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戏剧人物分析之匡复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考试真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著名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苏轼D.黄庭坚【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诗句出自社甫的《望岳》,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美学家是()。
A.普列汉诺夫B.康德C.黑格尔D.叔本华【答案】A【解析】劳动说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对此进行过阐释。
3.法国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作《拾穗者》的作者是()。
A.德拉克洛瓦B.米勒C.库尔贝D.安格尔【答案】B【解析】《拾穗者》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
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稳的农妇,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4.下列选项中,属于世界著名指挥家的是()。
A.帕瓦罗蒂B.多明戈C.卡雷拉斯D.卡拉扬【答案】D【解析】卡拉扬,出生于萨尔斯堡。
奥地利著名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
其余三项均是著名的歌唱家。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皇家园林的是( )。
A.颐和园B.圆明园C.拙政园D.避暑山庄【答案】C【解析】中国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两汉时以前者为主,成就高于后者;唐家以后私家园林的水平渐高;到了清代,皇国转而要向私园学习了。
它们虽具有共通的艺术性格,但私家因林更多体现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态,现存者以江南地区成就更高,其风格清新秀雅,手法更为精妙,私家园林以苏州的拙政园为代表。
6.被誉为世界古代建筑奇迹之一的吴哥窟坐落于()。
A.柬埔寨B.印度C.泰国D.缅甸【答案】A【解析】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
被称作柬埔寨国宝,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
《上海屋檐下》的内容和主题作品主要内容《上海屋檐下》主要写林志成、匡复和彩玉之间复杂的爱情关系。
8年前,林志成在好友匡复被捕入狱后,照顾他的妻子彩玉和孩子葆真。
在生活和感情的双重压迫下,他与彩玉同居。
8年后,匡复出狱来林志成家探询妻子和孩子下落,于是3个人都陷入极度痛苦的内心矛盾之中。
彩玉想与匡复重新修复往日的幸福,却又难舍林志成危难中相助的情分;林志成在无颜再见老友的自我鞭挞中,倾诉了内心的痛楚;匡复原想重新获得家庭生活的幸福,却眼见妻子与志成已难以分舍,于是,在孩子们歌声的启迪下,克服自己的软弱与伤感,留言出走。
剧中还同时有几组人物:勉强度日的小学教员、儿子战死的老报贩、卖笑的舞女、善良懦弱的失业者等。
由这些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小人物,组成了一幅现实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作品主题表达分析五户人家拥挤地生活在一个“同一个屋檐下”,洒落的雨滴仿佛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共同演奏着“小人物”的生活交响曲。
这个屋檐下的弄堂就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百姓只能寻求暂时的安宁,在混乱的时代里如蝼蚁般彷徨挣扎,最终被风雨裹挟着前行。
只有少数人勇敢地冒着连绵不断的阴雨走出屋檐,就像剧中的匡复一般,在时代的风雨之中上下求索,不断探寻新时代的方向。
作者选择用“严谨的现实主义去写作”,将重心放在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和对社会环境的描写方面,力图“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
