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项集合训练答案
- 格式:ppt
- 大小:909.00 KB
- 文档页数:46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二)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论是从横向的时代性还是从纵向的历史性来看,以儒家思想和伦理价值观念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体系都有着广泛的理论深刻性和全面的融通性。
这一体系既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主观能动,又有着合理的规律层次;既有对社会群体内部的管理和约束,更有高层次、宽维度的思考和研究,又蕴含着对于人类、社会、自然发展关系和理想状态的描述与追求,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许多世界性难题的解决和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我们从伦理道德的维度出发,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设计,实现和谐、可持续的人类伦理生态建构,以此推动社会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在未来应具备更加广阔的格局,完成从“国际大国”向“国际强国”的转变,这需要我们有与国际姿态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打造与国际地位相一致的国际话语体系。
这首先要建立在对自身文化和伦理有充分自信的基础上。
对于伦理道德的自信,既要认可与肯定伦理道德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又要不断向伦理道德的更高层次、更高境界跨越和提升;既要有鲜明的方向性和导向性,又要有深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在文化观念和精神境界上表现出自信的姿态。
拥有双重自信的共同保障,中华民族才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姿态和良好的形象站立于世界舞台,才能在兼收并蓄中更好地汲取精华,以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魅力且符合国际话语规范的表达形式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增进世界对中华民族的认知、理解和赞许,减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的文化摩擦。
当前,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通过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双重架构,我们将会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和气魄,在世界中发出中国声音、设置中国议题、制定中国标准、实现中国倡议。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十)答案一、(一)1.D(“进而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因果倒置。
原文第3段说“由于茶叶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地位的提高……”才“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的茶叶商帮”,可见选项说法因果倒置。
) 2.D(“其在明代空前繁荣的状况”错。
原文第4段首句便交待“清代是中国茶业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时期”,而不是“在明代空前繁荣”。
)3.B(A.“主要原因”分析有误。
茶叶商帮的特点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联络计议之所”,作用是“在长期商贸活动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经营区域,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拓展了市场空间”。
以此推断,茶叶商帮的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国内,与“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C.“鸦片战争后的40年里”错。
原文第4段的相关表述为“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华茶出口贸易的繁荣时期……19世纪80年代后期起,出口之数逐步减少,陷入不可收拾之险境,这是华茶出口贸易的衰落时期”。
D. “加上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技术……使中国茶业独步世界”分析有误。
由原文第4段“华茶从繁荣到衰落……终于走到了尽头”可知,“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是中国茶业经济的衰落原因,并非“中国茶业独步世界”的原因。
)〖阅读导引〗茶叶贸易的明确记载始于汉代,茶叶在唐代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商品,宋代更是大宗商品的时代。
自唐宋以来的茶叶官卖制度,至明末有所松动,清雍正年间茶业贸易政策终于放开。
整个清代,茶叶对外贸易曾极度兴盛,但不久又很快从巅峰跌落下来。
摘编文段主要谈论的是明清时的茶业贸易。
第1段,阐述明代是茶叶生产的重大转型期。
第2段,论述从明代正统至清代前期又形成一个茶业经济兴起的高峰期。
第3段,论证在明清茶叶贸易发展中,特别是明中期以后,由于茶叶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地位的提高,出现了茶叶商帮。
第4段,论述清代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时期,又是中国传统茶业经济中心地位逐步丧失的阶段。
2019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项25小说阅读〔本章节和散文有共性的地方请看“散文阅读”章节〕考纲考点解析 【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差不多特征和要紧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观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章的结构确实是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把握行文思路。
