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超重失重现象的理解,人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人的重力并没变,只是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变了.10. 如图所示,在一端封闭、长约1m的玻璃管内注满清水,水中放置一个蜡块,将玻璃管的开口端用胶塞塞紧.然后将这个玻璃管倒置,在蜡块沿玻璃管竖直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水平向右移动,假设从某时刻开始计时,蜡块在玻璃管内每1s匀速上升的高度都是10cm,同时玻璃管自静止开始向右匀加速直线平移,第1s内通过的水平距离是2.5cm.则蜡块A. 第4s末的速率为B. 加速度大小为5m/s2C. 4s内的位移为D. 第4s内的水平分位移大小为0.4m【答案】A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蜡块参与了竖直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水平方向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知道速度、加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11. 如图所示,两个靠静摩擦力传动的轮子,大轮半径是小轮半径的2倍,大轮中C点离圆心O2的距离等于小轮半径,A、B分别为两个轮边缘上的点,则A、B、C三点的A. 线速度之比为2:2:1B. 角速度之比为2:1:1C. 向心加速度之比为4:2:1D. 转动周期之比为2:1:1【答案】ABC【解析】同缘传动时,边缘点的线速度相等,故:vA =vB;同轴传动时,角速度相等,故:ωB =ωC;根据题意,有:rA:rB:rC=1:2:1;根据v=ωr,由于ωB=ωC,故vB:vC=rB:r C =2:1;故vA:vB:vC=2:2:1,故A正确;根据v=ωr,由于vA=vB,故ωA:ωB=rB:rA=2:1;故ωA :ωB:ωC=rB:rA=2:1:1,故B正确;根据a=ωv,则向心加速度之比为:a A:aB:a C=4:2:1,故C正确;根据可得,转动周期之比为:T a:T b:T c=::=1:2:2,故D错误;故选ABC.点睛:同缘传动时,边缘点的线速度相等;同轴传动时,角速度相等;然后结合v=ωr,a=vω和T=2π/ω列式求解.12. 如图所示,用细线将A物体悬挂在顶板上,B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有一劲度系数为100N/m的轻弹簧,此时弹簧的形变量为3cm.已知A、B两物体的重力分别是3N和5N.则细线的拉力及B对地面的压力有可能分别是A. 0和8NB. 6N和2NC. 5N和3ND. 6N和11N【答案】AB【解析】B受重力,弹簧的弹力F1=100×0.03=3N及地面的支持力而处于平衡状态;若弹簧拉伸,则支持力F=GB -F1=5N-3N=2N,绳的拉力T=3N+3N=6N;若弹簧压缩,支持力F′=5N+3N=8N,绳的拉力T=3-3=0N;故选AB.点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正确选取研究对象,并能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二是明确弹簧的两种可能性,压缩或者拉伸.13. 如图所示,轻弹簧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一个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接触弹簧后把弹簧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又被弹簧弹回空中.在小球下落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小球刚接触弹簧时速度最大B. 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C. 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到达最低点,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D. 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到达最低点,小球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答案】BCD14. 如图所示,以8m/s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绿灯还有3s将熄灭,此时汽车距离停车线37m.该车加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3m/s2,减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5m/s2此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4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 如果立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可能通过停车线且不超速B. 如果立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要想在绿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汽车必须超速C. 如果立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汽车一定停在离停车线25m处D. 如果汽车在距停车线35m处以较小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汽车也有可能停在停车线处【答案】BC【解析】若汽车立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3s内的位移x=v0t+a1t2=8×3+×3×9m=37.5m>37m,此时汽车的速度v=v0+a1t=8+3×3m/s=17m/s<v m,故B正确,A错误.如果立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停止时汽车的位移,则汽车停在离停车线37m-6.4m=30.6m处,选项C错误;如果汽车在距停车线35m处以较小的加速度a′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停在停车线处,则;则如果汽车在距停车线35m处以较小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汽车也有可能停在停车线处,故D正确.故选BD.二、本题共2小题,共12分.15. 利用打点计时器和小车来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关于本实验的操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A.要采用控制变量法B.砝码和磁码盘的总质量越大,实验误差越小C.平衡库擦力时,应将砝码盘用细线跟小车连在一起D.可以先释放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2)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得出如图所示的a—F图线,发现图线既不过原点,又不是直线,原因可能是______A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且小车质量较大B.平衡摩擦力过度,且小车质量较大C.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且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较大D.