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构建生态思想政治课堂
- 格式:pdf
- 大小:200.03 KB
- 文档页数:2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养他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的学习兴趣。
2. 讲授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在现实中的应用。
3. 讲授生态学方法和技术:包括生态学调查、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技术,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以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的生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讨论实施方案的意义和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生态学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回答情况等,以便了解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与测验:通过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反思与改进: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还可以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生态学课程思政
生态学课程思政指的是在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目标。
通过生态学课程思政,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生态学课程思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学科实践: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与生态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2. 强调国情教育:在生态学教学中,突出中国特色、中国国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 弘扬科学精神:倡导学生在学习生态学知识时要严谨、客观、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强调社会责任:生态学课程思政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生态学课程思政旨在通过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
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初中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
本文将从课堂组织、教师行为、教学方式等方面介绍“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课堂组织“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班级游戏、小组讨论、互动课堂等,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堂组织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
比如,在授课内容相同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学生需求,可以对难度进行适当调整,或者提供多种不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选择。
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行为教师的行为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过程。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具体体现: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自我揭露、亲身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比如对课程的兴趣度、学习积极性等,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入各种形式的多媒体资源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记忆和理解能力。
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学生行为的引导和激励。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表现得好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同时,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也应该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强调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这也是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必需品。
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和教育目标,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作者:张萌王建兵王春荣陆兆华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36期[摘要] 课程思政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且错综复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亟须传播、落实,生态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迫在眉睫。
总结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开展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实施的主要方法、重要经验,并对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与展望。
[关键词] 课程思政;生态学;生态文明;教学体系[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6-0046-02一、引言生态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环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面临的水体、土壤、大气、固体废物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且错综复杂,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融入生态学理论、从系统角度耦合各环境专项技术已成为当前环境类教学、实践、科研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认识有了历史性飞跃,培养生态环保行业高级人才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对专业教学提出了挑战。
在“创办研究型大学,培养研究型本科生”的号召下,环境工程与科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在矿大这样一所由传统工科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过渡的进程中,对其核心专业课程生态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
保护生态环境思政课讲课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来为大家上一节思政课,主题是“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丽家园”。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将一起探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每个人应该如何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土壤、水、空气、动植物等。
这些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而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过度开发、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不断出现,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空气质量恶化、水源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威胁到了地球生态的平衡。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我们每个人应该如何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呢?首先,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例如,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垃圾的产生和排放,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等。
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实际上对于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学校和社会组织经常会举办各种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河道、环保宣传等。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还能让我们亲身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是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在学校和家庭中加强环保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知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总之,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共同建设一个美丽的家园。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共同为保护环境而努力奋斗!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通用16篇)-其他范文篇1: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一、注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和父母平等沟通》一课时,教师会讲到跨越代沟的相关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进一步的思考,课堂上,我给他们播放了电影《小孩不笨》中父母和孩子因误会而争吵的片段:父母因孩子售卖游戏卡赚钱责备孩子,与孩子进行了激烈的争吵,最后孩子哭诉说是想赚钱买父母好好陪他一天才售卖自己的游戏卡。
通过这次交流,孩子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也得到了父母的谅解。
父母重新审视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父母与孩子得以平等沟通,相处得也更加融洽。
通过此例,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平等沟通、有话好好说是跨越代沟的良方。
在很多知识的教学中,只靠讲道理是远远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教师必须把实现和维护学生的具体需要渗透在教学中,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思品课程的教学肩负着培养与构建学生的价值观与是非判断标准的责任。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慢慢对身边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对很多问题与社会现象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
然而,在这个时期,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构建,对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学生在认知上还会存在偏差。
思品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更正学生观念上的这种偏差,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与启发来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构建。
在教学《行为与后果》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创设一些开放性的研讨话题。
例如,让学生尝试讨论面对病重的妻子和家里已无钱买药这一事实时,是选择偷药救妻子还是选择坚决遵守和法律不偷药呢?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行为选择将会有不同的后果,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人不能因为要满足自身需要就触犯和法律,和法律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只有人人学法、遵法、用法、守法,才能保障自身权益,维护国家利益。
生态课堂魅力政治生态课堂,指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诸要素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学生的发展统一的课堂。
本文从生态化视角分析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缺失,并对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提几点拙见。
一、平等对话,开放过程,为构建生态课堂提供宽松环境如果教学环境恶劣,将会导致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产生。
生态学研究认为,教师和学生是生态环境中两个相互作用的因子,教师在“塑造”学生时也被学生“塑造”。
生态课堂强调构建和谐、民主和平等的课堂。
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二者在知识面前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是知识构建的指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师已加工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重新构建。
教师不应扮演“真理化身”“文化权威”的角色,而应是创造者的激发者、探究者的引导者、课堂生态的营造者、生命活力的调解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服务于学生。
教师要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辨析争论学得真知。
生生互动时,如果遇到有分歧的问题就需要协商,因为协商就是尊重,就是民主。
尊重是心灵沟通的“灵丹妙药”,民主则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
二、融入生活,深入实践,为构建生态课堂提供良好平台如果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陈旧,就会产生危险的“花盆效应”。
生态学研究认为,花盆是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环境。
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其次,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湿度等,一段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很好,但是它们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在下降,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经不起风雨的考验了。
在教育生态中,“花盆效应”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与现实生活脱节,从书本到书本,进行封闭式的小循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