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小说的三要素,散文的形散神聚,戏剧的矛盾冲突,诗歌的凝练、抒情性、形象性,文体特征是阅读解题必须思考的因素。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手法,要紧考查其表达效果。
“重要语句”通常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妨碍的语句;②即人们常说的“文眼”、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③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确实是分析这一类语句的修辞作用。
观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
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族精神的表达,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
文学形象具有包孕性,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读者视角在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的转换,往往能够发明新意蕴。
个性化阅读确实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存,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考点透析】依照《考纲》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
小说的三个特点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情况节、描写具体的环境,高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考生需要明白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的。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日本、印度茶业虽然在制度的构建主体、组织形式等方面呈现出不同,但有着根本的共同之处,即实现全体茶业参与者的利益均衡而非仅仅一部分茶业参与者的既得利益,构建有利于整个茶业发展的有效秩序,即他们的整个社会能够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生产、销售、组织制度体系,这是其成功的关键。
反观中国情形,正如1891年湖北盐茶牙厘局针对华茶为何衰落进行的调查所指出的那样:华茶在生产、收集以及加工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资金短缺的部分原因是体制的松散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导致了产品质量的下降,而且还由于茶叶运抵汉口出售之前要换好几手,层层加码使其价格抬升,其标价就比其竞争对手高得多。
总之,数百年来在国内贸易中运行得很好的由收集代理人与中间人组成的精致的网络,一旦面对新的体制外竞争形势,却被证明是笨拙的、无能为力的了。
为什么中国不能构建印度、日本等国有效的茶业制度呢?在近代中国,特别是在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相当弱,也不可能为市场的运作提供具体的规则,同时由于单个企业力量是有限的,那么市场交易规则的构建主体由谁来承担?杜恂诚教授认为:“商会和同业公会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市场操作层面的创建和完善制度秩序的责任。
”如果我们将问题的视角放大到中外贸易领域,市场制度的构建不仅需要商会和同业公会肩负其责,而且我们也不能忽略洋商的作用。
问题在于,他们构建的制度对利益各方有着怎样的“好处”,以及对经济有着怎样的效果,更值得我们关注。
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方面和其他行业,国家被排除在制定规范各方之制度的权威之外。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情况就是如此。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茶业垄断货源、主导国际市场茶叶价格的优势不复存在,加之贸易不能直营,故在争夺茶叶贸易主导权方面,洋行、买办与茶栈三者之间进行了相互博弈,在此过程中,中国原有的贸易网络与洋行进行了自然的结合。
核按钮语文2019版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D2.答案:B3.答案:A4.答案:C5.答案:A6.答案:D7.答案:B8.答案:C9.答案:A10.答案:D二、完形填空1.答案:C2.答案:A3.答案:B4.答案:A5.答案:D6.答案:C7.答案:B8.答案:D9.答案:A10.答案:C三、阅读理解1.答案:D2.答案:B3.答案:C4.答案:A5.答案:B6.答案:C7.答案:D8.答案:A9.答案:C10.答案:B四、写作此题为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以下为一种可能的答案:核按钮语文2019版写作题题目:心中的英雄作文要求:用一篇文章表达你心中的英雄是谁,为什么选择他/她,并且分享一个与他/她有关的故事或经历。
【示例答案】自小到大,我一直将我的母亲视为心中的英雄。
她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没有出挑的外貌和高大的身材,但她的勇气和毅力让我欣慰地称她为我的英雄。
首先,我选择我的母亲作为心中的英雄是因为她是我成长过程中最坚强的人。
母亲是家庭的中心和支撑,她默默地为我们做所有的家务劳动,并且尽职尽责地照顾我和我的兄弟姐妹。
无论她多么辛苦或者遇到什么困难,她总是保持乐观和勇敢的态度,永远不抱怨,总是为我们着想。
她的坚强和顽强的精神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也让我明白到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有勇气和努力,一切都可以克服。
其次,我选择我的母亲作为心中的英雄是因为她的智慧和聪颖。
虽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母亲总是能够帮助我解决各种学业和生活上的问题。
她对待生活充满智慧,总是能够从复杂的情况中找到简单的解决方案。
她的聪明才智让我明白到真正的智慧不一定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经验和人生的观察。
她总是鼓励我勇敢面对挑战,追求知识,从而让我在学业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关于我母亲的故事。