在黄梅时节这种压抑氛围的烘托下,剧中人物生活中的琐碎情节以及匡复、林志成和杨彩玉之间的情感冲突似乎都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杨彩玉的女儿林葆珍充满稚气的歌声——“我们都是勇敢的小娃娃,大家联合起来救国家!救国家!”与卖报纸的李陵碑无奈凄凉的戏腔组成了明暗两条对比线索。
林葆珍的歌声激发了人民群众从沉闷压抑的黑暗环境中勇敢走出来的决心,同时也更加突出了李陵碑的悲剧人生和残酷的社会现实。
在这个屋檐下令人窒息的弄堂生活中,无论是沦落风尘的凄苦辛酸还是充满生机希望的嘹亮歌声,都是那个时代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写照与期盼向往。
夏衍的剧作及思想艺术特色夏衍的剧作及思想艺术特色夏衍,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他是抗战前期影响较大的剧作家之一。
剧本创作开始于1934年,最早的独幕剧有《都会的一角》。
1936年4月写的讽喻史剧《赛金花》,是他发表的第一部多幕剧。
作者自述此剧的创作意图是“想画一幅以瘐子事变为背景的奴才群像”,“以揭露汉奸丑态,唤起大众注意‘国境以内的国防’”。
剧本以妓女赛金花的活动为线索,对清政府上层统治者李鸿章、魏邦贤等之流的反动腐朽和卑鄙无耻进行了鞭打,借历史题材对现实作了讽喻,因而曾遭到国民党禁演。
1936年,夏衍创作的第二部多幕历史剧《秋瑾传》则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比《赛金花》有明显的进步。
剧本戏剧冲突比较集中,主人公性格刻划比较明朗突出。
作者后来形成的简洁、素淡的风格特色,在这部剧中也初露端倪。
1937年4、5月间,夏衍开始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三幕剧《上海屋檐下》。
当时正是西安事变之后不久,抗日统一战线处在酝酿之中,国民党政府被迫有条件释放一批长期关押的共产党人和其他政治犯。
一些革命者经营救陆续出狱,他们中间有些悲欢离合的故事触动了作者,使他写出了这部一度名为《重逢》的剧作。
在这个剧本中,作者认真地用严谨的现实主义去写作,有意识地在人物性格刻划和环境描写等方面下功夫,力图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些将要来的时代的脚步声音。
剧本通过一座弄堂房子里五户人家的一天经历,十分真实地表现了抗战爆发前夕上海小市民的痛苦生活。
剧作布局新颖而严密,作者把一群各种各样的“小人物”巧妙地拉到一起,使他们的故事齐头并进,却没有一点紊乱的感觉,波澜起伏,紧凑自然,最后达到高潮——匡复出走。
能够写成功这样一出个个角色有戏的群戏,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作者对生活的熟悉,他曾经在这种屋檐下生活了十年。
应该说《上海屋檐下》标志夏衍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显露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抗战头三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夏衍先后在广州写成《一年间》,在桂林写成《心防》和《愁城记》。
分析现实主义戏剧《上海屋檐下》契诃夫说过这样一段话: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毕竟不是每分钟都在决斗、上吊或求爱,不是每时每刻都妙语横生。
他们更多的是吃饭、喝酒、闲逛、说蠢话。
这些应该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剧本应该写成这样:人们来来去去,吃饭,玩牌,谈论天气。
这倒不是应为作者希望写成这样,而是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人们就是这么生活的。
现实主义戏剧更倾向于真实存在性,它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它的故事情节不像一般的舞台剧那样妙趣横生,没有过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一切看似平淡无奇,却在每一个平凡叙事的背后都能找到挖人深思、寻觅震撼心灵的闪光点,在现实主义戏剧中,反而故事越普通一般,越具有典型性。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个剧本,也是中国话剧在现实主义道路上探索的一个突破。
这部话剧是典型的把小人物和大背景的展现,以此构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营造出一个真实的环境,真实的人物,以及真实的故事,让人信服。
作者力图用一部分生活在底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以及他们各自的生活和命运,反映一个悲苦的时代下,老百姓民不聊生的惨状,借以小人物之言行来表达自身的愿望,唤起读者的共鸣,传达一个民心所向的时代步伐。
