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理论-4
- 格式:ppt
- 大小:365.00 KB
- 文档页数:58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按语言获得的先后顺序区分)第一语言是一个人出生发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是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习得是指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语言。
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有专门的老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通过讲练等环节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获得语言。
母语和外语(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母语是指本国的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外国的语言。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按民族界限来区分)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
非本族语就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它民族的语言。
目的语: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语言学理论(教什么)、心理学理论(如何学)、教育学理论(怎么教)语言学理论又包括: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1958年我国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奠定了基础,该教材集中体现了本阶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1971年《基础汉语》《汉语读本》体现了语言在教材中的地位,是“实践性原则和相对直接法”的体现。
(相对直接法)1984年左右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
第二语言教学法是一门研究教授和学习第二语言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包括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
1、语法翻译法(母语与外语相互翻译是主要教学手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语言学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心理学基础:18世纪德国官能心理学2、直接法(与语法翻译法相对)(19世纪下半叶西欧)在外语教学中不用母语,不用翻译,直接用目的语进行教学。
语言学基础:语音学和科学的连贯语法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特点:以口语为基础,模仿多练为主,句子为教学基本单位3、听说法20世纪40年代美国《英语九百句》反复句型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
听说领先,反复操练,句型为中心,及时纠错。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1、语言四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
2、言语技能:听、说、读、写和译。
3、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包括:语法性和得体性。
4、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
5、知觉的特性:组织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6、中介语理论的代表人物是_塞林克_。
7.功能法的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_.。
8.目的在于妥善地将学习者按程度分班或编组的测试叫___分级测试____。
9.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人,由于文化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深度的焦虑,这一阶段称为跨文化交际的_挫折_阶段。
10.文化的属性有民族性、社会性、_系统性_和阶段性。
1.从教学性质上看,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外语教学,又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2.练习时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练习的种类有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和记忆性(感知性、应用性)练习。
3.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课堂教学。
4.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5.中介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的,6.新中国的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是《汉语教科书》。
7.一般来说,在留学生课程中综合课是主干课程。
8.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说,声调是他们学习汉语语音时遇到的最大困难。
9.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大脑中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
10.学生学习和掌握目的语的主要场所是课堂。
1、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教学活动的四大环节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
3、课程设计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连接总结设计、教材编写的中心环节。
4、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
5、对外汉语教学中选词标准最重要的是常用和构词能力强的。
6、中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是《汉语教学与研究》。
7、“先天论”认为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8、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术语解释:1、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在习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和使用的本民族的语言、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叫做第二语言。
2、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通常指在学习者掌握第一语言之后,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使学习者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工具,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3、言语技能与言语交际技能:言语技能就是听说读写的技能,听说用于口头交际,读写用于书面交际,言语技能受语言规则的制约。
言语交际技能就是用言语进行交际的技能,它以言语技能为基础。
言语交际技能除了受语言规则制约外,还要受语用规则制约,保证言语的得体性。
言语技能要通过操练才能获得。
4、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的应用的学科称为应用语言学,它实际上是一种交叉性学科,是相关学科的学者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题而产生的新的学科。
应用语言学不同于理论语言学,它着重解决现实中与语言有关的各种实际问题。
论述:1、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所谓实践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根据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原理,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自觉的实践来掌握汉语,以培养他们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或:实践性原则的基本内容是;针对学生的交际需要选择语言内容和语言材料;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原理,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自觉的语言实践来掌握语言;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快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2、如何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在传统的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服从教师。
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服从“教”。
所以,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却处在被动的地位。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论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一、学科的名称一个学科的名称应该是该学科的内容和学科本质特点的反映。
目前在国内,教授外国人学汉语的学科一般称为“对外汉语教学”,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名称和看法。
1、对外汉语教学2、汉语教学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4、对外汉语教育(学)5、对外汉语二、学科的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由“对外”、“汉语”、“教学”三个关键词组成的。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的教学再次,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最后,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的第二语言教学总之,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本质属性,也充分说明了对外汉语教学从学科隶属上应该属于应用语言学。
三、学科的特点(一)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1、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
研究如何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包括研究“教什么”、“怎样教”、“用什么技术手段教”、“如何学”等内容,如“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研究”、“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现代技术手段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中之应用研究”等都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2、具有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基础理论: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文化理论、教育理论等;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教学结构及其各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类型和课程设计,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各教学环节的理论,有关课程的特点和规律,不同语言要素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特点和规律等。
3、具有准确的学科定位: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已成为对外汉语学界大多数人的共识。
(赵金铭,2001)4、具有成熟的研究队伍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二)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赵金铭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在业内基本形成共识: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包括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从根本上说,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第四章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我们把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四大环节。
在第二语言教学的结构图形上,这四大环节属于主体结构。
我们研究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就是研究这四大环节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总体设计1、总体设计的定义任何一项第二语言教学都是一种系统工程。
这种系统工程由不同的教学环节组成,由众多的教学人员分工合作。
它既要受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支配,又要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要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成功率,就必须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在全面分析各种主客观条件和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最佳教学方案。
上面所说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包括教学对象、执教者、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设施和设备,经费条件等。
教学措施包括班级的划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的确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教师配备的计划.教学设备的使用,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规定,等等,这些措施中的每一项都可以有多种选择。
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制订出不同的教学方案。
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时间有限,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因此在制订教学方案时,要考虑的中心问题是怎样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这就需要在全面分析各种内外因素的基础上,从各种可能的教学方案中选择一种最佳方案。
这种教学方案要尽可能反映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
要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途径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这些规定能够指导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能够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能够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以上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和选择最佳教学方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设计的过程。
第二语言教学中有多种设计,例如有课程设计,教材设计。
对外汉语初级教学案例第四课《买东西》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关于购物的一些基本词汇和句型,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购物对话。
教学重点:1. 学习购物相关词汇:商店、商品、购物车、付钱等。
2. 学习日常购物对话的基本句型。
教具准备:教学PPT、图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1. 用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商店:超市、服装店、书店等,引导学生说出商店的名称。
2. 将商店名称贴在黑板上,并教授商店的汉语词汇。
Step 2:学习购物相关词汇(10分钟)1. 展示商品图片,并教授商品的汉语词汇,如水果、蔬菜、衣服、鞋子等。
2. 教授购物车的汉语词汇,并讲解购物车在购物中的作用。
Step 3:学习购物对话(15分钟)1. 示范一段购物对话,如“你好,请问这个苹果多少钱?”,“五块钱一斤。
”等,并向学生解释每个句子的意思。
2. 学生模仿对话,分角色演练购物对话,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对话练习,鼓励学生积极互动。
Step 4:练习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扮演购物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进行购物对话练习,然后轮流更换角色。
2. 教师巡视指导,并记录每个小组表现出色的学生。
Step 5: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购物对话中出现的关键句型和词汇进行总结归纳,复习学生刚才学习的新知识。
2. 教师提问:“你觉得购物对话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
Step 6: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给学生一些额外的练习材料,例如购物对话填空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练习口语,复习购物对话,并在下节课上展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对话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购物相关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购物对话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情景,学生通过实际的对话练习,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