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的形成_郑明进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4
地理高中必修知识1《山岳的形成》教案地理高中必修知识1《山岳的形成》教案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
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
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下面和一起看看有关地理高中必修知识1《山岳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来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河南省武陟县阳城一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如青藏铁路、南昆铁路或本地的交通建设),认识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爱科学的兴趣,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关注国家或家乡重大的交通建设,树立运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志向。
(二)考试说明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二、主干知识梳理(一)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1、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和。
2、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向斜一般是;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向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部分。
3、背斜成谷的原因是,向斜成山的原因是。
4、,统称为褶皱山。
5、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之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
6、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如我国的、等;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如我国的、、等。
7、由,统称为断块山地。
8、火山由和两部分组成。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的形态是,有时会积水成;破坏了的火山口呈状态。
火山锥是由和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上部,下部。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高,大。
因此人们通常优先建设_________ 较低、较小的,其次才是。
2、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和。
3、在山岳地区交通线路迂回前进。
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相应的和丘陵地区。
三、典型例题解析例一2007重庆卷下图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
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最终选择按乙方案建设,线路总长58.5千米,建设费用31亿元,比甲方案的概算费用多5亿元,长度多7千米,根据图5及相关信息,回答上图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①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②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碍小③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④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例二2007广东卷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建设同等级的高速公路,单位里程造价最低的地区是(填正确项字母)。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二)河流地貌的发育二、重难点讲解1.列表对比,掌握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及背斜、向斜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基本形态判断方法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层弯曲方向岩层新老关系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中间岩层较老,两边岩层较新①背斜隆起而成山岭;②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容易被侵蚀,反而成谷地.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中间岩层较新,两边岩层较老①向斜凹陷而成谷地或盆地;②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与平原相比,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从表中分析,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山地地区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公路选线时要考虑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呈“之”形弯曲,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还要避开沼泽地.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3.河流侵蚀地貌流水侵蚀按作用方向可分为以下三类:(1)下蚀作用:又称下切侵蚀、垂直侵蚀、深切侵蚀,指流水的向下侵蚀作用,形成或加深沟谷、河床,在上游地区下蚀成峡谷,塑造沟谷地貌.地表坡度越大,岩石越松软,流量与流速越大,下蚀作用越强.(2)侧蚀作用:又称旁蚀作用.流水在河床沟谷较宽、坡度较缓条件下的侧向侵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等方式,多发生在由较松软物质组成的地段.它使河床左右迁徙而摆动,或使谷坡后退、河谷加宽,常形成蜿蜒的曲流和宽广的谷底平原.(3)溯源侵蚀作用:又称向源侵蚀,指河床深切作用逐渐向河流上游方向推移、发展的过程.它使河流源头或沟头受侵蚀而后退,使河流向源头或沟头方向延长.河谷发育不同阶段的特征比较:河谷形成阶段初期中期成熟期主要侵蚀方式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以侧蚀为主河谷形态特征河谷横剖面呈V型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河谷横剖面呈槽型,上游窄而深,,下游宽而浅.4.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指河流挟带的泥沙进入低地沉积而成的平原.主要特征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海拔大部分在200米以下.形成的主要条件是:地形上有相当宽的谷地或平地,地质构造是相对下沉或相对稳定的地区,并有足够的泥沙来源.大多由于河流受山地到低平谷地,或构造运动从上升到下降、以及人类筑堤、修水库等因素影响,流水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沉积而成.冲积平原分布于不同高度、纬度和河流上、中、下游的不同部位上,在河流不同部位上的冲积平原类型不同.(1)洪积——冲积平原当河流流出山口入低地,河流比降急剧减少,发生大量沉积而成.一般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成扇状地貌,坡度较大.从扇顶到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小,冲积物由粗到细,分选性逐渐明显.其大小一般与河流长度成正比.其中,洪积扇发育于干旱、半干旱的山前,其组成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低,分选较差,扇面上网状水系发育不显著;而冲积扇形成于湿润、半湿润的山前,规模较大,组成物质分选性较好,砾石磨圆度高,扇面上有发达的分流和网状水系.几条河的冲积扇或洪积扇,往往互相联结成洪积一冲积平原.(2)河漫滩平原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以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没,被淹没的河底滩地称为河漫滩.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宽度往往比河床大几倍到几十倍.极宽广的河漫滩也称为泛滥平原或冲积平原.山区河流受谷底岩岸约束,河漫滩不十分发育,宽度较小,河漫滩常限于河流凸岸.河漫滩平原形成的主要过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3)三角洲平原指在河口区因河流流速减慢,或在海潮顶托的共同作用下,流水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冲积平原.三角洲地区是地球表面主要的沉积区之一,土壤肥沃,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古三角洲沉积层还往往蕴藏着油气资源.三角洲地区往往内外交通方便,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5.黄淮海平原的地貌与农业生产黄淮海平原地处黄河下游,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等含沙河流共同冲击而成.黄淮海平原的不同地貌单元,由于地势地貌特征不同,形成的土壤的水分条件和土质差异很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比较大.一般来说,山前倾斜平原,地势较高,水质较好,土壤排水性良好、不易盐碱化,多为高产稳产农业区.冲积低平原地形平坦,多为黏土,夏季容易积水发生涝灾,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且水位较高,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土地生产力一般低于山前倾斜平原.滨海平原地区地势极为低平,夏秋季节低洼易涝,组成土壤的物质以黏土为主.由于受海水浸渍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为盐土,表层含盐量达l%~3%,只能生长盐生或耐盐性强的植物.因此,这里是黄淮海平原低产田的主要分布区.6.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聚落分布:大多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山区聚落分布: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击扇和河漫滩平原上,由于洪积扇、冲击扇分布于山前,河漫滩平原沿河流两岸发育,所以山区聚落形成明显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两岸发展.平原聚落分布:分布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目标分析:(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二)知识与能力: 1、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2、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说明影响山区修建公路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并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导入:观看配乐图片幻灯,峨眉山、恒山、衡山、华山、黄山、九华山、普陀山、嵩山、富士山等。