正如题目一样,整个大情境规定在上海屋檐下,这幢老房子里有五户人家,全部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不是小职员就是失业的,生活的很艰辛,作者把每个人物延伸到各个领域,透过每一个细节感受一群惶惶不可终日的人。
黄梅时节让人透不过气的规定环境注定了这屋檐下的人要经历一番坎坷的曲折命运,这座弄堂房子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它的作用,遭受一种的压抑气氛,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有挥之不去的愁云。
由此可见,环境造就人,这里的人也没有什么追求,妇女交头接耳,只会抱怨,男人胸无大志,盲目的奔波最后毫无结果,甚至连这里的小孩也只知道吃,毫无人生价值观。
还有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卖身体的女人施小宝,在那个年代,她的行为必须承受别人异样的目光,无论她是否还心存一片阳光,无论她怎样去讨好那些难缠的妇女,结果还要遭受排斥,在别人眼里她是下流无耻的女人。
旧历四月中旬,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拆铺啦!起来!”接着,又下命令似地高叫:“‘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涉!”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做“猪啰”的人。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獴” 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
她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梢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子虎虎地向起身慢一点的人的身上踢了几脚,同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
这是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
长方形的用红石专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小巷划成狭长的两块。
像鸽笼一般,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是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宿三十多个人。
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等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二千个左右衣服破烂而专替别人制造纱布的“猪物”。
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
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还用说?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
分析现实主义戏剧《上海屋檐下》契诃夫说过这样一段话: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毕竟不是每分钟都在决斗、上吊或求爱,不是每时每刻都妙语横生。
他们更多的是吃饭、喝酒、闲逛、说蠢话。
这些应该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剧本应该写成这样:人们来来去去,吃饭,玩牌,谈论天气。
这倒不是应为作者希望写成这样,而是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人们就是这么生活的。
现实主义戏剧更倾向于真实存在性,它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它的故事情节不像一般的舞台剧那样妙趣横生,没有过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一切看似平淡无奇,却在每一个平凡叙事的背后都能找到挖人深思、寻觅震撼心灵的闪光点,在现实主义戏剧中,反而故事越普通一般,越具有典型性。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个剧本,也是中国话剧在现实主义道路上探索的一个突破。
这部话剧是典型的把小人物和大背景的展现,以此构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营造出一个真实的环境,真实的人物,以及真实的故事,让人信服。