有一次,我生病住院,情况非常严重。
医生说我的病情非常危险,需要做一项非常复杂和昂贵的手术。
这对我们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但母亲决定毫不犹豫地为我支付手术费用。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五)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德与文化确实是中国现实的一个短板,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短板之一。
我们一直有敬畏老天的传统。
问题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可知、不可控的神秘力量一步步减少,那么靠“老天”管理世道人心的机制还灵不灵?替代性的机制又如何建立?除了“老天”,以前管理道德的另一个重要工具就是先人。
先人,或说祖宗,就是一个中国化的上帝。
祖宗意味着名誉和尊严,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公共监视和家族压力,多少能约束人的一些行为。
现在,因为环境的变化,因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祖宗这个制衡角色正在弱化、淡化、虚化。
这也是我们需要有所准备的一个历史过程。
当然,对于道德管理来说,历史性变化也不全是负面的。
以前的乡村人情有很强的经济功能,“人情是把锯,你一来我一去”,隐含着一种先存后取的互助机制和期权关系。
经济不仅仅是经济,也是道德和文化的关联条件。
一个人脱贫了,小康了,他的人格就可能更独立一些,更阳光一些,至少不必因一笔学费而背上沉重债务,受制于某种人情关系网的枷锁。
如果说历史的坐标是纵坐标,那么世界的坐标就是横坐标。
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国都有巨大的贫民窟。
因为土地私有化,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失地的农民无路可走,从四面八方涌向城市,而虚弱的城市和工业又吸纳不了他们,于是只能把他们排拒在城外,成了里三层外三层包围这些孤岛型城市的海洋。
不少经济学家说,如果容许土地自由买卖,农民立刻可以通过卖地获得可观的原始资本,就可以自主创业,进城做生意等,促进现代化和城市化。
但海南不少发了土地财的郊区农民,很快就挥霍一空,重新成了需要社会救助的穷光蛋。
所谓人们都是“理性人”的启蒙主义假设,以为人人都是天然的理财能手、都能“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大半是想当然,具有极大风险。
只有从实际出发,我们才可能知道,为什么家庭承包责任制尽管不是一个最好的制度,却是社会巨大的稳定器,是给一大半老百姓社会保障托底。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一)答案一、(一)1.C(原文第4段只是说“国家被排除在制定规范各方之制度的权威之外”,并不是被排除“介入茶叶贸易”。
另外,“中国原有的茶叶贸易网络只能选择与洋行结合”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在争夺茶叶贸易主导权方面……中国原有的贸易网络与洋行进行了自然的结合”。
)2.C(应为“从中国茶业体制的角度”,而非选项所表述的“从政府管理的角度”。
)3.D(A.推断不成立。
文中说日本、印度“有着根本的共同之处,即实现全体茶业参与者的利益均衡”,以此为基础,“构建有利于整个茶业发展的有效秩序,即他们的整个社会能够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生产、销售、组织制度体系,这是其成功的关键”。
可见,“实现了各个环节利益均衡”只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其他条件保障,中国不一定“能像日、印那样在茶叶贸易中获得成功”。
B.“就不会走向衰落”的说法太绝对。
茶业的衰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国家没有为茶叶市场的运作提供具体的规则只是原因之一。
C.因果关系倒置。
原文为“而资金短缺的部分原因是体制的松散结构”。
)〖阅读导引〗本文将日、印茶业的成功与中国茶业的衰落进行比较,从体制、政府的干预能力等方面阐述中国近代茶叶对外贸易衰落的原因及其结果。
本文虽属学术论文,但述论明白浅显,文字也较流利通畅,符合高考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
(二)4.C(不是“表现了他故意夸大后果以警醒‘我’”,而是他发现“寒江独钓”价值不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5.①处世有原则。
他在饶城奇石收藏界极有名望,但石头都是自己捡的;好石头一般人不让看,更不会送人。
②真诚率直。
看到“寒江独钓”的奇石,当面说出接受此物的后果;见学生有怀疑便摔门而出。
③重情谊。
为了警示身处官场的学生,拿出了珍藏的白菜石。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龚一笑的性格特征,可以从他见石生气、借石警示两个情节和前面对这个人物的介绍来概括;分析时只要用情节来说明所体现的人物性格特征即可。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八)答案一、(一)1.D.(“将更有助于我们创造美好生活”分析不当。
原文第7段为“更多地强调美德作为实现幸福的内在条件的优先意义,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并确认我们的美好生活同我们自身努力程度之间的关系。
”) 2.C(主要是为了说明“美德”会对情感和欲望提出“适度性”的要求。
)3.B(A.理解有误,原文有“在心理层面”的限定,相关信息见原文第4段。
C.说法绝对,原文第7段是说“美德与每个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更相关”,不能说明“发挥能动性和自主性,就能获得美德”,另外原文第6段的表述为“美德并非实现幸福的充分条件”。
D.断章取义和曲解文意,原文为“强调美德作为实现幸福的内在条件的优先意义,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并确认我们的美好生活同我们自身努力程度之间的关系”。
)〖阅读导引〗文章首先提出问题,即美德之于幸福究竟有怎样的意义。
然后从幸福的完整性、美德的基础意义和美德的优先地位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第一个层次,作者的观点是:完整的美好生活,全都有赖于美德的支撑与保障。
第二个层次,作者的观点是:美德的统一性或稳定性乃是至关重要的特征,正是这种特征,使得美德为一个人获得贯穿一生的幸福提供一种跨情境的基础和保障。
第三个层次,作者的观点是:更多地把幸福的实现基础置于行为者的主体层面,更多地强调美德作为实现幸福的内在条件的优先意义,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并确认我们的美好生活同我们自身努力程度之间的关系。