平衡摩擦力过度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较大【答案】 (1). (1)A (2). (2)C【解析】此实验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要保持质量一定,研究加速度和质量关系时要保持力一定,选项A正确;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越小,则砝码和砝码盘的总重量越接近小车的拉力,则实验误差越小,选项B正确;平衡库擦力时,应不挂砝码盘,只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选项C错误;实验时要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小车,选项D错误;故须A.(2)从上图中发现直线没过原点,当a=0时,F>0.也就是说当绳子上有拉力时小车没有加速度,说明小车的摩擦力大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摩擦力时,所垫木板太低,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从图象上可以看出:F从0开始增加,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远小于车的质量,慢慢的砂的质量在增加,那么在后面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就没有远小于车的质量呢,那么绳子的拉力与砝码和砝码盘的总重力就相差大.所以原因是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没有远小于车的质量.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该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即通过先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小车受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归纳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正确理解“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要注意平衡摩擦力;同时要注意根据实验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及实验结论.16. 某物理兴趣小组在科用频闪照相机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得到某一个小钢球做平抛运动的频闪照片,小球在平抛运动途中的几个位置如图a、b、c、d所示。
2017-2018学年高一月考物理试题(实验班)一.单项选择题1、在物理学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中,科学家们运用了许多研究方法.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是微元法B .根据速度定义式v =Δx Δt ,当Δt→0时,ΔxΔt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 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法C .在研究玻璃瓶在压力作用下的微小形变时采用了微元法D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 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再把各小段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理想模型法2、对于下列体育比赛的论述,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场篮球比赛打了二个加时赛,共需10min ,指的是时刻 B .运动员铅球成绩为4.50m ,指的是铅球位移的大小为4.50m C .运动员跑完1500m 比赛,指的是路程大小为1500m D .上抛的硬币落回地面猜测正反面,该硬币可以看做质点 3.下列给出的做直线运动的四组图象中,能够反映同一运动过程的是4.一辆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后它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s=32t-4t 2(s 的单位为m,t 的单位为s),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 .1 s 末汽车的速度为28 m/sB .汽车在最初2 s 内的平均速度为24 m/sC .t=5 s 时汽车的位移为60 mD .汽车做减速运动,运动的加速度为-4 m/s 25.如图所示的直线和曲线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 和b 的位移-时间(x-t )图线。
由图可知A .在0到t 1这段时间内,a 车的速度大于b 车的速度B .在0到t 1这段时间内,a 车的位移等于b 车的位移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a车的平均速度大于b车的平均速度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a车的平均速度等于b车的平均速度6.如图甲所示,壁虎在竖直墙面上斜向上匀速爬行,关于它在此平面内的受力分析,图乙中所示正确的是甲乙7.如图所示,用绳子将一质量为m的匀质球悬挂在光滑的竖直墙壁上,已知绳子的长度与球的半径相等。
河南省洛阳市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9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0〜14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 一叶落而知深秋,“时节序鳞次,古今同雁行。
甘英穷四海,四万到洛阳”。
雁阵在天空中行进时,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斜阵,如图所示。
其迁徙时大多以整齐队伍匀速飞行,这是雁阵为了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研究雁阵的行进情况,一定以地面作为参考系B. 雁群的行进情况与参考系的选取无关C. 研究头雁扇动翅膀产生气流的影响时,可以将头雁看做质点D. 若研究雁阵从北方迁往南方的时间,可以将雁阵看做一个质点2. 下图是某游客从洛阳西关九龙鼎到天子驾六博物馆的手机导航截图。
关于图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中的”13分钟”指的是时刻B. 图中的”13分钟”指的是时间间隔C. 图中的”2.7公里”指的是位移D, 因为起点到终点是直线,则路程就是位移3. 如图所示,物体沿ABCDE轨迹的箭头方向运动,在AB、ABC、ABCD、ABCDE四段轨迹上运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s、2s、3s、4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CD段的平均速度等于DE段的平均速度B. 物体在B点的瞬时速度等于ABC段的平均速度C. 物体在4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 75m/s,沿AE方向m/s,沿AC方向D. 物体在A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224. 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物体运动的初速度v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B. 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一定越大C. 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量∆v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D, 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时间越短加速度一定越大5. 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再次刷新下潜纪录,潜到了 10909米的海底。