作者力图用一部分生活在底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以及他们各自的生活和命运,反映一个悲苦的时代下,老百姓民不聊生的惨状,借以小人物之言行来表达自身的愿望,唤起读者的共鸣,传达一个民心所向的时代步伐。
正如题目一样,整个大情境规定在上海屋檐下,这幢老房子里有五户人家,全部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不是小职员就是失业的,生活的很艰辛,作者把每个人物延伸到各个领域,透过每一个细节感受一群惶惶不可终日的人。
黄梅时节让人透不过气的规定环境注定了这屋檐下的人要经历一番坎坷的曲折命运,这座弄堂房子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它的作用,遭受一种的压抑气氛,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有挥之不去的愁云。
由此可见,环境造就人,这里的人也没有什么追求,妇女交头接耳,只会抱怨,男人胸无大志,盲目的奔波最后毫无结果,甚至连这里的小孩也只知道吃,毫无人生价值观。
还有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卖身体的女人施小宝,在那个年代,她的行为必须承受别人异样的目光,无论她是否还心存一片阳光,无论她怎样去讨好那些难缠的妇女,结果还要遭受排斥,在别人眼里她是下流无耻的女人。
曹禺和夏衍的戏剧特色比较分析作者:李思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摘要:曹禺和夏衍属于同一个时代的剧作家,因此他们的作品经常被拿来对比。
虽然其二者的剧作都受到了西方现实主义影响,但仍然表现出鲜明的特征。
本文主要从取材角度、矛盾表现形式以及结构形式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研究了曹禺和夏衍戏剧的特色及差异,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曹禺;夏衍;戏剧特色;结构形式[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曹禺和夏衍作为著名剧作家,都在戏剧创作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曹禺的《雷雨》是我国现代戏剧步入成熟阶段的标志,而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则开创了独特戏剧表达的先河。
此二者的戏剧作品各具特色,存在较大的差异。
针对其中的特点和差异性展开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取材的比较分析曹禺和夏衍都是我国现代十分有名的戏剧家,并且都有不少经典的作品流传。
但从取材的角度分析,就会发现他们的戏剧特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曹禺的作品可以概括为生活戏剧化,而夏衍的作品则可概括为戏剧生活化。
曹禺的经典代表作品便是人们熟知的《雷雨》,其主要是利用小剧场反映大社会的现象,并给日常生活染上了戏剧化特色。
《雷雨》中,繁漪这位女性形象颇具代表性,她接受过新式教育,外表看起来文静柔弱,但是思想却十分前卫、先进。
她十分渴望自由,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以及丰富的生活,是一个具备“雷雨”性格之人。
作者塑造的这一形象,表现了其取材的特色,展示出生活戏剧化特点。
而夏衍的作品,大多是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创造出独具魅力的人物形象,讲求真实和自然。
他在《上海屋檐下》中,塑造了小人物林志成的形象。
这一人物是匡复的好朋友,他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是能够在匡复入狱的时候帮忙照顾他的妻儿。
当匡复回来以后,他已经和好友的妻子杨彩玉相爱,因此他内心十分自责,陷入了纠结和矛盾当中。
[1]后来,匡复放手成全了他们,这也表现出对爱情和人生的真诚态度。
•艺术教育181浅谈剧作家夏衍戏剧创作观内容摘要 夏衍以革命实践和艺术实践谱写了交织着历史与现实旋律的篇章,他历经了近百年中国社会的变迁,从少年洗礼、青年留学并加入国民党左翼,总是紧紧拥抱时代的脉搏,始终关注民族的命运。
时代的政治风云,底层百姓严峻的生存现状和苦难命运,他们的感受、挣扎和呼告,充斥于夏衍的视野、心灵和笔端,使他永远不会单纯书写个人的一己悲欢。
他的剧作,总是携带着时代的气息,具有变革现实的深刻力量。