总之,文章强调的是美德之于幸福的生活意义重大,强调的是践行美德与实现幸福密不可分。
(二)4.D(从整篇文章来看,母亲执着于建房子不仅仅是为在亲朋好友面前扬眉吐气,更是为了实现父亲年轻时的诺言,可以说这座房子代表了她藏在心底不曾说出的对丈夫深深的爱。
所以她在明知道房子将被拆迁的情况下坚持要把房子盖完整,并且希望房子的奠基石上刻丈夫的名字,当儿子提出房子门口要放上父亲当初做的对联时,她害羞地笑了,“满是皱纹的脸突然透出羞涩的容光”,这样的神态正是心事被说破的表现。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一)答案一、(一)1.C(原文第4段只是说“国家被排除在制定规范各方之制度的权威之外”,并不是被排除“介入茶叶贸易”。
另外,“中国原有的茶叶贸易网络只能选择与洋行结合”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在争夺茶叶贸易主导权方面……中国原有的贸易网络与洋行进行了自然的结合”。
)2.C(应为“从中国茶业体制的角度”,而非选项所表述的“从政府管理的角度”。
)3.D(A.推断不成立。
文中说日本、印度“有着根本的共同之处,即实现全体茶业参与者的利益均衡”,以此为基础,“构建有利于整个茶业发展的有效秩序,即他们的整个社会能够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生产、销售、组织制度体系,这是其成功的关键”。
可见,“实现了各个环节利益均衡”只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其他条件保障,中国不一定“能像日、印那样在茶叶贸易中获得成功”。
B.“就不会走向衰落”的说法太绝对。
茶业的衰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国家没有为茶叶市场的运作提供具体的规则只是原因之一。
C.因果关系倒置。
原文为“而资金短缺的部分原因是体制的松散结构”。
)〖阅读导引〗本文将日、印茶业的成功与中国茶业的衰落进行比较,从体制、政府的干预能力等方面阐述中国近代茶叶对外贸易衰落的原因及其结果。
本文虽属学术论文,但述论明白浅显,文字也较流利通畅,符合高考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
(二)4.C(不是“表现了他故意夸大后果以警醒‘我’”,而是他发现“寒江独钓”价值不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5.①处世有原则。
他在饶城奇石收藏界极有名望,但石头都是自己捡的;好石头一般人不让看,更不会送人。
②真诚率直。
看到“寒江独钓”的奇石,当面说出接受此物的后果;见学生有怀疑便摔门而出。
③重情谊。
为了警示身处官场的学生,拿出了珍藏的白菜石。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龚一笑的性格特征,可以从他见石生气、借石警示两个情节和前面对这个人物的介绍来概括;分析时只要用情节来说明所体现的人物性格特征即可。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四)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致中和”是儒家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
“致”是达到之意,“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中和”的境界。
什么是“中”与“和”呢?董仲舒认为:“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中”意为“中庸、持中”,尤其强调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和”意味着和谐、和合,尤其强调不同对象彼此相应无碍,达到和谐。
换言之,无论是人、事、物,还是观念、道理、方法,如果偏离了中和,就会走极端,失去平衡,产生偏差。
“致中和”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致中和”在修身养性方面蕴含着内外两个方面。
“致中”是向内的功夫,要求起心动念以及行为方式时时刻刻都能达到中正和谐的状态;“致和”是向外的功夫,要求在待人接物时能够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
只有经过逐渐积累,一个人才能把向内的“致中”与向外的“致和”贯通起来,达到“致中和”,从而不断提高生命境界。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致中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人性情的中和,通过修身养性、涵养性情,达到个人内心的中正和谐;二是社会群体的中和,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社会和谐;三是天地自然的中和,个人生命与天地生命相互感应,达到天人合一。
“致中和”虽然有不同的层次,但首先要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开始。
如同《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在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关键是要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一个人要实现中庸之德,就要“叩其两端”,没有过和不及这两种偏执的状况。
就人际关系而言,则要坚持“和为贵”。
“和为贵”的思想使中国人习惯于做事不走极端、求同存异,并最终变成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
“和为贵”不但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也成为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和平是社会发展、国家安定、天下和谐的首要条件。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九)答案一、(一)1.D(选项中的说法属于张冠李戴,其一,原文第2段中“而中国上古智慧通过作者的‘掰扯’,也得到了生动而又不乏深度的呈现”,此处的“作者”指的是《诸神纪》的作者严优,而不是“上古神话的作者”;其二,中国上古智慧是严优通过对诸多神话故事的分析、概括而呈现出来的,并不是上古神话的作者阐释的。
)2.B(文章应是层进结构,前两段论证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是两个分论点,第3段以前两段为基础过渡到谈神话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3.C(A.原文第1段中说“神话原生性地表达着民族精神中最稳固最恒定的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所以“不能从中国古代神话开始”的说法错误。
