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脚楼
苗族吊脚楼的介绍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 草盖顶. 在凯里苗族山寨,居住的是吊脚楼.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 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抱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 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 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 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中 堂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 • 大多数吊脚楼在二楼地基外架上悬空的走廊,作为进大门的通道.堂屋外的悬空走廊,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苗语叫“嘎息”(ghab xil),民 间有一美称叫“美人靠”,这是因为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向外展示风姿而得名.其实“嘎息”还用作一家人劳累过后休闲小憩、纳凉观景 、讲述传承苗族神话和迁徙历史,以及演唱《苗族古歌》、“嘎百福歌”的多功能凉台. • 吊脚楼一般以三间四立帖或三间两偏厦为基础,一般分为三层,底层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栏圈,以及用来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中层住人,正 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的立帖要加柱,楼板加厚;因为这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宴会宾客笙歌舞蹈的场所.有少数人家在正对大门的板壁 上安放有祖宗圣灵的神龛.神圣的家庭祭祖活动就在堂屋进行,一般情况下,左右侧房作为卧室和客房.三楼多用半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 仓库;如果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厨房安置在偏厦里.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家庭成 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 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