关键词 剧作家;夏衍;创作观夏衍一生的创作,对各种文学题材涉猎很广,他不仅是戏剧家,还是电影家、评论家、记者、编辑、新闻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作家的生活际遇中,夏衍的创作一直关注底层,关注小人物的生存之艰辛的态度是极其真诚的,为改变黑暗社会、追求公平的勇气是值得称赞的。
1 《秋瑾传》创作背景与风格《秋瑾传》写于1936年,夏衍十分敬仰革命先烈秋瑾,把女革命家的英雄形象推上舞台。
清末,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秋瑾随丈夫王子芳进京上任。
她沿途目睹受八国联军践踏的凄凉景象,心情极为沉重。
王子芳混迹于清王府内,与一班宦家子弟觥筹交错,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秋瑾不堪忍受,展读陈天华的《警世钟》,赋诗抒怀,遭到王子芳的责骂。
秋瑾决心步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志士的后尘,忍痛抛下一子一女,东渡日本留学。
在日本,秋瑾与徐锡麟、陈天华结为同志,誓为革命抛洒热血。
日本政府宣布“取缔不法留学生规则”后,中国留学生提出强烈抗议,但留学生中也有人主张妥协。
陈天华为此义愤填膺,蹈海殉国。
秋瑾为实现陈天华未竟的事业,决定回国。
临行前,她拜会了孙中山。
孙中山委托她回国后挑起浙江主盟人重任。
秋瑾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并接替徐锡麟出任大通学堂督办。
徐锡麟为打开安徽的局面,前去安庆。
秋瑾机智地聘请知府贵福担任学堂的名誉董事,暗中购置武器,组织武装,同光复会骨干王金发等人联络各地会党,准备配合徐锡麟在浙皖两省同时举行起义。
夏衍上海屋檐下中匡复的人物分析夏衍戏剧人物分析之匡复匡复是夏衍的戏剧《上海屋檐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是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之一、通过对匡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在故事中的角色和意义。
首先,匡复是夏衍创造的一个理想人物,他具有崇高的思想和品德。
在整个故事中,匡复通过他的言行展现了他对正义和真理的执着追求。
他为正义的事业而奋斗,不畏困难和牺牲。
他在与复辟势力斗争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坚定和勇敢的品质。
例如,在第三幕中,他毅然放弃自己的幸福,选择留在上海屋檐下,继续为正义事业而奋斗。
他的这种无私和正直的品质让人钦佩和敬仰。
其次,匡复是一位具有学识和智慧的人。
他深思熟虑,对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与讨论,帮助他们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不公正。
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揭示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矛盾。
他在与阿云的争吵中,明确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和反抗的意识。
匡复的智慧和见识使他成为了其他人仰慕和追随的对象。
此外,匡复也是一位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
他关心他人的困境和痛苦,尤其是关心穷人和弱势群体。
他以自己的行动和言辞积极地支持他们的权益和尊严。
例如,在第二幕中,他为了帮助被迫害的人民,发表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鼓励大家奋起抗争。
他的爱心和责任感激励着他为实现社会正义和平等而奋斗。
最后,匡复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他在与阿云的争吵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情绪和偏见。
他对阿云的行动和选择表达了不满和失望,认为阿云背叛了理想和信仰。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匡复逐渐认识到了阿云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的困难,最终渐渐体谅和理解了他。
这一点也体现了匡复的成长和进步。
综上所述,匡复是夏衍的戏剧《上海屋檐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具有崇高的思想和品德,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
通过他的言行和行动,他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矛盾,并积极地为实现社会正义和平等而奋斗。