B.无中生有。
原文只是说“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历史化的……诸神形象”不同于《诸神纪》中的上古诸神,不具备“野性之美和伟岸之力”,而非选项所说的“缺乏美感及生命力”。
D.选项混淆了必然和或然,原文末段倒数第二句里的两个“愿”字,表达的是一种希望,并不是阐述一种必然性。
)〖阅读导引〗本文是《诸神纪》书评的节选。
文章首先论证了神话对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诸神纪》中诸神体现了强烈的悲剧意味和崇高之美。
第2段主要论证了阅读神话的重要意义:可以发现人类的共通之处,找到生命的原动力,了解中国上古智慧等。
第3段进一步论证中国古代神话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章紧扣“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这一中心论点,援例丰富,论证递进,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二)4.C(“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分析有误。
小说倒数第三段“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我”是因那个奴颜婢膝的壮小伙子而落泪,是因街上“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而感动落泪,这些都表现出了“我”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
)5.①在“我”问他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他为自己能教训欺负小孩子的壮小伙子而自豪,表明他天性善良;②他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不要做什么武侠”,而当他看到壮小伙子欺负小孩子时能有侠义之举,这凸显了他打抱不平、正义勇敢的形象;③他没有说“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一碗茶,就走了,而平时“中国人是无望的”是他批评的结束语,这异乎寻常的言行既揭示了他敢怒敢言、关心国事的一面,又反映出他从懦弱、沉沦走向觉醒的精神变化。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十)答案一、(一)1.D(“进而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因果倒置。
原文第3段说“由于茶叶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地位的提高……”才“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的茶叶商帮”,可见选项说法因果倒置。
) 2.D(“其在明代空前繁荣的状况”错。
原文第4段首句便交待“清代是中国茶业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时期”,而不是“在明代空前繁荣”。
)3.B(A.“主要原因”分析有误。
茶叶商帮的特点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联络计议之所”,作用是“在长期商贸活动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经营区域,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拓展了市场空间”。
以此推断,茶叶商帮的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国内,与“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C.“鸦片战争后的40年里”错。
原文第4段的相关表述为“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华茶出口贸易的繁荣时期……19世纪80年代后期起,出口之数逐步减少,陷入不可收拾之险境,这是华茶出口贸易的衰落时期”。
D. “加上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技术……使中国茶业独步世界”分析有误。
由原文第4段“华茶从繁荣到衰落……终于走到了尽头”可知,“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是中国茶业经济的衰落原因,并非“中国茶业独步世界”的原因。
)〖阅读导引〗茶叶贸易的明确记载始于汉代,茶叶在唐代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商品,宋代更是大宗商品的时代。
自唐宋以来的茶叶官卖制度,至明末有所松动,清雍正年间茶业贸易政策终于放开。
整个清代,茶叶对外贸易曾极度兴盛,但不久又很快从巅峰跌落下来。
摘编文段主要谈论的是明清时的茶业贸易。
第1段,阐述明代是茶叶生产的重大转型期。
第2段,论述从明代正统至清代前期又形成一个茶业经济兴起的高峰期。
第3段,论证在明清茶叶贸易发展中,特别是明中期以后,由于茶叶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地位的提高,出现了茶叶商帮。
第4段,论述清代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时期,又是中国传统茶业经济中心地位逐步丧失的阶段。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四)答案一、(一)1.C(文章没有区分“致中和”层次的高低,属无中生有。
)2.C(援引《大学》语句的目的是证明达到“致中和”的境界都要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开始。
)3.B(A. 根据原文“只有经过逐渐积累,一个人才能把向内的‘致中’与向外的‘致和’贯通起来,达到‘致中和’,从而不断提高生命境界”可知,“逐渐积累”是“贯通”的唯一条件,而选项中“生活实践”是“贯通”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不符合原文意思。
C.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属于强加因果。
D.“有趋向”模棱两可,应明确“趋向”何种性情。
原文是“在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关键是要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
)〖阅读导引〗阅读本文如果能抓住“致中和”这个关键词,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