潜水器某次从水面下潜到海底后再返回水面过程的ℎ−t图像和v −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ℎ−t图像就是潜水器的下潜轨迹B. 6〜10min内,潜水器的加速度恒定不变C. 潜水器3〜4min内开始上浮,其加速度大小为2v0D. 潜水器6〜10min的时间内向上运动6. 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由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如图中1、2、3、4、5、…)所示小球的位置,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每块砖的厚度均为d。
洛阳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1- 9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0一14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物理学中引人“质点”概念,从科学方法上来说属于A. 观察、实验的方法B. 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C. 类比的方法D. 逻辑推理的方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我们从力学角度研究引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时,只需考虑质量这一最重要的属性,其他因素均可略去.对于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我们假设其质量集中在物体的质量中心,便抽象出质点模型.引入理想模型的概念,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从而便于人们去认识和掌握并应用它们.解:我们从力学角度研究引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时,只需考虑质量这一最重要的属性,其他因素均可略去.对于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我们假设其质量集中在物体的质量中心,便抽象出质点模型.所以从科学方法来说,是属于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故选:B.【点评】理想模型是为了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实际的物体都是具有多种属性的,当我们针对某种目的,从某种角度对某一物体进行研究时,有许多对研究问题没有直接关系的属性和作用却可以忽略不计.2. 下列关于矢量(位移)和标量(温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两运动物体的位移大小均为30m,这两个位移一定相同B. 做直线运动的两物体位移x甲=3m,x乙=一5m,则x甲>,x乙C. 温度计读数有正有负,其正负号表示方向D. 温度计读数=3℃,=-5℃,则>【答案】D【解析】位移是矢量,位移相同则大小和方向都必须相同,所以两物体位移大小为30m,可能方向不同,所以A错误;矢量的正负号只表示运动方向,不参与大小的比较,而标量的正负号表示大小不表示方向,故,,BC错误D正确.3. 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点甚至更重要。
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是A. 猜想一问题一数学推理一实验验证一合理外推一得出结论B. 问题一猜想一实验验证一数学推理一合理外推一得出结论C. 问题一猜想一数学推理一实验验证一合理外推一得出结论D. 猜想一问题一实验验证一数学推理一合理外推一得出结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伽利略在研究物体下落规律时,首先是提出问题即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疑问,然后进行了猜想即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而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就是速度变化是均匀的,接着进行了实验,伽利略对实验结果进行数学推理,然后进行合理的外推得出结论,故ABD错误,C正确。
考点: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名师点睛】4. 五个共点力平衡,现去掉其中3N和5N两个力,那么,其余三个力的合力取值可能是A. OB. 1NC. 2ND. 10N【答案】C【解析】因为五力是平衡的,所以其余三力的合力与3N和5N的合力等大反向,所以其他三力的合力F的取值范围为,故C正确5. 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m甲:m乙=3:1,甲从H高处自山落下,乙从2H 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B. 在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等C. 甲落地时,乙距地面的高度为D. 甲、乙在空中运动时间之比为1:2【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根据,比较速度和运动的时间.因为两者是同时下落的,运动时间相同,故根据可知下落过程中两者的速度相等,A错误B正确;甲落地时,由于同时下落,所以乙也下落H,此时距离地面的距离为H,故C错误;根据公式可知,故运动时间之比为,D错误.6. 如图所示,一小物块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
那么对小物块受力个数的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可能是2个B. 可能是3个C. 一定是3个D. --定是4个【答案】B【解析】物块一定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推力F三个力作用,若F 沿斜面向上的分力大小等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时,摩擦力为零,否则摩擦力不为零,故物块可能受到4个力作用也可能受到3个力作用故B正确.7. 如图所示,小球用细绳系住,绳的另一端周定于O点。
现用水平力F缓慢推动斜面体,小球在斜面上无摩擦地滑动,细绳始终处于直线状态,当小球升到接近斜面顶端时细绳接近水平,此过程中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以及绳对小球的拉力的变化情况是A. 保持不变,不断增大B. 不断增大,不断减小C. 保持不变,先增大后减小D. 不断增大,先减小后增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先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重力、支持力、拉力组成一个闭合的矢量三角形,由于重力不变、支持力方向不变,且从已知图形知,且逐渐变小,趋向于0;故斜面向左移动的过程中,拉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减小,当时,⊥,细绳的拉力最小,由图可知,随的减小,斜面的支持力不断增大,先减小后增大.故D正确.考点:考查了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名师点睛】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达到平衡状态,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发生变化时:一个力的方向不变,另一个力方向改变,利用力的三角形法则;另外两个力中,另外两个力方向均改变,利用力的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相似.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则题干描述的动态过程可通过力的三角形边长的变化替代8. 