夏衍《上海屋檐下》戏剧的艺术特色?《上海屋檐下》创作在1937年春。
正是“西安事变”之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在“反对内战,共同抗日”的呼声下,国民党政府释放了一批“政治犯”,夏衍在此时“听了许多出狱同志的故事,有所感触,引起了写作的冲动。
”一、剧作结构分析第一幕是“群像展览”式结构,五户人家的事情齐头并进地发展。
舞台空间是个上海特有的、拥挤的弄堂房子的横断面,每间房子的侧面都摆在观众面前,每间屋里的故事也摆在观众的面前。
剧作者突破了戏剧在同一个舞台只表现一个剧情的限制,同时避免塑造一个中心人物,巧妙地运用电影蒙太奇镜头的组接手法,将林、黄、赵、施、李五家人平行发展的生活,错落有致的编织在一起。
故事情节有时个别进行,有时穿插进行,呈现“断而复续”的画面感。
第二幕由于匡复的出现,改变了这个戏的原来结构,从“五户人家齐头并进”而变成了“三个人的感情纠葛”的结构,这样就打破了剧作原来的结构设计。
而这样的结构使得结尾更加困难,最后作者不得不借助孩子唱歌这种没有说服力的情节来结束整台戏,使得整体头重脚轻。
二、题材的选取《上海屋檐下》选取的是上海最普通的房子:石库门;是石库门中的一群小人物;是凡人小事,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赵正宇:勉强糊口的小学教员,他们是为柴米油盐发愁黄家楣:事业的大学毕业生,是为“当东西”发生争吵施小宝:为生活所迫出卖自己的女人,她为生存卖身李陵碑:儿子战死的老报贩,是老年丧子的悲哀匡、林、彩:全剧的主线,十大动荡时代,相见时难别亦难把广阔的社会生活浓缩在一个小屋檐下。
三、创作风格第一幕结束时,匡复和彩玉的见面。
当彩玉提着篮子像往常一样回家来时,八年没见的丈夫已经在她家的客堂间里等她,那一幕是最让人揪心的,也是观众最想看到的。
但是作者偏偏略去了这样最难堪的场面。
等第二幕开始的时候,一切已经安静,两个人已经沉默,一个在抽泣,一个在踱来踱去。
第二幕结束时,三个人面对这样的局面如何处理,匡扶说:“我还得跟你……”显然是:跟你商量商量,但又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观众正想知道三个人怎么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林志成说:“彩玉,去找一找葆珍!”三个人最难堪,又是观众最想看的又被去掉了。
夏衍戏剧人物分析之匡复《上海屋檐下》是夏衍1937年的一部多幕话剧。
剧中每个人物都极具鲜活的个性特征,在同一屋檐下、自我的生活状态中,以各自的方式与他人发生着联系。
故事发生在上海一幢底层的弄堂房子里居住的五户人家,他们琐碎的日常生活和悲辛的命运,剧中刻画了失业的大学生、沉沦堕落的女性、穷困潦倒的教员、失去儿子的老报贩等人物。
这些人与林家的人们共同谱出了一曲苦闷社会环境中小人物的交响曲。
本文通过戏剧情节的展开,对主人公匡复所产生的情感变化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戏剧人物夏衍作品多幕剧本夏衍(1900~1995),中国著名的剧作家、电影编剧。
浙江余杭人,本名沈乃熙、字端轩、端先。
早年留学日本,三十年代发起成立上海艺术剧社,创作了许多话剧和电影剧本。
夏衍是一位十分多产的作家,一生发表的作品无数,其中有小说、戏剧,诗歌等,这些作品受到读者的喜爱。
1937年,经过潜心思考,夏衍创作了多幕剧《上海屋檐下》。
尽管中日战争爆发在即,该剧本身并未涉及政治性很强的事件,而是通过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心理特征,透视出文化背景,传达出新时代即将到来的信息。
上海屋檐下剧中每个人物都极具鲜活的个性特征,在同一屋檐下、自我的生活状态中,以各自的方式与他人发生着联系。
南方夏初的雨季,阴雨连绵,周天晦暗,空气沉闷,因此时梅子正熟,故称“梅雨”。
《上海屋檐下》的故事,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展开小人物在动荡不安的处境中的苦闷、悲伤和希望。
故事发生在上海一幢底层的弄堂房子里居住的五户人家,他们琐碎的日常生活和悲辛的命运,剧中刻画了失业的大学生、沉沦堕落的女性、穷困潦倒的教员、失去儿子的老报贩等人物。
这些人与林家的人们共同谱出了一曲苦闷社会环境中小人物的交响曲,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和顽强。
被捕入狱的革命者匡复,八年后重获自由,来到好友林志成家,向他询问托其照管的妻女的下落。
而此时,林志成因听说匡复已死,故已与匡妻彩玉同居。
于是,三个人之间发生了痛苦的感情纠葛,并陷入了复杂而细腻的内心矛盾。
夏衍上海屋檐下中匡复的人物分析夏衍戏剧人物分析之匡复三篇夏衍上海屋檐下中匡复的人物分析夏衍戏剧人物分析之匡复一篇每个文学评论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评论方法,文学基础深厚的李健吾也一样。