文章首先阐释了“致中和”的概念,指出“致中和”的生命境界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在为人处事时能做到不偏不倚,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然后又分别阐述了“致中和”在社会层面包含的三个层次以及达成“致中和”境界的方法和途径。
最后作者结合社会现实谈到“致中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果能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仍然极具当代价值。
(二)4.D(“月色”不是线索,而是眺望麦田的背景。
)5.①“把沉甸甸的麦穗低下去”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成熟麦穗的形象;②具有“沉重的思想”的麦穗象征着世代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③将轻浮的麦草和沉甸甸的麦穗进行对比,表达了对丰收的期盼和对农民朴实品格的赞美。
(每2分)〔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应该从两个层面思考,即表层含意、深层含意(引申意和象征意等)。
理解本文画线句子的含意关键是要抓住“麦穗”这个意象,它不仅代表了丰收,而且还象征着故乡的父老乡亲,象征着农民朴实的品格。
修辞手法的使用使麦穗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因而意蕴也更加丰富、突出。
〕6.①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有表现力,“清新的、湿润的”“麦子,麦子”等短句穿插其中,使句式灵活多变,摇曳生姿;②使用比喻的手法,把金黄麦田围绕的家园看作是现代派或印象派的画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初回故乡时的印象;③善于设色,“金黄”“粉墙黛瓦”等色彩的铺设,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而又安宁祥和的故乡美景;(也可以谈嗅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手法)④“麦子,麦子”,反复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情感更浓烈。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七)答案一、(一)1.A(分析有误。
由原文第1段相关表述“中国古代哲人……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亦可谓之‘中华的智慧’”可知,“中华的智慧”包含“道”和“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且两者为并列关系,而选项将其表述为了全同关系。
)2.C(“彰显了中国哲人富于‘穷理’的探索精神”分析错误。
个案研究是触及中华智慧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与“探索精神”无关。
)3.A(B.“就会”的说法过于绝对。
“治理者约束各种强制的手段”,并不一定就能“实现自然而然的理想秩序”。
C.“共同孕育了近代实证科学”分析有误。
原文第4段相关表述是“这种‘穷理’的传统却没有和重视实证的态度结合起来,以致没有孕育出近代实证科学”。
D.乱用限制词“唯一”。
原文表述为“若想真正触及中华智慧,个案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个案研究有利于进入研究对象的思想肌理之中”,不涉及“唯一”性。
)〖阅读导引〗文章从张岱年先生对应西方“爱智”提出“智慧”一词,引出中国古代哲人在“问道”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中华的智慧”。
张岱年先生对“道”进行了凝练的概括,涉及宇宙观、伦理观、方法论等内容。
以老子之“道”为例分析了从个案研究入手真正触及中华智慧的方法,由此阐释了老子之“道”的特点。
接着分析个案研究的便利之处,并阐释了儒道的区别,且分析中国哲学没有孕育出近代实证科学的原因,由此来探求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
文章最后总结中华智慧是以“道”、理性精神来统摄,纳入学理观照和历史观照的,并贯穿中国特色人文精神的最高智慧。
(二)4.C(“促使节新篁自省”错误。
根据文意可知,不是范诗促使节新篁自省,而是节新篁突发心脏病,邻里友善热情地相助使高傲的节新篁深感愧疚而自省。
)5.①暗含对比,突出节新篁的性格特征,“家家都有院子”,但别家却没种佳竹;②丰富小说内容,突出主题,节新篁后来转变性格融入大众,他的“慕节”将会影响更多人;③推动情节的发展,节新篁愿传授邻家引竹之法。
2019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6:辨析并修改病句1.(2019年广东)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人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煨桑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在山头或河岸的空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祭祀神灵。
C.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
四个选项考了三种语病,难度适中。
A项,转折不当,“反而”使用不当;C项成分残缺,“改善”缺宾语,在“缺乏”后缺增加“情况”;D项句式杂糅,“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改为“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都是靠电磁力来实现的”。
答案:D。
2.(2019年广东)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考古学家对两干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文。
D.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名师剖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辨析病句,能力层级E级。
A项有歧义,可以有两种理解:“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还是现在“新”出土的。
B项“十天的报纸”是时间观念还是报纸的出版天数有歧义。
C项句式杂糅,被动与使动句混杂,造成表义不清。
这道题考查的四个句子都是比较典型的,但是材料选择上有点旧,AB两个句子都是旧句,考生应该都接触过,特别是A 句是多年前高考使用过的例句,很多复习资料都用来作为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