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作文审题指导1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13
关系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所谓“关系”型材料作文,就是题目材料中有一组或多组概念,这些概念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
例如2014年上海卷“穿越沙漠”这道考题中,有“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必须穿越这片沙漠”,以及“自由”“不自由”两组关系;浙江卷作文题的关系是“门与路”,辽宁卷作文题的关系是“霓虹灯与繁星”,福建卷作文题的关系是“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
此外,2013年全国课标乙卷的“切割钻石”、上海卷的“重要的事情与更重要的事”、辽宁卷的“沙子变珍珠”、湖北卷的“上善若水任方圆”,2012年江西卷的“‘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与‘要想到你没有什么’”、浙江卷的“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以及2011年上海卷的“‘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等,其“关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都比较明显。
审读此类文题的题意时,我们必须利用系统论的观点,把相关概念置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才能整体把握材料的核心内涵,精准地确定立意点,确保过好审题、立意关。
一、从梳理关系入手,有效把握供料内涵近年来,多省市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题中,大都做了这样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这样就对材料和作文之间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规定:材料是作文的起点,也是作文的范围;多角度审题一定要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之内。
也就是说无论哪个角度,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要从某个角度出发,统筹整个材料的内容或引发的思考。
换言之,多角度审题不能理解为断章取义或瞎子摸象。
对于“关系”型材料作文题而言,审题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明确材料中包含着哪组(哪些)关系,进而洞悉考题隐含的方向与命制意图。
【试题解析1】(南通市2014届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
(爱默生)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舒婷)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浅谈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经过六年的因陈变革,时至今日,话题作文早不是什么新鲜的作文形式。
考察六年来话题作文的变迁,我们也可以清晰地感觉出它在命题方式上的一些细微变化。
这种变化,概括地说就是话题作文已由简单的概念型、判断型话题向复杂的关系型话题转变。
这种转变不是单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而是对话题作文在写作范围、对象上制约的加强。
这种制约的加强对考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了新的高标。
回顾2003年全国高考,“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型话题作文,因其制约因素的严格,几与前几年话题作文形成断裂,不少考生缺乏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不会审题或审题不严,作文答卷偏题离题者非常普遍。
再看2004年高考,全国15份试卷,除4份试卷外其余所有试卷均延续关系型话题作文模式,对考生审题能力再次提出高要求,但遗憾我们的许多考生依然未能从上年考生的惨败中汲取教训,好好把握关系型话题作文话题关系肢间的辩证关系,在审题上遭遇滑铁卢。
纵观话题作文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断言,关系型话题作文代表高考作文新的发展方向,因为限制性的加强,必然要求考生在审题上加强训练,练就过硬的审题基本功,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高考作文中占据主动。
针对关系型话题作文特点,我们认为应将审题的重点放在审读话题这一环,在把握话题内部辩证关系上做文章。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常多体悟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如能联系地看问题(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等等。
并最终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的话题作文审题中加以灵活运用。
以2003年全国高考卷为例,面对“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型话题作文,考生首先应准确判断出其内部关系肢间存在的一种因果关系——因为感情的亲疏不同,所以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
这样,考生在审题时就可以从两者的因果关系入手,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思考。
其次,考生要运用辩证法思想,在把握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是否必然性上做文章。
关系型思辨类作文审题训练学习目标:了解关系型思辨类作文掌握关系型思辨类作文审题的方法一、真题体验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2021全国甲卷)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
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
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祥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
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
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2022年新高考一卷(“本手、妙手、俗手”)和2022年新高考二卷(“选择·创造·未来”)二、入学联考作文存在的问题1、审题不准。
2、概念不清。
三、真题演练【2021年高考浙江试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步骤训练】一、读材料,找准思辨话题找出材料的关键句、关键词1.关键句:在题目中勾画2.关键词:二、扣概念,准确理解概念内涵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你对概念的理解,并用一句话表明你的中心观点。
3.概念理解:4.中心观点:三、重思辨,要有相互关系的理解、要有主客轻重5.话题涉及有哪两个或哪几个方面?6.话题的重点你偏向哪一方面?四、明构思,搭好主体框架7.本次作文正式文行文,采用的方式是:A 层进式()B 并列式()C 其他()8.请列出你的正文写作提纲(注意:正文至少要有三个主体段)在横线上用一句话填写你每一层要表达的意思。
高三语文早读作文背诵——关系型审题指导及例文(二)论题:争与不争题目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英国诗人瓦特·兰德: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审题立意争与不争的背后是进与退,是积极与消极,是拼搏与淡然,是热闹与安静,是儒家与道家,是青春与暮年,是都市与田园,是不同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
这是一道名言类的材料作文,三条名言围绕“争与不争”指向三个写作角度:第一、竞争的进步意义。
竞争不可避免、竞争无所不在,你看江河湖海,到处都是千帆竞渡;你看城市乡村,处处都是行色匆匆的芸芸众生,生活是公平的,在人生的每一道驿站,每一瞬间,我们若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得老远,或是淘汰出局。
竞争对个人的意义:竞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竞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在懈怠;竞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竞争使人更勇敢;竞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竞争激发个人潜力;竞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竞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敢于竞争,直面竞争,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世界也会在竞争的多姿多彩。
第二、理性竞争。
竞争的本质是输赢,竞争的精神是参与,竞争的条件是平等,竞争的旗帜是光明正大,竞争的本身是提高,竞争的过程是丰富。
竞争中要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做到正当竞争、高尚竞争、快乐竞争、良性竞争。
要与强者争,与自己争,要追求竞争的双赢。
竞争中不乏温情与关爱,竞争不乏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欣赏、互相进步。
同时,竞争不排斥合作。
第三、不争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