在本篇评论中,李健吾善于使用论证的观点。
先引出问题,然后论证问题,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
作者在引出问题时,不是简单的提出问题,而是参考中西方大家的意见,从正反的角度分析,最后引用夏派本身。
首先,评论开始时,作者提出了我们生活的是新旧交替的时代,推出了夏派和一些作家生活的现实。
说明中插入了对夏派有影响的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和果戈里对戏剧舞台上存在的缺点的谴责。
其次,首先指出戏剧文学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由此可见,夏派为什么放弃历史剧的原因和对剧作家的态度,在论述中评论家引用了左拉、西塞罗、雨果等人的意见,明确了夏派创作上海屋檐下的企业指导。
然后提出现实分类,将现实分为集中式和自然式,夏派更加节制和公正。
作者在论述中不仅比较了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还引用了赫威斯和福楼拜的意见,更有力地论证了现实主义服务于全人类。
最后总结的观点是现实局限于现代,夏派的现实主义当然不接受历史剧,指出历史和现代不属于两个绝对的世界和现实包括现代和历史,历史绝对不能挑选全额支付的现代,只有两个受伤的说法。
前者通过歌德戏剧必须完全印刷这个时间和颜色,改变世纪,改变空气和左拉历史剧是不可能的,后者通过对夏派先生的赛金花和金秋这两部历史剧的批判,指出夏派过于急于讽刺和诅咒的问题。
作者以古今中外的例子和各种学术理论最终论证了夏派先生创作《上海屋檐下》的理由。
作者在评论中大量使用比喻、排列、比较、引用等修辞手法,使严密、逻辑清晰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化。
例如,文章中提到人心永远是有韧性的懒惰神,虽然平静自私,但似乎感到不幸的宇宙斯大帝。
例如,文章对现实的定义是无形的现实,跳出时空的拘束,不是十九世纪正人君子不齿的现实,而是中世纪教徒空灵的现实,被视为观念的道路。
这种排列比增加片段的势头,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夏衍戏剧人物分析之匡复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1937年的一部多幕话剧。
剧中每个人物都极具鲜活的个性特征,在同一屋檐下、自我的生活状态中,以各自的方式与他人发生着联系。
故事发生在上海一幢底层的弄堂房子里居住的五户人家,他们琐碎的日常生活和悲辛的命运,剧中刻画了失业的大学生、沉沦堕落的女性、穷困潦倒的教员、失去儿子的老报贩等人物。
这些人与林家的人们共同谱出了一曲苦闷社会环境中小人物的交响曲。
本文通过戏剧情节的展开,对主人公匡复所产生的情感变化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戏剧人物夏衍作品多幕剧本
夏衍(1900~1995),中国著名的剧作家、电影编剧。
浙江余杭人,本名沈乃熙、字端轩、端先。
早年留学日本,三十年代发起成立上海艺术剧社,创作了许多话剧和电影剧本。
夏衍是一位十分多产的作家,一生发表的作品无数,其中有小说、戏剧,诗歌等,这些作品受到读者的喜爱。
1937年,经过潜心思考,夏衍创作了多幕剧《上海屋檐下》。
尽管中日战争爆发在即,该剧本身并未涉及政治性很强的事件,而是通过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心理特征,透视出文化背景,传达出新时代即将到来的信息。
上海屋檐下剧中每个人物都极具鲜活的个性特征,在同一屋檐下、自我的生活状态中,以各自的方式与他人发生着联系。
南方夏初的雨季,阴雨连绵,周天晦暗,空气沉闷,因此时梅子正熟,故称“梅雨”。
《上海屋檐下》的故事,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展开小人物在动荡不安的处境中的苦闷、悲伤和希望。
故事发生在上海一幢底层的弄堂房子里居住的五户人家,他们琐碎的日常生活和悲辛的命运,剧中刻画了失业的大学生、沉沦堕落的女性、穷困潦倒的教员、失去儿子的老报贩等人物。
这些人与林家的人们共同谱出了一曲苦闷社会环境中小人物的交响曲,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和顽强。
被捕入狱的革命者匡复,八年后重获自由,来到好友林志成家,向他询问托其照管的妻女的下落。
而此时,林志成因听说匡复已死,故已与匡妻彩玉同居。
于是,三个人之间发生了痛苦的感情纠葛,并陷入了复杂而细腻的内心矛盾。
彩玉欲与匡复重新结合,同时又对患难与共的林志成心存不忍;林志成心怀内疚,试图出走,又受到了彩玉的真情挽留。
匡复理解了他们,最后在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歌声的感召下,他克服了自身的软弱和伤感,满怀信心毅然远行。
