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蒹 葭》教学设计.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7.87 KB
- 文档页数:8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蒹葭》教学方案《蒹葭》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1.方法介绍:回忆鉴赏《关雎》艺术美的方法,迁移到本诗的鉴赏。
2.推荐选题,供学生选读。
研读选题如下:《蒹葭》的音乐美(理解《蒹葭.》用韵,叠词及重章叠句方面的特色。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蒹葭》;(2)理解《蒹葭》的诗意,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3)分析《蒹葭》的文学特色,了解先秦诗歌的基本形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蒹葭》;(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体味诗人追求美好理想的执着,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精神;(3)懂得珍惜当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蒹葭》;(2)理解《蒹葭》的诗意,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3)分析《蒹葭》的文学特色,了解先秦诗歌的基本形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诗歌意境的感悟;(3)文学特色的分析。
1. 导入新课:(1)简介《蒹葭》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蒹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意境美;(3)让学生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蒹葭》的文学特色,了解先秦诗歌的基本形式;(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蒹葭》的文学特色。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对美好理想的追求;(3)教师总结,强调珍惜当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2)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加强课后巩固;(3)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蒹葭》;2. 分析《蒹葭》的文学特色,写一篇短文;3. 收集其他先秦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蒹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蒹葭》。
(2)理解《蒹葭》的诗意,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蒹葭》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蒹葭》。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2)体会诗歌中追求美好理想的坚定信念。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蒹葭》的诗意理解和诗歌形式分析。
2.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体会。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蒹葭》的文本材料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准备相关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蒹葭》的背景和诗人。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和开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蒹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蒹葭》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2)教师讲解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蒹葭》。
(2)学生写一篇关于《蒹葭》的赏析文章。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蒹葭》的情况。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蒹葭》教案设计《蒹葭》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记住《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3、品味诗歌的音韵美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生对美的语言和美的情感的认知与感受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教学难点1、品味与鉴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2、理解诗歌主题的多义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
《蒹葭》是选自《诗经》的一首作品,也是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第一首《诗经》中的作品,因此在学习《蒹葭》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关于《诗经》的概念。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二、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1、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诗,然后请同学思考: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四言,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复沓。
明确:四言是诗歌产生之初最主要的形式,《诗经》作为早期的诗歌,其虽杂有三、五、七、八、九句,但以四言为主。
五言诗在东汉时期才出现,而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则为曹丕所创《燕歌行》。
重章叠句是《诗经》的主要形式。
举例《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2、这首诗每一章节重章叠句的同时,个别语词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变化的部分蒹葭:苍苍——凄凄——采采。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伊人所在地:一方——中央——湄——涘——坻——沚道路:长——跻——右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全诗采用重章叠句,而又在每章相同位置变换语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得诗歌具有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而且使得诗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蒹葭》优秀教案(精选8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蒹葭》优秀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蒹葭》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下册《蒹葭》优秀教案篇1教材分析:《<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诗经》,学生对其特点一知半解。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看似“不利”因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给学生自由呼吸的课堂。
一、课前预习任务(教师要明确具体任务,切忌太过概括。
)1、查阅资料,了解《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形成过程、内容、以及与以前学过的诗歌相比的不同的特点(包括诗歌内容、诗歌风格、写作手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整体感知诗歌。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如形成原因,诗歌内容,诗歌特点,写作手法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两首诗中来讲。
)4、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1)2、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1)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五、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老师提问:蒹葭是什么?有谁见过蒹葭?给我们讲讲吧!请同学讲讲。
老师播放蒹葭图片,师生交流蒹葭留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了解到的蒹葭随风飘荡,柔美可爱给人宁静的感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以蒹葭命名,它会写些什么?会不会如蒹葭一样美呢?一起来看看吧!2)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所查的关于《诗经》的信息。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13篇)《蒹葭》教案设计(精选13篇)《蒹葭》教案设计篇1蒹葭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用我们现在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烘托。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课文《蒹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题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蒹葭》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课文《蒹葭》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课文《蒹葭》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蒹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题材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蒹葭》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蒹葭》,感受课文的音韵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意境。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蒹葭》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蒹葭》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蒹葭》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 根据课文《蒹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3. 收集与课文《蒹葭》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朗读和背诵水平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蒹葭》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二、重难点教学内容1.教材分析。
《蒹葭》选自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
诗歌双声叠韵,四言句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更是让诗歌宛如一曲天籁,有余音绕梁之感。
2.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主人公对于伊人执着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感情。
(2)体会景物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渲染的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氛围,烘托失望惆怅情感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当堂成诵。
3.教学难点。
通过解读“追求者”、“伊人”的形象的多重性,体会诗歌的含蓄美。
三、学情分析要根据学生已经知道和想要知道的内容,判断出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的内容和预测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1.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对事物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丰富且奇特的想象。
2.《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自己领会,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设计时,选择《诗经?硕人》与《蒹葭》进行对比,学生领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四、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诗经》六义。
2.利用工具书,认记文中字词(蒹葭、溯洄、萋萋、未、湄、跻、坻、?濉?b),掌握它们的音形义,熟练朗读诗歌并做到当堂成诵。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蒹葭》教学设计
课题
《蒹葭》
I学校
设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过程与
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
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
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流程
目的
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以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㈡感知朗读,理解内容
1老师范读;2学生练读;3齐读;4指名朗读;5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弄清
诗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一会提出共同解决;
6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白露为霜:白露变成霜
7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㈢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
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
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
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白露未唏白露未已
4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谈
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孤寂凄美迷离
6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显词语:蒹葭秋风白露秋霜秋水晨雾河畔道路水中沙洲
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㈣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
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教师准备:①在不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宛”字,好像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惘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