以上的秀丽山川都是各地出名的风景名胜区,产生过多少脍炙人口的传说。
而这些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山岳是怎样形成的呢?回答:根据前课所述,地质作用,特别是内力作用。
但地质作用也有很多种,我们看到各山形态不一,其实也就告诉我们影响他们形态的因素各不相同。
我们知道,山岳形成中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下面我们依据影响山岳形成的不同内力作用类别,按成因把山岳分类。
喜马拉雅山、华山、富士山这三座山刚好对应着这三个类别请同学们来连线学生进行分类下面我们对这三种山岳逐一研究褶皱山褶皱山的形成与褶皱有关那么,褶皱又是什么呢?观看褶皱形成演示及说明请大家观察同样有褶皱形成的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褶皱也可以分类背斜和向斜分别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呢?学生回答:背斜→山,向斜→谷是吗?大家看这里甲乙分别是什么地形?又是什么地质构造呢?学生回答:甲→山,向斜;乙→谷,背斜让我们看看原因吧。
观看视频,学生回答:背斜顶部受到张力的影响。
容易被侵蚀。
向斜的槽部到挤压力的影响。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1●从容说课山岳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最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本节主要讲述了由于不同方式的内力作用而形成的三类山岳。
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判断一个褶曲究竟是背斜还是向斜,为什么最根本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讲解断层,教学中要运用实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火山部分的难度不大,可以通过播放火山喷发的录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此了解不同的火山喷发形式会形成不同的火山地貌。
同时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提交他们自己对火山的认识,明白事物是辩证的,火山既能形成巨大的灾害,也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土壤等。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可以用山地图片投影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结合“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地理数据分析、解决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用实际的案例及表4.1和4.2说明影响山区公路修建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像、网上搜集的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山岳的形成
地理是一门很特别的科目,让我们在学习广阔知识的同时能够领略我们伟大国家的风土人情。
想要学好地理并不能难,只要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就可以得心应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地理山岳的形成知识点梳理一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同学们的复习。
高二地理山岳的形成知识点梳理
1.褶皱山:
●褶皱: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变形产生一系列的弯曲就是褶皱。
其基本单位是褶曲。
●褶曲
(1)背斜:岩层向上,中心岩层较老两翼较新。
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存地。
(2)向斜:岩层向下,中心岩层较新两翼较老。
可修水库。
注意:有时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向斜山岭。
2.断块山:
●断层: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成因:
(1)岩体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2)岩体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火山:
构造:由火山锥和火山口组成。
在火山口积水容易形成湖,如我国长白山天池(也叫白头山天池)。
4.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在山岳地区一般先修公路再修铁路,主要考虑到对地形的要求和成本的问题。
●影响线路的分:布山岳地区的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高一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设计高一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完善的过程。
下面是本文库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教学过程【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构造判断及成因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1.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2.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活跃,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4.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活动】板块构造学说应用1.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亚洲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2."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太平洋沿岸多板块交界处,印度洋沿岸较少3.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活动】褶皱构造与矿产1 .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褶皱、断层的看法,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点。
2、认识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供给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别,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育学生运用数据解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表示图,解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经过读图解析地质结构的基本种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育学生读图能力,培育理论联系实质的能力。
3、经过解析各样山地的成因,培育读图、解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议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育学生勇敢、主动解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事例研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散布格局、线路延长方向的影响。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ks5u1、经过小组协作议论和事例研究,帮助学生成立勇于研究创新的精神,战胜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优秀习惯。
学会聆听和赏识他人,学会从分歧中尊敬他人,进而提升人文修养。
2、经过 "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课,建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停发展变化的辩证唯心主义看法。
要点难点要点1、山地的三种种类。
2、山地对交通ks5u 的影响。
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表示图,解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课方法与手段模拟演示法、多媒体协助教课、自主研究学习法教材解析及教课策略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相关系,因此,在叙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以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事例独自解说。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亲密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叙述了山地的形成以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事例,解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因此,本节有两个要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散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散布格局、线路延长方向的影响。