戏剧的第一幕中小同伴阿牛称葆珍为”阿拖,拖油……”这时“一抹阴影从她(彩玉)的脸上掠过”,对葆珍、志成和彩玉的关系使人有了诸多的猜测,葆珍的生父成了悬念……随着剧情的展开,匡复的出场揭开了葆珍的生父之谜,也引出了十年前匡复入狱的事件,匡复好友志成因此代为照顾其妻女,二人日久生情,并误以为匡复已死,最终同居生活在一起的事实。
匡复入狱时,葆珍尚小,撇下毫无维持生计能力妻女,实属无奈,便将妻女托付给好友照顾。
因此,匡复这十
年牢狱生活全部希望,正如他自己所述:“我就很快地想到你们,志成,期满了之后,第一就要见到你,见了你,既可以看到我的彩玉,我的葆珍!志成,她们,她们……”这诚挚而热切的期望,正是匡复的心声,也是他生存下来的理由。
他的心现在始终想着他的彩玉,他的葆珍,他刚刚恢复自由时急切而激动的心情,以至于完全没有考虑到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当匡复见到志成的慌乱和反常时,他误以为是彩玉和葆珍发生意外也不难理解了,匡复太怕失去她们了,他希望可以好好的补偿他们,照顾他们。
匡复得知志成和彩玉同居的事实,他“混乱、失神、无意识”是情理之中,匡复想到了她们会流浪,会乞讨,甚至会饿死,但他绝对想不到自己信赖的朋友会和自己的彩玉已经生活在一起,这不是死别,却可能是生离,匡复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懵了,但毕竟匡复这是几年来都未能照顾妻儿,这一点是他永远无法弥补的,因此,匡复还是能够从失落和慌乱中走出来,恢复了清醒的状态,他反问:“现在你和彩玉都幸福吗?”而志成一下宣泄了自己这些年的痛楚与无奈!相反更加的自责与难过!直至说到“我接受你的审判”。
匡复知道十年的缺憾以及给深爱的人带来身心上的巨大悲痛,他无法推卸,而好友志成替他照顾了彩玉和葆珍,如果他们现在生活得很幸福,匡复会痛苦,好友和爱人背叛了他,他的入狱导致了这个不幸福的结合,但他的内疚感和罪责感会小一些,因为他信任和深爱的人也背叛了他;如果他们不幸福,匡复可能会感到一些安慰,因为彩玉受生活所迫委身于志成,对他并非情感上的背弃,毕竟他仍深爱彩玉,也惦念着自己的女儿,但是他也会因此而自责,这不幸福是他一手造成的。
匡复此时心里异常矛盾,心理冲突强烈,他始终关注的是自己爱着的人的幸福,虽然他完全有理由痛斥好友的背信弃义,但匡复没有,这正是匡复善良和高贵人格的表现。
他的突然出现,打破这个家的平静,使好友和妻子都成为罪人,因此他说:“我不该来看你们,我多事了……”匡复见到彩玉时,对她是有责怪的,“大胆的恋爱至上主义者,变成了小心的家庭主妇了”,可见,匡复对彩玉的背叛也并非是顺理成章的接纳了,他对彩玉是有怨恨和失望的,为他这许多年的期盼和等待化为泡影,但冷静下来的匡复听到彩玉的遭遇和无奈,他内心深处对彩玉深切的情感被唤起来了。
那么,我们可以感受到,匡复见到志成和彩玉后,是经历了几番急剧的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的,他的人性的光辉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浮现的。
至此,志成似乎成了局外人,匡复一家三口要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如果剧作家这样处理,那么戏剧人物本身的性格刻画就略显单薄,人物的人性魅力会被削弱,随即作者安排了志成出走一幕,于是三个人都陷入难以解脱的内心矛盾和痛苦之中。
彩玉想和匡复追寻过去的幸福,但林志成负疚欲走时,两人八年患难与共之情,又突然迸发,难以分手。
这一举动致使彩玉和匡复都明白了,可能彩玉和志成爱的并不强烈,但是共同经历的十年,已使他们彼此成为各自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始终都是一家人,彼此需要的一家人,匡复理解、原谅了他们,在孩子们向上精神的启发下,克服了自己一时的软弱与伤感,留言出走,那么也导致了匡复最终的离开。
葆珍的出现,血肉亲情的连接,又将彩玉和匡复的心拉近了。
葆珍的纯真和热情让匡复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唤起了他深埋在心底的东西,使他看到新生命带来的希望和价值。
匡复在生活的历练和磨难中始终保持着对人的热切的情感,对生活的信心,
这正是他人性的光辉所在。
匡复所代表的正是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信念和理想,在灰暗的世界中的一点光亮,匡复更在葆珍身上明白了这光亮和希望正在被传递着……
该剧线索多层次展开,却梳理得井井有条,人物的感情细腻委婉,戏剧冲突并不表现于外显的起落,而是表现于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深层情感。
写作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于现实化的戏剧场面中,体现了深沉凝重、恬淡隽永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