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的v-t 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线可知其速度一时间的关系为A. v=(4+2t)m/ sB. v=(-4+2t)m/sC. v=(-4-21)m/sD. v=(4-2t)m/s【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图知,初速度为.由斜率等于加速度,则得加速度为:,故根据数学知识得:,故B正确;考点:考查了速度时间图像【名师点睛】在速度时间图像中,需要掌握三点,一、速度的正负表示运动方向,看运动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只要考虑速度的正负是否发生变化,二、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三、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在坐标轴上方表示正方向位移,在坐标轴下方表示负方向位移9. 沿同一条直线运动的a、b两个质点,在0~时间内的x-t图象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质点a做周期性往返运动B. 在0~t´时间内,a、b 的位移相同C. 在0~t´时间内,a 的位移大于b 的位移D. 在0~时间内.a通过的路程是b通过路程的3倍,但位移相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图象是x﹣t图象,描述的是不同时刻质点的位置.虽然图象是曲线,但质点是在沿x轴运动的.是直线运动.x﹣t图象中,图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就表示该点的瞬时速度,x的变化量表示质点通过的位移.解:A、x﹣t图象中,斜率表示速度,a图线的斜率周期性变化,说明质点a做周期性的往返运动.故A正确.B、由图知,t′时刻,a和b位置相同,初位置也相同,所以位移相同.故B正确.C、0~t′时间内,a和b质点的初位置都在坐标原点,末位置都在x=﹣5m处,所以位移大小均为5m.故C错误.D、0~t0时间内:a质点的路程是:5+5+5+5+5+5=30,b质点的路程为:5+5=10;所以a质点的路程是b质点路程的3倍.位移都是0.故D正确.故选:ABD【点评】图象类问题处理时要:先看轴,再看线,看看斜率,相相面.要明白各类图象的意义即可.10. 一个人用手握住旗杆匀速上爬,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人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是向下的B. 人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是向上的C. 人握旗杆用力越大,人受到的摩擦力也越大D. 人握旗杆用力增大,并不会使人受到的摩擦力增大【答案】BD【解析】解:A、B人握住旗杆匀速上爬时,人相对于旗杆有向下滑的趋势,受到旗杆的静摩擦力方向向上.故A错误,B正确.C、D由于人是匀速运动的,人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由平衡条件分析得知,人受的摩擦力等于人的重力,保持不变,所以人握旗杆用力越大,并不会使人受的摩擦力增大.故C 错误,D正确.故选BD【点评】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根据静摩擦力方向的特点,也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分析.基础题.11. 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则在此过程中A. 速度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小值B. 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C. 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不再增大D. 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继续增大【答案】BD【解析】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速度增大,加速度减小,则速度变化的慢了,当加速度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之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过程中速度方向不变,所以位移一直增大,加速度为零时,位移继续增大,故BD正确.12. 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上的四段距离相等,质点从O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先后通过a、b、c、d四个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质点由0到达各点所用时间之比B. 质点通过各点的速率之比C. 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D. 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答案】AD【解析】试题分析:质点从O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光滑斜面上的四段距离相等,运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进行分析AB,结合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速度,分析CD.因为质点从O点静止开始下滑,故质点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并且四段距离相等,设,故根据可得,,,,故质点由O到达各点的时间之比,A正确;根据公式可得,B错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1:3,可知a点是Od 的中间时刻,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则,C错误D正确.13. 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象如图所示。
已知两车在t=3s时并排行驶,则A. 在t=1s时,甲车在乙车后B. 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5mC. 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1=2sD. 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m【答案】BD【解析】A.由图象可知,1到3s甲乙两车的位移相等,两车在t=3s时并排行驶,所以两车在t=1s时也并排行驶,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a甲===10m/s2;a乙===5m/s2; 0至1s,x甲=a甲t2=×10×12=5m,x乙=v0t+a乙t2=10×1+×5×12=12.5m,△x=x乙﹣x甲=12.5﹣5=7.5m,即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5m,故B正确;C.由AB分析可知,甲乙两车相遇时间分别在1s和3s,故C错误;D.1s末甲车的速度为:v=a甲t=10×1=10m/s,1到3s,甲车的位移为:x=vt+a甲t2=10×2+×10×22=40m,即甲、乙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m,故D 正确.点晴:由图象可知,1到3s甲乙两车的位移相等,两车在t=3s时并排行驶,所以两车在t=1s 时也并排行驶;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根据图象可求甲乙两车的加速度;再根据位移公式和速度公式求解.14. 一物体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以一定的初速度匀减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