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数量性状遗传参数估测
- 格式:ppt
- 大小:343.00 KB
- 文档页数:25
第七章多基因遗传病(一)选择题(A型选择题)1.质量性状的变异的特点为。
A.基因符合孟德尔遗传方式B.呈正态分布C.基因间呈显隐性关系D.基因间没有显隐性关系E.可分为2~3个高峰2.多基因遗传病患者同胞的发病率约为。
A.0.1%~1% B.1%~10% C.1/2或1/4D.70%~80% E.20%~30%3.下列疾病中,不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的是。
A.冠心病B.唇裂C.先天性心脏病D.糖尿病E.并指症4. 下列关于多基因遗传的错误说法是______。
A.遗传基础是主要的影响因素B.多为两对以上等位基因作用C.微效基因是共显性的D.环境因素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E.微效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5.多基因病的遗传学病因是______。
A.染色体结构改变B.染色体数目异常C.一对等位基因突变D.易患性基因的积累作用E.体细胞DNA突变6.在多基因遗传中起作用的基因是______。
A.显性基因B.隐性基因C.外源基因D.微效基因E.mtDNA基因7.累加效应是由多个______的作用而形成。
A.显性基因B.共显性基因C.隐性基因D.显、隐性基因E.mtDNA基因8.多基因遗传与单基因遗传的共同特征是______。
A.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明确B.基因的作用可累加C.基因呈孟德尔方式传递D.基因是共显性的E.不同个体之间有本质的区别9.如果某种遗传性状的变异在群体中的分布只有一个峰,这种性状称______。
A.显性性状B.隐性性状C.数量性状D.质量性状E.单基因性状10. 有两个唇腭裂患者家系,其中A家系有三个患者,B家系有两个患者,这两个家系的再发风险是。
A.A家系大于B家系B.B家系大于A家系C.A家系等于B家系D.等于群体发病率E.以上都不对11.某多基因病的群体发病率为1%,遗传度为80%,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为。
A. 1%B. 2%C. 1/4D. 1/10E.1/412. _______是多基因病。
第七章数量性状遗传第一节数量性状及其特征前几章所讲的相对性状间的差异,大多数是明显的不连续。
例如,水稻的糯与非糯,豌豆的红花与白花,相对性状之间都显示出质的差异,所以称为质量性状(qualitative character)。
质量性状在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可以明确分组,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例,比较容易地用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或连锁遗传规律来分析其遗传动态。
除了质量性状外,生物界还存在着另一类性状,这些性状的变异呈连续性,个体之间的界限不明显,很难明确分组,更不能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例,因而不能用分析质量性状的方法来分析。
这类性状叫做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动植物的许多经济性状往往都是数量性状,如农作物的产量、成熟期、奶牛的产奶量、棉花的纤维长度等。
与质量性状相比,数量性状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1. 表现为连续变异,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
例如,水稻种子的千粒重,不能简单地划分为“重”和“轻”两组统计每组的植株数目。
若千粒重在25g到35g之间,可以有26.0、27.6、28.3……等一系列变化,很难分类。
只能用特定的仪器度量,借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
2. 数量性状一般比质量性状更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
这种变异是不遗传的,它往往和那些能够遗传的变异混淆在一起,使问题复杂化。
例如,纯系品种的株高,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株间也有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至,因为株间的遗传基础是完全一样的。
同一株树上的苹果大小,也是环境条件影响的结果。
假使两株果树的遗传基础不一样,果实大小应该有差异,但同一株树上也有差异,如何区分这两种差异呢?这就比质量性状复杂得多了。
举一个实际例子。
有两个玉米品系,一个是短果穗,长5-8cm,另一个是长果穗,长13-21cm,二者杂交,F1的穗长介于双亲之间。
F2各植株的穗长呈连续分布,不能分组。
实验七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一、实验目的学习统计分析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几种基本方法,通过估算其遗传率和杂种优势表现的程度,进一步了解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生物界遗传性状的变异有连续的和不连续的两种。
表现不连续的变异,称为质量性状。
质量性状在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对于各个体所具相对性的差异,可以采用经典遗传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群体中各个体分组并求不同组间的比例,研究它们的遗传动态。
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
数量性状是生物界广泛存在的重要性状,例如,人的身高、牲畜的体重、植株的生育期、果实的大小,以及种子产量的多少等。
这类性状在自然群体或杂种后代群体内,很难对不同个体的性状进行明确的分组,不能采用质量性状的分析方法,通过对表现型变异的分析推断群体的遗传变异,借助于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
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且各基因间的关系复杂,因此进行数量必状遗传分析时,往往从一对基因的遗传模型及其基因效应分析着手。
设一对基因(A,a)构成的三个基因型AA,Aa,aa。
d为纯合型AA、aa的加性效应值,一正一负,平均为0(即中亲值)。
h为杂合型Aa的显性效应值,是加性效应基础上偏离平均值的增量,其值可正可负也可等于0,主要依显性作用的大小,方向而定。
当无显性时,杂合型为加性效应(h=0),据此,可作出一对基因的模式如下。
aa 0 AA以此一对基因的模式为基础,提出若干假定,推广到多对基因。
多基因作用有二种:(1)加性效应(多基因作用累加起来的);(2)非加性效应包括显性作用(等位基因间互作)及上位效应(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
多基因的作用形式仍可表达如下:纯合型(AA和aa),其加性效应值分别为d和-d 加性效应等位基因间无显性(h=0)部分显性(-d<h<d)杂合型(Aa) 完全显性(h=d或h=-d) 非加性效应超显性(h>d或h<-d)在对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时,一般常用方差(V)来度量群体内的变异程度。
(整理)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第七章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以前所学性状如⽔稻的梗与糯,豌⾖种⼦的圆与皱等。
相对性状差异明显,⼀般没有过渡类型,这种变异为不连续变异,呈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叫质量性状。
通常把差异不明显的变异叫连续变异,呈连续变异的性状叫数量性状。
如作物的产量、成熟期,棉花的纤维长度等。
数量性状的遗传要⽐质量性状复杂得多,它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且它们的表现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则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同⼀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数量性状的表现会有很⼤的差别。
因此,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时,往往要分析多对基因的遗传表现,并要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响。
第⼀节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艾默森(R.A Emerson),伊斯特(R.A East)⽤短穗⽟⽶P1和长穗⽟⽶P2杂交,结果如下:1、特点:第⼀是连续变异,数字表⽰第⼆表型易受到环境影响P 1 P2、F1每个群体所有个体基因型都相同但个体有差异,如F19—15cm,F2群体个体基因型不同,变异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结果。
2、数量性状的表型在统计学上的特征(3)数量性状的表型特征体现在群体⽽不是个体;(4)表型变化服从于正态分布。
⼆、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麦粒⾊杂交1909年尼尔森(Nilsson)实验:⼩麦⼦粒颜⾊硬质多为红粒,粉质多为⽩粒。
红粒×⽩粒红粒红粒(浅红,最浅红):⽩=3:1红粒×⽩粒红粒红粒(深红,中红,浅红,最浅红):⽩=15:1 红粒×⽩粒红粒红粒(最深红,暗红,深红,中红,浅红,最浅红):⽩=63:1解释:⽤R1r1,R2r2,R3r3表⽰⼩麦红粒⽩粒。
假设R为控制红⾊素形成的基因,r为不能控制红⾊素形成的基因。
R1R2R3为⾮等位基因,其对红⾊素的合成效应相同,且为累加效应。
(1)红粒r1 r1r2r2×⽩粒r1r1r2r2r3r3红粒r1r1r2r2R3r32R 1R1r 2r浅红最浅红⽩(3种)(2)红粒r1 r1R23×⽩粒r1r1r2r2r3r3红粒r1r1R2r2R3r34R 3R1r 2R2r 1R3r 4r深红中红浅红最浅红⽩(5种)(3)红粒R1 R13R3×⽩粒r1r1r2r2r3r3红粒R1r1R2r2R3r36R 5R1r 4R2r 3R3r 2R4r 1R5r 6r最深红暗红深红中红浅红最浅红⽩(7种)F 2(1)数量性状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每个基因对表型的影响或作⽤微⼩,把这些控制数量性状作⽤微⼩的基因叫微效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